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朝十讲
47472500000026

第26章 政治权谋与官场文化(4)

安禄山是个胡人,家族是中亚地区的粟特人。他懂得很多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语言,最初做过翻译工作,后来在平卢军里当过将官,因为不遵守军令,打了败仗。边境守将把他解送到长安,请朝廷处分。当时的宰相张九龄为了严肃军纪,把安禄山判了死刑。而唐玄宗听说安禄山挺能干,便下令把安禄山释放。

张九龄跟唐玄宗说:“安禄山违反军令,损兵折将,按军法不能不杀;而且据我观察,安禄山不是个善良人,不杀恐怕后患无穷。”唐玄宗不听张九龄劝谏,还是赦免了安禄山。唐玄宗赦免安禄山的理由也十分牵强——他觉得安禄山能干。实际上,皇帝要杀掉一个人,或者赦免一个人,只要一个随随便便的理由就已经足够了,或者其实是不需要理由的,因为整个国家的法律都是为他服务的,他给一个理由出来,已经很给大臣面子了。

后来,张九龄因为屡次顶撞唐玄宗,又和另一位宰相李林甫政见不和而被撤了职。安禄山却靠他奉承拍马的手段,一步一步地升官,当上了平卢节度使。

当时的宰相李林甫虽然政治上比较有能力,但是对权力却有着十分强烈的占有欲,他恐怕儒学和文学出身的大臣出将入相,会动摇自己的权位。而少数民族将领目不识丁,虽然在边疆战事上功劳很大,但却因为文化水平问题而难以入相,为了专宠固位,他奏称儒臣怯弱,不胜武力,而蕃将雄武,多立战功,请求任用蕃将为边帅。

当时,唐玄宗励精图治,正有吞并四夷的大志向,李林甫的奏请正合他的心意。可是,这个建议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安禄山。

安禄山当了节度使以后,就尽量搜罗奇禽异兽,珍珠宝贝,经常送到宫廷讨好唐玄宗。他知道唐玄宗喜欢边境将领报战功,就采取阴谋手段,诱骗平卢附近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将士,参加宴会。在酒席上,用药酒灌醉他们,把兵士杀了,又把他们的首领割了头,献给朝廷报功。天宝四年(745年),安禄山欲以边功邀宠,屡次侵犯北方的奚与契丹。以前,唐分别把公主嫁给奚与契丹,双方关系友好和睦,自安禄山侵犯边境后,奚与契丹遂各杀公主叛唐。安禄山进击契丹回军后上奏,称梦见先朝名将李靖“向臣求食,乃于北郡建祠堂,灵芝又生于祠堂之梁”,以此取悦玄宗。

天宝二载正月,安禄山入朝,玄宗倍加恩宠,让他随时随地都可以觐见。为了讨得玄宗的欢心,安禄山谎称前一年七月营州境内出现了害虫,蚕食禾苗,他焚香祝天说:“我如果是心术不正,侍奉皇上不够忠心,就愿意让这些害虫吃掉我的心,如果我没有辜负神祇的保佑,愿意让害虫散去。”忽然来了一大群红头黑鸟,霎时把虫吃得精光。

安禄山把这段故事讲得绘声绘色,煞有介事,玄宗信以为真,认为他对自己忠诚无二,十分赏识安禄山的忠心。于是在第二年的三月,命安禄山兼任范阳节度使。礼部尚书席建侯受了安禄山的贿赂,在玄宗面前大力称道安禄山公正无私,而前任范阳节度使裴宽与宰相李林甫也随声附和。三人又都是玄宗所信任的人,于是安禄山所得到的宠信已经无法动摇。在安禄山离开京城返回范阳的时候,玄宗还特命宰相以下的中央各级官员在鸿胪寺亭子为他饯行,给以特殊的礼遇。

因为安禄山总是能够揣摩到唐玄宗的心意,又能不失时机地让唐玄宗开心,所以唐玄宗常常召安禄山到长安朝见。安禄山抓住这个机会,使出他狡猾的手段,尽量讨唐玄宗的喜欢。

安禄山长得特别肥胖,凸肚子,矮个子,体重三百多斤,看上去好像一个大肉球。有这样的外形作掩护,他装出一副傻乎乎的样子。唐玄宗一见到他就乐了。

有一次,唐玄宗指着他的肚子开玩笑说:“你长了这么大的肚子,里面装的什么东西?”

安禄山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没有别的,只有一颗赤诚的心。”

唐玄宗认为安禄山真对他一片忠心,心里更高兴了。可是,安禄山的这个回答,就算一般的人也会知道根本就是阿谀奉承的话,唐玄宗偏偏会相信。唐玄宗是中国古代比较开明而且比较有头脑的皇帝,却被安禄山的谎言蒙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他为什么就会相信安禄山呢?

其实,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在安禄山之前,唐玄宗时代那位以“口蜜腹剑”著称的宰相李林甫,也是靠着同样的手段博得了唐玄宗的信任和器重,唐玄宗也是一样没有发觉。

身处权力最高层的唐玄宗,因为自己本身比较有头脑,所以产生了一种优越感,认为别人不敢也不能欺骗自己,就这样,他的辨别力就慢慢退化,分不清哪些是真心话哪些是奉承拍马的言语了。可是,他还偏要觉得自己看人很正确,于是才有李林甫、安禄山这样的人相继出现。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不容忽视,那就是唐玄宗对少数民族将领的看法。

在他看来,少数民族将领的特点就是能够打仗但头脑简单,不大会说谎,不像饱读诗书的士大夫们思想那么复杂,所以自然就放松了警惕,把安禄山的虚情假意当成了忠心耿耿。

唐玄宗无比信任安禄山,后来还晋封安禄山为郡王,更替他在长安造了一座跟王公贵族住的一样华丽的府第。安禄山搬进王府后,唐玄宗每天派人陪他一起喝酒作乐。

安禄山虽然善于拍马奉承,但是他比较惧怕宰相李林甫,因为李林甫本人就是一个欺上瞒下的高手,安禄山的伎俩在李林甫眼中根本算不了什么,更何况李林甫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客,对安禄山的一举一动都看得十分清楚,所以,安禄山在李林甫面前一直都规规矩矩,不敢耍什么花样。

不过,李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接任了宰相。杨国忠本身没有那么高的政治敏感性,而且他也是个奸佞小人,只以个人恩怨用人、办事。相对于李林甫来说,杨国忠简直就是一个菜鸟,根本无法和安禄山的心思相抗衡,这就给了安禄山钻营的机会。

天宝六载(747年),安禄山入朝。在一次唐玄宗举办的宫廷内部晚宴中,大家正玩得尽兴,安禄山起身上奏玄宗说:“微臣是一个武将出身的外族人,是低贱的人,一直以来受到皇上的荣宠过甚,我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让陛下重用的,愿以这条命来为陛下尽忠到死。”

这番表忠心,换来的是唐玄宗无条件的信任。安禄山骗取了唐玄宗的信任,逐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除了范阳、平卢两镇外,又兼任了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节度使,控制了北方边境的大部分地区。他秘密扩充兵力,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将,任用汉族士人高尚、严庄帮他出谋划策;又从边境各族的降兵中挑选了8000名壮士,组成一支精兵,囤积粮草,磨砺武器。他这样筹备,有人说,是只等唐玄宗一死,他就准备叛乱。

其实不然,作为一个武将出身的大臣,安禄山想着的就是增加实力,为自己谋求一个更大的政治资本,让别人不能动摇自己的地位。而且,安禄山担任的节度使,都是唐朝东部地区的,而西部地区的一些将领则与他格格不入,经常有矛盾,为了提防这些军将,安禄山也要扩充自己的实力用来自保。

一次,玄宗与贵妃共坐,安禄山先拜贵妃,再拜玄宗,并说:“胡人拜见双亲的时候,是先母后父。”玄宗听后更为喜悦,因为杨贵妃是他最宠爱的妃子,安禄山对杨贵妃都那么恭恭敬敬,自然对他就更是忠心耿耿了。

安禄山媚事杨贵妃,虽然比杨贵妃大18岁,但还是母亲母亲地叫个不停,可是对太子却另眼相看。

有一次,唐玄宗命太子会见安禄山,安禄山见了太子却不肯下拜,左右感到奇怪,问他为何不拜,他说:“臣是胡人,不识朝仪,不知太子是何官?”玄宗解释说:太子是储君,朕百岁后要传位于太子。安禄山说:“臣十分愚钝,向来都只知道有陛下,不知道有太子,臣真是罪该万死。”左右令他下拜,他这才下拜。

为什么安禄山对杨贵妃那么恭敬,把太子就不放在眼里了呢?这有个原因,因为太子本身就不是唐玄宗所喜欢的,所以对太子就不用像对杨贵妃那样处处需要恭敬。这些是安禄山经过调查之后确定了的。他的这一表现,自然也让唐玄宗十分满意,觉得安禄山是自己最信得过的大臣。

尽管安禄山身体肥胖,但是却十分擅长舞蹈。有一次,他在玄宗面前跳起一种以转圈为特色的“胡旋舞”来,却旋转自如,“其疾如风”。这一技术,让喜欢文艺的唐玄宗十分欣赏,对安禄山的舞蹈才能赞不绝口。安禄山对唐玄宗处处迎合,也难怪唐玄宗的心会被他牢牢抓住而没有任何警惕了。

安禄山所要的,不过是一生一世的荣华富贵,但是,宰相杨国忠却要和他争斗。杨国忠本来是个流氓,安禄山瞧不起他,他也看不惯安禄山,两个人就闹起矛盾来,争吵得互不相让,甚至闹到唐玄宗那里去。杨国忠几次三番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一定会谋反,要求唐玄宗处理安禄山,但是唐玄宗正在宠信安禄山,哪里会相信。

杨国忠和安禄山争宠,互相看不起,矛盾越演越烈。安禄山发觉了杨国忠有杀自己而后快的心理,所以开始预防准备,打算提前一步除掉杨国忠。安禄山利用自己经常进出长安的机会,考察长安附近的军事状况。他见到内地兵力不足,长安防务松弛,比较放心,就在范阳招兵买马,赶造兵器,储积粮草,准备杨国忠一有行动,自己就先下手为强。

日子一长,安禄山囤积粮草扩充兵力的行为慢慢为人所知,加上杨国忠不断地制造安禄山将要谋反的言论,这两者结合起来,好像是安禄山谋反的迹象渐渐暴露出来了。

而安禄山仗着唐玄宗对自己的信任,也十分跋扈,他向朝廷要求把范阳的32名汉将都撤换了,由他自己另外委派。这个行为让唐玄宗起了疑心,觉得安禄山要有什么行动。实际上,安禄山只是要建立一支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军队,以便在和杨国忠对抗的时候不出任何差错。唐玄宗亲手写诏书,要安禄山到长安,安禄山怀疑是杨国忠要除掉自己,推托有病不去。唐玄宗开始对安禄山怀疑起来。但无论是唐玄宗或是杨国忠,都没有想到该怎样防备安禄山的叛乱,只是想着怎么能用非军事的办法来解决。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月,杨国忠做了一件打草惊蛇的事情,想要在长安除掉安禄山,结果提前一步被安禄山获得了信息,于是安禄山连夜出逃,迅速返回了自己的根据地范阳。

经过这件事,安禄山不但对杨国忠充满仇恨,对唐玄宗也失去了信心,觉得是唐玄宗默许杨国忠除掉自己。既然唐玄宗这个皇帝可以对自己绝情,安禄山也打算对唐玄宗不义,而且,他是一个权力欲望十分强烈的人,自从得到唐玄宗的宠爱享有很大的权力之后,他就对更高的权力有渴望,这次自然是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可以放开所有的君臣、父子的包袱,直接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了。

经过一番准备,安禄山决定发动叛乱。这时候,正好有个官员从长安到范阳来。安禄山假造了一份唐玄宗从长安发来的诏书,召集将士宣布说:“接到皇上密令,要我立即带兵进京讨伐杨国忠。”将士们都觉得很突然,面面相觑,但是有谁敢对圣旨表示怀疑呢。第二天一早,安禄山就带领叛军南下。15万步兵、骑兵在河北平原上进发,一路上烟尘滚滚,鼓声震天。

中原一带已经有一百年左右没有发生战争,老百姓好几代没有看到过打仗。安禄山大军所到之处,沿路的官员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安禄山叛军一直向南进攻,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

范阳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开始认为是有人造谣,还不相信,到后来警报一个个传来,他也慌了起来,立刻召集大臣商议。满朝官员没有经过这样的大变乱,个个吓得目瞪口呆,只有杨国忠反而得意扬扬地说:“我早说安禄山要反,还不是被我说准了吗?不过,陛下尽管放心,他的将士不会跟他一起叛乱。不出十天,一定会有人把安禄山的头送来。”

唐玄宗听了这番话,也有些安心了。但是,他哪里知道,没有多久,叛军就长驱直入,渡过黄河,占领了洛阳。情急之下,唐玄宗也只能带着大臣们仓皇出逃,奔四川避难去了。

安禄山和唐玄宗之间,只是一种靠着互相利用和单方面信任建立的不稳定关系,虽然有一个父子的名义,但是却不具有实际的约束力,所以,当杨国忠处处和安禄山作对的时候,安禄山觉得自己的地位不稳固,只能发动突然袭击,要把权力完全控制在自己手里。这场事件的导火线是杨国忠的浅薄和贪婪,但孕育了安禄山这个野心勃勃的干儿子的,却是唐玄宗的目光短浅。俗话说“养虎为患”,倒是可以对唐玄宗和安禄山的关系做一个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