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精品文学书系:一生必读的文学精品
47685700000027

第27章 巴黎圣母院(1)

19世纪文学大师、法国积极浪漫主义的领袖和杰出代表维克多·雨果(1802~1885)出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省,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塑造了丰富的典型,给人类留下了许许多多艺术瑰宝。在长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雨果勤奋创作,留下了22部诗集,12部戏剧,20部小说和散文,若干论文等珍贵作品,此外,他还创作了4000多幅油画和水彩画等艺术作品,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1885年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从此他长眠于专门安葬伟人的巴黎先贤祠。

雨果是人类精神文化领域里真正的伟人,文学上雄踞时空的王者。在世界诗歌史上,他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奇观,他上升到了法兰西民族诗人的辉煌高度,他长达几十年的整个诗歌创作道路都紧密地结合着法兰西民族19世纪发展的历史过程,他的诗律为这个民族的每一个脚步打下了永恒的节拍。在小说中,他是唯一能把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都处理得有声有色、震撼人心的作家。他小说中丰富的想象、浓烈的色彩、宏大的画面、雄浑的气势,显示了某种空前的独创性与首屈一指的浪漫才华。在戏剧上,雨果结束了一个时代也开创了一个时代,是他完成了从古典主义戏剧到浪漫主义戏剧的发展。

雨果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社会斗士,像他这样作家兼斗士的伟大人物,在世界文学史上寥若晨星,屈指可数。他是法国文学中自始至终关注着国家民族事务与历史社会现实并尽力参与其中的唯一的人,他一直紧随着法兰西民族在19世纪的前进步伐。

雨果经历了各种新思潮的冲击,但任何曾强劲一时的思潮与流派均未能动摇雨果屹然不动的地位。一个多世纪漫长的时序也未能削弱雨果的辉煌,磨损雨果的光泽,雨果至今仍是历史长河中一块有千千万万人群不断造访的胜地。他对于我们,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他书写了19世纪惊心动魄、曲折迂回的法兰西历史,更重要的在于他以高远的思想境界、强烈的社会正义感、真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他的呼喊、他的微笑、他的眼泪、他的忧伤,跨越地域,超越时空,与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人类,与21世纪乃至更为久远的人们心气相通、血脉相连。在人类历史上,有不胜枚举的文化名人,然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能被本民族奉为民族灵魂的代言人,他们的作品被视作人类精神的瑰宝。这其中,法国大文豪雨果及他的巅峰之作《巴黎圣母院》,就是人类文明灯塔上一盏最为耀眼的明灯。在西方,雨果的这部作品是人们的必读书,在中国,它也是传播广泛的名著之一。

尽管《巴黎圣母院》是雨果青年时期的作品,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时候,雨果还没有经过在根西岛上被流放18年的“炼狱”,他的思想的深刻性还远不如写作《悲惨世界》、《九三年》等作品时那样炉火纯青。但即使这样,《巴黎圣母院》仍旧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一次巨大的和极富创新意义的突破。外貌丑陋但内心善良的敲钟人伽西莫多和美丽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已成为不朽的文学形象,而它所代表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则使《巴黎圣母院》成为一部永远耐人寻味和含义无穷的书。

作家因不朽的作品而不朽,作品因永生的人物而永生。雨果和《巴黎圣母院》就是这样。

这部名著塑造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和钟楼怪人,是世界艺术长廊中不朽的人物形象。

本书结构的宏大、情感的张力和对人性解析的深刻程度,让后人叹为观止。

【写作背景】1831年前后,整个欧洲处于政治大动荡中,封建势力同资产阶级正在进行复辟与反复辟的复杂斗争。在法国,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建立了金融家王朝的政权“七月王朝”。但波旁王朝在国外封建势力的支持下,于1815年复辟。1830年7月,法国爆发了革命,结束了波旁复辟王朝的封建统治。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雨果的思想发生了重要的转变。1816年,他曾以歌颂波旁王朝的诗篇得到路易十八的赏识,而15年后,社会的现实打碎了雨果头脑中君王思想的束缚。残暴的封建统治,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深刻地教育了他,于是他转变了:对波旁王朝从拥护到痛恨,对劳动人民从漠视到同情。这种思想的转变,很自然地反映到他的创作上。《巴黎圣母院》是作家借用了中世纪题材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罪行的总清算,也是对1815~1830年的波旁王朝反动暴政的深刻批判。

【内容精要】《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第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力度和撼人艺术感染力的小说。

小说以15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开卷就将读者带到巴黎圣母院前狂热的人群欢度宗教节日的热闹场景中。作者用戏剧性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爱斯梅拉达是个美丽的吉卜赛女郎,以在巴黎街头卖艺为生,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对这个少女动了邪念,夜间指使相貌奇丑的敲钟人伽西莫多在街头劫持她,但被侍卫长弗比斯救出。少女爱上这位轻薄的军官后,更招来了克洛德的嫉恨,克洛德趁这对男女约会时用匕首刺伤了弗比斯。爱斯梅拉达在惊吓中昏倒,克洛德趁此逃走,而爱斯梅拉达被诬陷刺杀弗比斯而被判死刑。对她充满爱慕和谦卑之情的伽西莫多将她从绞刑台上救出,在圣母院顶楼暂时避难,但法院决定不顾圣地避难权要逮捕爱斯梅拉达。巴黎下层社会的乞丐等为营救爱斯梅拉达而攻打圣母院,混战之际,克洛德把她劫持出圣母院,威逼她屈从于他的兽欲。遭到拒绝后,克洛德把爱斯梅拉达交给追捕她的官兵,在圣母院楼上看着她被绞死。伽西莫多在绝望中愤怒地把这位抚养他长大的副主教推下顶楼,活活摔死,自己则到公墓找到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死在她的身边。

《巴黎圣母院》的悲剧突出地表现出灵与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终以矛盾主体的覆灭,以致他人无故受害而告终。神权与人权,理性的光芒,种种庞大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的脆弱个人的冲突,无不把“悲剧气氛渲染得极为出色”。

小说《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400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伽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克洛德和贵族军人弗比斯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它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

【地位影响】《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气势宏大的浪漫主义杰作,它充分展示了雨果作为一个大师级作家的不朽才华,小说的发表使雨果的名声更加远扬。这部名著塑造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和钟楼怪人,是世界艺术长廊中不朽的人物形象。

小说结构的宏大、情感的张力和对人性解析的深刻程度,让后人叹为观止,这也是作品问世后成为人们最为热衷改编的重要原因。以此为题改编的同名电影、动画片等都无一例外地获得巨大的成功。

过度的痛苦也像过度的欢乐一样,十分剧烈,却不长久。人的心是不可能长期处于某一极端之中的。

宽宏大量,是唯一能够照亮伟大灵魂的光芒。宽宏大量,位于一切其他美德前列高举火炬。没有它,世人都会成为摸索着寻找上帝的瞎子。

松柏不好看,不如杨柳那么美,可是松柏岁寒还长青。

一部愤怒而悲壮的命运交响曲

1830年,28岁的维克多·雨果开始奋笔疾书他的“命运三部曲”之一《巴黎圣母院》[其他两部是《悲惨世界》(被称作《法律的命运》)和《海上劳工》(《事物的命运》)],这样一部波澜壮阔的杰作仅仅用了150多天就完稿,不愧为旷世奇才!我们可以从研究古希腊悲剧中,把雨果的前辈古人所说的命运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偶然的不幸,二是人的自我分裂及其不幸的解决,三是人与社会的或自然之间的冲突不可调和。固然,《巴黎圣母院》所叙述的命运,一个重要的侧面是教士克洛德淫秽、叛教,不信天主教诲,偏信炼金邪术,为淫欲所支配,终于导致他自己以及他所爱和所不爱的人们统统灭亡——这是悲剧之一。而敲钟人伽西莫多天生畸形,既瞎又聋,他将爱斯梅拉达救入巴黎圣母院后,阻遏那些企图营救爱斯梅拉达而前来攻打圣母院的义民于前庭广场,以致义民遭到克洛德带来的士兵的疯狂镇压和屠杀。而代表着黑暗中世纪鲜见的正义力量——那些下层社会的贱民全部被消灭,这是又一悲剧。无辜的跳舞姑娘不仅是一切惨遭统治欧洲长达一千年的愚昧黑暗势力摧残的可怜百姓中间的一个,也是他们的楚楚动人的形象,但无论她怎样辩白,无论人们怎样出于义愤竭力救助,仍然逃不脱被绞死的命运——这是悲剧之三。所有这些正是上述悲惨命运的三大契机或动因一齐发挥作用的惨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