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不可不知的中国文化常识
47686400000017

第17章 礼仪、风俗、宗教(3)

南宋临安中秋赏月的另一奇观就是钱塘江潮,每逢八月十五至十八,海潮为最盛。《乾淳岁日进记》等记载,淳熙十年(1183年),宋孝宗观潮,只见在月光下,海潮“初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犹如千军万骑簇拥而来,不可卒遏;又有善泅的舟人、渔民数百人,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迎潮而上,谓之弄潮,腾身百变,而旗不沾湿,以此夸能。

元代,《元氏掖庭记》记载,至大二年(1309年)中秋之夕,元武宗与诸妃嫔泛舟于禁苑太液池,“月色射波,池光映天,绿荷含香,芳藻吐秀,游鱼浮鸟,竞戏群集”。又有彩帛装饰华丽之小舟,在池上采摘菱、莲蓬,轻快便捷,往来如飞。

明、清两代,民间在中秋祭月时除供瓜藕、月饼外,还置月宫符像,上画月神和月宫,金碧缤纷;又供彩塑“兔儿爷”,状如将军,头戴冠帽,身披甲胄,或骑于虎背上,或身后插旗幡,俨然大将风度,粗拙可爱。在江苏扬州、苏州等地,游人于中秋之夕泛舟于江河之上,或聚集在桥上赏月。广东南雄则以大柚子剔刻成柚灯,内燃以烛,与月色争辉。

重阳节

“九九重阳”的说法,最早见刊《易经》,该书以阳爻为九,把九列为阳数,重阳节的月和日恰逢双九为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节。屈原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说明重阳节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已形成风俗。

重阳节风俗很多,如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重阳登高,最早见于梁代吴均《续齐谐书》,大意是,东汉时,汝南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呻吟痛苦之声遍布。有个名叫桓景的人,历经艰险入山,拜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桓景:“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亲人。”并告他:“那天登高,再把茱萸装入红布袋里,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挫败瘟魔,消除灾殃。”桓景回乡,遍告乡亲,于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因菊花酒气刺鼻、茱萸异香刺心,难于靠近。桓景挥剑激战,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却免受灾殃。从此,重阳登高避灾的风俗,就世代相传了。

历代诗人骚客对重阳节的登高、饮酒等写过不少激动人心的诗词。曹丕有“岁月往来,忽复九月九日”之句。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师诗》:“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腊八节

十二月初八日叫“腊八节”,又叫“佛成道节”。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记载:“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游历名山大川寻道,来到摩揭陀国时,在一棵菩提树下静坐沉思,终于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每到这一天,群僧集会,诵经演法,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供佛,以资纪念。

抛彩球的来历

我国古典小说和戏曲中,经常讲到抛彩球成亲的故事。其实,这是少数民族的一种风俗,在中原地区并不通行。自宋以来,有好些著作记载这种风俗,这里以柯绩丞所写的《竹枝词》为例。这首诗讲云南傣族的风俗说:时样衣裳趁体妍,绣球抛掷早春天。邻家姐妹齐声贺,恰中多情美少年。

这首诗写得非常具体生动。除傣族外,贵州苗族等也有类似的风俗,古代有些作家,可能就根据这种风俗创作了抛彩球成亲的故事。

图腾概说

图腾(Totem),从北美印第安人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转化而来,意谓“彼之亲族”、“种族”等等。图腾信仰与母系氏族社会共存。那时,图腾信仰是占有支配地位的思想意识,或者说是一种图腾世界观。它认为,人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每个氏族发端于这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因而它成了该氏族的共同祖先和保护神,成了该氏族的徽号、标志和象征。也因此,图腾崇拜成了原始宗教的一种形式。

在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大约是最早的一种。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和认识水平的进步,人类抽象思维、幻想活动进一步发展。在自然崇拜中,人们逐渐发现有少数自然现象与自己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如饥饿时某种动植物可提供急需,而某些动物又对人类具有威胁,使人们诚惶诚恐。在此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将这些自然现象看做是自己生命攸关的神灵。同时,当时人类正处于母系氏族方兴未艾之时,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搞不清性交与生育的因果关系。常常把上述神灵看作是自己的来源之一,从而产生了图腾信仰。每个氏族选择作为本氏族图腾的崇拜对象,往往是与各个氏族的生产和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植物或无生物。

图腾是与母系氏族同时产生的,并且随着氏族的发展而发展。当一个氏族发展为两个以上的氏族时,原来氏族图腾就演变为胞族图腾,新生或女儿氏族则有了新的图腾。如傈僳族有一个熊氏族后来发展为3个女儿氏族,跟随而来的出现了狗熊、猪熊和大熊3个图腾。随着母系氏族的解体,图腾信仰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最初的图腾形象就是图腾的自身形象,蛇就是蛇,虎就是虎,后来才是半人半兽的形象,如狗首人身、人头蛇身等,最后才是图腾的神圣化,如龙、凤等。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中,有关图腾资料出土不多,也许已有不少出土但尚没有被认识。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也有蛛丝马迹可寻。如北京平谷县上宅遗址出土一种鸟首形镂孔陶柱,很可能是一种鸟图腾柱,以备供奉之用。在西安半坡遗址发现几件人面鱼纹,不少学者认为它是半坡氏族信仰鱼图腾的反映。在长江下游发现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些工具、器皿和陶器上有不少鸟形象,绍兴出土的战国铜房脊上,还有一个鸟图腾柱装饰。这是越族先民信仰鸟图腾的有力见证。更为有趣的是,在辽宁红山文化和山西龙山文化中均出现了龙的形象,说明我国有关龙图腾的传说是确有其事的。

近代许多后进民族都保留着不少图腾信仰的“活化石”。我国台湾高山族信仰蛇、山羊等图腾;壮族以龙、鸟、蛙、枫树为图腾;鄂伦春族以熊为图腾;普米族以虎为图腾;彝族以虎、葫芦、竹子、獐为图腾;傈僳族以虎、蜂、鼠、熊、猴、羊、竹为图腾;怒族以虎、蛇、蜂、麂子、鼠为图腾;瑶族和苗族以龙、狗、枫树为图腾;湖南湘西有些苗族修筑盘瓠庙,供奉盘瓠,每年都举行祭祀,其间还要进行龙舟竞渡;畲族信奉狗图腾,他们把图腾绘在画上,号称祖图,祭祀时要唱狗皇歌,叙述狗与畲族的骨肉之情,歌颂狗对畲族的种种恩惠。

在古史研究中,把某种动植物或无生物定为图腾属性,应该慎重从事:①看它是否是图腾时代的产物;②看它有无图腾的若干特征。无论是考古资料或民族学资料,都说明图腾是有特定含义的,而且有若干特点:

第一,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这个图腾的名称后来演变为姓。汉族百家姓中有不少姓就渊源于图腾,少数民族也有类似情形。每个氏族都喜欢在有关工具、家具、衣饰、住宅上雕绘本氏族的图腾形象,有些还雕成巨大、神秘和精美的图腾柱作为氏族的象征。

第二,认为本氏族为该图腾所生,两者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并且创造不少图腾神话,人们常常从所信仰的图腾中引出自己的世系。如内蒙古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起源传说,分别信仰水鸟、小鸟、鹰和天鹅图腾。

第三,对本氏族图腾有一套祭祀活动,如畲族的祭祖仪式,苗族的拜盘瓠庙,都是以祭祀狗图腾为中心展开的宗教活动。壮族有一个青蛙节,是祭祀青蛙图腾,祈求农业丰收。最初的祭祀等活动是由氏族长兼任的,后来才有专门的巫师,并且以图腾作为自己的主神。

第四,每个氏族对自己的图腾有若干禁忌,如禁说图腾名字、禁杀、禁食,甚至禁止触摸图腾。而本氏族禁杀的动物,其他氏族则可猎取。当时动物很多,图腾各异,对动物,甚至植物起了一定的保护和调解作用,这对生态环境是有一定益处的。

上述图腾特点对我们识别和鉴定远古图腾形象有重要帮助,也就是说,若确定某种事物为图腾,不仅要考虑到社会背景,观察其形象,还要看它是否具备若干特点,从而才能将图腾与一般动植崇拜或者动植形象区别开来。也许有人问:中国有没有一个统一的图腾呢?有人说有,有人说无。有人说龙凤或龙虎就是这种统一图腾的象征。其实世上没有各民族共同信仰的统一图腾。众所周知,图腾信仰盛行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各部落尚处于分散、独立的状态,彼此缺乏来往,当时不能,也不可能有一个共同的图腾。事实告诉我们,无论是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还是传说时代的华夏、东夷、三苗,他们决不可能是信仰一种图腾,而是各自信仰不同的图腾。就是夏族、商族、周族也是由许多氏族或图腾发展演变来的。近代我国各族的图腾史也是如此。偌大一个中华民族怎么能有一个统一图腾呢!至于说我国文明时代常见的艺术主题——龙凤或龙虎形象,与其说是统一图腾,莫如说它们来源于图腾更确切些,而且是与王权的提倡有重要关系。因此,龙凤和龙虎都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图腾。

当时氏族是一个生产、生活单位,也是同一血缘和同一图腾信仰单位。因此,通常又称母系氏族社会为图腾时代。在当时条件下,图腾信仰对巩固和发展氏族制度,实行氏族外婚制均起过进步作用,对当时的经济、文化、艺术、建筑也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认真搜集和研究我国的图腾制度,不仅是宗教史和艺术史的重要课题,也是解开远古之谜的一把钥匙。

佛教

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发源于距今约2553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释迦牟尼佛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明晨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说:西方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明帝就派遣中郎将蔡愔等18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供还洛阳。明帝特为建立精舍给他们居住,称作白马寺。于是他们在寺里译出《四十二章经》。这是汉地佛教初传的普遍说法。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简单地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它的信仰深入民间,曾经“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正是忠实的写照;而佛教的哲理部分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