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出精彩人生
47593200000011

第11章 理解他人,也让他人理解自己(2)

有一次,李女士在网上订了一件价值不菲的大衣,当快递送到公司时,同一办公室的小张便说:“你怎么能在网上买衣服呢?价格贵不说,还不一定合身。”听了小张的话,李女士心里很不舒服,就打算回家再试穿。小张非要让李女士穿上看看,李女士拗不过她,便穿在了身上,小张围着李女士转了个圈:“我说的没错吧,你看这个肩有点宽,腰也收的不好看,要我才穿不出去呢。”李女士脸色很难看,虽然她也知道小张说的没错,但还是为自己辩护起来:“我觉得挺好的,天冷的时候还可以在里面再加个毛衣,也显不出臃肿来……”

晚上正好李女士的好友来家里玩,看到了那件大衣,便说道:“这就是你说的要在网上买的那件大衣吗?摸着质量很好啊,网上购物还不错,又不用出去逛街,点点鼠标就OK了,还送货上门。回头我也上网上看看。”这会李女士倒劝好友说:“网上购物有一缺点就是不能试,有的号的标准也不一样。夏天的小衣服在网上买买倒没什么问题,这种大衣最好还是试了以后买。你看我这件,肩有点宽,腰这也束的不是很好,还这么贵,我都有些后悔了。”这时,张女士反而坦白承认了自己的失误。

那些自以为自己掌握着真理,通过寻找别人的过错和缺点的方式来达到说服别人的目的的人是无知的,即使明知他说的是事实,也没有人会愿意接受这样的沟通方式,因为他达到自己目的的同时,也已经深深地伤害了别人。小张就是这样的人,她的话是对的,但是她却不懂得方式方法,不顾及李女士的面子,还得罪了李女士。

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注意顾全他人的面子,这是非常重要的。

张教授每年都会受邀参加某单位学术论文的评审工作,这个工作没有很多的报酬,但能参加就是一项荣誉,很多人也想参加却找不到机会,只有少数几个人参加一两次,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张教授却年年都被邀请参加,这让大家都羡慕不已。

在张教授快退休时,有人终于忍不住问他为什么如此受青睐,他笑着向人们揭开了谜底。他说,其实他的专业、眼光和职位都不是重点,最为关键的是他会顾及到所有人的面子。他还说,如果是公开的评审,他一定会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多称赞、多鼓励,少批评。但是私下里,他会找到论文的作者,告诉他们在哪方面有错误或者哪里不足,需要改进。

最后,虽然论文有名次之分,但所有的人都保住了面子。正是因为他能够顾及到别人的面子,所以承办这项工作的人员和提交论文的作者们,都很尊重他,喜欢他,当然也愿意每年找他当评审了。

我们也看过很多评论性的节目,很多评审仗着自己是评审,摆架子,完全不顾及对方的感受,说话非常刻薄,有时甚至说出很没有水平的话来,当然也许是为了节目的需要,但总的来说,这种评论让人感觉到很烦感,反而会认为他自以为是,借机卖弄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大人物有,小人物也同样有,甚至更加的强烈。那是因为当一个人什么都失去的时候,自尊心便是他维一要维护的东西,没有人愿意自己被别人轻视或者漠视。

给人面子并不难,不论是赞扬,还是批评,一定要讲求分寸和场合,既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性,也要讲究灵活性,坚持真理,但不能得理不饶人。

一个懂得交际的人,就算他知道自己的观点完全正确,但在说服别人接受时,也会力求顾全对方的面子,这种做法,自然会让别人为他的宽容所打动,从而更容易接受他的观点。

有人这样说过:人在改变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会很自然,没有什么特定的因素,如果有人说其错了,他就会更加地固执己见,完全不给人余地,一心一意地维护自己的想法,也许这个想法的形成是毫无根据的。所以说很多时候,想法本身并不见得是多么的重要,重要的是他认为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和伤害……

可见,如果你想让一个人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你只需要在处理的时候表现的和善可亲,顾全甚至让他赚足面子,然后再指正出来,他多半就能接受,那么你的目的也就会轻而易举地达到。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坦然接受批评

有一位推销员,当他刚开始工作时,总是得不着要领,他的订单少的可怜,很多时候根本不能完成公司的任务。他的上司觉得很有问题,于是就暗中观察,他发现,这位推销员对他人的批评总抱着一种敌意,不喜欢听他人的意见,当他人对他提出意见的时候,他总是显得不耐烦,有时甚至会当时就翻脸。

后来,上司对他进行了一番深切地开导,并告诉他:“他人对你的批评是因为你身上存在着过失,批评对你是最好的帮助,它可以让你很直接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去改进。如果大家都不说,那么你可能永远也不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

听了上司的话,这位推销员也开始慢慢地改变自己,当他推销失败的时候,他会总结自己哪些方面做的不够好,是表现的不够热情还是表达的没有说服力。当他不太确定的时候,他甚至会返回去,询问对方:“我这次来,不是向你推销的,我只是想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做错了,我非常希望得到你的意见和指正。”

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客户都会被他的真诚所打动,在指出他错误的时候,也成为了他的客户,他的订单也不断地增加,成为公司最成功的一名推销员。

在生活、工作中我们不乏会遭到别人的批评,经常的时候,我们都会觉得非常难堪,对批评自己的人心生愤恨、反感,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来,要么会埋怨自己为什么要犯错,要么就想不开别人为什么会这样对待自己,是嫉妒还是故意为难?总之,一句批评的话总是会像一根刺一样扎在身体里难受不堪。

每个人都会有过失,只要有了过失就应接受批评,批评是对我们过失的指正。只有虚心地接受了批评,我们就会谨慎自己的言行,慎重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等等,批评是对我们有利的的帮助。但凡批评,一般都有批评的理由,批评也恰恰能让我们看到不完美的自己。

但是,有的人一听到他人对他的劝告和批评,就心生怒火、大发雷霆,他们不是去虚心听取,反而反唇相讥:“也不看看你什么情况,也来教训我、批评我?”其言外之意是对方也有缺点,不配来批评自己。要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只允许没有过失的人批评自己,那么这个人一辈子都不会听到对其过失的批评意见,也永远不会得到他人的帮助。久而久之,必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既害了自己又损害了自己的事业。因此,当他人批评时,应该感谢他人的批评,只有这样,才有益于自己改正过失,也只有长期保持高度的乐观和自信,才能使你获得成功。

在美国,有一家著名公司的总裁名叫马歇尔·布拉肯,它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就谈到过自己受批评的经历,他说:“我早年也是对别人的批评非常敏感。我总是想让公司的每个人都认为我是十分完美的、没有失误的。如果我认为他们中的一个人不这样想的话,就会使我感到忧虑万分,于是我会想尽办法去取悦他。可是在我讨好他的同时,又会使另外一个人生气;而等我又想去满足这个人的想法的时候,又会导致其他的人生气。最后我发现,我越想去讨好别人,就越会使我的敌人增加。因此我只好对自己说:‘只要你是超群出众的,你就肯定会受到他人的批评,所以还是趁早习惯的好。’这样一想,对我的帮助就很大。从那以后,我就决定只是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做,而把我那把满是窟窿的伞收起来,让批评我的雨水从我身上流下去,而不是滴在我的脖子里。”

所以,当你受到批评的时候,就应该坦然地接受它。因为这说明了,要么是他人对你真正的关心和爱护,他们不希望你犯错或者继续失误;要么,就是你很优秀,所以你才有可能会受到一些并不公正的批评。但是,无论怎样,都应该记住:不要为批评而难过。

一个情感智商高的人,往往都会从积极的方面去理解他人的批评,甚至包括那些不公正的责骂。他们会把他人对自己的批评,看做是改进自己工作、完善自我个性、克制不良情绪、提高心理承受力以及激发自身斗志的机会。

同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主动而坦然地接受批评,让他人指出自己的不足,这是一种非常博大的胸怀。事实也证明,拥有这种胸怀的人,必定会大有作为,生活也必定精彩,因为对他来说,批评是一种动力。

多多播种“感情”

现在的社会,若要想把事情办好,靠的是什么?一靠的是关系;二靠的还是关系。所以,要想办好事情,就要多多播种“感情”,建立好自己的关系网。

有一个良好的关系网可以为我们的成功插上翅膀,因此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所谓“人熟好办事”的潜规则在哪都是适用的。即便是在强调个人奋斗的国外也是如此。甚至,在国外人眼中的“拉关系”全然没有中文语境下的贬义,对他们而言,说某人拥有强大关系网是种褒奖。他们将关系视为资源和财富,因此,“拉关系”便是正常的社会活动,只要不违法,大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根本用不着“犹抱琵琶半遮面”。还有人甚至以“拉关系”为生,专靠为人牵线搭桥赚取中间费。也就不奇怪在国外有大大小小的游说公司和公关公司了。

关系可以说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生活当中关系的发展不可避免会用到一些业余时间,如可以定期安排和亲朋好友间的活动。工作和生活应该有区别,在现代忙碌的工作中,对内外人际关系的建立应把握对人的最高热忱,利用好完成重要工作的时间空当,和同事、上司可利用午饭时间或上班休息时间,与不同人员进行交流,在不影响达成工作目标的前提下,良好的交流定会促使工作更高效地完成。

获取关系是一种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很难完全套公式。简单来说,就是让对方有“爽”的感觉。愈能让对方痛快,就愈可能达到“买卖完成,仁义又在”的最高境界。

所以,人情要做足,好人要做到底。聪明的人懂得把他人利益放在明处,将自己的实惠落在暗处,仅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可以获得对方的人情。

对身处困境中的人仅仅有同情之心是不够的,应给以具体的帮助,帮其渡过难关。这种雪中送炭、分忧解难的行为最易引起对方的感激之情。

现实生活中,我们求人办事,千万不能忘记这个“情”字。所谓“感情投资”,说得简单点,就是在办事之外多了一层相知和沟通,能够在人情世故上多一分关心,多一分相助。即使遇到不顺当的情况,也能够相互体谅。

在国外有一本名叫《小政治家必备》的书。书中教导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至少搜集20个将来最有可能做总理的人的资料,并把它们背得烂熟,然后有规律地按时去拜访这些人,和他们保持较好的关系。这样,当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个当上了总理,自然就容易记起你来,很有可能请你担任一个部长的职位了。

这种手法看起来不大高明,但是非常合乎现实的。一本政治家的回忆录中提到:一位被委任组阁的人受命伊始,心情很是焦虑。一个政府的内阁起码有七八名阁员(部长级),如何去物色这么多适合自己的人呢?这的确是一件难事,因为被选的人除了有适当的才能、经验之外,最要紧的一点,就是“和自己有些交情”。

要有人情才好办事儿,不然的话,任你有登天本事,别人也不知道呢!

生活中有许多人抱着“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态度,把朋友当做受伤后的拐杖,复原后就扔掉。此类人大多会被抛弃,没人愿意再给他帮忙。他去施恩,也没人愿意领受他的情。不肯进行感情投资的人,总是太看重自己丝丝缕缕的得失,这样的人最不受人欢迎,办事也是最难成功的。

现今市场经济社会,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压力感。如果你正处于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或者事业发展的紧要关头,把友谊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显然是解决不了生计问题且不利于事业发展的。多帮有用处的人并不意味着不帮好朋友,两者并不矛盾。按中国传统心态来看,社交不应该有目标而只能“淡泊而纯真,别无所求”,奉行一种无为哲学。谁在交往中注重对方的使用价值,然后想方设法接近并利用他,就会被认为“太势利”。而现代社会的交际观念则认为社交有三个基本目标:信息共享、情感沟通和互求互助。我们不能只强调前两者而拒绝相求相助,为了相求相助而社交并不是“势利”,而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社会行为。试想:如果一个人既不能与你共享信息、沟通情感,也不能与你相求或相助,你能与他交朋友吗?恐怕是不会的。由此可见,人际交往是要有所选择的,选择就是一种目标的体现。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你要想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你就得首先给予别人一定的好处。只有首先用自己的一颗诚心来打动别人,才能够换取别人的信任。如果得到了别人的信任,哪里还会发愁别人不对你以诚相待,还怕别人不帮助你呢?

得理让人是最好的和解手段

汉朝南阳曾有一位太守叫刘宽,为人最是宽厚仁慈,从来不摆架子。他在任时,对于做错了事的小吏和老百姓,也只是用蒲鞭责罚,让受惩罚的人知道错了而已。他的做法在当地深得人心。

刘宽的夫人很想试探一下,看他是否如大家所说真正的宽厚。

一次,她让婢女给正在办公的丈夫送汤,然后装作不小心的样子将汤泼洒在了丈夫的身上。令她欣慰的事情发生了,丈夫不仅没有怒斥婢女,反而很关心地问婢女:“是否烫着手了?”刘宽的夫人终于理解了大家对刘宽的评价

还有一次,有人错把刘宽驾车的牛认成是自己的。非要让刘宽还给他。如果这种事被其他官员遇到,肯定会摆出当官的架子,责罚要牛的人。可刘宽没说什么,只是让车夫解下自己的牛给了那个人,自己却步行回家了。后来,那人知道自己错了,就向他赔礼道歉,并还回他的牛,请求他原谅自己。刘宽并没有责备那人,反而好言好语地安慰了他一番,让那个人非常感激。

刘宽的做法就是得理饶人,不仅感化了人心,也为他赢得了人心。

得理让人,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自己占理,凭什么要让?现在的社会,你让了,就会被看作是懦弱、无能。因此,很多人为了不被他人瞧不起,自己不占理的时候也要“无理搅三分”,如果自己再占了理,更是要辩个子丑寅卯来。却不知道,很多时候,矛盾会更加升级,一点小小的误会也会被放大,结果是伤人伤己。朋友也会变成仇人。

得理不让人的结果会是什么呢?一味地咄咄逼人,只会让对方感到走投无路,从而激起对方反抗的心理。俗话说:狗急了还跳墙呢,更何况人呢?逼人太甚只有可能会令对方“不择手段”,而使自己陷入更大的被动之中。

得理又不让人,不仅会伤害了对方,有时也会连带伤害对方周围的人,甚至是毁了对方,这样做也有失做人的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