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659~700)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是与“初唐四杰”齐名的文学家。他曾任右拾遗(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所以被后世称为陈拾遗。
唐代初期的诗歌,因为沿袭了六朝的习气,风格比较纤弱,陈子昂于是挺身而出,第一个举起了诗歌革新的旗帜,力图扭转这种倾向。他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的代表作,也是千古传诵的名作。
陈子昂摔琴
陈子昂少年时家庭很富裕,他也慷慨好施,喜欢结交朋友。他是个很有上进心的人,从青年时代就开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
21岁那年,陈子昂来到京师,想要干一番大事业,可是他刚到京城,人们都不认识他,他只是个无名小卒。为了让自己出名,陈子昂便安排一个老头,手抱一把普通胡琴当街高声叫卖。当人们问他卖多少钱时,他却喊价百万,一把琴竟然卖到百万钱,顿时引起轰动。许多人都围过来看热闹,却没有人出得起这个价。
正在这时,陈子昂出现了,他说:“这把琴值100万,我买了。”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轻描淡写地掏出百万现金,当场就把琴买了下来。
大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人问:“公子花这么大的价钱买这把琴,想必公子的琴艺是很高超的了?”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点点头说:“我确实精通琴艺。”
大家都很兴奋,问道:“那公子可不可以为我们演奏一曲呢?”
陈子昂答道:“各位如果不嫌弃,请明天到我住的宜阳宾馆来吧。”
第二天,果然来了许多人,甚至一些达官贵人也来瞧个稀罕。陈子昂准备好了酒菜佳肴款待大家。在酒席上,大家要陈子昂用昨天买的那把琴为大家演奏。陈子昂捧出琴,高声对众人说:“我是四川的陈子昂,到京城已经有好多天了,可始终没有得到大家的赏识,虽然写过许多文章,但大家也没看到过。今天借这个机会,想让大家指点一下。至于弹奏胡琴,那是乐工们的事,我哪有工夫去研究呢?”
说完,陈子昂举起胡琴摔在地下,并将自己所写的文章分赠给大家。一天之内,陈子昂摔琴的事就传了出去,他的名声也轰动了京城,这就是“一日之内,名满都下”的典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24岁时中了进士,得到过武则天的重视,被任命为右拾遗。他直言敢谏,不畏迫害,曾屡次上书武则天,常常不被采纳,因而觉得很苦闷。
陈子昂曾经两次随军出征少数民族,对边防军事问题也提出过不少有远见的建议,但也得罪过许多主将。
《登幽州台歌》就是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第二次出征契丹时的作品。当时武攸宜独断专行,不讲究谋略,使得全军覆没。陈子昂顾全大局,满怀热情地两次进谏,提出正确的用兵计策,并要求率兵打先锋,没想到他的意见不但没有被采纳,而且还被贬了职。他的心中充满了悲愤,一次,他在登上幽州台的时候,放眼祖国的河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的意思是:既见不到古代的人,也看不到以后的人,想起天地是这般邈远,我不禁黯然落泪。陈子昂在这首诗中感叹这个时代既没有古代的英雄,也没有将来的俊杰,只能徒然令人悲伤,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和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660~约720)张若虚(660~约720),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称唐代的“吴中四士”。他的诗作语言优美,形神兼备,可是大部分都遗失了,现存只有两首。《春江花月夜》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抒发了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给人以清澈自然的感觉,被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的一篇七言长诗。诗的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美景,构成了奇妙的艺术境界。全诗就是紧紧围绕着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来写的。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中一开始就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无边无际,好像和大海连在一起一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和海水一同升起来。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
接下来,诗人描写了月光和江水相互辉映,有春江处,就有明月的光芒。诗人立在江边,仰望着明月,不禁产生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他想知道自古以来,是哪一个人第一次看到了月亮,月亮又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照耀着人类?这是个涉及自然的奥秘和人类起源的问题,诗人也无法回答,于是转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沉思。宇宙是永恒的,明月常在;而人生呢,人的一生是多么短促啊!然而就整个人类来说,就可以世代相传,无穷无尽,因而能与明月共同存在。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对明月的永恒、对人生的匆匆发出了极大的感慨,然而想到人类生生不已,自己也能被明月照耀,又感到很欣慰。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相传,江月年年照耀。一轮孤月挂在空中,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人把思绪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对人生的描写中,引出了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诗人想象“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描写了外出离家的游子和他的妻子两地相思的情怀。游子在外漂泊不定,妻子在家中日夜思念。接下来的“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是诗人描写的游子想象妻子如何思念自己的景象:妻子望着明月思念着在外的丈夫,可是丈夫却始终没有回来,因而妻子害怕看见月光。但是她可以卷起“玉户帘”,却卷不去月光;可以擦净“洗衣的木板”,却擦不掉木板上的月色。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写的是妻子想到月亮的光辉是能照见丈夫的,因而又产生了“想要追随月光照着丈夫”的痴想。可是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于是她又想按照古代的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上书信,带给自己的丈夫,然而“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月水成文”,不管鸿雁怎样奋飞,也飞不出明月的光影;不管鲤鱼如何腾跃,也只能激起水面的波纹。表达了妻子思念丈夫而又无法见到丈夫的无奈的思绪。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诗人想象游子思念妻子,描述了自己的梦境:他在梦中看见落花,意识到春天已过去大半,可是自己还没回家,眼睁睁地看着“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时光不断消逝,自己的青春、憧憬也跟着消逝,然而山高路远,怎能乘月归家?最后以“落月摇情满江树”结束全篇,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寄托了无限的情思。
《春江花月夜》描写了游子、思妇的相思,以春、江、花、月、夜点染、烘托,实物中有想象,实境中含梦境,情景交融,时空交错,虚实互补,在思想上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的山水景物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完美意境。
《春江花月夜》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所以被后人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