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三篇
47472800000014

第14章 用人篇(8)

每个人的潜能都是很大的,只是在通常的环境和条件下没能全部发挥出来。因为人的惰性是很大的,只有周围环境比较恶劣,或受到某种外在因素的激发,人们才会冲开自己的惰性层而表现出非常的智慧来。人们常说的“急中生智”、“置之死地而后生”,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2注重人才培养

说到育才,台塑企业有它拿手的一套做法。王永庆说,“人才的培养最重要”,“不培养人才,无疑是最大的浪费”,“培养人才要有一套计划,使人才能够循着设定的训练过程,就像开一条路,让人们能够照着路子走”。

按照王永庆的指导思想,台塑规定每年新进企业的人员,不论身份学历,都要到基层现场学习6个月,并接受训练,而且要求写出一份心得报告。训练的目的:一是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改变固有观念,使新进人员尽快适应企业的需要。台塑对新进干部在为期6个月的长时间训练之前,要先进行为期3天的职前训练。这些新进人员都是通过口试和笔试后录取进来的大专毕业生,他们在校期间受过长期的专门培养,已经具有了一些不与台塑要求相符合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和经验,必须加以调整。职前训练在台塑大楼前以报告的形式进行。训练的重点为企业管理,特别重视企业经营理念的灌输,以及台塑关系企业经营体系的介绍。三是在工厂基层磨炼意志,使他们知道一个企业的成长,基层最为重要,并使他们一旦当上主管,就能知道基层在做什么。在6个月训练期间,他们将被派到泰山、彰化、宜兰、高雄等厂区,直接到生产的最前线,实际参与轮班的生产作业。轮班训练的过程中,受训人员除了参加生产作业,其他事如打包产品、搬运物料、保养机械都要去做,而且必须和正式的作业员一样,轮着上日班、夜班。同时每个月还要写出心得报告,由担任教师的主管辅导考核。6个月期满后,再由总管理处派主考官到各厂区举办期满考试,成绩合格者才正式任用。台塑还规定,每一部门的负责人,要对到该厂受训人员的学习成效负责。换言之,只要受训人员过了某一部门的某一关,他就必须掌握这一部门的技能,否则若被主考官考倒了,部门主管也要连带受责。

为了达到对学员培训的作用,台塑对学员寝室的安排,也是别具匠心。他们要求每间寝室住的4位学员,一定是担任不同性质工作的,如生产课长、资材课长、人事课长、工程课长4人一室;营业课长、财务课长、生产课长、电脑课长4人一室等。这样,他们之间将有机会交换不同的工作经验。

此外,在餐桌的安排方面,台塑也很有讲究:学员每周要换桌一次,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更多的学员相互认识,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为以后可能的业务沟通打基础。

学员在训练期间每天早晨要进行1小时的晨跑锻炼,其目的在于推广此项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养成学员自觉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因为对学员的每项要求都要进行考核,而且每周一次,考核的结果要列入今后的人事考核项目,因此受训期间,学员的压力很大,讲义与笔记达数十公斤。学员们为准备考试,常常要温习功课至深夜。

学员们除准备每周的考试外,还要撰写心得报告,以备在结训典礼的“综合检讨会”上的抽查。综合检讨会是由王永庆亲自主持的,会上他要当场抽选10—15名学员上台发表心得与感想。听完报告后,王永庆当场加以评定。因为是王永庆亲自主持,学员们既紧张又希望被抽选,好一显自己的才华。

录用前的强化训练,使学员们的观念很快转移到台塑企业上来。他们一上岗便十分清楚台塑喜欢什么和讨厌什么,懂得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而有所适从,如降低成本问题,就是台塑最为看重的。树林厂管理部门原来使用的影印机是买来的,受训后,学员们对降低成本比较重视了,于是着手检讨分析,发现如果租用,两年可节省66万元,于是改为租用。

读到此处,也许有人会发表感想说:台塑的饭难吃,钱难挣吧?的确如此。台塑十分清楚“人无压力不进步,井无压力不出油”的道理。其实不光新进学员在受训期间感到有压力,台塑企业人员从上而下自始至终都在承受着压力,它们实行的是“压力管理”。

每个人的潜能都是很大的,只是在通常的环境和条件下没有全部发挥出来。因为人的惰性是很大的,只有周围环境比较恶劣,或受到某种外在因素的激发,人们才会冲开自己的惰性层而表现出非常的智慧来。人们常说的“急中生智”、“置之死地而后生”,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只要我们在“台阶”问题上坚持实事求是,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办事,就一定能够为各级领导班子造就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3适时提升

人才的提升对人才的培训有很大的促进意义,在此过程中,必须十分注意提升的方法与时机。日本企业界权威自山芳雄曾经亲身感受过这样一件事。

日本某设备工业公司材料部有位名叫S君的优秀股长,因为精明强干,科长便交给他很多工作,而股长自己还有许多其他工作,诸如同其他部门协作,自觉建立原单位的管理系统等。S君工作积极、人品好,深受周围同事的好评。自山芳雄也认为他是很有前途的。

然而,时隔数年,当自山芳雄再次到这家公司时,竟发现S君变得判若两人。原认为S君已升任经理了,谁知才是个小科长,而且离开了生产指挥系统的第一线,只充当一个材料部门的有职无权的空头科长,没有正经的工作,也无部下。此时的S君,给人的是一幅厌世者的形象。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让人意想不到的变化?自山芳雄经过调查了解,才明了事情的真象,原来十年之间,他的上司换了三任。最初的科长,因为S君精明强干,且是个最靠得住的人物,丝毫就没有让他调动的想法。第二任科长在走马上任时,人事部门曾提出调动提升S的建议,然而,新任科长不同意马上调走他,经过三个月的考虑,他气势汹汹地答复人事部门S是工作主力,如果把他调走,势必要给自己的工作带来最大的威胁,因此造成工作的损失他是不负责的,甚至挑衅地问道:“……是不是人事部门要替我的工作负责?”这样,哪任科长都不肯放他走,S只好长期被迫做同样的工作,提升只能不了了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变得主观、傲慢、固执,根本听不进他人意见和见解,加之他对工作了如指掌,就是对部下的意见也不肯听,可以说完全是在发号施令,独断专行、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结果,使得部下谁也不愿在他身边长久干下去,纷纷要求调走。而上司却认为,他虽然工作内行,堪称专家,然而却不适应担任更高一级的职务。正因为如此,使他比同期入公司的人当科长反而晚了一步。从而使他变得越来越固执,以致工作出了问题,最终被调离了第一线的指挥系统。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这与让一个人长期从事同一工作、得不到及时提升有直接关系。每个人在某个岗位上,都有一个最佳状态时期。有的学者研究提出了人的能力饱和曲线问题,身为领导,要经常加强“台阶”考察,研究属下在能力饱和曲线上已经发展到哪个部位了。

一方面,对在现有“台阶”上已经锻炼成熟的干部,要让他们承担难度更大的工作或及时提拔到上级“台阶”上来,为他们提供新的“用武之地”。对一些特别优秀的干部,要采取“小步快跑”和破格提拔的形式使他们施展才干。

另一方面,对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不适应现有“台阶”锻炼的干部要及时调整到下一级“台阶”上去“补课”,如果我们在“台阶”问题上,鱼目混珠,良莠不分,在时间上搞“平均主义”,必然埋没甚至摧残人才。如果该提升的没有提升,不该提升的却提升了,“转眼间,不该升官的却升了官,我这本该升官的,却只能梦里跳‘加官’”,那就更遭了。只要我们在“台阶”问题上坚持实事求是,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办事,就一定能够为各级领导班子造就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作为领导者对自己所喜爱的部属切不可搞“拔苗助长”,而应帮助他们提高才识,创建功劳,以使其立身于世。

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这就是说:名望不会白白地生来,而声誉也不能自己增长,只要建立了功劳,名声自然就会显扬,切不可靠弄虚作假沽名钓誉。

战国期间,赵国在赵太后执政时,秦国发兵来进攻。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国提出必须以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人质,才肯发兵相救,赵太后坚决不同意,群臣看到国家危急,便纷纷进谏。赵太后明确宣布:“再有来谈拿长安君作人质的,我就往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冒死谒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等着他来。触龙进来先谢罪说:“老臣我腿脚有毛病,好久不能来请安了,我担心太后的身体不舒服,今天特意来看望太后。”接着问了太后的饮食行走情况,太后见触龙不提人质的事,怒气渐渐消了下来。触龙又接着对太后说:“我的小儿子舒祺,最不成才,可我又非常疼爱他,恳请太后允许他到宫中当一名卫士。”大后问:“他年纪多大了?”触龙说:“今年15岁了,虽然小,可我想趁我在世时托付给您。”太后说:“想不到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触龙说:“恐怕比你们女人还疼爱得厉害。”太后笑着说:“还是我们女人疼爱得很。”触龙说:“老臣我私下里认为你对燕后的疼爱,比对长安君强。”太后说:“你错了,不如疼爱长安君厉害。”触龙说:“父母爱孩子,必须为他们作长远打算。想当初,您送别女儿出嫁燕国时,虽然为她的远离而伤心,抱着她哭。但是又祷祝她不要回来,希望她的子子孙孙在燕国为王。您为她想得这么长远,这才是真正的爱。”太后信服地点头称是。触龙又接下去问:“三代之前,赵王的子孙当时封侯的,现在还有继承当侯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说:“这就是因为考虑不长远,时间近点的祸临到自身,时间远点的祸临到子孙,难道国君的儿子一封侯就不好了吗?问题在于他们地位尊贵而没有功勋,俸禄优厚而没有劳绩,还拥有许多宝物。现在太后您把长安君的爵位封得很高贵,还赐给他许多肥沃的土地和珍贵的珠宝,可又不让他趁年轻时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借什么继续在赵国处于高位呢?”太后听罢说:“呃,任凭你来安置他吧!”于是立即为长安君准备了车马礼物,送他去齐国当人质,催齐国出兵。齐国很快出兵,秦国兵退,遂解赵国之围。

隋朝时,隋文帝的第三个儿子秦孝王杨俊,开始颇有美好的名声。隋文帝曾下诏书予以奖励。但后来杨俊渐渐奢侈起来,违犯制度,出钱求息,老百姓和官吏不少受到他的苦害。隋文帝派人查清确有此事后,处罚了杨俊手下的一百多人。但杨俊仍不接受教训,盛治宫室,穷极侈丽。隋文帝以其奢纵,罢了他并州总管的官职,让他回到家中。左武卫将军刘升劝说:“秦孝王没有其他过错,只不过浪费些官物营造住舍而已。我看可以宽容。”隋文帝说:“法不可违。”刘升又再三劝说,文帝忿然大怒,才不再坚持。不久,杨素又来劝说:“秦孝王的过错,不应该作罢官处理,愿陛下仔细考虑。”隋文帝说:“我是有五个儿子的父亲,如果依你的意见,何不另外单独制定皇帝儿子的法律呢?像周公那样为人,尚且诛杀了管、蔡。我实在不如周公远呢,怎么敢做亏法的事。”坚决不同意恢复杨俊的官职。过了不长时间,杨俊病死,隋文帝命令葬事一定要从俭办理。杨俊的佐僚请为杨俊立碑,隋文帝回答说:“要想求名,一卷史书(记载)就足够,何必要用立碑这种办法。如果子孙不能保家,石碑不是白白给人家作镇石吗”

历史上,不少国君和将帅对自己所宠爱的人,不是让他们发奋上进,建功立身,而是利用手中的权力给予种种特殊的照顾,但由于这些人“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往往主子一死,奴才便跟着完蛋。西汉文帝时的宠臣邓通身有铜山,而被饿死,就是典型的一例。

所以,作为领导者对自己所喜爱的部属切不可搞“拔苗助长”,而应帮助他们提高才识,创建功劳,以使其立身于世。

“教人责其短”,还应抓住一些有利时机,一是在其初露之时,教其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在其犯错误或发生危害之时,此时最易引起“切肤之痛”,最易引起深刻认识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5用人取其长,教人择其短

领导者用人当取其长,但教人必责其短,即教戒部属知己之短,并克服其短;或创造条件使其在有意或无意中补短为长,以使其更加适应工作需要。明朝中期中兴重臣张居正,自幼勤奋好学,五岁读书,十岁通六经大义,素有“神童”之称。公元1536年,十二岁的居正以其出众文才被荆州府录取读书,十三岁参加乡试,又以出色成绩赢得了湖广按察金事陈束的赏识,当场决定录取为举人。恰逢此时湖广巡抚顾璨来武昌巡游。顾璨赏阅居正考卷。连称“奇才!奇才”随后,他考虑了一下说:“让他落第。”在场人茫然不知所措。原来,顾璨认为:“少年得志,成功者少”。十三岁的孩子就中举人,助其自满,使其只知其长,而不知其短,反误其前程,倒不如让他落第三年,待其成熟再予重用。陈束赞成顾璨远见,改变了主张,让居正落第。居正落第后,傲气顿失,认真检点所学“长”“短”,矢志不移,勤学不缀,三年后,再度乡试,又夺魁首,录取为举人。后来成为一代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