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刑是一种令人比死还要难受的奇耻大辱。自从遭受宫刑以后,司马迁不但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而且精神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他悲痛欲绝,有时竟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但他又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历史上一些有作为的人不都是经历过种种磨难吗?孔子被困在陈、蔡之间,忍饥挨饿,受尽了冷嘲热讽,终于著成了《春秋》而流传后世;屈原被放逐而写出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而作《国语》……这些都是不朽的著作。如果我死了,那么父亲临终时交给自己的任务就永远不会实现了,怎么能对得起他老人家?”
于是,司马迁下定了决心,他要为完成自己的不朽著作忍辱活下来,他要把自己的屈辱和愤恨,以及统治者的残忍和专横,都写进作品里。就这样,他没命地挥刀、拼命地刻写,只怕对不起父亲,只怕对不起那些过往的英雄豪杰,只怕没有人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流传后世!他持刀的手指结了茧,茧破了流血,再结茧,再破,不知破了多少次,那简册也弄得血迹斑斑。然而,司马迁一刻都不懈怠,只是夜以继日地写他的《史记》。
就这样,司马迁化悲痛为力量,发愤著述,呕心沥血,整整经过了14个春秋,终于完成了《史记》这本伟大的著作。
第一部“正史”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叙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结构周密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纪”记载的是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绩,“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书”是有关天文、历法、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世家”是记述王侯贵族的历史,“列传”是记载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史记》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体例,这五部分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史书体系。
司马迁在《史记》里表现的史学思想很先进,他十分注重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他的人物传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史记》在人物塑造方面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和战斗性,表现在司马迁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汉王朝的统治集团的黑暗,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无情的讽刺。如在《项羽本纪》中批判了刘邦的怯懦和无能;在《留侯世家》中描述了刘邦的贪财好色;在《淮阴侯列传》中谴责了刘邦的忘恩负义、杀害功臣的罪恶行径。对于当朝的汉武帝的暴力统治,司马迁也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史记》热情赞扬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反抗精神。在《陈涉世家》里,司马迁对陈胜和吴广的起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指出了农民起义的正义性,讴歌了他们推动历史前进的不朽功绩。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更是赞扬了项羽这个摧毁秦朝暴政的英雄人物。
司马迁开创的纪传性体裁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史书书写的范例,《史记》也因而被尊为书籍创作中的“正史”。《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名著,而且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史记》忠实地记录了历史的真相,并使后人从中吸取了无数的经验教训。司马迁的决心和毅力使无数的人物在历史中化为永恒,也使他自己永垂不朽。
《汉书》班固(32~92)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时期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著名的辞赋家、史学家。
班固学习《史记》的体制,著成了《汉书》。《汉书》共100篇,叙述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0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体史书,对于大量历史资料的保存有着重要的作用。
班固还是一位辞赋家,他的作品很多,其中《两都赋》最为有名。
班固著书
班固年少时就很聪明,他很小的时候就会做文章。16岁那年,他进了洛阳的太学学习,由于他性情宽和,又很有礼貌,因此当时许多有名的人都很喜欢他。
东汉时期,由于受司马迁的《史记》的影响,许多人都想续写《史记》,想把西汉时期的历史记录完全。班固的父亲班彪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他也有这个想法,于是就开始了创作,可是他只写了65篇,还没有写完就去世了。
《汉书》书影班彪死后,儿子班固继承了他的遗愿,他想:司马迁创作了《史记》,我为什么不能创作一部历史名著呢?我一定要像他那样,为后人留下一些历史资料。于是,他开始独立地编修史书。
没想到几年以后,有人向当时的皇帝汉明帝告了状,说班固私自篡改国家的历史。篡改历史在当时是一个大罪,汉明帝下令将班固逮捕,关进监狱里。
班固有个弟弟叫做班超,他多次上书汉明帝,替哥哥申辩,说班固是根据历史进行的创作,并没有篡改历史的意思,并且把班固的初稿献给了汉明帝,请他过目。汉明帝看了班固的稿子,觉得他确实没有恶意,而且认为他的稿子忠于史实,还很欣赏他的文采,于是命令将班固从监狱中放了出来,还在上朝的时候亲自召见了他。
汉明帝问他说:“班固,你为什么要写《汉书》呢?”
班固毕恭毕敬地回答:“自从高祖建立汉朝以来,发生了许多的事件,我想把这些事情都记录下来,想让后世了解我们汉代的历史。”
汉明帝听了很满意,对他说:“我看你文笔很不错,这样吧,我封你为兰台史令,你就继续写你的《汉书》吧。”
于是,班固做了兰台史令,一年以后又升为典校秘书,一心一意地编写《汉书》。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书稿基本完成了。可就在这时,他随大将军窦宪征讨匈奴,窦宪因为骄横而被治罪,班固也受了牵连,死在监狱里。《汉书》最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完成。
《汉书》中的名篇——《苏武传》
班固的《汉书》体例模仿《史记》,但有一定的变化,把“书”改为“志”,取消了“世家”,并入“列传”中。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叙述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性的断代体史书。
《汉书》是一部具有较高成就的文学作品,它的语言受当时的辞赋和散文的影响,十分华丽,生动地勾勒出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朱买臣传》、《张禹传》等,最具代表性的是《苏武传》。
《苏武传》是可以同《史记》中的名篇相比较的一篇。苏武是西汉的大臣,汉武帝时期,他奉命出使匈奴,可是却被无理扣留。匈奴想尽了办法威逼他投降,可苏武心存祖国,威武不屈,并且一直保留着汉朝的节杖(使臣出使的凭证)。后来匈奴人命令他去往北海边牧羊,说要等公羊生仔才放他回汉。在被扣留匈奴19年的时间里,苏武历尽磨难,坚决不变节,后来终于被放回了汉朝。等他回国的时候,他的头发、胡子全都变白了,节杖上的毛也全都掉光了。苏武的忠义不屈的英勇事迹成为千古绝唱。
自从《汉书》问世以后,苏武的名字就反复出现在历代的诗词、散文、戏曲、小说中。苏武感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被后人所称道,这都是班固的功劳,是他塑造了苏武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使之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