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常识全知道
47611400000019

第19章 史学常识(7)

三国鼎立

东汉末期光和七年(184年),张角率领农民发动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朝廷被董卓控制,全国陷入地方豪绅割据混战局面。190年,董卓将都城从洛阳迁往长安,朝廷崩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改元建安,挟天子以令诸侯,击败多股势力。曹操于200年的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但在208年的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三国鼎立的雏形。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汉献帝禅让,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来年以益州为主的刘备亦称帝,国号续为“汉”,史称蜀汉。刘备与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拓展势力,然而为了荆州问题,双方发生多次纠纷与战争。222年的夷陵之战,刘备战败,于来年病死。为了共同对抗曹魏,蜀汉再与孙权恢复同盟。据有扬州、荆州及交州等地的孙权在229年也正式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或东吴。三国局势主要为蜀吴同盟对抗曹魏,各国疆域变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渐渐被司马氏一手掌控。263年司马昭为建立军功准备篡位,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曹魏亡。西晋最后于280年发起晋灭吴之战,灭亡孙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西晋时期。

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是指东晋时期塞北多个游牧部落联盟,趁中原的西晋王朝衰弱空虚之际大规模南下,建立胡人国家而造成与中华正统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

东汉以来,就有胡人不断向中原内地迁徙,逐渐盘踞华北地区,势力不断壮大。到西晋时期,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晋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

晋惠帝时期,由于八王之乱,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中原汉族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胡人趁机起兵,于是中原大乱,史称“五胡乱华”。五胡乱华由氐族及匈奴族揭开序幕。304年冬天,氐族领袖李雄占成都,自称“成都王”,史称成汉;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于离石(今山西离石),史称汉赵,是五胡建国的开始。自此后的一百多年里,相继建立了十余个分裂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这一时期战火纷飞,屠杀不断,经济受到严重摧毁,直到439年北魏拓拔焘统一北方,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五胡乱华”时期,虽然是中原境内的各民族互相残杀的乱世时期,但同时也是不断地互相影响和融合的时期,为之后隋唐五代时期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建立后不久,爆发的一场宫廷变乱。唐高祖李渊正妻窦后生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长子建成、次子世民、四子元吉都随父亲立下了赫赫战功。唐朝建立后,高祖以建成为太子、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三子当中,数秦王功劳最大,太原起兵,即是秦王的主意,在统一天下的战争中,他立的功劳也最多,而且谋略过人,手下人才济济,为其兄弟所疑忌。太子恐其夺位,便与四弟齐王元吉联合,多次谋害秦王而未遂。李世民本就不愿将自己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遂决心发动政变。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三日,秦王向父皇密奏太子、齐王淫乱后宫,多次图谋害己之事,高祖决定召诸子入宫查问。当太子、齐王经玄武门入宫时,秦王发动突袭,亲手射杀太子,其下属尉迟恭则射杀齐王。史称“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杀死兄、弟之后,派尉迟恭带兵进宫,逼高祖交出军权,又诛灭建成、元吉之后裔,斩草除根。六月七日,高祖诏立世民为太子。是年八月,高祖又被逼让出皇位,自称太上皇,传位给太子李世民,是为唐太宗。

开元盛世

开元(713-742)为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这段时期唐王朝国势强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唐玄宗即位之后,任用姚崇、宋为相,整顿吏治,大力发展经济。第一,打击豪门士族,争夺土地劳力;第二,改革吏制,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第三,打击佛教势力,淘汰僧尼;第四,发展农业。在外交方面,玄宗实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了民族关系,使国家得到进一步统一。同时,开元年间和睦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经济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唐王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稳定,天下太平。在“开元盛世”期间,唐代人口增长到5290余万人。唐开元时期商业亦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更为繁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世界很多国家的使节、商人纷纷前来进行友好交往,开展贸易,学习文化、技术,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唐人绘《明皇幸蜀图》安史之乱是唐代于公元755年至763年所发生的一场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耽于享乐,国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又放任边地将领拥兵自重。安禄山骗取唐玄宗的信任,任三镇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掌管十多万人的兵权。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兵变,翌年就攻入都城长安,安氏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主张采取守势,但不为杨国忠所接受,被迫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马嵬坡,士兵哗变,缢死杨国忠与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派郭子仪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击败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后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在唐军的收复下,另一叛将史思明投降。

但朝廷对史思明不放心,策划消灭他,但计划外泄,史思明又发动兵变,杀安庆绪并称“大燕皇帝”。至761年,史思明被其儿子史朝义所杀。翌年,唐代宗继位,收复洛阳。最后史朝义被李怀先逼迫自杀,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这场叛乱使中国北方经济遭受严重打击,唐代从此走向衰落。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是指宋太祖赵匡胤以温和的方式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

赵匡胤自从陈桥兵变,一举夺得政权之后,鉴于唐中叶以来藩镇割据,武将跋扈,不利于中央集权,便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将的兵权。于是在建隆二年(961年),他安排酒宴,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让他们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终养天年,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后来,赵匡胤又召集节度使王彦超等宴饮,解除了他们的藩镇兵权。至此,禁军与藩镇的兵权都集中到了赵匡胤手里。为了避免“君弱臣强”局面的出现,宋太祖又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若干人,以削弱宰相权力,并改变以前皇帝与宰相共同商讨国事的规矩,改为由皇帝批阅,再给宰相下旨处理。

宋太祖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宋朝历代皇帝所沿用,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也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以至于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指北宋与辽朝(契丹)之间订立的和约。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因同平章事(宰相)寇准、毕士安坚持,遂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

宋辽双方在澶州交战多日,于十二月初达成停战协议,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合约规定:宋每年输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即“岁币”;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圣宗为弟,真宗称萧太后为叔母,互约为兄弟之国,双方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

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战事。因澶州又名澶渊,史称“澶渊之盟”。自此之后,宋、辽之间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380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