书城管理博弈
47454200000057

第57章 你会改变你的选择吗?

理性的决策不应建立在对人心的揣度上。玩心理战术有时有用,但也可能弄巧成拙。

你出现在一个游戏节目里,主持人指出标有1、2、3的三道门给你,而且明确告诉你,其中两扇门背后是山羊,另一扇门后则有名牌轿车,你要从三个门里选择一个,并可以获得所选门后的奖品。当然你希望自己选中的是汽车而非山羊。既然是三选一,很清楚,你选中汽车的机会就是1/3。

在没有任何信息帮助的情况下,你选了一个(比如1号门),这没有什么对与不对,完全是运气问题。但主持人并没有立刻打开1号门,而是打开了3号,门后出现的是一只羊。然后主持人问你:是否要改变主意选2号门?现在这就是个决策问题了:改还是不改。想一想吧!

这个问题是杂志专栏作家赛凡特女士创出来的,赛凡特的想法大致如下:如果你选了1号门,你就有1/3的机会获得一辆轿车,但也有2/3的机会,车子是在另外两扇门后。接着好心的主持人让你确定车子确实不在3号门后,不过1号门有车子的几率还是维持不变,而2号门后有车子的几率变成2/3。实际上,3号门的几率转移到了2号门上,所以你当然应该改选。

跟莫斯得勒的读者对囚犯问题的热烈反应一样,赛凡特的游戏也引来数以千计的读者来信,读者多半是认为她的推论是错的,主张1、2号门应该有相同的几率,采用的也多半是囚犯的算法,因为你已经把选择变成2选1,也不知道哪扇门背后有车,因此几率应该跟丢掷铜板一样。有趣的是,赛凡特又提供一项有用的资讯:一般大众的来信里,有90%认为她是错的,而从大学寄来的信里,只有60%反对她的意见,在后续的发展里,一些统计学博士加入自己的意见与信念,且多半认为几率应该是1/2。赛凡特显然很惊讶这个问题所引发的热潮及反对声浪,不过她仍坚持己见。

统计学家从过去到今天都一直在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其实再简单不过,每个人都可以理解,也可以亲自验证,在此可以来模拟一下:用3张盖起来的牌当做门,一张A,两张鬼牌,分别当做车子和山羊,连玩个十几次看看。很快就可以发现换牌是比较有利的,就和赛凡特说的一样。那为什么这些专家还争吵不休,究竟在3号门出现山羊后,1、2号门的几率变成相等又有什么问题?或者是不是所有游戏者都有某些未言明的假设,即使用扑克牌模拟也是如此?

令人惊奇的是,尽管双方结论完全相反,却都是对的,这也有个小故事。所罗门王有则趣事,两位邻人在国王面前争论,每一位述说完毕,国王就说:“你对!”刚好一位路过的律师听到了,就质问国王:“怎么可能两个人都对?”于是国王回答:“嗯,你说得也对!”

在上述的谜题里确实藏有一个未知资讯,所有的参与者,包括赛凡特,都对该资讯作了不自觉的假设,多数人甚至不知道有这个未知资讯,由于两派都认为自己的假设清楚明白,因此应该都没有意识它们只是假设而已。

现在也谈够谜题了,该来看看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究竟游戏者该不该换?任何决策问题的最佳解决之道就是先理清有哪些决策方案,现在所面对的是1、2、3号门后有一辆车,游戏本身没有其他特殊限制,因此大可假设这是一个公平游戏,所以初始几率,一如前述,每个门都是1/3,到目前为止都没问题。

现在游戏者,就是你,选了1号门,到这儿也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你一无所知,所以猜对的几率是1/3。

好玩部分开始了,因为主持人打开了3号门,而没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开3号门。这儿有几种可能性,主持人的选择所传达的信息跟你对主持人心里那把尺子的了解有关,这一点到目前还是未知。主持人可能只想玩玩儿票,只要游戏者选1号,他就一定开3号门,不管3号门后是不是车,如果刚好出现羊,那运气不错;如果是车,那么游戏就告一段落,你就输了。如果主持人真是这么想,那么3号门后不是车,对你来说确实是一项新资讯,这时车子出现的可能就是1号或2号门其中之一,两者间没有特别偏好,主持人并没有给你换门的好理由,也没有提供让你维持原答案的原因。多数赛凡特的反对者都相信在这样的情形下,几率是均等的,却全然不知他们已经对主持人的策略作了假设。甚至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作了假设,不过他们都很肯定自己是对的。

不过,如果主持人并没有玩儿票,而自有另一套规则,他心里知道绝不能打开有车子的那扇门,因为这会破坏游戏者作决策的悬疑气氛,提早结束游戏,使观众失去兴趣,服务于娱乐事业的主持人,想吸引观众应该是很合理的猜测。因此,如果主持人的策略是绝对不去开有车的那扇门,那么如果你一开始就选对了,他就可以高兴地开2号门或3号门;如果你一开始就选错了,那么他就会开没有车子的那扇门。因此无论如何,他开的那扇门后一定是头山羊,所以不会有任何新信息。

因此不管车子在哪里,他的举动都不会影响最初的选择,也就是1号门的几率。如果车子不在1号门后,那么他开的门等于是告诉你大奖的所在,因此有2/3的机会。所以第一次选1号门就选错了,他等于已经告诉你应该选哪一扇门。如果这是主持人的策略,那赛凡特就是对的,有机会就赶快换,荣耀将属于你。虽然换选未必保证你一定会获胜,因为你仍有1/3的概率在第一次选择时就选对了,不过换选还是把获胜机会加倍。

这种情况其实是因为两方对主持人心理所作的假设不同,因此双方都有可能是对的。如果主持人开门是随机的,车子又不在他开启的那扇门的后面,那么几率就真的各有50%。如果他早就决定好,在这个阶段,绝不去开有车的那扇门,那么他让你先看3号门后是什么的同时,你就应该利用这项信息而换选。

但最困难、最有趣的问题是:如果一切如前述,你实在不知道主持人的策略,也不可能去问。如果细想就知道正确决策跟主持人的心态大大有关,他也不会说出来。于是就只能猜测,愈能猜中主持人的心理就愈能作出换与不换的正确决策,生活不也是这样的吗?

理性的决策不应建立在对人心的揣度上。玩心理战术有时有用,但也可能弄巧成拙。你当然可以猜测主持人这样做是为了再给你一次机会;但是同样可能的是,此人是个为了提高收视率而不择手段的人,甚至是个心理阴暗的人,他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误导你作出错误选择。

事实上,大多数认为“不应换”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戒备心理。他们可能这样想:“我已经作出了选择,对不对都只不过是运气好不好,而一旦我改换了选择,而又错了,我就成了被耍弄的傻瓜。

不过有一点很明白,如果不考虑任何心理因素,决定换绝不会吃亏,概率至少是一半一半,根本没有损失。这也正是许多对策专家倾向换选的原因。

这里有一个问题:“概率”并不一定等于“结果”,这就好比买彩票,买100张彩票的中奖概率肯定要大于只买一张,但这并不排除相反的结果:那个买100张彩票的什么也没中,倒是让那个只买一张的捡了便宜。

关键不在于概率,而是概率背后的思想和情感:如公主的爱与嫉妒孰轻孰重、主持人是否掌握信息和他的目的等。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得出一个无奈的结论:在这个问题上,确实没有一个保证你正确决策的方法。

绕了一大圈再回到“美女或老虎”的决策,在竞技场上命运诡谲的情人由公主指示了右边的门,他也照做了。毫无疑问,这个倒霉的臣子会想到公主内心的挣扎,判断公主应该会作出有利她自己的决定,再据此作出自己的决策,使自己有最大的机会获得幸福的未来。

那个年轻人如果有一点洞察力,他该知道公主(他的情人)的性格倾向,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相互关怀上还是占有欲上,但是这种事又是不能打包票的。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听从公主的指引,其实就是把希望寄托在他们的爱情上,这是有道理的。即使结局并不一定好。事实上,我们所作的多数选择都冒一些风险,都有失败的可能,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尽心尽力而已。正如那句老话: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