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经前快乐6要素
47538100000030

第30章 情绪健康有何标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荣辱得失,所以,就有与之相应的喜怒哀惧。一池春水似的情怀、桃源是没有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每个人的一生,可以说年年、月月,甚至天天都会有笑也有哭,有喜也有悲。古语说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惊、恐,人皆有之,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情绪,情绪密切反映人们心理活动的变化。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应形式。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基础和源泉。一般情况下,如果需要得到满足就产生肯定性质的体验(如高兴、喜悦、满意、振奋等积极的情绪);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产生否定性质的体验(如失望、沮丧、恐慌、痛苦等消极的情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有句名言:“生命的潮汐因快乐而升。”人在喜乐时,犹如戴上了“喜”字牌眼镜,看什么都顺眼,表现为精神饱满、动作灵巧、不感疲劳、做事有效。那么,是否高兴、喜乐的情绪就是健康的情绪呢?如何来判断情绪的健康与否呢?情绪健康的“标尺”是怎样的呢?

情绪健康的总标准有3方面:目标适宜、反应适度、正性作用强。

所谓目标适宜,或者说目的性恰当,首先是指当事人应该明白自己的情绪反应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喜怒哀惧都有根由:它不是一触即发,也不是无缘无故。一个人的情绪表现是与一定的原因有关的,即事出有因,如成功使人愉快,挫折使人沮丧,冤枉使人生气等;其次,还指当事人的反应要适当。情绪成熟的人总是能先对引发情绪的情境作一番客观衡量,然后再作出合适的反应。健康情绪反应的目标应符合实际,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社会需要;既不损害自身利益,又不损害他人利益;既维护自己的自尊,又不破坏社会公德。

所谓反应适度,是指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与引起该情绪的情境相符合。也就是说,情绪的强弱程度要与引起情绪的事因相协调,不能过分强烈或者过分淡漠,即表现恰当。如笑的场合就该笑,该哭的场合就哭;该微笑的时候不能狂笑,该大哭的时候不要小泣。同时,情绪表现的持续时间也要与引起情绪的事因相一致,不能无休无止地没完没了,即适可而止。如考进了大学是值得高兴的,大笑一场(或大哭一场)也可,但千万不能像范进中举那样纵声大笑不已。情绪反应过于强烈或反应时间过长,都不是情绪健康、成熟的表现。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情绪健康的人,即使在发怒时,也不动手打人,不侮辱别人的父母,不毁坏财物。他的发泄是有节制的。过分的情绪反应是不健康的,强烈而持续的不良情绪会促成变态行为和精神障碍,而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也会造成身心障碍。比较理想的情绪表现是:遇事能用理智衡量行为的善恶,能用理智克制感情。另外,还要学会宣泄,宣泄能使不良情绪者的忧愁减半,能使良性情绪者的欢乐倍增。

所谓正性作用强,或者说以良性情绪为主,是指一般愉快情绪多于不愉快的情绪,即使生活中遇到各种不快乐的事,仍能热爱生活;即使遭遇到痛苦的事,仍能悦纳自己。一个人一生中不可能都面临愉快、顺利和成功,总要遇到不愉快、不满足、不顺利的时候,关键是如何把自己的不良情绪状态控制在最短的时间内。情绪健康,心理健康者所出现的不愉快情绪一般来说次数较少、时间较短、程度较轻,而且涉及的范围有限,不致牵连到无关的人和事,因而对人对己的损害都能降到最低限度;反之,情绪不健康、心理不成熟者,则常将其不良情绪的反应目标扩大,涉及一些无辜的人和事,并且次数多、程度重、时间长。

我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卫生歌》道:“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嗅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利修身去烦恼。”明代养生学家石无基有“六常存”:“常存安静心,常存正觉心(自觉心),常存欢喜心,常存良善心,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这些对我们掌握健康情绪的尺度,保持良好的心境都会有很好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