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地理知识知道点:地球的血脉:河流与湖泊
47706900000006

第6章 奔腾不息的江河(6)

金边以下到河口,湄公河长300多千米,是新三角洲。这里河道分支特别多,湄公河在金边附近形成“四臂湾”,接纳了洞里萨河后,先分为前江和后江两大支流,平行流经越南南方,又分成六大支流、九个河口,倾泻入海。这里的河水,随着干、湿季的变换,时清时浊,时缓时急。当它波涛翻滚,咆哮流泻时,状如巨龙,越南人民叫它九龙江。无数汊流,加上人工渠道,构成了一个交错密布的水网,岸边水椰子高耸挺秀,一派热带水乡风光。这里由于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形成许多沼泽地。新三角洲面积44万平方千米,海拔不到2米,地势坦荡,稻田、鱼塘和果园,一望无际,是个鱼米之乡。

湄公河每年入海水量平均约463亿立方米,水位变化很大,金边的洪峰和枯水位相差10米左右。5~10月,正值雨季,是最大汛期;秋后干季来临,流量减少,相差达60倍。

湄公河的水力资源很丰富,蕴藏有1000万千瓦水力,许多峡谷地形有利于建设水电站。3000吨的轮船从海口沿着九龙江溯江而上,可以直达金边。

湄南河

湄南河是泰国的第一大河,自北而南纵贯泰国全境。湄南河的泰文全名是“湄南昭披耶”。其中“湄南”是河的意思,“昭披耶”为河的真名,意即“河流之母”。虽然“湄南河”不如译作“昭披耶河”为确切,但它长期沿用下来,就成为公认的河名了。

湄南河以滨河为上源,全长1352千米,是中南半岛上重要的大河之一。全河以那空沙旺(北榄坡)为界,以北为上游,以南至河口为下游,上下游河道及地形均有明显的不同。

泰国东北部是群山耸立的山区,自西而东依次分布着北南走向的登劳山—念他翁山、坤丹山和銮山等。在这些山脉之间,发育有滨河、汪河、永河和难河,它们构成了湄南河的上游。

滨河发源于登劳山,流经清迈、南奔、达、甘烹碧、那空沙旺等府,在北榄坡与难河汇合,全长约550千米,为湄南河上游四河中最长者,但沿河水浅、滩多、流急,缺少航运之利。

汪河发源于南邦府北部,坤丹山构成它与滨河的分水岭。汪河在挽达附近汇入滨河,在长约100千米的河程中,河床比降大,礁石多,水流急,对航运不利。

永河发源于难府与清莱府交界地区,长约500千米。它在网拉甘以下分成两支,其中东支在挽甲桶附近汇入难河。永河北段河床礁石较少,但也因水浅而不利于航运。湄南河——泰国第一大河难河发源于难府北部的銮山中,全长约500千米。它在与永河东支合流之后继续南下,最后在春盛又与永河西支相汇。难河水量较大,全年可以通航,不过有些河段多礁石,特别是在难府境内的敬銮河段常发生沉船事故,构成航运业发展的障碍。

滨、汪、永、难四河穿行于群山之中,许多山谷因河流的长期冲积作用发育成肥沃的平原,其中著名的有清迈、南邦、难府等。这种山间盆地,由于地形平缓,气候适宜和灌溉便利,历来是北部山区经济发展的重心,人口稠密,物产丰富。泰国第二大都会——清迈就座落于清迈盆地内,向来是泰国北部最大的稻谷集散地。

滨、汪、永、难四河所流经地区,大多森林茂密,林产很多,其中以柚木尤为著名。柚木砍伐以后,均在各河中流放而集中于北榄坡后才南运各地或出口。因此,北榄坡是湄南河最大的柚木集散中心。

北榄坡以南的地形为湄南河平原地带。“北榄”在泰语里是“河口”的意思。有人认为,北榄坡过去曾经是湄南河的河口,其南属于暹罗湾的一部分。肥沃的湄南河下游平原是湄南河挟带的泥沙长期堆积而逐渐形成的。即使在今天,湄南河仍在使它的三角洲平原继续向暹罗湾推进,速度是每年约伸展1米。整个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向暹罗湾倾斜。例如:北榄坡离海280千米,海拔20~25米;猜纳离海230千米,海拔降至18米;大城离海100千米,海拔仅为4米;曼谷市内的路面仅比海平面高出18米。

湄南河下游平原面积广阔,约达5万平方千米。这里河汊交错,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河流定期泛滥,土地肥沃。特别是经过泰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已发展成为泰国人口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首都曼谷位于湄南河口附近,人口近500万,是中南半岛最大的城市。

泰国一年分成干、雨两季的气候对湄南河水量的变化影响很大。每年干季(10月至次年2月)时湄南河下游流量仅150立方米/秒。雨季期间却可超过2000立方米/秒。每年的雨季期间,湄南河泛滥,两岸农田覆盖上一层层富含腐殖质的河泥,成为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很好的天然肥料。因此,湄南河的定期泛滥对泰国的水稻种植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泛滥期提早或推迟到来以及泛滥期的或长或短都会直接影响到稻谷生产。难怪长期以来泰国民间有许多与河流有关的节日,比如说宋干节即泼水节,就是祈求天雨,希望泛滥期正常到来,以保稻谷丰收。

阿姆河

阿姆河是亚洲主要的内陆河流之一。它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和兴都库什山脉海拔4900米的山地冰川,是两大沙漠的界河,以河槽易变而著称。女诗人玛格丽达·阿里格尔在她一首史诗中称阿姆河为“狂热的流浪者”。

阿姆河是中亚细亚水量最多的河流。河长从其最远的源头——瓦赫集尔河算起,约2500千米,而从两个主要河源——喷赤河和瓦赫什河的汇流处算起,总长为1400千米。流域南北宽960千米,东西长1400千米,面积为465万平方千米。瓦赫集尔河及其下游瓦汗河发源于阿富汗,喷赤河发源于瓦汗河和帕米尔河的汇合点。喷赤河全程均为塔吉克和阿富汗的边界河。

阿姆河上游的250千米一段也是边界河。在这一段,阿姆河穿流在阿富汗—塔吉克凹地的砾岩和黄土层上。

阿姆河中游,河水流入平原后的1200千米间无支流注入,为穿越干旱荒漠的过境河流。在夏季高山积雪与冰川融化时,水位与流量变化都很强烈,有一种惊人的破坏力。喷赤河下游从法扎巴德卡尔起可以通航,但是经常发生主航道泥沙堵塞和整段河槽改变,这给航行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阿姆河阿姆河的复杂历史也反映在下游地段,甚至已转向西北的阿姆河也不总是注入咸海。有一段时期,它转向位于咸海西南的萨里卡米什凹地,在那里甚至出现了注入里海的径流。阿姆河还有一个奇怪的特点与此有关:它有2个三角洲,一上一下。在阿姆河穿流苏勒坦—伊兹达格低山地的地方,塔希阿塔什石岬附近的狭窄地段把两个三角洲分开。上三角洲形成于阿姆河流入萨里卡米什凹地的时期。在这个三角洲上,有早在古典时期就已极为繁盛的花剌子模绿洲,它在中世纪曾是独具风格的繁荣的文化中心。直至今天,它的灌溉渠网也是纵横交错。阿姆河自古多洪水泛滥,“阿姆河”的意思即“疯狂的河流”。这里土地肥沃,不断得到大量河流淤泥的补充。阿姆河在悬移质的淤泥量上位于世界大河的前列,超过了尼罗河。它的暗褐色的水流每年带到咸海的泥沙达1亿吨。阿姆河“依靠”咸海的水位构成下三角洲。

帕米尔高原的永久积雪和冰川是阿姆河河水补给的主要来源。流域的山区冬春降水量较多,年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春季雪融,3~5月开始涨水;夏季山地冰川融化,6~8月水位最高,流量最大;9月至翌年2月,流量减少,水位降低。流域的平原地区年降水量仅200毫米,下游地区更不到100毫米,没有支流注入,却有25%的流量用于灌溉和失于蒸发,以致下游水少且不稳定。

阿姆河是中亚地区的水运中心。从河口到铁尔梅兹约1000千米可通汽船。在秋冬枯水期从河口到查尔朱约600千米仍可通航。但由于多沙洲和浅滩,不利航行,货运不大。从河口到铁尔梅兹已建有综合水坝,可防洪和引水灌溉;在阿姆河左岸修建的卡拉姆运河,可向阿什哈巴德供水灌溉;从阿姆到克拉斯诺伏斯克的土库曼大运河,已对农业起了很大作用。地形多样,在流经的土地上有山地、凹地、高原等,构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立体画卷;盛产稻米、棉花、葡萄、梨等;河口三角洲长约150千米,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盛产芦苇、柳和白杨等林木。流域内水产主要有:鲟鱼、鲑鱼;动物主要有野猪、野猫、豺、狐、野兔等,鸟类多达211种。

克孜勒河

克孜勒河克孜勒河发源于土耳其瑟瓦斯省与埃尔津姜省交界附近的伊姆兰勒东南30千米处,河流先向西南方向流经土耳其中部高原,在流出希尔凡勒水库后折向东北流,在巴夫拉城附近汇入黑海。河流全长1160千米,流域面积78万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63亿立方米。流域地理位置为东经32°51′~38°26′,北纬38°26′~41°45′。

克孜勒河主要支流有代夫雷兹河、代利杰河等。

克孜勒河流经土耳其中北部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地势南高北低,上游地区以高山高原为主,下游及入海口为平原地带。

流域内气候,上游夏季干热,冬季多雨;下游冬季寒冷多雨,夏季凉爽。平均气温1月份在10℃以下,6月份在20℃左右。流域上游年降雨约为200毫米,下游至黑海沿岸年降雨量为1500毫米。实测最大流量104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15立方米/秒。

流域所处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土壤贫瘠,大部分为酸性,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流域内水资源较为丰富,特别是中下游水量较多,且水位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理论水能蕴藏量达2327万千瓦,可发电717亿千瓦时。

鉴于该河中下游丰富的水能,土耳其政府已对该河进行了开发。

大同江

大同江上的铁桥大同江是朝鲜第五大江,发源于朝鲜咸镜南道狼林山东南坡海拔2184米处,向西南方向流,先后流经平安南道、平壤市,在南埔附近汇入西朝鲜湾,最后注入浩瀚的黄海。河流全长439千米,流域面积203万平方千米。整个流域处在东经125°15′~127°02′、北纬38°08′~40°20′之间。

大同江流域支流众多,其主要支流有南江和载宁江等。

由于河水较深,从河口到松林可通4000吨的船只,河口以上65千米可通2000吨船只。上游地区灌溉发达。

大同江上从上至下先后建成了顺川、成川、烽火、美林和西海(又名南浦)5座水闸,取得了防洪、灌溉、航运、供水、发电等综合效益。美林闸库容1亿立方米,水库周围建有59座扬水站。位于大同江口的西海闸,总库容27亿立方米,挡水前缘总长8千米。枢纽建筑物包括土坝46千米,混凝土坝24千米;31孔水闸,每孔净宽16米;2万吨、5万吨、2000吨级船闸各一座。工程于1981年5月开工,1986年6月竣工,可灌溉20万平方千米海涂。西海闸坝枢纽能够对大同江126亿立方米的年径流量进行有效地调节,并配合其上游的美林闸、烽火闸联合运行,给歧阳灌溉系统和艮波灌溉系统补充水量。按规划,上游还将建12座水库。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是我国友好邻邦缅甸的第一大河,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的察隅地区,在缅甸境内的两条上源为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两江汇合以后始称伊洛瓦底江。伊洛瓦底江自北向南,蜿蜒奔流,穿过崇山峻岭、平原峡谷,流经河网如织的三角洲,注入安达曼海。全长2150千米,流域面积41万多平方千米,占缅甸全国面积的60%以上。缅甸人民对伊洛瓦底江十分崇敬,古来即称它为“天惠之河”。传说这里是雨神伊洛瓦底居住的地方,大江是雨神钟爱的白象喷水而成,江因此而得名。自古以来,缅甸各族人民在它身旁辛勤耕耘,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和文化。伊洛瓦底江是各民族的摇篮。

从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汇合处至曼德勒为伊洛瓦底江上游段,沿岸多山,先后穿过三段峡谷,在每段峡谷间是地势开阔的平原。上游河段滩多流急,不利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

曼德勒至第悦茂为伊江中游,它穿流于缅甸中部干燥地带,抵达三角洲顶端时,约有45%的水量被蒸发掉。伊洛瓦底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河流之一,而中游又是全流域水土流失最甚的地区,中游谷地是棉花和粮食的重要产地,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

第悦茂以下为伊江下游。自莫纽起分成9条较大河流,向南作扇形展开,形成河道交织如网的三角洲。三角洲地区除一些高地外概为现代冲积平原,地势低平,一般与海潮线相等,部分则在海潮线之下。三角洲向外伸延的速度是惊人的,据测量,平均每年向海洋扩展66米左右。

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是缅甸的鱼米之乡,也是缅甸全国最发达和最富裕的地区,总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这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米产量约占全缅甸稻米总产量的2/3,享有“缅甸谷仓”之盛誉。

缅甸经济的发展与伊洛瓦底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伊江中游河谷两岸是缅甸历史最悠久的地区,早在1000年前的缅甸中古时期,人们就在这里筑坝修渠,引水灌溉,种植水稻。缅甸独立后,为了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增加稻谷产量和出口额,政府极为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为发展干旱地区的灌溉事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