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索神秘的大自然:春夏秋冬的奥秘
47689100000045

第45章 农业生产的四季歌诀(4)

寒露时节,华北应抓紧播种冬小麦,如果遇干旱少雨的天气要设法造墒抢墒播种,保证在霜降前后完成播种,避免被动等雨导致种晚麦。华北平原地区的薯块膨大渐渐停止,此时清晨的气温一般在10℃以下或更低,要根据天气情况抓紧收获,并争取在早霜前完全收获。如果在地里经受低温时间过久,就会受冻而导致薯块“硬心”,从而降低食用、饲用和工业用价值,更不能贮藏或作种用。此时是长江流域播种油菜的适宜期,品种安排要有顺序,先播甘蓝型品种,后播白菜型品种。淮河以南地区的绿肥播种要抓紧收尾,出苗则应该清沟沥水,以防涝渍。

露积为霜——霜降

霜降霜降一般在10月下旬,即每年的10月23日前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二十四节气解》:“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霜降时天气将渐渐寒冷起来,不久,露水凝结成霜。早上一旦见霜,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毛主席早年所作的《贺新郎》一词中“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的柔肠寸断的悲壮诗句。自此后,将因气温的下降出现霜冻,生产中要求人们田间要尽快结束“三秋”扫尾工作。

此时节,我国黄河流域一些地区一般会出现初霜,而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从远处望去,沃野千里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发光,这就是霜。这时候树叶变得枯黄,落叶渐渐飘舞了。人们常说“霜降杀百草”,说明植物一旦受到严霜催打,就会变的一点生机也没有。科学上的解释是,在植株体内的液体,受到霜冻而结成冰晶,此时蛋白质沉淀,细胞内的水分渐渐外渗,使得原生质脱水而变质。这时候还有一句“风刀霜剑严相逼”,它说明霜是无情而且残酷。事实上,霜和霜冻虽然互有关联,但危害庄稼的是“冻”而并非“霜”。如果把植物的两片叶子分别放在同样低温的箱内,一片叶子盖满霜,另霜冻杀百草一片叶子不盖霜,结果显示无霜的叶子受害极重,而盖霜的叶子则只有轻微的霜害痕迹。由此看见,霜不但危害不了庄稼,相反,水汽凝华时放出热(1克0℃的水蒸气凝华成水,放出汽化热是667卡),会使重霜变轻霜、轻霜变露水,由此避免了冻害。因此,与其说“霜降杀百草”,不如说“霜冻杀百草”。由于冻则有霜(有时没有霜称黑霜),所以把秋霜和春霜统称霜冻。

在霜降时节,即使耐寒的作物也基本不能再生长了,例如大葱,人们常说“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这一时节,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秋收工作都接近尾声,而在南方则正是“三秋”的大忙时节:单季杂交稻、晚稻才在收割,种早茬麦,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整地。值得注意的是,在收获以后,庄稼地里秸秆、根茬都要及时收回,那里潜藏着诸多越冬病菌和虫卵,有农谚说“满地秸秆拔个尽,来年少生虫和病”。

农谚有云“霜降配种清明乳,赶生下时草上来,”这说明霜降又是黄淮流域羊配种的好时候。一般情况下,羊羔落生时天气就会暖和,青草正好鲜嫩,母羊营养最佳且乳水充足,能乳优质的羊羔。

冬雪雪冬小大寒

秋去冬来——立冬

立冬

立冬一般自11月上旬,即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冬,是终了的意思,又是指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生产中,有“立冬”萝卜、葱之说,即指这类作物此时要予以收刨贮存。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动物规避寒冷。

我国幅员辽阔,有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也有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因此各地的冬季基本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各地的冬季不都是以立冬日为开始。

立冬时节,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不断减少,因此热量也逐渐减少,只有地面还有一定的夏半年贮存的热量,一般不太寒冷。这时候,尽管多为寒冷天气,但也不免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让人觉得十分舒适,对冬作物的生长也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此时北方的冷空气具备了强大的实力,不断侵犯南方,经常形成大风降温并且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对作物的生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多年的统计结果显示,11月份是寒潮发生最频繁的月份。剧烈的降温作用,尤其是冷暖天气的异常变化,一方面影响着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也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此时应关注气象预报,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搞好农作物寒害、冻害等的防御。

细雪初降——小雪

小雪节气过后的牡丹小雪一般在11月下旬,即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此时,气温仍继续下降,开始降雪,但并不很大。在中国北方,已到了河塘、水坝开始进入封冻季节。寒风吹来,使人大有“高天滚滚寒流急”、“已是悬崖百丈冰”之感。此时田间仅作大白菜的收贮工作,农田劳作基本停止。由于不断降雪,农谚中自有“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之说。

小雪时节,天气逐渐变得寒冷,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初雪期都基本与小雪节气符合。尽管开始下雪,但一般雪量都较小,一般都会夜冻昼化,对农业影响十分有限。然而,如果冷空气势力较强,暖湿气流又比较活跃,那就有可能下大雪。

雪压青松——大雪

大雪一般在12月上旬,即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这一节气标志着气温继续下降,鹅毛大雪将随时而至,并会给地面造成积雪。大,指降大雪雪的程度。古代将大雪分三候:“一候鹃鸥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意思是说,这个时节天气寒冷,寒号鸟也冻得不再鸣叫;此时阴气强盛,而所谓盛极而衰,于是阳气开始萌动,老虎开始求偶;兰草感到阳气萌动而抽出了新芽。

这个时节,大地冰封,河塘冻结。常有“大雪”不封地,不过三五日之说。一旦阴云,人们自感随时会有“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幅严冬时节的壮丽画面将展现在眼前。一旦降雪,到处则是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当看到那挂满了雪的松柏,又会联想起陈毅元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句,作人的浩然正气顿时胸中涌起。

“大雪”之意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但并不预示降雪量一定很大。而相反,这个节气后各地降水量会进一步减少,特别是东北、华北地区,在12月份的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几毫米,西北地区则更少。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冬季的积雪覆盖大地,可以保持地面,特别是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也就为冬作物提供了良好的越冬环境。另一方面,积雪融化时还可以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为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提供了条件。还有,在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大约是普通雨水的5倍,具有一定的肥田作用。于是,就有“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说法。

这个时期,除了华南、云南南部等无冬区以外,全国辽阔的大地都已披上冬日盛装,在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甚至已经达零下10℃以下,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基本稳定在0℃以下,冬小麦基本上停止生长。然而,在江淮及以南地区,小麦、油菜仍在缓慢生长,因此应注意施肥,为其安全越冬和来春生长奠定基础。此时华南、西南小麦进入分蘖期,要结合中耕施好分蘖肥,还要注意冬作物的清沟排水工作。天气虽冷,但贮藏的蔬菜和薯类要经常检查,保持通风,避免过高的升温和过大湿度,以防造成烂窖。一般要在保持不受冻害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持低温。

昼短夜长——冬至

冬至冬至一般在12月下旬,即每年的12月23日前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说:“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恪遵宪度抄本》说:“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至’者,极也。”

北半球这一天白天时间达到最短,而夜间时间达到最长。这是由于此时北半球的北极圈上(即北纬66.5度处)北极,如同“夏至”时南极那样处于极夜时期。对于北极来说,极夜可一直持续174天。自翌日起,白天时间又将以1分20秒的幅度逐日增加,而夜间将相应减少这一时间。生活中,人们会感到天黑得早、明得晚,大有长夜难明之感。“冬”为“冷”,“至”为“到”,又有接近更寒冷的意思。这一节气,标志着较寒冷的天气即将开始。在天文历法中,为表示冷的开始和程度,常在编印的日历上以“九”表示,即所谓一九、二九……九九。“九”是自“冬至”起,即在81天内天气较寒冷,而又以第三个“九”为最寒冷。所以又有“三九严寒”的说法。

初登三九——小寒

小寒一般在1月上旬,即每年1月5日或6日。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小寒也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寒”即冷的意思。表明已经进入一年中的寒冷季节,但还没有达到最冷的程度。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在这一时节,南方地区应注意给小麦、油菜等作物追施冬肥,而海南和华南大部分地区则主要要做好防寒防冻、积肥造肥和兴修水利等工作。一般在冬前应浇好冻水、施足冬肥、培土壅根,然后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再采取人工覆盖的方法来抵御严寒的侵袭就可以使作物过冬变得更有保障。

冬季不免有寒潮侵袭,这时候泼浇稀粪水,撒施草木灰可以有效地减轻低温对油菜的危害;一些露地栽培的蔬菜可将作物秸秆、稻草等稀疏地撒在菜畦上作为冬天的覆盖物,这样既不影响光照,还可以显著地减小菜株间的寒风,并有效地防止地面热量的散失。如果低温强烈,可以临时加厚覆盖物作临时性覆盖,低温过后再及时揭去。大棚蔬菜应尽量接受阳光照小寒射,即使出现雨雪低温天气,草帘等覆盖物也不可连续多日覆盖,以免破坏植株正常的光合作用,导致营养缺乏。高山茶园,尤其是西北向易受寒风侵袭的茶园,应以稻草、杂草或塑料薄膜覆盖篷面,防止风抽而引起枯梢及沙暴对叶片的危害。在雪后,要及时除去果树枝条上的积雪,以免造成枝干断裂的状况。

滴水成冰——大寒

大寒一般在1月下旬,即每年1月20日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说:“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候气温降至最低点,天气冷到极点。这是一年中最严寒的季节。此时天气确有寒气逼人、滴水成冰之势。一有降雪,到处则是一片冰雪世界。通常冷在“三九”之说即在于此。

习惯农时劳作的人们,此时往往将土杂肥运往田间,称为“腊肥”,借以给小麦保温安全越冬。生活中,人们将为即将到来的春节作各种筹备,置办“年货”。由于生活的整个空间被寒气所包围,人们如同置身于天然的“冰柜”之中,所以食品随意放置,长时间也不易变质。

这个时节,寒潮南侵频繁,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大风低温的天气下地面积雪保持不化,世界呈现出一片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寒冷情景。气象观测记录表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小寒要比大寒冷;然而,在一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区,最低气温仍然可能出现在大寒节气中。大寒时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多在6℃~8℃,比小寒高出近1℃。“小寒大寒,冷成一团”的谚语,说明大寒节气也是寒冷时期。因此要继续做好农作物防寒工作,特别应注意使牲畜免受严寒的侵害。

黄经

黄经:是在黄道坐标系统中用来确定天体在天球上位置的一个坐标值,在这个系统中,天球(一个想象的旋转的球,理论上具有无限大的半径,与地球同心)被黄道平面分割为南北两个半球。黄道是太阳在一年中横越天球的路径,在一年中会穿越天球赤道两次,一次是在春分点,另一次是在秋分点。由于在黄道上没有明显可以作为黄道经度0度的点,因此春分点被任意地指定为黄经0度的位置。太阳移至黄经315度时为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