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不可不知的中国文化常识
47686400000023

第23章 民族、历史、朝代(3)

汉文帝(公元前180—公元前157年在位)、汉景帝(公元前157—公元前141年在位),他们都十分注重加强中央集权制。文帝时,刘邦分封的那些诸侯王的割据势力迅速扩张,自设官吏,自征赋税,成了独立王国。文帝采取各种手段削弱诸侯王势力,打击一切与中央分庭抗礼的行为,有效地抑制了部分诸侯王。汉景帝接受谋臣的建议,消除了一些封国的部分郡县,收归中央管辖。吴王刘濞见世袭特权受到威胁,串通楚、赵等六王,于公元前154年联合起兵叛乱。景帝派太尉周亚夫镇压叛军,很快平息了叛乱。这次事件后,景帝做出规定,各封国官吏一律由中央委派,不再给诸侯王以独立的军政权力,从而大大减少了诸侯割据称雄的可能,加强了西汉的中央集权。

在经济上,汉文帝、汉景帝对刘邦的一些主要政策做了调整。政论家晁错向文帝提出“贵粟政策”。他指出,现在商人们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提高利贷,造成农民的贫困,长此下去,是很危险的。所以一般地讲“重农抑商”是不行的,而必须实行“贵粟”政策。即允许人民用粮食买爵位,用粮食赎罪;国家粮多了,可减轻赋税。汉文帝采纳了这一主张,公元前168年下达卖爵位令,二级爵价600石粮,九级4000石。实行“贵粟”,国家粮食大增。文帝还推行了“轻徭薄赋”政策。开始,田租减半,次年,田租全免,持续12年。至景帝又恢复到田租减半,直到西汉末。原先,15至56岁的百姓,每人每年纳算赋120钱,文帝时减为40钱。原先,23至56岁百姓,服兵役二年,每人每年在郡县任更卒一月,减为三年当更卒一月。这些办法,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除此之外,文景时代为了加强武备,鼓励人民养马,制定了民家养马一匹,免三人徭役的“马复令”。同时,取消了关口检查来往行人制度,以便利商人贩运;解除山林、川泽伐采和捕捞的禁令,使老百姓能够补助生活。

丝绸之路

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是文明与友谊之路。它像一条绚丽的彩带,从西汉时期的古都长安开始,穿过河西走廊,翻越帕米尔高原,直到地中海沿岸、印度、伊朗、伊拉克和欧洲腹地,绵绵7000千米。一路上,商旅使臣、僧人学者,络绎不绝。沙漠之舟载着人们,把我国的丝帛彩绸,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和灿烂的文化传到西方;同时,也把西方特有的农产品和文化艺术的瑰宝送到中原大地。从西汉时期到隋唐的1000多年时间里,这条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东西方的大动脉,成为我国人民同国外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丝绸之路已载入世界史册。

开辟这条道路,打通我国同西方联系的人就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旅行家和外交家张骞。张骞约生于公元前175年,陕西汉中城固人。年轻时做过汉武帝近旁的侍从官。当时,北方的匈奴奴隶主屡屡派兵南侵,给人民带来了战乱。汉武帝决定派人出使西域去联络大月氏国,好共同抗击匈奴,大月氏在匈奴的西边,在当时的条件下,必须经过匈奴。张骞胆识过人,自愿冒生命危险完成这一重大使命。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使臣,由一个名叫甘父的匈奴人作向导,率100多名随员离开长安西行。过了陇西郡,渡过黄河上游,进入了祁连山匈奴人盘踞的地区。不幸,队伍被匈奴人发现,在战斗中,寡不敌众,张骞和甘父被俘。在匈奴人的监视和奴役下,张骞度过了漫长的11年。公元前127年,张骞和甘父等人逃出了匈奴人之手。他们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连跑了几十天,在戈壁大沙漠中忍受干渴和炎热的折磨,射鸟兽充饥。他们跨过一望无际的白龙堆石海,沿着天山南麓,经过楼兰、焉耆、龟兹,到了疏勒国(今新疆喀什市一带)。为了找到大月氏国,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大宛国境(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在那里,他们受到热情款待。大宛国王派向导护送他们经康居国(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到达了大月氏。

张骞在大月氏生活了一年多,虽然未同大月氏达成共击匈奴的协议,但是却与大宛、康居和月氏等国建立了联系,播下了友谊的种子。公元前127年,张骞他们动身回中原。为了绕过匈奴人的辖地,他们没走原路。可是,在翻越祁连山时,他们又被匈奴骑兵俘虏。单于非常愤怒,对他们严加看管。张骞他们白天背土筑城,晚上被囚禁,又苦熬了一年多。正在他几乎绝望的时候,匈奴单于病死,他的兄弟和儿子争夺王位,起了内讧。张骞和甘父趁乱逃脱了囚禁,回到长安。13年前出发时的100多人,如今只剩他们两人了。

张骞向汉武帝报告了13年来的探险经历和西域各国情况。汉武帝封他为太中大夫,并任甘父为奉使君。公元前123年,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进击匈奴,张骞随军出征,由于他对匈奴的地理等情况熟悉,战争获得胜利。回来后,他被封为“博望侯”。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精兵5万,与匈奴决战,取得了胜利。这一年,汉武帝任张骞为中郎将,带着黄金、丝绸等贵重礼品第二次出使西域。他们来到乌孙,又派了副使分别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于阗等国,广泛开展外交活动,并邀请他们派使者到长安观光。公元前115年,张骞载誉而归。由于他的努力,汉王朝的影响扩大了,西域的交通开辟了。从那以后,中国的汉人地区也种起了葡萄、胡桃、石榴、黄瓜、蚕豆、豌豆、大葱、大蒜等农作物,西域的汗血马、玻璃、宝石、玛瑙、香料,以及乐器琵琶、中东的乐曲、印度的佛教、希腊的绘画等也传入中国。中国的蚕丝锦绸、炼铁炼钢技术、凿井技术,以及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都由这条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传到西方。这条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它和张骞的名字,永远为世界人民所传诵。

贞观之治

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曾写下光辉的一页:在他当政的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政治清明,国力强大,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李世民雄才大略,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战功赫赫。他亲眼见到隋炀帝的腐朽统治和农民起义的巨大力量,因此,他掌握政权以后,注意缓和阶级矛盾。他常说:“不能忘记隋炀帝亡国的教训。”又说:“一个好国君,必须先让百姓过好日子。如果损害他们来供奉自己,那就像割下大腿的肉去喂肚子。”他把荀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名言记在心上,曾对太子李治说:“皇帝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让船浮在上面,也能让船翻到水里。”在他当政后,为了让农民安心生产,他切实推行了唐高宗李渊时期制定的“均田制”和“租庸调法”,控制了土地和劳动力,保证了政府的赋税来源,形成了“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的赋税制度。这些措施,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农民们重返家园,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李世民在军事上,继续沿用了隋朝的府兵制,全国建立了634个军府。府兵称作“卫生”,由各军府从均田农民中挑选,这叫“点兵”。府兵平时务农,农闲训练,每年轮流到长安担负一个月卫戍任务,有战事就出去打仗。府兵可以免去本人的租庸调。

李世民发展了隋朝时开始出现的科举制度,增加了考试科目。他曾说过:“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他在用人方面,坚持“任人唯贤”和“取其所长”的原则。在争夺天下时,他就网罗了大批文才武将,即位后,又马上让宰相封德彝推举贤才。有一次,他发现武将常何的奏疏写得很有水平,了解到是常何的门客马周起草的以后,李世民就把马周召来,安排他做了官。后来,马周做了宰相,成为李世民的助手。特别是对前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才能卓著的魏征、王珪,十分看重,尽管他们过去帮太子反对过李世民。对自己的亲属、朋友,对部下,他都能做到一视同仁,按才录用。

唐太宗李世民最突出的优点是善于纳谏,也就是听取批评意见。他曾问大臣魏征:“用什么办法才能头脑清醒而不昏庸?”魏征回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经常给太宗提意见,多次指出太宗的过错。有时把太宗惹火了,仍然神色镇定,坚持自己意见。魏征一共给太宗奏事200多件,在唐初实现贞观盛世中起了重要作用。公元623年,魏征患重病期间,唐太宗每天派人去看望他。魏征病危时,太宗亲至病榻。魏征死后,唐太宗伤心地流泪说:“以铜为镜子,可以照见衣帽穿戴得是否端正;以历史为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以人为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这面使我明得失的镜子再也回不来了。”

唐太宗在民族关系方面,采用和睦政策,对汉族人和非汉族人同样看待。许多少数民族的首领还在唐朝政府担任军政要职。他还让文成公主与吐蕃君主松赞干布联姻,加强了汉族和藏族人民的团结。

由于唐太宗知人善任、博采众议,实现了比较正确的政策,才使唐朝初年出现了繁荣强盛的局面。“贞观之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开元盛世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以后,封建统治者便着手恢复有利于政权巩固的政治、经济秩序,使唐初100年,国家比较安定,经济稳步发展。唐玄宗在公元713年即位,励精图治,继续保持了唐朝的兴盛,社会上呈现更加繁荣的景象。

在用人方面,唐玄宗坚持“唯贤是举”和“用其所长”的原则。经过认真地选拔,他任用姚崇、宋璟为宰相,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才干。姚崇、宋璟确实忠诚可靠,有胆有识,为唐玄宗出了许多好主意。武则天当政期间,由于兴建大量庙宇,修筑“明堂”,增收赋税,加剧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阶级矛盾有所发展。为了消除遗留下来的弊政,唐玄宗积极采纳姚、宋的建议,进行改革,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唐玄宗仍然执行让百姓休养生息,使百姓安乐的方针,减轻赋税,减少徭役,推行各种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较好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兴修水利,又有大片田地能够得到灌溉,不少从前的荒山坡变成了良田,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

手工业也逐渐发达。官府工匠和私营工匠的人数增长很快,手工业作坊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大。锦缎纺织技术更加精巧,丝织品印花染色技术不断提高,陶瓷生产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兴旺,也促进了人口的增加。唐玄宗末期的户口数较唐初上升了4倍。

因唐玄宗前期年号为“开元”,史称他统治的28年是“开元之治”。

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在一首诗里描绘出这一盛世之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王安石变法

革命导师列宁曾经称赞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这是因为在王安石执政期间,进行过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公元1069年,48岁的翰林学士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为参知政事(即副宰相),第二年又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即宰相),从这时起,就开始了王安石变法。那时,北宋王朝遇到了空前的社会危机。土地兼并剧烈,军费开支庞大,阶级矛盾尖锐,外患骚扰严重。王安石年轻时曾广泛接触社会,面对北宋贫弱腐败的现实,他立下了改变现状的志向。由于他在政治和文学方面有很大的名声,宋神宗上台后,就委以他变法的重任。

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是富国强兵。重在发展生产、开发财源、增强兵力。他颁布了平均赋役的均输法、免役法、发展生产的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还有政府控制市场、物价的市场法等。在强兵方面,有给将领训练士兵权力的将兵法、寓兵于民的保甲法以及保马法、军器监等。

王安石的新法,实行了约16年。短短10余年中,全国兴修水利10700多处,灌溉田达36万多顷,农业得到大发展,朝廷增加了收入,储备了大量物资,加强了国防力量。新法减轻了农民的一些负担,“积贫积弱”的局面初步得到改变。但是,王安石变法限制、打击了地主豪绅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在朝廷内外都遭到不少反对派的反对和攻击。公元1076年10月,王安石终于抵挡不住顽固势力的强大压力,被迫辞去宰相职务。公元1085年,宋神宗死去,守旧派的首领司马光担任宰相,至此,新法完全被废除。

王安石看到变法失败,非常痛心,不久就忧愤而死,终年66岁。他的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历史上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图台湾,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岛屿。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就派人到达台湾,和当地人民一道开发建设台湾。宋元时期,曾在台湾建立了行政机构。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清朝政府设置台湾府,进行管辖。

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台湾人民英勇地跟他们作斗争,不断进行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