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精品文学书系:一生必读的文学精品
47685700000028

第28章 巴黎圣母院(2)

《巴黎圣母院》以感人至深的笔触刻画的就是那黑暗时代几乎全部平头百姓不可逃脱的这样的悲惨命运。国王路易十一深藏在重重黑幕后面,他却正是雨果拿出来示众的血腥屠杀的元凶!无辜惨遭他所代表的黑暗之力摧残的民众就是这部悲剧的真正主角。然而,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雨果仍然要求我们相信“生活,就是昂首前瞻”。我们抛洒眼泪的同时,要像雨果那样“我睁开眼睛,看见了灿烂的晨星”。是的,应该永远乐观,“相信白昼,相信光明,相信欢乐”。雨果高唱着这鼓舞人反抗压迫、冲破黑夜的诗句,奋勇前进,向人类广布他的人道主义呼声,他从30岁起进入了法国乃至全欧的浪漫主义创作更高更盛的时期。

巴黎圣母院,威严赫赫,以其不朽的智慧,在它存在迄今800多年中,默默注视着滚滚河水、芸芸众生,曾经是多少人间悲剧、人间喜剧的见证!在雨果的这部小说中,它仿佛有了生命的气息,庇护爱斯梅拉达,证实克洛德的罪行,悲叹众路好汉尝试打击黑暗统治而英勇献身的壮举,惊赞伽西莫多这“渺不足道的微粒尘芥”把一切豺狼虎豹、一切刽子手踩在脚下的侠义行为;它甚至与伽西莫多合为一体,既是这畸形人灵魂的主宰,又是他那怪异躯壳的依托。在雨果的生花妙笔下,它活了起来,同时也以它所铭刻、记述并威武演出的命运交响曲增添了伟大作家的光辉。

美丽的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建筑艺术的珍品。雨果早在少年时代就对建筑艺术——尤其是哥特建筑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及至青年时代,他至少进行了三年的准备,熟悉中世纪的法国社会,特别是屡次亲身钻进圣母院的旮旮旯旯,同时广泛阅读有关资料,掌握了法国人引以为荣的这座建筑物所有的奥秘,便于1830年7月着手写稿。他假托在那两座巍峨高耸的钟楼之一的黑暗角落,发现墙上有这样一个中世纪人物手刻的希腊词:命运!说是这个支配人类的命运,事实上支配那愚昧时代一切人的黑暗之力亦即魔鬼,它无所不在的宿命寓意深深打动了作者。确实,《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就是为了叙说“命运”一语而写作的。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雨果寻求的是命运的真实内涵。无论是克洛德,还是伽西莫多,他们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人,他们内心的分裂、冲突,反映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求知之间,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着的脆弱个人之间的分裂、冲突,终于导致悲剧中一切人物统统死光的惨烈结局。我们在这部巨著中看见的命运,就是在特定环境即中世纪的法国首都,愚昧迷信、野蛮统治猖獗的那个社会之中,发挥其横扫一切的威力。

《巴黎圣母院》作为一部浪漫主义代表作,正是由于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画中世纪的法国社会真实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据动人的情节发展,凝聚、精练在这部名著中而呈现出它们的生动面貌和丰富蕴涵,赢得了继《艾那尼》之后浪漫主义打破古典主义死板桎梏的又一胜利。这是一部愤怒而悲壮的命运交响曲!(管震湖)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

美丑对照是雨果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而《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整个作品自始至终都体现了这种对照原则,运用这种原则组成惊心动魄的情节,创造了异乎寻常的人物,给人们展现出一幅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抗争的画面。

雨果认为“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给予艺术最丰富的源泉”。善良的东西总伴随着丑恶的存在,在矛盾和尖锐的斗争中体现出来,《巴黎圣母院》的清洁,就是在美的代表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与丑的代表副主教克洛德的矛盾冲突及鲜明对照中展开的。爱斯梅拉达先后五次遇难与获救的曲折过程够构成了故事的基本情节。随着故事发展,作者通过四个男人与爱斯梅拉达的对照及其人物本身的自我对照,表现四种不同的爱和作者对真、善、美的鉴别准则及爱憎态度。

首先是侍卫长弗比斯轻薄的爱。弗比斯是爱斯梅拉达唯一心爱的男人,他风流潇洒,英俊健美,在伽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时,弗比斯英雄般地救了她。基于对英雄的爱慕,爱斯梅拉达死心塌地地爱上了他。而弗比斯呢?实际是个轻薄的花花公子,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只是逢场作戏,对女性的玩弄与占有。对他来说,美丽却贫穷的爱斯梅拉达绝不是他的梦中情人,而对表妹拂勒赫小姐,弗比斯爱的是她的名门出身与嫁妆。因此当爱斯梅拉达落难无辜地被黑暗势力迫害致死时,弗比斯根本不看她一眼,与贵族小姐完婚了。因此,弗比斯的俊美掩盖着心灵的空虚与丑恶。

第二是副主教克洛德兽欲的爱。克洛德与爱斯梅拉达的矛盾是小说的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他们是对立的力量。克洛德外表道貌岸然,骨子里却是衣冠禽兽。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美色垂涎三尺,表现出疯狂的爱恋,但这是一种兽念。在勾画克洛德的卑劣灵魂时,作者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一方面写他的灵魂是丑恶的,品行是卑下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克洛德的兽欲意念的强烈与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分不开,克洛德既是施恶者,也是受恶者。

第三是伽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纯正而自卑的爱。敲钟人伽西莫多外貌奇丑:体残,背驼,胸凹,眼突,耳聋,脚跛,其整个身躯没有一个地方一个器官是正常的,作者对“钟楼怪人”倾注了无限的同情,其人性的光辉让人产生一种丑到极处却是美到极处的文学感受。在这样残缺的身躯里隐藏着最真最美的东西,当他在格雷勿广场受到嘲弄、侮辱,口渴得要命而纯洁如天使的爱斯梅拉达不计前嫌送水给他时,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流出一滴眼泪”,便在心灵深处产生了一种最强烈的爱情,冒着生命危险救她,保护她,安慰她,照顾她。如果说英俊的弗比斯的爱是虚情,道貌岸然的克洛德的爱是兽欲,庸俗无聊的甘果瓦的爱是假意,那么伽西莫多的爱是一种宝贵的真情。特别是当意识到自己被克洛德利用并使爱斯梅拉达死去时,他杀死了养育自身的克洛德,这表明了他人性的正义。因此,伽西莫多的形象是《巴黎圣母院》众多形象中最具美学价值的形象,外表丑陋无法淹没灵魂的纯洁。

另外,还有一个男人与爱斯梅拉达纠缠。这就是诗人甘果瓦——一个能编会写,知识丰富的知识分子。他误入乞丐王朝,按乞丐王朝的法律应当处死,爱斯梅拉达出于不让有才学的诗人无辜丢命的目的表示愿意与他结婚,而并非爱上他。甘果瓦虽然知识丰富,却是一个“心灵本来就是混沌,无决断,且复杂的人”,如此平庸之辈不可能激发爱斯梅拉达纯洁的爱。就甘果瓦来说,对爱斯梅拉达的救命之恩知而不报,这就说明这个人无情无义,当爱斯梅拉达受难时他还协助敌人陷害救命恩人,他不但是懦夫、庸人,还是一个无灵魂无品行的卑鄙恶人,因此甘果瓦对爱斯梅拉达的感情是一种干瘪的无品行的爱,显示了他的自私、平庸和无耻。

雨果通过描写四个处于不同地位、不同阶级的人对爱斯梅拉达的内容不同、方式不同的爱,在强烈对照中揭示了美与丑、善与恶、形式与内容、灵魂与躯体、情与欲之间的内在矛盾。(佚名)

名家导读

《巴黎圣母院》意在描绘15世纪巴黎的生活和习俗,它是一部富于宏伟而有益的想象的创作。……好像一个科学家从一根脊椎骨重新塑造一个完整的动物,雨果的头脑以大教堂为起点,构想出年代久远已消逝的巴黎的全貌。那些远古年代的信仰和迷信、习俗和艺术、法律和人类的情绪及热情,以一种壮阔而遒劲的笔触给我们描绘得栩栩如生——虽然并不十分精密,却具有一种令人信服的魔力。

——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巴黎圣母院》之所以能够为巴黎圣母院构筑筋骨、铸造灵魂,使其成为道义与良知的象征,成为纯洁与善良的所在,成为信仰与追求的寄托,成为对“恶”的鞭挞和对“美”的讴歌的形象化的见证,就因为雨果是一个非凡的作家。

——青年作家艾斐

聆听圣母院的钟声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巴黎圣母院》是其最著名的浪漫主义典范作品。读完这部巨著,书中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不断地在我的脑海中浮现:纯洁善良的爱斯梅拉达、阴险刻毒的克洛德、放荡无情的弗比斯……然而,让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人物还是那圣母院的敲钟人——伽西莫多。同时,雨果对伽西莫多的塑造也反映出了《巴黎圣母院》一书的写作特色。

夸张的描写是这部书的特色之一。在《巴黎圣母院》中,伽西莫多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雨果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把一个世界文学中外貌最丑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这种夸张并不是“无病呻吟”的做作,而是一种铺垫。雨果通过夸张为后文的强烈对比做好了准备。

因此,强烈的对比便成为《巴黎圣母院》的另一个写作特色。雨果塑造的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丑八怪”,他赋予了伽西莫多一种“美丽”,一种隐含的内在美。伽西莫多的外貌丑陋,但是他的内心却是高尚的。他勇敢地从封建教会的“虎口”中救出了爱斯梅拉达,用“圣殿避难”的方法保住了姑娘的性命。在圣母院中,伽西莫多无微不至地照顾爱斯梅拉达。这种无私的奉献和副主教膨胀的私欲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雨果通过对比,使主人公截然相反的两种性格更加凸显,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同时,这种“表里不一”的缺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着的不足——伽西莫多的“美丽”根本不为人所认识,甚至承认。难怪伽西莫多会在钟楼上绝望地疾呼“天厌弃啊!人就只应该外表好看啊!”

最后,戏剧性的场面也是《巴黎圣母院》吸引我的一个原因。作为一部浪漫主义著作,戏剧性的场面既给我们以扣人心弦的震撼,又把人物之间和自身内心的矛盾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幕幕场景栩栩如生,我仿佛身临其境。夸张的描写、强烈的对比、戏剧性的场面烘托,以上的这些写作特色使得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当之无愧地成为浪漫主义作品的典范。(尚尚)

伽西莫多被副主教克洛德收养,对伽西莫多来说,克洛德是他的“再生父母”,他对他只有唯命是从。然而,为何伽西莫多在爱斯梅拉达的问题上对副主教有了一丝“叛逆”之心呢?——副主教得不到爱斯梅拉达就要将她处于死地,而伽西莫多却誓死保护着她。你对伽西莫多这个人物形象是怎样理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