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鲁迅论集
47528500000068

第68章 《伪自由书·后记》

鲁迅编定文集时,十分重视序言和后记的写作,因为他要记录时代的变迁,保存历史的风貌,以此昭示后人。

这篇《伪自由书·后记》,便是《鲁迅全集》中最重要的“后记”之一。重要在什么地方?因为它保存了许许多多反面的史料,以及未能写进正文里去的史实。

鲁迅曾用“榛楛勿剪,然而这才是深山大泽”来表达过他的哲学思想的一个方面,就是说,客观世界都是正和反,全和分,一和多的对立统一。没有不与全体发生关系的部分,也没有不与对方发生关系的自己。黑格尔说:“唯因其他在,与他物相关,所以它是自存和自我相关。”(《小逻辑》第280页)事物只能在对方中映照自己。因此,鲁迅认为,如果编集,就应该附录别人的赠答和论难,“如果多少和社会有些关系的文字,我以为是都应该集印的”;他反对有人编集,“也有兼收别人之作的,然而又大加拣选,决不取谩骂诬蔑的文章,以为无价值”。他认为这是不对的。鲁迅说,“其实是这些东西,一样和本文都有价值的,即使那力量还不够引出无耻群,但倘和有价值的本文有关,这就是它在当时的价值。”否则,“一任鬼蜮的伎俩随时消灭,也不能洞晓反鬼蜮者的人和文章”。所以鲁迅提议:“我以为以后该有博采种种所谓无价值的别人的文章,作为附录的集子。以前虽无成例,却是留给后来的宝贝,其功用与铸了魑魅魍魉的形状的禹鼎相同。”(《“题未定”草(六至九)》)鲁迅这篇“后记”,就实践了这样的想法。

作者先用《大晚报》的一段新闻作为引子,接着就过渡到正文,反击了国民党文化特务办的《社会新闻》,揭穿了它用“真伪杂糅的记事”来针对左翼文化运动。这个刊物始而记《申报》《自由谈》之变化,继而为礼拜六派的阵脚动摇叹息,进而将矛头直指鲁迅。并且放出谣言,说左翼作家有“雄图”,以为文化“围剿”推波助澜。

当时文禁日严,鲁迅已有不能公开发表文章之势,可是偏在这时,《大晚报》上刊出法鲁的文章,他要“要自由”的人,都去“拚个你死我活!”说什么在这“生贱于蚁”的时代,一个人为什么“偏吝惜他的生命”!鲁迅揭露了他的诱杀勾当。此计不成,又生一计,《社会新闻》造谣说“左翼作家纷纷离沪”,以见其“怯懦”,并说“鲁迅去青岛”云。鲁迅正面回答:“代我设想的恐怖,其实是不确的。否则,一群流氓,几枝手枪,真可以治国平天下了。”这样的掷地作金石声的语言,正可见其铁骨铮铮。

对张资平、曾今可的斗争,是“后记”的重要部分。张资平认为腰斩他在《自由谈》上的色情小说的是鲁迅,曾今可的反攻大计,据说是“拉得张资平、胡怀琛、张凤、龙榆生等十余人,组织一文艺漫谈会,假新时代书店为地盘,计划一专门对付左翼作家之半月刊,本月中旬出版。”鲁迅揭露了曾今可虚张声势的拉拢手段。他借引曹聚仁的话:“‘吃了他家的茶,自然是他家人啦!’我幸而没有去吃茶,免于被强奸。”可见其意欲强奸民意,对张资平,鲁迅则说:“然而多角之辈,竟谓我策动‘腰斩张资平’。既谓矣,我乃简直以X光照其五脏六腑了。”

对叛徒杨人的揭露是“后记”的又一内容。鲁迅在这里剪存了署名柳丝的《新儒林外史》第一回,该文攻击鲁迅“放出毒瓦斯”。鲁迅只用寥寥几笔,就使杨人显出了原形:“‘柳丝’是杨人先生还在做‘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者’时候已经用起的笔名,这无须看内容就知道,而曾几何时,就在‘小资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旗子下做着这样的幻梦,将自己写成了这么一副形容了。时代的巨轮,真是能够这么冷酷地将人们碾碎的。”其实这正是阶级斗争的规律。鲁迅深刻地揭示了这一规律:“革命文学者若不想以他的文学,助革命更加深化,展开,却借革命来推销他自己的‘文学’,则革命高扬的时候,他正是狮子身中的害虫,而革命一受难,就一定要发现以前的‘良心’,或以‘孝子’之名,或以‘人道’之名,或以‘比正在受难的革命更加革命’之名,走出阵线之外,好则沉默,坏就成为叭儿的。”鲁迅在“后记”中运用史笔,详加记述的意义,也就在这里。“战斗正未有穷期,老谱将不断的袭用”,这便是写作这篇“后记”的最切近的目的。

关于本篇,鲁迅在1934年10月写的《〈准风月谈〉后记》中说:“记得《伪自由书》出版的时候,《社会新闻》曾经有过一篇批评,说我的所以印行那一本书的本意,完全是为了一条尾巴——《后记》。这其实是误解的。我的杂文,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不加什么原也过得去的了。但画上一条尾巴,却见到更加完全。所以我的要写后记,除了我是弄笔的人,总耍弄笔之外,只在要这一本书里所要画的形象,更成为完全的一个具象,却不是‘完全为了一条尾巴’”;又说:“用《后记》来补叙些因此而生的纠纷,同时也照见时事,格局虽小,不也描出了或一形象了么?”由此可见,《后记》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它是全书的有机的部分,旨在保持其艺术上的完整性。有了《后记》,也就使杂文中的形象更生动、丰满。

本篇写作上的特点,我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来体味:一,善于运用各种材料,包括所谓无价值的材料,加上“按语”、“评注”、“议论”,就使对方有用起来,具有点铁成“金”之妙。二,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X光,在粉黛中照出髑髅,在膏腴中剜出脓疡,例如对张资平的出卖人头的揭露便是一例。三,以勾魂摄魄的警言,使魑魅魍魉无所遁形,如对法鲁诱杀的揭露;对曾今可告密卖友的揭露,均是如此。四,以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总结了阶级斗争的规律。五,“砭痼弊常取类型”,本篇虽然实指的是某人,但有其代表性、典型性,因此,写出一个,就揭露了一群。六,散而不乱,曲折有致。本篇看来很散,但是它有一根以矛盾的展开、发展相始终的贯穿线,因此散而不乱;看来弯弯曲曲,但是时见文字上的奇峰高岗,因而更显得曲折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