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是由乐府机构搜集、保存,因而流传的。根据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所记载,汉武帝刘彻是最早建立乐府的人。乐府是掌管音乐的机构,它的具体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词和训练乐工。这个机构是相当庞大的,当时有800多人。他们把从民间搜集到的民歌进行配乐演唱,这些歌辞后来被统称为“乐府诗”、“乐府歌辞”,成为一种新诗体的名称。
南朝时期的徐陵收录了汉魏六朝至梁代的诗歌,编成了《玉台新咏》,这是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总集,共有769首乐府诗,其中保存了许多汉代的乐府民歌,有许多是反映真挚的爱情和妇女痛苦的现实主义作品。
宋朝的郭茂倩也将自汉代到唐代的乐府诗搜集起来,编了一部《乐府诗集》,这是古代收集乐府诗最为完备的诗歌总集。这些作品共分为十二类,其中有三类包括汉代的民歌,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
乐府诗的产生
两汉时期,民间的乐歌十分流行,甚至连皇宫贵族们也很喜欢。于是,在汉武帝时期,专门设立了一个搜集歌辞、训练乐工、制定乐谱的机构,它被称做“乐府”。乐府是音乐管理机关,“乐”是指音乐,“府”是指官府,这就是“乐府”的最初意义。
这些搜集来的歌辞大多是民歌,也有少数是下层人士所作,乐府中的工作人员把它们加工整理,并配上乐曲,然后演唱给皇帝和贵族听。
后来,人们把这些被采集保留下来的汉代民歌称作“乐府诗”。许多后世的文人模仿这种民间歌谣的形式进行诗歌创作。这种诗歌形式是一种极富音乐性的新诗体。
但是,在后来的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不论是西汉民歌,还是东汉民歌,许多都失传了,现存的仅有40首左右。
乐府民歌是劳动人民的作品,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汉代人民的痛苦生活,也照出了当时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并且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
乐府双璧之一——《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出自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没法知道作者是谁了。
《孔雀东南飞》是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高峰,这是一首五言体的长篇叙事诗,全诗340句,1700字,是我国古代民间叙事诗中的光辉篇章。
固执的焦母并不喜欢刘兰芝故事讲的是东汉建安年间,美丽、聪明而又勤劳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他们的感情很好。兰芝知书达理,很有教养,在焦家任劳任怨,可是却得不到顽固的婆婆焦母的欢心,她处处刁难兰芝,逼着儿子仲卿休掉妻子。
仲卿性格比较柔弱,他很爱兰芝,但是迫于母亲的压力,只好听从母亲的摆布。兰芝是个性格坚强的人,她知道了婆婆要驱逐她的意图之后,就自己提出了要回家的请求。临走时,她故意打扮得整整齐齐,不在婆婆面前掉一滴眼泪。就这样,夫妻只好分开了,但是,他们暗暗约定,想要过一段时间再生活在一起。
可是没想到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儿子求婚,后来太守也派人来说媒。兰芝因为与仲卿已经有了约定,所以断然拒绝了。可是她的哥哥贪慕富贵,硬逼着妹妹答应,兰芝不得已答应了太守家的婚事。仲卿听说后赶来与兰芝相会,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于是在兰芝出嫁的当天,她投河而死,仲卿也上吊自杀,两个人双双命赴黄泉。
他们死后,两家人要求合葬,他们的坟墓被松柏和梧桐覆盖,他们也化作鸳鸯在水中结伴而游。两个人忠贞不渝的爱情,成了千古绝唱。
《孔雀东南飞》通过对焦仲卿、刘兰芝婚姻悲剧的描写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罪恶,热情地歌颂了他们的爱情以及反抗恶势力的斗争精神。
《孔雀东南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我国诗歌史上不朽的名篇。《孔雀东南飞》与后代的《木兰辞》代表了乐府诗的最高成就,被称为“乐府双璧”。
《论衡》王充(27~约97)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著作《论衡》是一部哲学名著,他在书中提出了“无神论”的思想。《论衡》也是我国思想史、文学批判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
王充主张文章要实用,要重视社会效果,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作品也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还提出文章贵在创新,反对一味地模仿和因袭前人。他的主张对于促进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充书铺读书
王充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在他10多岁的时候,父亲又去世了,家里的生活就更困难了,但是王充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他立下了志愿,将来一定要学有所成。于是他利用一切机会努力地读书,后来他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乡里的保送,来到了洛阳,进入当时全国最高的学府——太学。太学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王充成了一名大学生。《论衡》书影
太学里有很多藏书,王充特别高兴,他整天埋头苦读,恨不得一天就把所有的书全看完,用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于是没过多久,太学里的书就全看完了,到哪里才能读到更多的书呢?王充想到集市上的书铺里有许多书,要是能买来该有多好啊。可是,王充很穷,哪有钱买呢?他觉得很为难,忽然,他想,我可以把书铺当书房,在里面读书啊!打定了主意之后,他便常到书铺去读书,饿了吃点干粮,有时还通过帮人家干零活儿来换取免费读书的机会,常常一直读到书店关门。就这样,他几乎读遍了洛阳城的所有书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终于成为当时有名的大学者。
王充的无神论思想
王充生活的东汉初期,占卜和鬼神之说非常盛行,人们的迷信思想很严重,甚至在朝廷中,这种风气也很盛行。面对这种情况,博学多识的老臣桓谭曾上书光武帝刘秀说:“占卜和鬼神图谶是惑众妖术,皇帝迷信妖术,就会耽误国家大事,您应当下令取缔!”刘秀听后很不高兴。后来,刘秀要建一座天文台,与朝臣们商量建造地点。刘秀问桓谭说:“天文台的地点,我打算用占卜术来决定,你看怎么样?”桓谭想了半天才说:“老臣愚昧,从来不讲究占卜。”接着,桓谭就说占卜是一种荒诞的事情,根本就是迷信。刘秀听了勃然大怒,命令把他杀头。桓谭叩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刘秀才免了他的死罪,贬他去做地方官。桓谭忧郁成疾,还未到任就死在半路上。
从此,朝廷上再也没人敢公开指责迷信活动了。那些权贵及著名学者们为了迎合皇帝,张口闭口都谈论占卜,弄得思想领域里乌烟瘴气。
但王充十分敬重桓谭,他从来都不迷信。在晚年的时候,他开始写书。《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是一部哲学名著,共30卷,85篇,有20多万字,以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着力批判了当时盛行的迷信思想和天地万物由天主宰的谬论。
王充在书中提出了无神论的思想,他说,人死了,精神也随之消失,形体化为灰土,不会变成鬼,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神存在。他还指出,四季的更替,打雷下雨,日食月食,都是自然现象,并不是上天的有意安排。
当时迷信思想认为,人死了,就会变成鬼,有意识,能害人。而《论衡》里认为精神和肉体是相互依存的,人死了,精气就散了,形体腐朽,变成了灰土,怎么会成为鬼呢?
《论衡》是一部宣传无神论的光辉巨著,王充积极的战斗精神也为后来的唯物论者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