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丙午之冬,发沔口,丁未正月二日①,道金陵,
北望淮楚,风日清淑,小舟挂席,容与波上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注释”
① 丙午:淳熙十三年(1186)。沔口:汉水入长江处。丁未正月二日:丁未是次年,二日是《踏莎行》江上感梦的次日。
“语译”
绿丝带似的柳枝低拂在鸳鸯浦的水面上,我想像着当年桃叶姑娘呼唤渡船的情景。如今我带着愁绪又看见柳眼将自身托付给了春风。我欲离此而去,却又倚着船桨踌躇,还把船儿暂时停泊了下来。
繁华的金陵路上,到处是莺莺吟唱,燕燕起舞,都在行乐。可是我心最苦,除了这往来的潮水,又有谁知道呢?即便到了江中的汀洲都长满芳草的时候,我也还是回不去的啊!暮色已降临,我的船要走了,它又将去往哪里呢?
“赏析”
这是继《踏莎行》“丁未元日,至江陵,江上感梦”之后,次日所作。以“北望淮楚”四字,隐说其“道金陵”时对合肥的思念。调名《杏花天影》,为白石所创。词调中原有《杏花天》,格式比此调少了“待去”、“日暮”两个二字句,则“影”字是“依旧调作新腔”“殆谓不尽相合,略存其影”(夏师校语)的意思。
首句写拂水之垂杨如绿丝带,自然非年初所能见之景,其实它是被次句“想”字所管的,是想像中当年的桃叶唤渡时的景象。水名“鸳鸯浦”,虽监利(今属湖北)实有其地名,但在此只是取其“鸳鸯”二字而借指金陵的江湾别浦,以暗示男女的情爱和离别。桃叶已见被比喻所思合肥之人,而其事则出在金陵,所以“道金陵”时,借思古以寄旧情。“又将”句转入眼前所见。柳叶初生如眼,称“柳眼”,愁中所见,故曰“愁眼”,用此二字,暗示“北望淮楚”。“与春风”,点时令,又说一怀愁绪唯付之老天而已。“待去”,一顿;“倚兰桡”,踌躇未决之状;“更少驻”,终至不忍即去而作暂留。心态之变化,层次分明。
过片“金陵路”,点地点,“莺吟燕舞”,非指自然景物甚明,因为在正月初是见不到这些的,它是借指六朝古都繁华,有众多的歌女舞姬。以他人行乐盛况反衬自己内心“最苦”,是除却合肥之人再也没有谁能使自己动心的了。此刻怀人心绪无人知晓,而偏说“算潮水知”,亦诗词惯用之法,写出无可奈何来。“满汀芳草”亦是虚写,乃由目睹江中汀洲而推想其将来之景象。“芳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纵芳草满汀洲,我欲归去而“不成”,此所以“最苦”也。末三句转出江头日暮,此行知向何方情状,前路茫茫之感,“北望”怅怅之慨,自不待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