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如何与大人物打交道
47474200000030

第30章 千万不要踩地雷——与大人物打交道要注意的几个细节(1)

一句话可以成事,也可以败事,注意细节总是应该的。人分很多种类型,大人物也一样,不同的身份可能让他们的个性显得更为突出,我们只有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

1.与大人物谈话应讲策略

大人物往往对一些细节比较注意,当你首次和一位大人物见面时,正确地称呼对方是极为重要的,如果你能正确称呼他们,就会给他们留下一个好印象。同样的道理,当你不能确定那个大人物的身份时,你最好不要不懂装懂,这是极重要的。人们往往认为自己对某件事茫然无知是件很难为情的事情,因而经常忘记自己应该对无知诚实。那些不懂装懂的行为,会很容易被大人物们看穿,因为大人物之所以能成为大人物,必定有其过人的能力。

同各式各样的大人物谈话时,你的开场白应该显得积极一些,这样才能提高他们谈话的兴趣,让他们主动表露出自己的情感。而那些消极的开场白应当尽力地避免,不要去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如“最近很少听到你的消息,你去哪了?”等等,这种问话的形式也会引起大人物的反感,因为你毕竟不是记者,也不应该探听对方的生活。

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在生活中接触的大人物也是各种各样的,要处理的关系也是各种各样,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办事时要针对不同的对象,灵活地采取行动,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时是惊人的。独特的个性,独特的爱好,独特的生活习惯,独特的知识结构,尤其是独特的心理态势,这些综合起来就使某个人成为独具特性的“这个人”。这就需要力求了解站在你面前的“这个人”的方方面面。以个性为例,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位豁达开朗、热情活泼的谈话者,那么你在谈话时就可以更加坦率一些,即使偶尔有一两句话失控也不要紧,对方绝不会与你计较;但假如站在你面前的是深沉多虑、内向含蓄的人,那么你谈话时就得字斟句酌,切不可信口开河。

在多数情况下,与大人物谈他们最为得意的事情是不会错的。比如,如果他们的孩子成绩不错,你赞扬他们孩子的成就往往会比你直接赞扬他们的成就更容易赢得他们的好感,也更容易将话题继续下去。如果你已当了父亲或母亲,那么你就更具备和他们谈孩子的资格了。

在交往中要注意对方的情绪。对方情绪看起来不错,就多说几句;对方情绪不是很好的话,就少说几句,或者干脆不说。同时还应注意,交谈时不应涉及对方秘而不宣的想法或隐私,不要多谈对方的健康情况。他若身有不适,这样的话题很可能勾起他的愁绪,影响谈话的效果。这些也是很多大人物比较忌讳的,他们总希望在人面前保持很好的形象。

当我们遇到的大人物是一些商业大亨时,谈话就更应该小心谨慎,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商海,使他们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生活准则,他们通常比名人要敏感,他们的富有往往就是别人与他们谈话发生困难的问题所在,他们的财富会使我们不仅在心理上对他们敬而远之,实际上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对某些观点也很难认同。这时候,要想让谈话继续,就应该设法让他说起一些往事,比如他靠什么来发家?他是怎样从困难中度过来的?如果他不愿意打开他的记忆之门,那就可以谈谈他的工作时间,他爱好什么休闲活动,以及他的办公室气派豪华的装修等等,很是可以谈的。

再有就是谈一些他可能会感兴趣的信息,不要以为大人物们都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虽然他们可能涉猎的范围很广,多是通才,但是他们也都对一些看似无足轻重的信息感兴趣,因为这是他们多年养成的习惯,那就是不放过对他们有利的信息。

有幸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同时遇到两位大人物,这是不要只顾你所景仰的某一个人,而置另一人于不顾。这会使他们两位都感到不自在。如果我们想和他们交流,就必须保证话题是他们都能参加的。也就是说,我们要确保多人谈话的方式。如果对其中一位在人物并不熟悉,而且在经过介绍之后,仍想不起有关他的任何事迹时,我们也不能对他有所疏忽,而必须一视同仁地表现出同样的热情和友善。

2.不可忽略身份地位

宋朝时益州的知州张味听说寇准当了宰相,对其部下说:“寇准是个奇才,只可惜学术不足。”张味与寇准是多年的至交,他很想找个机会劝劝老朋友多读些书。因为身为宰相,关系到天下的兴衰,理应学识丰富。

恰巧时隔不久,寇准因事来到陕西,刚刚却任的张味也从成都来到这里。老友相会,格外高兴,寇准设宴款待。宴席过后,临分手时,寇准问张味:“你有什么要指教我吗?”张味早就考虑了这一点,正想趁机劝说寇准多读书。可是又一琢磨,寇准已是堂堂的宰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怎么好直截了当地说他没学问呢?张味略微沉吟了一下,慢条斯理地说了一句:“《汉书·霍光传》不可不读。”虽然当时寇准没有明白张味的话是什么意思,可是老友不愿就此多说一句,寇准也就不好多问。回到相府,寇准赶紧找出《汉书·霍光传》,从头开始仔细阅读,当他读到“光不学无术,谏于大理”时,恍然大悟,自言自语地说:“这大概就是张味想要时我说的话吧。”书中记载,当年霍光任过大司马和大将军要职,地位相当于宋朝的宰相,他辅佐汉朝立下大功,但是居功自傲,不好学习,不明事理。这与寇准有某些相似之处。寇准读了《汉书·霍光传》之后很快明白了张味的用意,并遵从忠告,尽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寇准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为人刚毅正直,思维敏捷,张咏也赞许他为当世的“奇才”。只是寇准平时不注意学习,知识面不宽,这就会极大地限制寇准才能的发挥,因此,张咏劝寇准多读书以加深学问的建议既客观又中肯。然而,再中肯的建议如果说得太直,对于刚刚当上宰相的寇准来说,面子上都会挂不住,而且若传出去还会影响他的形象。张咏知道寇准是个聪明人,于是给了一句《汉书·霍光传》不可不读”的赠言让其自悟,这是何等曲折婉转。而如果直接说谁“不学无术”,连常人都难以接受。而张咏考虑到了寇准的身份与地位,采用“借他书上言,传我心中事”的方法,让寇准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这个逆耳的忠告。

可见,与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打交道要用不同的方式。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则可能会被对方视为无大无小、无尊无贱。如果对方身份地位比自己高,他会认为你这样做没有教养,不懂规矩,因而不喜欢听你的话,不愿帮你的忙,或者有意为难你,这样就可能阻碍你办事的路子,使所办之事一波三折。

虽然古代尊卑分明的等级制度早已废除,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存在那么多束缚人身自由的条条框框,但是身份地位的差异却是现实存在着的。要想把事情圆圆满满地做好做巧,特别是在求人办事的时候,就必须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来说话,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做事方法。如果你的言行让他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自己的位尊权贵,那他一定会对你另眼相看,满心欢喜地接受你,从而使你所求之事好办很多。反之,如果你不合适的言行举止惹恼了对方,让对方觉得自己丢了面子,身份地位受到了损伤,那么你的事情就很可能办砸。特别是当对方是那种心胸狭窄,眶毗必报的人时,他很可能会认为你是故意丢他的脸,让他下不了台,因而对你怀恨在心,并暗寻机会对你进行打击报复。

聪明人一般都懂得看对方的身份、地位来办事,这也是一个人办事能力与个人修养的体现。平常我们所说的“某某人会来事”,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的才智上。懂得见人行事的人,不只是当领导的器重他,做同事的也会喜欢他,他们办事的成功率自然就会比其他人高很多。

郭子仪是大唐的功臣,平定安史之乱、抵抗吐蕃入侵。因为功绩彪炳,因此地位显赫,唐代宗对其也十分敬重,并将自己的女儿下嫁给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一个是大唐功臣的儿子,一个是大唐皇帝的女儿,自然个个是心高气傲,互相不服气,因此婚后不免发生口角。一次,两人又为了一件小事吵了起来,郭暧见妻子摆出公主的架子,愤愤不平地说道:“你有什么了不起,要不是我父亲为你们李家保全了江山,平定了安史之乱,你还会是公主吗?我父亲要不是没有做皇帝的念头,这江山还不知是谁的呢。”公主听后,心想这话可是大逆不道,有意图谋反的意思,遂向代宗汇报了丈夫的言语,并以为父皇会替自己出气,惩罚郭暧。

却没想到,代宗听完后,只是劝女儿不要因为一句话就给自己的丈夫扣上“谋反”的罪名,并说道:“你丈夫说的也却是实情,现今的天下是你公公郭子仪保全的,如果他真要当皇帝,早就当了。”在代宗的劝解下,公主又被送回了郭家。

郭子仪知道后,被吓得不轻,他知道儿子这话可是近似谋反,于是他将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帝面前,要求皇上严惩。代宗却没有怪罪的意思,还劝郭子仪道:“小两口吵架,难免会说话过分,有句话不是说“不痴不聋,不为家翁”吗?我们还是不要太认真了。”

听了代宗的话,郭子仪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感激皇帝的圣贤。

这则小故事,给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有些话虽然是事实,但是一定要分清身份和地位,这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大人物,他们对于身份和地位是非常重视的。比如座席的位置,介绍的顺序,称呼的合理等等,我们在和大人物打交道时,一定要明白这些道理,如果无意中怠慢了某位大人物,犯了他的忌讳,就会功亏一篑。

不管在何时何地,身资地位的等级观念总是存在的。对方的身份、地位不同,也就意味着我们说话的语气、方式以及办事的方法也应随之有异。如果你不懂变通,对一个身份卑微者和对一个位高权重者采取一摸一样的态度,那你所办之事必定会因此而受阻。

3.向大人物“进谏”有策略

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在发现大人物的决策错误时,从大局出发,应对其提出忠告和建议。但怎样向大人物“进谏”,才能取得理想效果呢?

⑴多献可,少加否

《左传》中有一句话:“献其可,替其否”。其意思是说,建议用可行的去代替不该做的。向大人物“进谏”时“多献可,少加否”,说明两层含义:其一,要多从正面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其二,要少从反面去否定和批驳大人物的意见,甚至要通过迂回变通的办法刻意回避与大人物的意见产生正面冲突。

例如:你是公司的一位部门经理,由于业务发展的需要,应该给你配一名专管业务的副手,这时你想提拔一位懂业务、有经验的下属担任此职,而上司却准备从其他部门派一名不懂这方面业务的外行人任职。在这种情况下,你可把话题多用在部门副经理应具备的条件和你所提人选已具备的条件上,而不应用在反驳上司所提候选人上。这样既可以避免与上司发生直接冲突,又能把话题保留在自己所提人选上。

⑵多“桌下”,少“桌面,’

这里的“桌下”和“桌面”,分别指非正式场合和正式场合、私下交谈和当众交换意见。所谓“多‘桌下’,少‘桌面”,就是说在向大人物提出忠告时,要多利用非正式场合,少使用正式场合,尽量与大人物私下交谈,尽量避免对大人物公开提意见。这样做不仅能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即使提出意见可能有些失误,也不会有损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也有利于维护大人物的个人尊严,不至于使大人物陷入被动和难堪的局面。

美国的罗宾森教授曾说过这样一段很有启示的话:“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看法,但是如果有人当众说他错了,他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甚至会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看法。这不是那种看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罗宾森的话告诉我们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维护自己尊严的本能。作为下属即使在向上司“进谏”时也莫忘记维护上司的尊严。

⑶多“引水”,少“开渠”

多“引水”,少“开渠”的意思是说对大人物“进谏”不要直接去点破大人物的错误所在或越俎代庖地替大人物做出你所谓的正确决策,而是要用引导、试探、征询意见的方式,向大人物讲明其决策、意见本身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使大人物在参考你所提出的建议资料信息后,水到渠成地做出你想要说的正确决策。

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如果你仅仅提出建议,而让别人自己去得出结论,让他觉得这个想法是他自己的,这样不更聪明吗?”许多实践也表明,人们对于自己得出的看法,往往比别人强加给他的看法更加坚信不疑。因此作为一个聪明的人,要想使自己的看法变成大人物的想法,在许多时候应仅仅做好引导工作,提出建议、提供资料,其中所蕴涵着的结论,最好留给大人物自己去定夺。

4.在大人物面前避免居功自傲

一些人在获得大人物的青睐后,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后就开始飘飘然,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种种居功自傲的言行,甚至冲击到大人物的地位。即使没有实际上威胁到大人物的权威,也会在大人物的心理上产生压力。

战国时期,魏文侯的大臣乐羊子以三年时间打下中山国,得意的回到魏国,自以为功劳在己。魏文侯拿出一个筐子来,里面装的全部是三年来朝内大臣诽谤乐羊子的信件。乐羊子一看冷汗直流,才知道若不是因为魏文侯的信任,早就被撤换,甚至性命不保。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成功的人也需要大人物的信任。但是能干的人容易自以为成功皆是因为自己的能力,没想到如果没有大人物的信赖与支持,很可能他没有发展的空间,甚至遭人破坏,走向毁灭。

在我国历史上,由于居功自傲而招来噩运的大有人在,清代的年羹尧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

年羹尧深受雍正皇帝的赏识,一生可以说是建功无数,这些正是他居功自傲的资本和理由。

1721年,年羹尧率兵平定青海郭罗克地方叛乱。

1724年,年羹尧率大军纵横千里,历时15天,平定青海发生的罗卜藏丹津叛乱,“年大将军”的威名也震慑西陲,享誉朝野。

此后,雍正皇帝对年羹尧倍加赏识重用,几乎到了炽热癫狂的程度。雍正甚至在给年羹尧奏折的朱批中写道:“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年羹尧进京期间,即与总理事务大臣马齐、隆科多一同处理军国大政。雍正还因为他“能宣朕言”,令其“传达旨意,书写上谕”。年羹尧俨然成了总理事务大臣。

雍正的宠爱使年羹尧开始自我陶醉,进而做出了许多超越本分的事情,甚至自恃功高,不分时间、对象和场合的端架子,骄横跋扈之风日甚一日,最终招致雍正的警觉和嫉恨,以致家破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