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常识全知道
47611400000018

第18章 史学常识(6)

从19世纪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1865年李鸿章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后,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同时,又着手筹办北洋海防,以外购为主,自造为辅,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建成北洋海军。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所有这些洋务事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这也一直为后人所诟病。

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与晚清相始终,晚清中国的命运与李鸿章密切相关。李鸿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他出洋访问、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留下了难以消除的影响;《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是由他谈判而最后缔结,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诚如梁启超《李鸿章传》中所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历史事件

国人暴动

国人暴动,也称彘之乱,是中国西周时期一次以首都镐京四郊的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国人,指的是当时都城郊区的平民。

西周末年,周厉王在位。他重用奸佞荣夷公,不听周公、召公等贤臣的劝阻,实行残暴的政策,霸占了所有的湖泊、河流,不准国人利用这些天然资源谋生,还勒索财物,虐待人民。

周厉王的暴虐,引起了国人的愤慨,他们指责厉王无道。厉王大怒,找来一名卫国巫师,派他监视指责自己的人。那巫师将指责的人报告厉王,厉王就逮捕他们,然后残忍地杀害。从此,国都里再也没有人批评时政了。路上熟人相遇时,连招呼都不敢打,只能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厉王高兴极了,扬扬得意地对召公说:“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他不听召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忠言,继续实行暴政。

过了三年(前841年),人民终于忍无可忍,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起义。人民围攻王宫,要杀厉王。厉王得知风声,慌慌忙忙带了一批人逃命,一直逃过黄河,到了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地方才停下来。人民攻入王宫,没有搜到厉王。有人探知王子靖逃到召公家躲了起来,于是,又围住召公家,要召公交出王子。召公没办法,只好把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送出去,才算把王子保护下来。这场起义史称“国人暴动”。

后经大臣们商议,由召公和另一个大臣周公主持贵族会议,暂时代替周厉王行使职权,史称“共和行政”。共和行政维持了十四年之后,周厉王在彘死去。大臣们立太子姬静即位,史称周宣王。宣王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得到不少人的支持。经过这一场国人暴动,西周元气大伤,不久便灭亡了。中国历史也由此进入了动荡的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

平王东迁

平王东迁是西周和东周的分水岭。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由于烽火戏诸侯,失信于诸侯,最后被犬戎杀死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也就是周平王。因为镐京曾发生过地震受损,又接近戎、狄等外患,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前770年),将国都迁至洛邑。

平王东迁是周朝国势的转折点。平王迁都之后的周朝被称为东周,而由周武王立国至周幽王被杀的时期则称为西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王权开始衰落,不能担当共主的责任,诸侯势力不断坐大。因为平王是由申侯拥立的,而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所以平王间接犯了弒父罪名,开始得不到诸侯的尊重。而且,周天子无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须依赖诸侯国保护,导致周天子地位不断衰落,最终形成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的群雄争霸局面。

这次迁都还产生了一个后来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诸侯国,原本替周天子牧马于渭水流域的秦人由于护送周平王迁郡有功,得到周天子的封赏,从此在远离周室的渭水流域建立了秦国。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春秋末期,晋国的权力掌握于智、赵、韩、魏四家手中。势力最大的智家大夫智伯瑶以公家为名索要其他三家的土地,只有赵家不从。赵襄子几经考虑之后退守晋阳(今太原)。智伯联合韩、魏两家围攻晋阳,两年而不下,于是开渠水灌晋阳城。

就在晋阳城岌岌可危时,智伯一句“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当初,我不知道水也可以灭别人的国家,如今我知道了)引起了韩康子、魏桓子的戒心,因为韩、魏的封邑也都靠近水。不久后赵襄子游说韩、魏两家,说明“唇亡齿寒”的道理,最终赵、韩、魏三家结盟,起兵杀智伯,灭智家。

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土地,并在公元前403年觐见周威烈王,被封诸侯。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国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前375年,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彻底灭亡,“战国”时代由此开始。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

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指的是战国初年,齐国田氏逐渐控制政权并取代姜氏成为齐侯的事件。田完本是陈国公子,陈国内乱,为避祸逃到齐国后,桓公使其为工正。齐庄公时,田氏渐渐得势。景公时,田氏采用小斗进、大斗出的手段笼络民心,使齐国大量民众逃往田氏门下,不仅提高了田氏的声望,又发展了经济实力。景公死后,田氏灭国、高二氏,田乞专政。到其子田常时,严厉打击旧贵族,将鲍氏等有势力的公族一一诛除。田氏占有的土地比齐君的封邑还大。公元前386年,田常四世孙田和将齐康公放逐到大海的一座孤岛上,自立为国君,同年周安王册封田和为齐侯。公元前378年,齐康公死,田氏在齐国的统治完全确立。史称“田氏代齐”,因为只是国君易姓,国名并未改变,故战国时代的齐国往往被称为“田齐”。

韩、赵、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使春秋末期大夫专政夺权的局势发展到一个高峰,而他们的“篡逆”居然被周天子所承认,说明封建秩序及其观念已荡然无存。七国争雄

战国(前475-前221)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接连不断,呈现天下大乱的形势。这期间,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先后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这七个大国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一面在本国实行变法改革以图强,一面相互混战,侵伐小国,互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历史上称这七个大国为“战国七雄”。

最初,魏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但被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魏四面受敌,逐渐衰落下去。而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势颇振,称雄江南。由于国内变法的成功,齐、秦成为东、西两大强国。各大国纷纷拉拢新兴诸侯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东西两大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处于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赵国因为赵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实力也很强。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楚违背纵约,与秦结盟,但在齐、韩、赵以及背盟的秦国的两面夹击下,一蹶不振。赵灭中山,国力强盛。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难以阻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公元前287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次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使齐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大败赵军。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公元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从公元前213年开始的焚毁书籍、活埋儒士方士的事件。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地阻碍了秦始皇对原来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且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为了统一原来六国人民的思想,秦始皇听取丞相李斯的意见,下令焚烧除《秦记》以外的各国史书,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焚毁,只留下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史称“焚书”。

在焚书开始的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为秦始皇炼丹不成,私自逃走,并且暗地里诽谤秦始皇。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将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所谓坑儒,实际上是对方士的一次坑杀。不过后人称之为“坑儒”。

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形势图这是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直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秦朝建立以后,统治非常残暴,而且大肆修建阿房宫、长城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逼得百姓怨声载道。

陈胜(?-前208)字涉,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早年为人佣耕。吴广(?-前208)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朝廷征发闾左屯戍渔阳,陈胜、吴广为屯长。他们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过期要杀头。陈胜、吴广便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用已被赐死的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反秦。他们率领起义军最后攻占了陈郡(今河南淮阳),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张楚”。然后陈胜派兵向西攻打秦朝军队,结果被秦军大将章邯打败。后来起义军内部也发生分裂,陈胜、吴广分别被部下谋杀。剩余的起义军和刘邦、项羽的军队联合,终于在公元前206年灭掉了秦朝。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西汉初年,由于历经战乱,经济萧条,为了恢复经济,汉高祖及其后的文帝、景帝吸取秦朝的教训,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是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前167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车骑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同时还十分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文景两代注意发展经济,生产日益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景象。据《汉书》记载,到了景帝后期的时候,国家的粮仓里新谷子堆着旧谷子,一直堆到仓外,甚至都腐烂了;府库里的铜钱由于多年不用,穿线的绳子都腐烂了,散得无法计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成为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第一个盛世。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党锢之祸

李膺像党锢之祸指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

东汉桓帝、灵帝时,当官者分为宦官、外戚两派,交替专权。一些官僚和士人对于宦官的胡作非为非常愤慨,他们抨击宦官对朝政的垄断和朝政的腐败,要求改革朝政,罢免宦官。于是,东汉的太学生与正直官吏士大夫联合起来,形成了一股颇有声势的社会力量,被称为“党人”。

党人不仅在舆论上抨击宦官专权,还试图在政治上打击宦官势力。一批不畏强暴的官吏则利用手中权力直接惩治不法的权贵,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宦官的嚣张气焰,其中最突出的是司隶校尉李膺。他执法不避豪强,曾诛杀大宦官张让的弟弟野王令张朔,使宦官们一时收敛,并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宦官对党人恨之入骨,寻找机会进行报复。公元166年,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冲突,李膺处死了与宦官来往密切的方士张成之子,被宦官借机诬陷。桓帝大怒,李膺等两百多人被抓。后来,在陈蕃、窦武等人的反对下,桓帝迫于压力,不得不释放党人,但规定禁锢终身,不许再做官,这就是东汉第一次党锢之祸。

从此,宦官们对党人运动仇恨日深。汉灵帝时期,又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169年,曾告发过宦官侯览的山阳郡督邮张俭被侯览诬告结党,李膺、杜密等百余人被抓,张俭逃亡,其他人大多惨死于狱中。此次党锢之祸,被杀害、流放、罢免的党人及有关人员达六七百人。在恐怖气氛中,正直的士人并未退缩,并有许多人同情支持他们。这说明党人反宦官专权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众的要求,因而深得人心。

黄巾大起义爆发后,持续长达20年的党锢之祸宣告停止。然而,东汉王朝已危机四伏,病入膏肓。党锢之祸动摇了东汉王朝的根基,加速了东汉的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