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功父母的7堂课
47666100000004

第4章 学习如何做个卓越的父母(3)

5. 学会全身心进入孩子的世界

教育儿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我们的儿童是我们国家的未来的公民,也是世界的公民,他们将创造历史。我们的儿童是未来的父亲和母亲,他们也将要成为自己儿童的教育者。我们的儿童应当成长为优秀的公民,成长为贤良的父亲和母亲。但是,这没有概括一切,我们的儿童又是我们晚年的希望。因此,正确的教育是我们幸福的晚年;不好的教育是我们将来的苦痛、辛酸,是我们对其他的人们和整个国家的罪过。

——[前苏联]马卡连柯

虽然有医生反复忠告,坚持母乳喂养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护,喝母亲乳汁长大的孩子身体健康,少生病,但还是有很多新妈妈以各种理由放弃母乳喂养。甚至有些年轻父母将孩子完全托付给老人或保姆照顾,“我工作太忙,哪有时间照顾孩子,再说,孩子有爷爷奶奶带,不也就行了吗?”

结婚生子以及对家庭生活的照顾,必定会影响到年轻人在事业上的发展,但是绝不以此为借口来逃避带孩子的责任。虽然说老人一定是疼爱孩子的,但也容易溺爱。而且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是其他亲属无法代替的。在育儿的过程中,孩子可以从父母的言行中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养成坚韧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父母也可通过与孩子的交流更加了解孩子,培养孩子。而如果父母放弃育儿的责任,将带来父母和子女间亲情的疏远,使父母的爱变得有心而无力。

育婴专家柏格森与许多做母亲的见面谈话时,常会这么说:“讲什么事情太忙,无法照顾婴儿,这是什么话!育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了!如果你没有时间养育孩子,那你为什么要生他?”

事实上,如果我们将孩子与事业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孩子比事业更加重要。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生命的成长就是一个不可重来不可复制不可停滞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只能来一遍,没有后悔的机会。相对而言,事业的进程可早可晚,纵观中国历代名人义士,古往今来,既有少年得志,年纪轻轻就建功立业的,也有大器晚成,垂暮之年才名扬内外的。因此,对于事业的追求可以从人生任何一个时刻开始,而培养孩子则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

曾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位特级教师,自己的孩子生病了,在家发高烧,而她仍然坚持去给孩子上课,结果自己的孩子因为耽误了治疗,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事后,这位特级教师说:“40个学生的一堂课是40个小时。为了这些孩子,我不后悔!”

这位教师妈妈为了40个孩子的一堂课,却让自己的孩子失去了一生。我们敬佩她的职业精神,却无法原谅她做为一个母亲的失职。母亲应该保护孩子的生命不受到威胁,孩子的心灵不受到伤害,这也是一个母亲的职责!

也有些年轻的父母会这样认为,自己努力在事业上打拼,是为了给孩子创造足够的经济财富,他们舍得给孩子投资,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给孩子足够的物质上的铺张,也舍得在保姆和看护人身上投资。可是,孩子最需要的,也许不是这些物质上的需求,而是父母无微不至的爱。

3岁的乐乐家境富裕,他有自己单独的大房间,多得数不过来的玩具,摆满了整个书架的童话书和光盘。可是,乐乐特爱发脾气,每天妈妈上班前必定大哭一场,说妈妈说话不算数。的确,妈妈几乎每天早晨都答应晚上早点回家,至少在他睡觉前回来,却十有八九不能兑现。

乐乐妈也很内疚,可她真的很忙,忙得没时间管孩子;乐乐爸则一年至少有8个月出差在外,幸亏保姆还比较仔细,对乐乐的衣食照顾可谓细致入微,乐乐长得壮壮的。可是,近来孩子对很多事情越来越表现出胆怯,怕见生人,这很让乐乐妈头疼。

孩子天性对父母有很强的依恋感,父母亲情之于孩子,如同阳光、空气和水分。对孩子来说,可以没有高档服装,没有遥控玩具,但绝对不能没有父母的嬉戏与陪伴,从这个意义上讲,父母应尽可能的多抽些时间来陪孩子,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爱。

而且,事业与孩子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要能充分运用智慧,完全可以鱼和熊掌兼得。

众所周知,杨澜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女强人,同时她也是一个拥有一子一女的幸福母亲。尽管工作很忙,但她在两个孩子出生后的前几个月都坚持用母乳喂养,孩子刚出生的几年时间她也一直坚持自己带。“虽然有点辛苦,可是觉得很值。”杨澜这样说。

虽然由于工作的关系,不能时时陪在孩子身边,但杨澜还是尽量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在孩子8岁之前就陪着他们游历了15个国家。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有记者问她:“您身兼数职,整日那么忙碌,哪有时间教育孩子?”

杨澜答道:“我忙完外边的事,一回家便带着一种极其负疚的心情,把所有的时间给我的孩子。我有个原则,就是自己再忙再累,在和孩子交流时,也要专心并非常有兴致地和他们说话,认真倾听他们说的那些或许是大人觉得不是什么事儿的事,全身心进入他们的世界。”

像杨澜这样事业成功,同时培养孩子也很出色的父母有很多,她们都能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经济、工作条件,精心钻研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尽力去完成做父母的责任。

卢梭说过:一只母老虎还知道将幼虎带上一年,独有人类,生下来就恨不得把孩子丢给别人。这句话也就是说,对于父母来说,没有任何理由来逃脱育儿的责任。

事实上,只要愿意,即使再忙的父母也总能安排出时间来照顾孩子。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时流露出的安全感,放松的心态和由衷的快乐,是和任何人在一起时无法替代的。和父母在一起时,孩子眼睛里闪烁的幸福之光,会让你从心底里感到为此所做的任何付出与牺牲都不为过。

拿出时间陪孩子,蹲下来和孩子沟通,倾听孩子,让他说说心里高兴的事和不高兴的事,即使是刚出生两三个月的孩子,也能从父母的表情,语气、手势中,感受交流的快乐。这种精神上的安慰,能对孩子的大脑产生良性的刺激,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孩子生活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容易养成健康的心态,很少出现心理障碍。

要忠告天下所有父母的是:孩子比事业更重要!虽然你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大量的社交活动不得不去应酬,有一系列的自我发展计划要实施,但这些都不能比教育孩子更重要,所以你必须把宝贵的时光留一些给孩子,关注和肯定他,和他分享成长中的点点滴滴的欢乐和痛苦,让孩子在每一个成长的阶段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点石成金: 家庭教育中的五种方式

有效的家庭教育要考虑这五种学习方式,即氛围、典范、解释、劝导和体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是优秀的典范,在家庭中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通过解释让孩子知晓做人的道理,以深情的期待与劝诫让孩子体验到道德情感的力量,以丰富的活动体验养成良好的习惯。

⑴良好氛围。

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其实质就是个体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消化和吸纳新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父母要重视进行环境建设,让孩子时刻处于一种精神向上、传统优良、风气文明的良好氛围中,他们就会自然地接受各种有益的感染和熏陶。这种无形的教育,其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⑵优秀典范。

典范的力量是无穷的。典范具有一种示范作用,孩子能从他人的模范行为和先进事迹中受益。很多人都能够作为典范,如革命领袖、英雄人物、模范工作者等,父母、教师以及优秀的同学等也可以作为典范。特别要指出的是,父母必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典范。

⑶合理解释。

一般来说,父母都注重于向孩子灌输是什么、要怎样,而忽视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排斥反应,往往是口服心未服。父母要在与孩子处于平等地位的前提下,对孩子解释为什么,至于该如何选择,则由孩子自己去决定。这样能有利于调动了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让孩子乐于接受,同时也锻炼了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在进行解释的过程中,父母不仅要做到摆事实、讲道理,还要把大道理讲实、小道理讲正、深道理讲透,这就要求父母首先理解这些问题,然后才能向孩子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和深入浅出的释难解疑。

⑷期待与劝诫。

父母用充满感情、警醒的语言直接冲击孩子的心灵,从而感化和警示孩子。劝诫不同于禁止,关键就在于禁止将父母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这种方式容易引起孩子的讨厌。而劝诫则要求父母将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这种教育方法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⑸活动体验。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创造各种条件,通过让孩子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自己体验,自己感悟,这比传统的完全理性教育更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父母不要以为单纯把外在的规范告诉孩子,就可以变为他的美德,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努力使这种种行为习惯变为孩子内心的感受,增强他的情感体验。

6. 耐心陪伴孩子成长

孩子是慢慢养大的。

——黑幼龙

用耐心去打开潜在孩子身上的知识泉源。

——[捷克]扬·阿姆斯·夸美纽斯

父母们都有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的愿望。而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父母们的这种愿望变得愈发强烈,家庭教育也开始变得缺乏理性。例如,一些家长在怀孕期间就开始对孩子进行进行早期智力开发,这应该是一种好现象,但有些父母却过于性急,不切实际地进行大量的智力投资,错误地认为趁年龄小学东西多多益善。这种急功近利的错误行为造成了一系列孩子教育怪现状:孩子6个月开始识字,1岁就背唐诗,3岁学小学生英语,5岁就被要求送到幼儿奥数班开始学习……

可是,这种倾箩筐似的拼命灌输,往往收不到预想的效果。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格、品性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各种能力的训练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国古代有一个拔苗助长的寓言:

春秋时期,有一个宋国人嫌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就到地里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点。回到家里向家人炫耀:“今天禾苗长高了许多,是我帮助的。”他的儿子听说后,赶忙跑到地里一看,发现禾苗全都枯死了。

家庭教育中也要避免“拔苗助长”,如果父母们急于求成,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教育的规律,结果也只能如这个愚蠢的宋国人一样弄巧成拙。

据报道,某地一位家长每天都会给她5岁的孩子布置许多学习任务,包括写生字和加减法练习等。孩子的时间全用来学习,而没有时间玩了,也没有机会和小朋友交往,变得呆呆的。这位家长对此全不理会,认为只要读书好就行了。结果上学后,孩子的各科成绩都不好,这位家长根本就不相信:我的孩子在6岁时就认识八百多字了,加减法都会10以上的了,怎么上学后反而比别的孩子更差了?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孩子被培养成不善于机变的呆孩子了,自然无法应对以后的学习!

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如果在出生后的几年内过早地接受了方法不当的教育,还可能会有害他们的心理健康,给以后的生活和事业带来负面影响。韩国首尔感性认知研究所精神科的一位医生曾表示,韩国婴幼儿的精神病患者,已占精神病患总数的30%~40%,其症状表现为情绪不安、注意力障碍、认知发展不均衡等。这些婴儿患病的主要原因便是他们过早地受到父母强迫性早期教育的压力。

在我国,由于父母对早教的认知有偏差,使一些孩子出现了焦虑、自闭等倾向。天津市儿童医院曾对近万名就诊儿童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因父母早期教育不当,有26%的孩子患有多动障碍,还有15%的孩子患有注意力障碍。

对孩子的教育要趁早,这是正确的。但是,这个趁早教育要有个度。如果因为父母过高的期望值忽略了教育的规律和孩子的天性,这样后果往往适得其反。例如,有的父母想要教孩子认字,便在纸上写几个字,让孩子照葫芦画瓢,进行模仿。这种不讲方法的教育,很难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自然也不容易学好。如果孩子没有学好,父母便把责任全部归到孩子身上,认为孩子是在偷懒,对孩子进行各种惩罚。父母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既苦了孩子,也让父母觉得累,而且收效甚微,甚至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对学习发怵,甚至出现厌学逃学的行为。

到孩子上学后,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将家庭变成了第二课堂,父母亲自出马或者聘请家教,安排孩子加班加点的学习;有的则“威逼利诱”,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艺,或完成永远做不完的课外作业,根本不考虑孩子能否承受。

这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和高压式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惧怕父母,缺乏安全感,很容易压抑孩子的天性,并且造成孩子兴趣单一,更为可怕的是,有些孩子在这种高压之下出现自闭等心理疾病,甚至反感、厌恶乃至仇视周围的一切,酿成种种悲剧。

10岁的涛涛是家里的独生子,长得聪明可爱。他的父母从小为他设立了非常高的标准,希望他能够在各方面都非常出色。除了在学校里正常的学习和活动外,父母给他安排了许多的课余活动:学钢琴,画画,拉小提琴,练体操,以及其他的儿童活动。父母还要求他在所有活动中都成为拔尖的人物。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地区的活动中,涛涛都被认为是难得的优秀的孩子,但是在他的生活中,却有一些令父母无可奈何的习惯。比如:他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略有微词,便情绪低落,而且在行为上经常有神经质的表现。他不像其他同龄孩子那样尽兴地玩耍,似乎很受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