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辛亥之冬①,余载雪诣石湖②。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肄习之③,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④。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⑤。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⑥,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释”
① 辛亥:光宗绍熙二年(1191)。② 石湖:范成大晚年居苏州西南之石湖,自号石湖居士。③ 肄习:学习。④ 《暗香》、《疏影》:用林逋著名的《梅花》诗语作为词调名。⑤ 何逊:南朝梁诗人,曾为扬州法曹,廨舍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诗。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诗:“东阁观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借何逊以自况。⑥ 江国:江邑,水乡。
“语译”
从前,曾有过多少次月光照着我在梅花的旁边吹笛啊!笛声唤起美丽的姑娘,她不顾寒冷,就为我去将那梅花攀摘了下来。如今我这个写过梅诗的何逊已渐渐地老了,把吟咏春风绽梅的诗情雅兴都给淡忘了。只是怪那一枝伸出在竹子外的疏花,竟又将它的芳香和寒意送到室中雅致的座席上来。
此刻,江南水乡正寂寂无声。我真想寄一枝梅花给她,唉!可惜路途太遥远了,而且夜雪又开始积了起来。举杯消愁,容易流泪,红梅也默默无言,我心里总是割不断对她的思念。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曾经与她手拉手相亲相伴的地方,那千百株梅树啊,真足以压倒寒风碧波中西湖孤山上的梅花。可眼前只见它一片又一片地快要被风吹光了,什么时候才能再重见那美好的光景呢?
“赏析”
《暗香》《疏影》,这两首咏梅词是颇能代表姜夔艺术技巧、风格的名篇佳作。好的咏物词,固然要善于状物,还往往必不可少的要用事,但通过咏物来寄情寓兴,仍是作品的灵魂。以白石的生活经历而论,他早年在合肥有过一段难忘的恋情,是最宜于借咏梅题材来寄寓和发挥的,因为梅、柳与那段经历有特殊的联系,这一点,我们在《一萼红》词中已说过了,可参看。这一年白石最后一次去合肥,所眷恋之人已远移他地,断绝了重逢的可能。白石辞别石湖南归前,范成大以青衣小红相赠,就有慰其寂寥之意。从这两首词中所表露的情绪来印证,是完全能够契合的。当然,词是应范成大“索句”而作的,其寓意自然不比也不要像直接写怀人词那样明显。
起笔明点,前五句是对“旧时”情景的追忆。月、梅、笛三者,在传统意象中彼此相关,笛曲有《梅花落》之名,故李白有“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诗。此笛曲多述离情,正合追念之意。又贺铸《浣溪沙》词有“玉人和月摘梅花”之句,都是构想前事的依据。月下梅边吹笛,说自己当时兴致之高;玉人冒寒攀折,写伊人对自己用情之深,都景象历历而愁思惘然。“何逊”四句,转到“而今”境况。以何逊自比,是因杜甫曾说过自己像何逊那样见官梅而“动诗兴”,但这里是反其意而用,说自己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已无昔日咏春风早梅的心情了。何逊不但写过《咏春风诗》《咏早梅诗》,传说中还提到他“后居洛(此大误,洛阳当时属北朝,是不可能去居住的),思梅花”,老想着要再往扬州。(见宋人《分门集注杜工部诗》苏注)这样,白石用以自况,就更切合其怀念旧游的心情了。“但怪得”紧承“都忘却”,说时间本已使自己的心境渐趋平淡,不料梅香入席,又勾起我欲忘却之往事,此所以“怪”梅多事,又所以再操春风词笔作此咏梅词也。
过片紧承前阕结语而下,“江国”,即指“瑶席”之所在地。其时,“夜雪”初飞,故四围“寂寂”对此景况,本易兴怀人之思,况寒香袭室,又令人念及当年吹笛攀梅情事,故拟效古时陆凯寄范晔诗所谓“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无奈“路遥”雪积,此情难托,唯“叹”息而已。这又是古诗“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的意思。“翠尊易泣”,切“瑶席”,所谓“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也;“红萼无言”,切“疏花”,所谓“泪眼问花花不语”也。“耿相忆”三字,点明寄托。“长记”二句,再追忆当年赏梅事,以应发端。或以为“曾携手处”即接着说出的“西湖”,这是误会;同时也是有人以为说此词是怀念合肥旧游不免“穿凿”的缘故。关键是对“千树压、西湖澄碧”的解说。这七个字不是说孤山的千树梅花映照在寒碧的西湖水面上,而是说“曾携手处”的“千树”梅花足可“压”倒闻名于世的西湖之梅。合肥多梅,所谓“古城阴,有官梅几许”(《一萼红》)。这“压”字,是技压群芳的“压”;与前面“竹外疏花”用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诗“竹外一枝斜更好”句一样,这里的“压”字用法也取意于该诗:“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所以它只是对旧游处梅花盛景的赞美,而不是回忆与人在西湖上携手赏梅。末两句,又再回到今天,见眼前梅花“片片吹尽”而叹息“几时见得”当年所见之景象;也即对玉人已去、良辰难再的悲观。句法拟周邦彦《六丑》:“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