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精品文学书系:一生必知的中国文学知识
47685900000045

第45章 范仲淹与《岳阳楼记》

范仲淹(989~105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谥号文正,因此被后人称为“范文正公”。

范仲淹的著作有《范文正公集》,他的散文、诗、词都很有名。他的诗词流传下来的不多,只有五首比较完整。他的词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意境开阔,气象雄奇,主要是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将士的生活。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一篇著名的散文,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被人们世代传诵着,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勤学苦读的范仲淹

范仲淹从小就死了父亲,因为家里贫穷,母亲不得不带着他另嫁到一个姓朱的人家,给他改了名字叫做朱悦,于是范仲淹就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为了激励自己,他21岁那年去了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伴灯苦读。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一点儿韭菜末,再加点盐,就算是一顿饭。但他对这种清苦的生活却毫不介意,而是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朱家很有钱,所以其他的兄弟们都奢侈浪费,无所事事,一副公子哥儿的作风。范仲淹很看不惯,就多次好言好语地规劝他们,可是他们并不放在心里。有一次,朱家兄弟听得不耐烦了,就脱口而出:“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淹很不明白,觉得兄弟们话中有话,便追问为什么。有人告诉他:你本来不姓朱,你姓范,是你的母亲带你嫁到朱家来的。范仲淹这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和震动,下决心脱离朱家独立生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带上自己的书箱子,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告别了母亲,离开家乡,独自前往南京求学去了。

南京在当时是个教育事业发达的地方,这儿的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聚集了许多有才德的老师和同学。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而且学院还免费就学,这一切为渴求知识的范仲淹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范仲淹在这里付出了双倍的心血埋头苦读,他常常读书到深更半夜,实在累得睁不开眼,就用冷水泼在脸上,等倦意消失了,再继续攻读,直到天快要亮了的时候才疲倦地穿着衣服睡着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样苦读了五六年,范仲淹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参加了科举考试之后中了进士,在朝中做了官。后来他把老母亲接来赡养,也恢复了原来的范姓,改名仲淹。

《岳阳楼记》

当时宋王朝的内政很腐败,官员们贪赃枉法的现象十分严重,再加上宋朝跟辽和西夏战争中军费和赔款支出浩大,国家财政发生了危机。范仲淹看到这种情况,就向皇帝宋仁宗提出了改革的主张。宋仁宗也感到形势的严峻,于是要范仲淹先提出一套治国的方案。

岳阳楼范仲淹提出了十条改革措施,它的主要内容是考核官吏的政绩,改革科举制度,提倡农业生产,减轻劳役,加强军备和严格法令,等等。宋仁宗看了之后觉得很满意,于是命令全国实行改革。

可是范仲淹的新政刚一推行,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一些皇亲国戚、权贵大臣和贪官污吏就纷纷闹了起来,他们散布谣言,攻击新政。还有一些原来就对范仲淹心怀不满的大臣,天天在宋仁宗面前说他的坏话,说范仲淹交结朋党,滥用职权。宋仁宗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就动摇起来,派范仲淹到陕西防守边境,把他打发走了。范仲淹一走,宋仁宗就下命令把新政全部废止了。

范仲淹来到邓州当了一名地方官,虽然他的改革失败了,但是他忠心爱国的思想一点都没有改变。有一回,他的好友滕宗在岳州修建了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的文章。范仲淹一口答应了,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共360个字,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文情并茂,感人肺腑。文章一开始展示出洞庭湖无边无际、气吞山河的雄伟气魄,同时描述了洞庭湖两种不同的风光:秋天风雨来临的时候,天昏湖暗,一派令人惊恐的景色,人们的心情也随着昏暗起来;等到春天到来的时候,鸟儿在湖面上自由地飞翔,鱼儿在湖水中自在地游着,草变绿了,花儿也开放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和谐景象,人们的心情也变得明亮了。

接着他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古代文人贤士每当政治上失意的时候,常有一种被压抑、遭遗弃的感觉,而范仲淹在这里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劝勉失意的志士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忧伤,也不要过于计较自己的得失,提倡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国家和天下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是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这是一种豁达的气度和宽广的胸怀,体现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品质,也是他一生爱国精神的写照,所以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