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低碳经济知识读本
47654900000035

第35章 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4)

2009年5月奥巴马政府对碳回收与储藏项目提供了24亿美元的预算,以便在美国实施“碳隔离领袖论坛”“地区性碳隔离伙伴计划”“碳隔离核心计划”等。在“碳隔离领袖论坛’’中,美国将联合欧盟的C02SINK计划共同研究开发二氧化碳的高效率分离、回收以及运输的相关技术。

奥巴马总统表示,他理解开发与推广使用先进能源技术的重要性。他说:“我的任期将标志着美国在引领全球迎接气候变化上揭开新篇章,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加强能源安全,创造数百万个就业机会。这一切将从联邦政府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体制开始。我们将制定严格的年度目标,敦促我们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1990年的水平,到2050年再减少80%。此外,我们每年将投资150亿美元刺激私营部门为发展清洁能源进行技术创新。我们将投资太阳能、风能和新一代生物燃料。我们将开发核能,并确保它安全可靠。此外,我们还将开发清洁煤技术”。

除研发之外,政府还必须积极参与示范项目,让处于从发明到技术开发与推广对私营部门变得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以至于他们愿意继续研发和推广的这一段时间。

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文明在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低碳技术创新是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挑战的先决条件。美国在全球日益增长的风能、太阳能等能源技术市场失去了竞争优势。但是,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可以创造相当于一代人才有一次的向新型能源经济转型的机会,它既会重新树立美国在全球清洁能源技术市场上的领导地位,还会创造就业机会。能源供应和最终使用技术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及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而且也是导致其他各类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八节德国和英国的低碳技术创新活动

德国政府在2008年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投资比2007年增加了50%,共资助了170个研发项目,资助资金总额达到1.5亿欧元。资助的重点为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在风力发电技术领域,德国还建立了一个旨在主导国际风能研究的德国风能研究所。

德国环境部计划在2009~2030年间,对可再生能源进行60亿~80亿欧元的投资,以使可再生能源在发电量中所占的份额由现在的15%上升到2030年的50%。在2008年9月,德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二氧化碳回收储藏型煤炭火力发电站。该发电站的总投资为7000万欧元,设备的装机容量为30MW,发电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完全分离液化之后,经过加工处理被长期埋藏在地下。德国还计划在2015年之前再建成2个电气容量为500MW的试验发电站,并且使二氧化碳回收储藏技术在2020年实现商用化,以便在大型发电站中得到应用。

英国为促进低碳技术的创新与节能技术的研发在2008年4月设立了总预算为12亿英镑的“环境变革基金”。该基金对“碳托拉斯(指导企业进行二氧化碳减排的政府机构)”在2008~2009年度的技术开发计划提供4800亿英镑。而且对“生物质资本补贴”以及“生物质能源基础设施及开发计划”等进行资助。

为了实现到2050年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削减60%的政府目标,英国还投入了6亿英镑设立了由政府与产业界联合运作的“能源技术研究所”。该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进行运输部门的低碳技术的研发,并且负责将研发的成果转化为产业化。该研究所的另一项任务是集结在运输部门的低碳技术研究方面,世界上最为优秀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形成世界性的研发网络。

2008年8月,英国政府还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幅度削减政府部门计算机系统排放量的碳足迹计划。据英国政府的报告说,信息通信技术(1CT)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为46万吨,这一排放量与航空运输部门的排放量相当,在英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为20%左右。英国政府计划在2009到2013年的4年中将信息通信技术的能源消费“碳中和”。

知识链接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技术转让与资金机制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技术开发与转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已得到明确体现。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4.1(c)款将技术开发与转让扩展到了部门层次,提出应在所有有关部门,包括能源、运输、工业、农业、林业和废物管理部门,促进和合作发展、应用和传播(包括转让)各种用于控制、减少或防止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做法和过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4.5款规定:“附件二所列的发达国家缔约方和其他发达缔约方应采取一切实际可行的步骤,酌情促进、便利和资助向其他缔约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转让或使它们有机会得到无害环境的技术和技术诀窍。”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4.7款进一步指出,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承诺,将取决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对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所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的有效履行情况。

但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以来,无论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关于如何执行第4.5款的谈判,还是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让的实际行动和措施,都没有实质进展。

究其原因,发达国家将低碳技术视为其未来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让的政治意愿,此外技术转让过程中本身存在的障碍也是重要制约。对于低碳技术等环境有益技术转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现有研究大多认为是多方面的,除了技术层面的障碍,还与技术开发、扩散以及使用环境中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有关。另外,市场激励、管理体制、科教水平、社会价值和偏好都极大地影响技术转让效果。

知识链接2国际低碳技术转让的概念

全球公共物品

环境问题相对来讲属于比较新的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才逐渐得到足够的重视,而气候问题更是近十几年才被广泛关注。由于气候变化问题具有公共物品属性,传统的单纯基于市场(如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技术合作与转让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大量先进的低碳技术为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所有,他们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一直强调要加强低碳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为全球范围内的低碳技术合作与转让制造了障碍。因此,在气候变化领域,不能单纯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更不能把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技术开发与转让的责任全部推向市场,政府尤其是发达国家政府需要通过公共财政的投入和相关政策措施,来解决技术合作与转让领域所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

由于存在自我净化机制,全球气候变暖不是只要排放温室气体就会产生,而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破坏大气自我净化机制的排放量就是临界点,一旦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C02等气体的量超过此临界值,气候变暖就会发生。这种后果产生后,升温的气候就会成为强制各国消费的公共物品,可称之为“强制性公共物品”。它具有两个很明显的特点:一是它没有消费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具有纯公共物品的特征;二是它一旦形成,不管愿不愿意,各个经济体都必须消费,没有选择的余地。随着排放量大大超过临界点,这种“强制性公共物品”的品质就会越来越“差”,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人类就会受到越来越严厉的惩罚。因此,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公共物品问题,容易导致解决气候变暖所需资源的“供给不足”和治理成果的“免费搭车”,只有世界各国通力合作,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减缓全球变暖。

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低碳技术的特定含义

在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类技术,低碳技术的采用是针对全球公共物品——气候进行保护的有效措施,而气候改善的收益是低碳技术最核心的回报。具体说来,低碳技术就是指那些有利于改善公众的生活质量、提高其生活水平,通过提高能源的效率以获得更多的能源消费、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先进技术。更加迅速、有效地在发展中国家发展、转移、传播与分配低碳技术对于全球气候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气候这一全球公共物品的改善会给全球居民带来好处,低碳技术的国际合作为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提高了有效配置全球性技术资源的机会,我们需要找出一条创新性的路径来实现这种全球技术的重新配置。

低碳技术的实现并不只是其技术本身,而是一系列要素组合的整体,简单来说,应该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人力资源:包括技术人员的素质以及培训等。

软件:包括知识产权、技术设计的原理与实施、设备使用、政策、合理的体制安排等。

硬件:包括常规设备、机器、工序等。

资金资源:包括技术的转让、开发、吸收所需要的资金保障。

从上面技术的内涵和外延可以看出,任何技术要真正发挥效用,硬件、软件、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都是必须的,缺少了哪一部分都会影响技术效果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低碳技术的目标是针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公共物品问题,考虑到社会成本,低碳技术的国际合作与转让具有双赢的效果。但是由于这些技术很大部分掌握在私营企业部门的手中,企业从自身的收益考虑,不具有技术转让的积极性。在这种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政府的有力措施来解决技术合作和转让问题。

全生命周期的技术合作

根据技术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可以把技术生命周期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基础理论研究阶段、基础技术研究阶段、技术应用开发阶段和技术产业化阶段。在现实的市场中,很多在发达国家更新到第二代技术的时候,发展中国家可能还处于第一代技术的研发或者市场化进程,即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技术的使用上存在两代技术的时间差,这就为国际技术合作提供了空间。因为通过技术合作,可以大大缩短发展中国家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时间,具体到气候领域就可以减少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所以,根据技术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可以考虑不同的技术合作方式来使低碳技术尽快得到大范围的使用。

知识链接3国际低碳技术转让的重点领域

经济发展造成能源需求增加,导致人类活动排放增加,引起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进而使全球和区域气候发生变化。为减缓气候变化,必须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二定水平,因而需要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国际能源机构在其《能源技术展望2008》中对现有的能源技术和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等低碳技术的现状以及前景进行了深度评估,并为这些技术组合所产生的不同结果提供了情景分析,并计算了不同技术的减排潜力和贡献率。国际能源机构在该报告中提出,能源可持续发展是有可能实现的,其中科技将是关键因素,能源效率、C02捕获和封存、可再生能源和核电等低碳技术都非常重要。同时,国际能源机构还基于对每项技术的深度评估给出了对未来温室气体减排具有决定性作用的17项技术。

国际能源机构所识别的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的上述关键技术,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开展低碳技术需求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下简称“《国家方案》”)中,政府明确提出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应对气候变化,“要发挥科技进步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促进各种技术的发展以及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步伐”,并将“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和推广”作为温室气体减排的重点领域,包括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技术、核电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输配电和电网安全技术等。

针对技术转让和合作需求,上述《国家方案》在低碳技术领域提出的具体技术需求包括:先进的能源技术和制造技术、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高效交通运输技术、新材料技术、新型建筑材料技术等方面,具体技术包括高效低污染燃煤发电技术,大型水力发电机组技术,新型核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建筑节能技术,洁净燃气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燃料电池和氢能技术,高炉富氧喷煤炼铁及长寿命技术,中小型氮肥生产装置的改扩建综合技术,路用新材料技术,新型墙体材料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