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不可不知的中国文化常识
47686400000008

第8章 文字、语言、文学(3)

曲有带过曲,即作者填完一调,意犹未尽,就再选一两个宫调相同而音律恰能衔接的曲调继续填写(中间空一字),并在曲调上标明“×××带过(带、过、兼)×××”,如《雁儿落过得胜令》。

远在南北朝时,北方乐府与南方乐府就大不一样。到了元代,曲也分为南曲、北曲。所谓南曲,即大江以南的音调;北曲即中州的音调。我们所说的元曲,指的是北曲。

北曲有十二宫调,南曲有九宫十三调,不同宫调表现不同的声情,北曲字较多,节拍较缓,南曲相反;北曲板拍的缓急,变动不拘,常有一字而下三、四板的,南曲则每宫每支都有一定格式;北曲衬字多,南曲衬字少;北曲用七音阶(凡、工、尺、上、乙、四、合),无入声字,南曲用三音节(少、凡、乙),有入声字;北曲早期演出以鼓、笛、拍为伴奏乐器,后来则以弦乐器伴奏为主,南曲则以箫笛伴奏;在风格上,北曲豪放,南曲柔婉。

曲牌即是曲调的名称。《中原音韵》统计,元代北曲共335个曲调,亦即有335个曲牌。北曲曲调,有的跟词调的名称、句数、字数、平仄完全相同,如《秦楼月》、《忆王孙》、《念奴娇》(与词调上片相同)等;有的曲调虽与词调调名相同,格律上却不同,以《捣练子》为例,作为词调是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作为曲调,则为二十字、四句、四平韵。而元曲中有许多曲调,与词调完全不同,是新创的,如《山坡羊》、《耍孩儿》等。

曲调在选用上与词调也不同,它要受一定的限制,如《山坡羊》只能用于小令,有的如[正宫]《端正好》、《滚绣球》不能用于小令。曲的小令指一首单调的曲文,与诗的一首、词的一阕相当。

有的曲调调名相同,但却属于不同的宫调,如[正宫]《端正好》与[仙吕]《端正好》,应视为两个不同的曲调。

竹林七贤

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公元241—249年以来,魏齐王曹芳在位。此时,曹氏宗室势力日微,大权渐落到司马氏手中。司马氏为了巩固、扩大自己的势力,一面大肆诛戮曹氏王室,一面屠杀倾向曹氏集团的文人,造成了极端恐怖、黑暗的政治局面。曹芳当时的年号为“正始”,正始作家就以“竹林七贤”为代表,其中以阮籍、嵇康的成就为最高。“竹林七贤”浮雕

阮籍(公元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因为当过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阮籍崇尚老庄哲学,蔑弃礼教,行为佯狂放诞,对当时的现实极为不满。他曾用沉醉六十日的方法逃避司马昭的联姻要求,以酣醉对付司马师兄弟所宠信的钟会对他的陷害。他平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终于保全了自己,幸免于难。他留下来的作品主要是82首五言《咏怀诗》。诗的内容主要是写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忧生的嗟叹,多用比兴,托意深远。对虚伪的礼教表示了极大的厌恶,对统治者的荒淫腐朽也有所揭露。

嵇康(公元223—262),字叔夜,谯国轾(今安徽宿县西)人。少孤,有奇才,美词气。与魏宗室联姻,拜中散大夫,人称“嵇中散”。他与阮籍一样,崇尚老庄哲学,蔑弃礼教。不过,嵇康性情刚直,锋芒外露,公开发表“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言论,直接与司马氏集团对抗,终于被司马昭以“乱群惑众”的罪名杀害。他主要的文学成就是散文,鲁迅辑有《嵇康集》,较为完善。

山涛(公元205—283),也是河南人,字巨源。在崇尚老庄哲学方面,与阮、嵇同道。他与司马懿有亲戚关系,见到懿与曹爽争权,就隐居不问世事,司马师继位时才出仕做官。做官后,又欲拉嵇康出来,嵇康就跟他绝了交往。

向秀(约公元227—272),也是河南人,字子期。曾为《庄子》作注,未成而卒。他的《思旧赋》情辞沉痛,很有名。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并称“大小阮”。善弹琵琶。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也是一个不拘旧礼法的文人。

王戎(公元234—305)是山东人,字溶冲。善清谈,但极悭吝。他广收八方园田,积钱无数,常自执牙筹,昼夜计算。当时人都讥讽他。

刘伶与嵇康都是安徽人,字伯伦。晋武帝时答对朝廷策问,强调无为而治,以无能罢免。他好饮酒,作《酒德颂》,对礼法表示蔑视。曾有一件这样的事:一次客来见他,他不穿衣服。人家责问他。他答道:天地是我的房屋,房屋就是我的衣服,你们为什么钻进我的裤子中来?怪诞行为,可见一斑。直到今天,名酒还有以刘伶命名的。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杜甫《戏为六绝句》中写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诗中驳斥了一些人对“四杰”的责难,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历史功绩。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约生于公元650年(一说为647),死于676年。他是一个天才。传说他6岁就“善文辞”,9岁时见到《汉书》颜师古注,即作《指瑕》,批评颜的缺失。公元664年,刘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曾任虢州参军。后来往海南探亲,坐船时受惊而死。

他路过江西时,正赶上都督府大宴宾客于滕王阁,本来已暗中定好由都督的女婿作序,以向宾客夸耀,因此“纸笔遍请,客莫敢当”。到了王勃,竟然不辞。都督生气,就借口上厕所避开了,让下吏将写文章的情况不时汇报,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都督惊叹道:“天才啊!”就请王勃写成,尽欢而散。这就是有名的《滕王阁序》。

又相传他作文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后,就盖上被子睡觉,忽然起身写来,写成不易一字。当时人称为“腹稿”。

他的诗以五言为多,且多为成熟的律体。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含对豪门世族的不满,风格较为清新,只是有些诗篇失于华艳。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一首五律名作。写友谊,注重人格平等,话离别,既一往情深,又心胸开阔,是初唐送别诗的一朵奇葩。

王勃寿促而才高,在当时文坛上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杨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生于公元650年,约死于693年以后。10岁时应神童举,授校书郎,终官盈川(今浙江衢县附近)令。杨炯的诗与文成就并不相等。他的五言律诗体制精美,气势宏放,王、卢、骆所不及。而杨炯的文,则情真不如卢照邻,词采不如王勃,七言歌行,亦不如卢、骆。五言律诗是他所擅长的,其边塞诗气势更佳。

卢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今北京附近)人。约生于公元635年,约死于689年。主要活动在高宗、武则天两朝。曾任新都尉,后为风痹症(足挛,一手残废)所困,虽曾求医于孙思邈,亦不得治。绝望之余,在颍水之滨预筑墓穴,偃卧其中。最后竟投水而死。他一生坎坷,思想上与统治集团不合拍:“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巳废。”

他的散文和诗皆有较大成就和影响。其《五悲文》、《释疾文》,以骚体的形式抒写自己一生的不幸遭遇,感情真挚,深刻动人。其诗以《长安古意》最为著名,显示了唐代七言歌行中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