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常识全知道
47611400000011

第11章 哲学思想(10)

按照道教的说法,吕洞宾属于乾金之象,乾卦纯阳,故称纯阳老祖,所用宝剑亦曰纯阳剑,还同何仙姑谈恋爱,依依不舍,这表示乾坤相合之理。铁拐李属于兑金之象,以铁拐为足,铁属金,足在下属阴,表示柔金之象,好别于乾刚之金。何仙姑属于坤土之象,八仙过海她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为柔土,欲与吕洞宾配成夫妇,表示乾坤交泰之象。曹国舅属于艮土之象,书中说他兄长地下的灵魂附于其身而为恶,将他本人的灵魂囚禁于地下。地下乃土之位,但为刚土,因他本人最后通过与恶鬼的决斗,战胜邪恶,乃复其灵明,皆刚之象。张果老属于震木之象。因张果老于月宫砍桫椤树,树本为刚木,以别于柔木。蓝采和属于巽木之象,手拿兰草,草本皆为柔木。韩湘子属于坎水之象,小说中有民间大旱,韩湘子为民众吹箫降雨的故事。汉钟离属于离火之象,汉钟离性情猛悍,他的宝扇一扇则出火,火烧龙宫等皆汉钟离所为。

传说八仙分别代表着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俗称八仙所持的檀板、扇、拐、笛、剑、葫芦、拂尘、花篮等八物为“八宝”,代表八仙之品。文艺作品中以八仙过海、八仙献寿最为有名。由于八仙均为凡人得道,所以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后来成为道教中相当重要的神仙代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八仙宫,迎神赛会也都少不了八仙。

佛教思想

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晚期的古印度,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一般认为佛教是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时由印度经西域传入我国,对中国民众心理、性格、风俗、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经》。到了东汉永平十年(67年),汉罗汉图明帝梦见金人,于是派人去西域,迎来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驮回首都洛阳,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也就是现在的白马寺,翻译《四十二章经》。因此,在中国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作为佛教传入之年。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四十二章经》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多数统治者都支持佛教,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南朝的梁武帝不仅重视佛教实践,身体力行,而且大力提倡义理之学,依据儒家纲常伦理原则,吸收改造了佛教的义理,使佛教和中国文化开始融合在一起。

到了隋唐时期,各种思想流派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推行儒、佛、道并行的政策,使佛教进一步得到昌盛,在此期间发生了玄奘西游印度和归国译经。隋唐的统一和繁荣,使佛教形成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派,先后出现了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密宗等不同的流派,其中以禅宗和净土宗的影响最大,其中禅宗被看做是佛教中国化的经典体现,又被称为“中国禅”,标志着佛教彻底地融入了中国文化。

禅宗

禅宗,又称宗门,是中国本土发展出来的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禅宗主张修习禅定,故名禅宗;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其宗旨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即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禅宗创始于南北朝来中国的僧人菩提达摩。他在释迦牟尼佛“人皆可以成佛”的基础上,进一步主张“人皆有佛性,透过各自修行,即可获启发而成佛”,后来另一僧人道生再进一步提出“顿悟成佛”说。唐朝初年,僧人慧能承袭道生的“顿悟成佛”说,并将达摩的“修行”理念进一步整理,提出“心性本净,只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的主张。

禅宗主张修道不用读经,也无须出家,世俗活动照样可以正常进行。禅宗认为,禅并非思想,也非哲学,而是一种超越思想与哲学的灵性世界,认为语言文字会约束思想,故不立文字。禅宗认为要真正达到“悟道”,唯有隔绝语言文字,或透过与语言文字的冲突,避开任何抽象性的论证,凭个体自己亲身感受去体会。

禅宗为加强“悟心”,创造许多新禅法,诸如打坐、云游等,这一切方法在于使人心有立即足以悟道的敏感性。禅宗的顿悟是指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未来,而获得了从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缚中解脱出来的自由感,从而“超凡入圣”,不再拘泥于世俗的事物,却依然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

禅宗不特别要求特别的修行环境,而随着某种机缘,偶然得道,获得身处尘世之中,而心在尘世之外的“无念”境界,而“无念”的境界要求的不是“从凡入圣”,而更是要“从圣入凡”。得道者日常生活与常人无异,只是精神生活不同。在与日常事物接触时,心境能够不受外界的影响,换言之,凡人与佛只在一念之差。

禅宗并不注重经典权威,但仍依经中背后所含之真理修行。《六祖坛经》反映出惠能思想及早期禅宗面貌,故为禅宗所推崇,《金刚经》及《维摩经》亦为禅宗所力荐。

慧能受钵

慧能大师(638-713),禅宗六代祖师,俗姓卢,广东新会人,二十四岁丧父,家境贫寒,以打柴为生,奉养老母。

有一次因听人诵读《金刚经》,心有所悟,遂决心出家学佛。672年,慧能到湖北黄梅东禅寺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学法。

适逢五祖弘忍升座说法,见这个樵夫来得奇怪,就问道:“从哪里来?”“岭南。”慧能说。五祖厉声说:“南蛮獦獠也来闻佛法。”慧能答道:“人有南北之分,佛性难道也有南北之分吗?”弘忍听了,非常吃惊,就安排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慧能乐于从命,终日舂米,干得很高兴。当时弘忍的徒众有700人。在慧能入寺八个月之后,弘忍依照惯例命各人各作一首偈语,以考验各自的悟性,以便传于衣钵。上座和尚神秀在半夜三更时分,独自掌灯,在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意为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清晨时,弘忍见到此偈后默然不语。慧能听说此偈后,也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为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即使不生不灭,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弘忍看了非常赞赏,就用手杖在地上顿了三下,叫他退下。慧能参透五祖玄机,明白是要他今夜三更前去相见。到了半夜三更,慧能依约来到五祖禅房,五祖为慧能开示说法,又把世代相传的衣钵交于慧能,传他为禅宗六祖,并为他的安全着想,连夜亲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并告诉他说“迷时靠师度,悟时要自度”。

慧能得到祖传衣钵后返回广东。为躲藏“物色之者”加害,在四会一带的猎人中藏匿了整整15年,直到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才公开露面。这年的正月初八,慧能来到广州法胜寺(今光孝寺)。一天,风扬起寺庙的旗幡,两个和尚在争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慧能说:“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耳。”慧能的说法,令众僧大为惊叹,引起了印宗法师的关注和尊敬。不久,印宗法师为慧能剃了度。后又召集高僧名师为慧能举行了隆重的受戒仪式。次年春,慧能离开法胜寺,北上到南华寺开山传法,前来送行的有一千多人。在南华寺,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慧能的言行后被其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法宝坛经》。在佛教中,只有佛祖释迦牟尼的说法行为记录能被称作“经”,而一个宗派祖言行录也被称作“经”的,慧能是绝无仅有的一个。

顿悟

顿悟是禅宗的一个法门,是相对于渐悟法门来讲的,也就是六祖慧能提倡的“明心见性”法门。它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领悟佛法的要领,从而指导正确的实践而获得成就。

禅宗讲究的是顿悟的灵性,或者说是慧根。禅宗的最高境界是不著文字,以瞬间的心悟到达永乐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