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1007~1072)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欧阳修提倡在文学界实行改革,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他的文章条理通达,抒情委婉,语言流畅自然。他的诗、词、散文等都很有名,作品主要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他曾经和宋祁合修过《新唐书》,并独自撰写了《新五代史》,是我国史学上的重要著作。欧阳修的童年很不幸,在他4岁的时候,父亲就病死了,母亲只好带着他到随州去依靠他叔父生活。欧阳修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就用荻草秆儿在泥地上划着字,教欧阳修认字。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早就喜欢上了读书。
欧阳修10岁的时候,就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有的书他太喜欢了,可是又没有钱去买,就央求人家把书多借给他几天,然后再夜以继日地把书抄录下来,这样就可以在有空的时候多读几回了。
有一次,他去一家姓李的人家借书,从那家的一只废纸篓里发现了一本旧书,他翻了一下,发现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集,就向主人要了来,带回家里细细阅读。他认真琢磨,学习韩愈的文风,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韩愈那样做一个著名的文学家。
欧阳修长大以后,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到第一名,中了进士。他官职不高,但是十分关心朝政,正直敢谏。当时正赶上范仲淹提倡变法,结果得罪了权贵,被贬职到了远方,许多大臣都很同情范仲淹,只有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贬,而且言辞很无理。欧阳修十分气愤,写信责备高若讷,说他是个卑鄙小人,不知道人间有羞耻这两个字。为了这件事,他被降职到外地,过了四年才回到京城。
可是欧阳修继续支持范仲淹的新政,仍然替他说话,朝廷一些奸臣大为恼火。他们捕风捉影地诬陷了欧阳修一些罪名,朝廷又把他贬谪到滁州去了。
过了十多年,宋仁宗想起欧阳修的文才,又把他调回京城,担任翰林学士。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文风讲求华丽,内容空洞。欧阳修小时读过韩愈的散文,认为他的文笔流畅,说理透彻,跟流行的文章完全不一样,于是在他担任翰林学士以后,就开始积极提倡改革文风。他写了许多提倡写作方式平实朴素的散文,反对文坛上的不良作风,同时他还对韩愈的文章做了校订和补充,加以推广,于是古文运动便蓬勃地发展起来了。
有一年,京城举行进士考试,朝廷派欧阳修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会,于是在阅卷的时候,发现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录取。考试结束以后,有一批人落了选,他们对欧阳修十分不满。一天,欧阳修骑马出门,半路上被一群落选的人拦住,吵吵嚷嚷地辱骂他,直到巡逻的兵士过来,才把这批人赶跑。
经过这场风波,欧阳修虽然受到了一些压力,但是考场的文风也发生了变化,大家都学着写内容充实而朴素的文章了。
欧阳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风,而且还十分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许多原来并不那么出名的人才,经过他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是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在文学史上,人们把欧阳修和他们五个人,以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合起来,称为“唐宋八大家”。
《醉翁亭记》
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做官的时候,经常到处游览山水。在游历中,他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并很快结为知音。有一回,智仙和尚来到欧阳修的住处拜访他,二人聊了一阵,智仙和尚说道:“我今天来,其实是有事相求的。”
欧阳修说:“住持为何如此客气,您有事尽管开口。”
智仙和尚说:“我们琅琊寺新建造了一座小亭子,想请您给作个记,不知您能否赏脸。”
欧阳修听了很高兴,说:“早就听说寺中新建了个亭子,我正想赶去看看呢,正好我今天没什么事,咱们不妨现在就去吧!”
于是他们两个人就来到了小亭中,只见这个亭子布局别致,亭台小巧独特,四周景色秀丽,亭前有个泉眼,泉旁是小溪,水声潺潺,清澈见底。欧阳修兴奋地说:“美啊,这样的风景真是让人心旷神怡啊!”
智仙和尚说:“这个亭子还没有取名呢,先生如果有意,就为它取个名字吧。”
欧阳修想了一会儿,说:“我自称‘醉翁’,以后免不了要来这里饮酒作诗,我看就叫它‘醉翁亭’吧!”
智仙和尚听了,连连点头说:“好啊,就依先生的话,叫它醉翁亭了!”
欧阳修越说兴致越高,提笔便写了一篇散文,这就是著名的《醉翁亭记》。
醉翁亭《醉翁亭记》石刻这篇散文用优美的文笔和流畅的语言描写了醉翁亭秀丽的风光和人们在其间游乐的欢快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从容闲适的情趣。文章采用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层次错落有致,在描写山水之中表达了作者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