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青少年素质养成必读故事:让青少年热爱科学的故事
47677500000026

第26章 科学家的传奇故事(1)

一块合适的石头

鲁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土木建筑专家。他姓公输,名般,生活在春秋时的鲁国,所以后人就称他为鲁班。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家庭,从小随家人参加各种土木建筑,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曾创造攻城的云梯和磨粉的碨,还相传曾发明木匠工具。

一次,鲁班由于赶路累了,于是坐在一家酒店门口休息。酒店临河,河边一群工匠正在赶造一座石桥。鲁班一打听,得知当地有种风俗,每年立春要举行迎春会。第二天就是立春,迎春队伍将从这座石桥上过。

主持造桥的掌墨师正手忙脚乱地催促着石匠们抓紧干活。鲁班不声不响地走到桥边,看见石桥快合拢了,但中间还有几块石头没有装上,他取出曲尺量了量石桥,又把打好的石块量了量。他低头在心中估量了一会儿,随手搬起一块被石匠们废弃在一旁的石头,来到酒棚边,拿出自己的随身工具打起石头来。

卖酒的老太婆奇怪地问他打石头干什么,他笑了笑,没有说话。石头打好了,鲁班把它交给了老太婆说:“感谢你招待我的热水、热饭,我要走了。明天有人要这块石头,你要让他答应照顾你的生活。”老太婆望着他走远的身影,还在笑他是个怪人。

第二天清晨,迎春队伍的锣鼓声已传来,最后一块石头怎么也安不合适了。掌墨师和石匠们都急得团团转,再打一块已经来不及了。老太婆走过来,说她那有块石头和这空当差不多,掌墨师冲过去用尺一量,嘿!正合适,伸手就要搬。

只见老太婆一下坐在石头上大声嚷着:“打这石头的人说过,谁要这块石头就得照顾我的生活。”掌墨师连声答应,搬过石头一安,不大不小,严实合缝,大家惊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这时,老太婆突然大叫起来:“那人姓鱼名日,这不是鲁班师傅吗?”

“一定是他!”众人也喊了起来。

“救命”蝈蝈笼

鲁班来到一个国都,那里雄伟壮观的建筑使他流连忘返。一阵锣声开道,只见一群刽子手押着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走向法场。别人告诉鲁班,国君要在宫城四角造四座角楼,每座角楼非要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为造这种角楼,已先后找了七位掌墨师,都没造成,全给处死了。

这时,鲁班见身边一位中年人满脸泪痕,踉踉跄跄地走向郊外。当鲁班得知这人是刚找到的第八位掌墨师时,心中充满同情,暗中随他走出城外。

远远看见那人解下腰带挂在一棵大树杈上,鲁班疾步上前,抢下腰带,劝说道:“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是个难题,还有10天时间,也许会找到办法的。”

那中年人点点头。

鲁班在这座京城的街上走了几天,头脑中不断思索着这难造的角楼。凡是京城中可供参考的建筑物都看遍了,加上自己多年的经验,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可行的样式,能否变为现实呢?当他坐在路边休息时,见到卖蝈蝈的小贩正挑着各式各样的精巧笼子,他心中一动,受到了启发。

10天的期限就要到了,掌墨师一筹莫展。这时小徒弟走进来,递上一条腰带,并捧上一个特殊形状的蝈蝈笼说:“一位老爷爷让我给您的,并嘱咐你一定要数数这笼子的梁杆。”见到自己的腰带,掌墨师先是吃一惊,之后他疑惑地数起梁杆:“一、二……啊!九条梁、十八柱、七十二脊!”他又惊又喜,赶紧带着徒弟跑出门外。可人早已不见了。

他眼含热泪,哽咽着说:“谁能有这样巧的手?一定是鲁班师傅,你救了我们城里的工匠,可连面也没见就走了……”

华佗隐名拜师

著名的汉末医学家华佗医术精湛,人称神医,但他从不自满,总是勤奋学习、虚心求教。

一位青年人慕名到华佗处求诊。华佗把过脉后,看了看青年人,犹豫地说:“你患的是头风病,医治的药引子我这儿没有。”

“药引子是什么?”青年人着急地问。

“生人脑子。”华佗回答。青年人无可奈何地走出门去。

过了些日子,华佗在路上遇见这位青年人,他风尘仆仆地担着百来斤重的稻谷去赶集。华佗奇怪地问:“你的头风病好了吗?”

青年人微笑着回答:“好了,是一位老医生给治的!”

然后,青年人边走边告诉华佗,经人介绍他到一个偏僻山村的老医生处治病。老医生没有用生人脑子做药引子,而是让他自己去找10顶经人戴过、年数久的草帽煎了喝。他遵照老医生的话做了,果然药到病除,现已完全治愈了。

华佗听完这番话,脸红了一阵,决心去拜老医生为师。为了把老医生的真传学到手,他扮成普通人,隐姓埋名在老医生门下从头学起,一学就是整整3年的时间。这期间,没有一个人知道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华佗。

一天中午,华佗正与师弟在炼药,突然门外来了一位急症病人。师弟先迎出去接诊,谁知他很快返回屋内来找华佗商量让病人先回去。原来这天清晨老医生出诊,到中午还没回来,这位病人肚大如箩,脚粗像斗,痛苦万分,口口声声说找老医生看病。华佗见病人的病情十分严重,就安慰他说:“别着急,我来给你治。”

随后,华佗取了药吩咐:“这二两砒霜分两次用,千万不能一次服进。”病人走后,师弟连忙问:“砒霜是极毒,你胆子真够大的,吃死人怎么办?”

华佗不慌不忙地答道:“他患的是膨胀病,必须以毒攻毒。”

谁知那位病人刚走到村口,便遇见老医生回来。他将刚才去看病并拿回药的事一一告诉了老医生。老医生心中吃惊,因为他这一秘方只有琼林寺老道人和华佗知道,连自己徒弟都没传过呢!他快步走回家,问是谁给刚才的膨胀病人接诊。华佗连忙承认是自己看的,并给了二两砒霜。经老医生再三询问,华佗只好道出了真实姓名和来拜师的初衷。

老医生感动不已地说:“你名声那么大了,还到这小山村受苦,真是太了不起了!”随即,把治头风病的秘方传给了华佗,并让他的徒弟们向华佗学习,做一名真正的医生。

立志修《本草》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著成《本草纲目》,说起来还有段生动的故事呢!

离李时珍家不远的地方,有个风光绮丽的雨湖,湖中出产各种鲜鱼,湖边有不少人家就以打渔为生。渔民们有病,常来找李家大夫诊治。

一天,李时珍正好到雨湖去,有个姓庞的渔民焦急地把李时珍请到家里。原来,老庞的妻子得了重病。李时珍见病人躺在破烂的棉絮里,几乎没有声息,但切脉后,觉得没有生命危险,便一面安慰老庞,一面问他用过什么药。老庞回答说:“昨天妻子感到不舒服,正好有个游医走过,便请他开了张方子,不料服了药,病势反而变得严重了。”

李时珍取过方子看了几遍,认定没有开错什么药,心想:“为什么服下药后,病势反而加重了呢?”于是,又叫老庞把药渣子取来看。药罐取来后,李时珍对着方子,拨开药渣一味味地核对。忽然,他发现其中有味“虎掌”是方子上没有的;而方子上有的“漏篮子”,药渣里却没有。看来,肯定是药铺里抓错了药。

李时珍对老庞说:“这虎掌有大毒,怎么可以代替漏篮子呢?难怪服下去出了乱子!”老庞一听火冒三丈,李时珍制止说,其实这也不能全怪药铺老板。《经史政类备急本草》药书上说过,漏篮子又名虎掌,药铺老板以为两种药可以互用,幸亏发现得早,用些解毒药就好了。

明代使用的是北宋末年唐慎微主编的《经史政类备急本草》药书,其中就把“漏篮子”又称为“虎掌”。这件事使李时珍很久都难以忘怀。他对父亲说,自己要编写一部新的《本草》。父亲学识渊博,告诉李时珍,重修本草乃历来医家药师之夙愿,只是靠私人的力量是办不到的,许多旧《本草》,都是历代歌舞升平之时皇朝官家修成的。他劝李时珍打消这一念头。

但是,李时珍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后来他经过27个春秋,终于编写了一部新的《本草》,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本草纲目》。

陈景润的故事

陈景润是中国当代著名数学家。1973年,他的论文《大偶素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对求证哥德巴赫猜想作出了贡献。1979年,他又写出论文《算术级数中最小素数》,为数学研究作出重大贡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当陈景润刚懂事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了。江苏省有一所大学从沦陷区迁到他的家乡,使他有幸在大学教师的启发下迷上了数学。尤其是他在莫华书院读高中时,逃难到福建的清华大学航空系的系主任沈元,以他那渊博精深的知识和诲人不倦的精神,给陈景润深深的影响,并使他终生献身于数学研究事业。

年轻的陈景润高中两年毕业即考上了厦门大学数学物理系。一次,他在精心研读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中的问题时,忽然发现了令人难以觉察的差错。他心情难平,是数学大师笔误,还是自己知识浅薄?

他反复验算,终于确信自己的见解是对的。他彻夜难眠,提笔写了一篇论文,并在附上的信中对华罗庚说:“明星上落下的微尘,我愿帮你拭去。”

《堆垒素数论》是华罗庚在1941年发表的,问世以来,多少中外名家纷纷给予好评,还从无人提出异议。华罗庚一口气读完陈景润的论文与书信,心中暗暗叫好。一位年仅20岁的初生牛犊,敢于直书自己的见解,华罗庚感到陈景润是有培养前途的数学人才。他很快与这位“晚辈”交了朋友,并调其到数学所当了实习研究员。后来,陈景润成了著名的数学家。

陈景润一生献身于数学,生活上遭了不少磨难。从小他家中孩子多,没有享受过生活的乐趣。他不善言辞,环境把他造就成一个性格内向、办事一丝不苟的人。

中年事业的辉煌、家庭的幸福,使他倍感生活的多彩。尤其是他那宝贝儿子,常在他紧张的工作之余,带给他天伦之乐。平素,他工作起来会忘记周围的一切,房门总是紧闭。亲朋好友都了解他的脾性,谁也不在此时打扰他。但只要顽皮的儿子敲门喊一声:“爸爸!”他总是很快从书房里出来与儿子亲热一番。

小家伙活泼可爱、聪明伶俐,许多熟人都喜欢抱他出去玩。一天,一位朋友来做客,临走时要抱陈景润的儿子出去玩一会儿。陈景润出来送他,当朋友带着儿子走出门后,他回屋取来笔和纸送了上去。陈景润让朋友写一张借条,并郑重其事地让他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朋友没有见怪,微笑着照办了。有人问他,写这个借条有什么用处?他一本正经地说:“有了借条不怕他不还给我儿子了。”

闻听此言,身边的人非但没有奚落他,反而对这位著名数学家特殊的爱子之情感到佩服。

与众不同的开耳芬

开耳芬是英国热力学家。他终生致力于热力学的研究。他研究的范围极广,从宇宙的极限一直到他自己的身体。

他工作安排得满满的,为了争取更多的工作时间,他创造了许多的“与众不同”。为了御寒,他把身上穿的羊毛背心作为调节自己体温的恒温器。

每当感到冷时,他就加上几件背心;每逢热天,再一件件地脱掉它们。冬天,穿在身上八九件背心也是常事。人们笑他是怪人,他却不以为然地回答:“这有什么奇怪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穿衣服的习惯,适合自己的需要就是合理的。”

令他头疼的是无法调节时间。尤其是当开耳芬老年时,常抱怨时间过得太快:“一分一秒太短促了,我们需要长一些的时间量度。”

他计划中的工作太多太多了,足够搞“两个世纪”。他常感到这一辈子的难题总是“层出不穷”,总想多做些工作。他只好加快工作速度,整天在忙碌中度过。他给人的印象是永远在工作着,连看时间的工夫都没有。

他养了一只鹦鹉,起名叫“钩嘴博士”。成天见博士马不停蹄地工作,它就用它尖利的叫声对他嚷道:“开耳芬博士,闭嘴!开耳芬博士,闭嘴!”

于是,这只乖巧伶俐的鹦鹉成了他晚年最好的“时间调节器”。

活跃在瓶子里的心

卡雷尔是法国著名的医学家,但是他的事业在美国。他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后,到欧洲各国去讲学并受到热烈欢迎。那里的人们热情地挽留他,法国里昂大学还专门为他兴建了一个研究所。卡雷尔动心了,他真的有点不愿意离开故乡,并打算在这里长久生活。

卡雷尔迟迟不归可急坏了他的同事们,但津博士思来想去决定给卡雷尔发一封电报,电文只有20个字:“几颗心还活跃在玻璃瓶子里等候着你的归来。”

收到电报后,卡雷尔立刻改变了他原来的打算,第二天就起程回美国了。

一份仅20字的电报,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魔力?局外人自然不会明白。原来但津博士提到的几颗心是几颗鸡的心脏。卡雷尔在美国正在研究人体心脏移植,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他取出几只活鸡的心脏,放在试瓶里泡上营养液,使鸡心保持存活状态。

卡雷尔回到美国后立即投入人体心脏移植的研究。后来他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为世界的医学事业作出了贡献。

以冷遇作为动力

法国著名化学家维克多·格林尼亚发现了著名的格氏试剂,他一生科研成果显著,科学论文达600篇,对科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于191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格林尼亚的父亲是瑟儿堡有名的船舶制造资本家。由于家境优裕,父母过分娇惯,少年时代的格林尼亚根本不把学业放在心上,东游西逛,梦想着长大后当上王公大人。青年时代的格林尼亚虽风度不凡却是贪图享受,胸无大志,整日与漂亮女孩子谈情说爱,成了当地有名的花花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