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评别人的时候,首先应该对自己与别人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想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想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以理解的态度去看待对方的过失,考虑一下自己在同等条件下是否也会出现过失,不要以一贯正确的口吻去批评别人。尤其是自己也确有或大或小的失误时,自我批评更应该诚恳。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我们只有用放大镜来看自己的错误,而用相反的方法来对待别人的错误,才能对于自己和别人的错误有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
但是人们在具体实施批评时,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这一点的。大多数人不论外在表现如何,内心都自认为是佼佼者,自视甚高,缺乏对自己的理性估价。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心理对批评与被批评双方都会产生影响。批评者会认为自己很强,而不知不觉地使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去申斥对方;对方则认为自己不弱,认为在同样条件下,批评者大概还达不到自己的水平呢。批评方式的选择,对强化或减弱被批评者的心理抵触很有关系,有经验的领导者是很注意这点的。
心理学上的“归因论”,就是说明人们用什么方式来解释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其中的“基本性归因错误”,是指人们通常总把成功归因于自己,把错误推倭给别人。事情进展顺利,就是“幸亏我如何如何”,“没有我哪行呢”。事情出了差错就会把责任推给别人或客观条件。这种情况会使批评者以否定的态度去抱怨对方,而被批评者会单纯强调客观条件或别人,对批评采取消极的态度。所以批评者应该首先说明自己在同一问题上的责任与失误,使谈话在平等或相近的条件下进行。
有位哲人说过:“人们在批判社会的时候,却往往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同样道理,人们在批评别人时,往往也会忘记自己的责任。而这正是被批评者反感的原因。可能在开始的时候,大家一起制定了措施、计划,可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有些人首先想到的是开脱自己,婉转地说明自己当初曾经表示过对的意见。这种事后诸葛亮的推倭责任的方式,会使他后面的一系列批评都失去作用,反过来却促使大家都为自己辩护,实际上任何批评都无法进行了。正直而富有经验的领导者在这种情况下都是诚恳地承认自己在计划、决策方面的失误,对自己责任内的过失进行自我批评,从而引导对方进行自我批评,或先自我批评再批评对方。
领导者应善于用别人的眼光观察世界,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在批评别人时,也要产生同感。当我们自己完全没有责任时,要进行批评,就要考虑对方的实际情况,如能力、环境等对他的过失的影响,以及批评者自己在相同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水平。对新职工的要求与老职工不同,对年轻的领导者的工作失误也不应以自己的经验、能力去衡量。而应该承认自己的不足,以己之短,比彼之长,再去批评,对方就会欣然接受。这种考虑别人处境的自我批评很自然地缩短了彼此的距离,再进一步提出批评,其效果就是水到渠成了。
批评别人应该诚恳而公正,不感情用事,不武断专横。自我批评也不应敷衍了事,一带而过。不能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否则明批暗避,似贬实褒,人家也不再买他的账了。
一个人在工作中已付出很大努力时,对批评更敏感,也更喜欢为自己辩解,以便使自己和他人都相信他是没有错误的。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也是认知不协调的一种表现。
2三明治策略
一般说人们在听到批评时,总不像听赞扬那样舒服。人在本能上对批评都有一种抵触心理,人们喜欢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尤其是一个人在工作中已付出很大努力时,对批评更敏感,也更喜欢为自己辩解,以便使自己和他人都相信他是没有错误的。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也是认知不协调的一种表现。即在认识上,人们确信自己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而在行为上却试图为每一次过失辩解。
解决这种认知不协调的方法,就是批评者替对方进行辩解或创造条件使对方觉得无法辩解。欧美一些企业家主张使用“三明治策略”,即在批评别人时,先找出对方的长处赞美一番,然后再提出批评,而且力图使谈话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同时再使用一些赞扬的词语。这种两头赞扬、中间批评的方式,很像三明治这种中间夹馅儿的食品,故以此为名。用这种方式处理问题,对方可能不会太难为情,减少了因被激怒而引起的冲突。这种方法在很多情况下也是比较有效的。其优点就在于由批评者讲对方的长处,起到了替对方辩护的作用。对方的能力、为人、工作的努力等方面,有很多可以肯定的地方,批评者如果视而不见,对方可能会觉得不公平,认为自己多方面的成绩或长期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一次失误就被抓住,大概是对方专门和自己作对。而批评者首先赞扬对方,就是避免对方的误会,表明上级、同事对他的工作的承认,使他知道批评是对具体事而不是对人的,自然也就放弃了用辩解来维护自尊心的做法。有些领导者不喜欢这种方式,认为先赞美再批评,是一种软弱的表现,领导者应该是强者的形象。在日益强调人的作用时,这种批评方法完全以领导者自居,以严厉维护威信,更不足取。
也有的领导者认为先讲赞扬的话,再批评,带有操纵人的意味,用意过于明显,所以不喜欢用。这种说法也有道理,因为有些人确是这样做的。但从另一方面看,又有些以偏概全。总的说,人还是内心脆弱的多些。这是人的个性中的弱点。人从孩童时到成人,都习惯以社会、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作为行为标准,所以古今中外的无数例子都说明人对别人的称赞是欢迎的,即使他明白在有些场合称赞是和批评关联的。而这种称赞如果实事求是,如古人言“美日美,不一毫虚美;过日过,不一毫虚过”,那么也不能称为别有用心。
从“三明治策略”的表达形式看,赞扬——批评——赞扬,也比较符合人的心理适应能力。人们希望别人的赞赏,赞扬就应该在他的心里留下比较深的印象。两头赞扬就能起到这种作用。当批评者在诚恳而客观的赞扬之后再进行批评时,人们会因为赞扬的首因效应的作用,而觉得批评不那么刺耳。但是如果你需要比较透彻地分析他的错误时,赞扬的作用可能被冲淡,批评又会产生比较强的近因效应,被批评者可能会产生一种被戏弄的感觉:刚才还说我不错,怎么一会儿就全变了?这时再用友好的谈话方式和重新赞扬的语言,就会使批评产生的效应减弱,而使赞扬重新产生影响。结果就可以给被批评者一个整体的印象,认为自己总的来说是有成绩的,过失是偶然的,别人还是重视自己的优点与成绩的,从而使被批评者在回味中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同时也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
注意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所谓人缘好的领导者都比较喜欢“三明治”式批评方法。当然,这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做的,并非“进口”的技术。我们的政治思想工作和领导工作的传统,就是要求采取“同志式”的批评,要“治病救人”。比较典型的“三明治”式,就是标准的三段论:“小张,这份总结写得很好,看来你下了一番功夫,思路很清楚,里面有几点写得比较精彩。要说不足,我看是不是把这几处改一下,这种说法不太妥当,言辞过于尖锐会刺伤别人的积极性。好,就这样。好好干,小伙子挺聪明,文笔很好,希望再接再励。”这样说,小张听后会觉得领导对自己充满期望,不足的地方点得很清楚,合情合理,他就会尽最大努力去改正不妥当的地方。有时,人们也会把“三明治”变成“双色糕”让赞扬与批评交错出现,其目的也是维持听者的心理平衡。如果批评是三言两语即可结束,只需“三明治’即可,如果要分析,谈话时间较长,就应在大“三段论”中套上小“三段论”,时时谈起别人的优点,这样效果会好得多。
对于面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性格软弱的人,神经质的人在受到斥责时,更看重面子,可能会就此意志消沉,也可能会发展成消极对抗型的人。
3顾全面子
人人都爱面子,这也是维护自尊,渴望别人尊重的需要,是人的自重的表示。交谈中恶语伤人,会极大地伤害别人的面子;交际中冷落别人,也会使人感到丢了面子;在批评时,把人批得体无完肤,在谈判时使对方无言以对,或处处感到被操纵,都会使人感到丢了面子。当人们感到丢了面子时,他会固执己见,决不退让。在这种情形下,人们考虑的不是问题的对与否,而是尽力维护自己的观点。人们觉得面临的是对自我的进攻,而不是对客观认识的分歧,这样他的侧重点就是抵制进攻和伺机反击。他会采取针锋相对的办法使对方也感到难堪。
领导者经常面对的不是怀有敌意的挑衅,而是各种不同类型性格的人,他们需要理解、尊重。领导者的工作就是褒奖好的,批评不好的。而批评是最容易刺伤别人自尊心的,面子的问题也更突出。“三明治策略”、各种间接的委婉的批评方式都为的是减少对别人的伤害。避免破坏性的批评,顾全对方的面子,是使谈话目标趋向一致的有效方法。如果不顾对方面子的批评,就可能会出现你的观点愈正确,愈切中要害,他愈不接受的情况。
多数领导者都有这样的经验,表扬时应该大造舆论,让更多的人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尽可能用书面形式、奖状等,以延长表扬的喜悦和影响。但批评时,则大多单独进行,同时在起到提醒注意的作用后,尽可能消除其产生的不愉快的心理影响。艾科卡则引用别人的话说:“假如你想表扬一个人,用书面;如果你想批评一个人,用电话。”这也是给别人留面子的做法。不在第三者面前,尤其是不在集体或对他有特殊意义的人面前批评一个人。随意在别人面前批评人,是最容易伤害人的,如果被批评者也是个领导者,他会因当众被批评而降低了威信,会因此也这样对待别人。当众批评有时还会引起其他人的不安全感,批评者会被认为是苛刻、缺乏同情心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批评作为一种行为,它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批评的内容,是得不偿失的。有些领导者喜欢在科室、班组会或集体会时不指名地明确批评某人,效果也不会好的。比较合适的办法就是私下谈话,以讨论的形式表示你的意见,避免不必要的矛盾。
有的时候,只要情况允许,不必要在出问题时立刻激烈地不加分析地批评或纠正别人。可以把问题放一放,在他重新开始这项工作时,不经意地提醒注意这些问题,使他不觉得是批评,而只看成是提醒而已,这样可以鼓励积极的尝试。避免不冷静的批评方式,也可减少对方因失误产生不安,而影响其他环节的工作。
当谈话使对方处于窘境时,应该给对方一个台阶,这不是妥协,而是为谈话和缓地结束创造一个条件。可能是有关人员失误,可能某些技术性问题强调不够,也可能是时间、天气、环境等因素影响,这些借口彼此都明白,是一种顾全面子的策略,谁也不会当真的。但是当时可能是很必要的。
对于面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性格软弱的人,神经质的人在受到斥责时,更看重面子,可能会就此意志消沉,也可能会发展成消极对抗型的人。个性强、自信心强的人受到斥责,容易“两极分化”,或者是坦率承认不足,或者是公开对抗,也视其面子伤害情形而定。再有一种人是所谓厚脸皮,“死猪不怕开水烫”,对批评斥责麻木不仁,无所谓面子问题。这些情况决定领导者在实行批评时要区别对待,不要轻易使人丢面子。从自尊的角度看面子,人们为了维护面子,会加倍努力工作,以达到别人期望的标准。领导者能顾全别人的面子,正体现其领导水平。如果不慎伤害了别人的面子,应尽可能予以挽回。做必要的解释、道歉,及时进行沟通,真正弄清他在想什么,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
注意面子问题,应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为了维护别人的面子而放弃原则立场,不敢大胆工作,听任组织中的“软、懒、散”泛滥。在领导工作中顾全部下的面子,实质上就是保护其积极上进的因素,维护他的自尊心,是希望他更自重,激发他的工作热忱。如果把顾全别人的面子看得高于一切,势必掩盖矛盾,这是一种惰性。“老好人”、“抹稀泥”和组织协调不是一回事。中国是礼仪之邦,凡事喜欢考虑照顾别人的面子,这一般来说是无可指责的。但当社会生活节奏变快时,一味考虑面子,势必会给领导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
顾全面子也是双方的问题。通过沟通、批评与自我批评,去维护和提高双方的自尊,这才是成功的标准。以牺牲某一方的自尊来顾全另一方的自尊,结果是不平等的。盛气凌人的批评,使对方丢了面子,会引起抵触;放弃批评则是使自己丢了面子,因为不敢负责,反被对方嘲笑。不敢向对方提出批评,也降低了对方的面子,因为只有对方不明事理时,别人才不愿意批评他。所以,真正顾全面子应该包括从良好动机出发的批评。
暗示是一种特殊方式,指的是暗示者出于一定的目的,采用一定的方法,含蓄、巧妙地向对方发出某种信息,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其不自觉地接受一定的意见、信念,或改变其行动。
4润物细无声
生活中并不是每句话都必须直说的,有时候以暗示代替直言,同样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作为领导,如果恰当地掌握并运用这一方法,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暗示是一种特殊方式,指的是暗示者出于一定的目的,采用一定的方法,含蓄、巧妙地向对方发出某种信息,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其不自觉地接受一定的意见、信念,或改变其行动。
1 以故事暗示
某乡党委为了加强机关干部管理,在工作考勤等方面作了一系列规定,并决定由一位老同志负责考勤登记。这位老同志认为这项工作易得罪人,不愿意干,说自己过去就是因为办事太认真,得罪了不少人,正在吸取“教训”。
听了他的话,乡党委书记委婉地讲了一个故事:某电影导演,为拍一部片子四处寻找合适的演员。一天,发现了一个合适人选,便通知他准备试镜头。这个人十分高兴,理了发,换上新衣,对着镜子左照右照,总觉得自己两颗“犬牙”式的牙齿不好看,于是到医院把牙齿拔掉了。然后,他兴致勃勃地去报到,导演见到他,失望地说:“对不起,你身上最珍贵的东西,被你自己当缺陷给毁了,影片已经不需要你了。”
故事讲完了,这位老同志懂得了“坚持原则,办事认真”正是自己最珍贵的,他便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2 以笑话暗示
某单位几位老同志反映,晚上机关宿舍住在楼上的青年同志不注意保持安静,老同志在楼下睡不好。党委书记和这些年轻人闲谈时,讲了一则笑话进行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