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地理知识知道点:地球的血脉:河流与湖泊
47706900000007

第7章 奔腾不息的江河(7)

缅甸内河航运业在国内交通运输业中担负着65%的任务,而伊洛瓦底江则是缅甸国内主要运输命脉,成为沟通南北的主要交通线,整个伊江水系有4600多千米的河道全年可以通航。缅甸北部各地出产的各种珍贵的玉石、琥珀、宝石,缅甸中部的农产品以及产于伊洛瓦底江中下游谷地的石油,大都是通过伊洛瓦底江及其支流输送到缅甸各地。

缅甸是世界柚木的主要输出国,素有“柚木王国”的美称,蕴藏了世界75%的柚木资源。砍伐后的柚木先用大象运送到附近的河边,雨季时结筏流放直至仰光,而后运往世界各地。

伊洛瓦底江两岸,名城林立。位于中游的历史名城曼德勒,梵语为“叶德那崩尼卑都”,意为“多宝之城”,它是古代缅甸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从曼德勒沿江南下129千米,即达古都蒲甘,这座举世闻名的“万塔之城”是“东方文化宝库”之一。盛极之时,这方圆几千米的城市,到处佛塔耸立。蒲甘佛塔是缅甸建筑艺术的精华,风格独特,充分显示了缅甸人民的才智。

伊洛瓦底江下游的勃生,是缅甸的第二大港,这里万吨轮船畅行无阻。缅甸的大米、木材、鱼虾、海货,很多都是由该港远销国际市场。缅甸人民引以为豪的是,在近代史上,勃生是一座反抗殖民主义的英雄城市。1824年,当英国殖民主义者入侵时,伟大的民族英雄班都拉将军曾在这里领导人民奋起还击,使敌人闻风丧胆。

伊江下游,有运河与仰光河相接。缅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都仰光,犹如一块晶莹的宝石闪烁在伊江三角洲上。1948年1月4日,第一面民族独立的旗帜在仰光上空升起,缅甸从此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赢得了独立。今天的仰光,正以它那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讷尔默达河

讷尔默达河亦称讷巴达河,发源于印度中央邦靠近贾巴尔普尔的迈格拉岭西北坡,河流向西流经萨特普拉山与温迪亚山之间的谷地,最后在布罗奇以西50千米处注入阿拉伯海的坎贝湾。河流全长1310千米,其中位于中央邦及其河谷地带的一段河长1078千米,沿马哈拉施特拉邦与中央邦以及古吉拉特邦的分界线的流程约72千米,入海口河段长160千米。流域面积约99万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332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4200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06137亿吨。

讷尔默达河河网密布,流域内大小支流达到41条,干流绵延很长,在其上游部分河段,干支流形成扇形;在入海口处坎贝湾形成一宽约28千米的交汇河口。该河主要支流有:希兰河(流域面积4791平方千米)、巴纳河、戈拉尔河和奥斯朗河等;另外还有塔瓦河、乔塔—塔瓦河和昆迪河等支流汇入。

讷尔默达河河滨风光讷尔默达河流域位于印度中西部,大约处在东经70°~78°、北纬20°~23°之间。流域狭长,地势总体上东高西低。上游贾巴尔普尔以上为高原(属于德干高原),贾巴尔普尔以下为宽广的平原,再向下游为丘陵山地地形,进入河口地段为冲积平原。

讷尔默达河流域属热带季风型气候。冬季较暖,温度一般在20℃左右,夏季炎热,最高温度达40℃左右。

流域内降雨比较丰富,年降雨量平均超过1200毫米,其中东部高原地带高达1400毫米,西部低洼地带只有700毫米左右。降雨大多集中在6~7月的湿季(占95%),实测最大流量为580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9立方米/秒。

流域虽小,但水量充沛,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其理论蕴藏量超过200万千瓦,其中大部分位于中下游。

讷尔默达河尽管水资源较丰富,但相对于其他河流,其开发的程度远远不够。对此,印度政府已对讷尔默达河进行了规划,规划修建30座大坝(包括19个灌溉工程,7座水电站和4个综合工程),其中11座大坝位于讷尔默达干流上,比较著名的工程有萨达尔萨罗瓦尔水电工程、讷尔默达总干渠引水工程等。后者有世界上在建的最大人工衬砌渠道,总长445千米,输水能力大于1130立方米/秒,它建成后,可将古吉拉特邦南部多余的水引到绍拉什特和卡奇进行灌溉。另外,在流域内还计划建造125座中型坝和3000多个小型灌溉工程。

信浓川

信浓川发源于关东山地的甲武信岳,注入日本海,干流全长367千米,是日本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约12340平方千米,居日本第三。从源头到长野县与新泻县边界的一段为其上游,又称千曲川,长214千米,流域面积7163平方千米;从新泻县与长野县边界起至大河津分洪道止为其中游段,流域面积3320平方千米;大河津洗堰以下到河口为下游段,流域面积1420平方千米。中下游段称为信浓川,共长153千米。小千谷流量站年径流量156亿立方米。

信浓川流出发源地后,向北流经小诸市和上田市,进入长野盆地,在此段有左支流犀川汇入。流过新泻县与长野县边界之后,先后有中津川、清津川和鱼野川汇合,进入新泻平原,在分水町分出大河津分洪道,继而又分出中之口川,并先后与五十岚川、刈谷田川、加茂川汇合,最后再分出关屋分洪道,穿越新泻市中心注入日本海。信浓川上游的千曲川流域属高山地形,地层以安山岩为主。信浓川中下游流域由于河流向两侧侵蚀,岩坡崩塌,形成了两岸的山谷和壮观的河岸阶地;岸坡崩塌后随水流流下的泥沙,在下游形成冲积平原。

信浓川的上游表现为最典型的内陆气候,其南部呈明显的东海地方气候特征,而其北部则受北陆地方的影响,气候条件复杂。以年均气温为例,长野为113℃,松本为110℃,轻井泽为77℃,新泻市为130℃。由于地形复杂,因而信浓川流域的年降水量也迥然不同。例如,千曲川下游为1400~1800毫米,上游为1000~1400毫米,中游约为1000毫米。信浓川中下游的降水量显示出日本海的气候特征,每年11月至次年2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0%~50%,多为降雪所致。其次是6~7月的梅雨季节,往往会有大的降水。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大体为:沿海岸的平地部分最少1900毫米,山地附近的平地部分2600毫米左右,信浓川下游的山区为3000毫米左右,其中游段的山地部分为2000~2500毫米。鱼野川沿岸最大,为2500~3000毫米。

信浓川属于洪水多发型河流,上游段的洪水成因主要是所谓的“风水害”,风害系指台风期的洪水灾害,水害则是指融雪期和梅雨期集中暴雨产生的洪水灾害。信浓川中下游河段的主要洪水一般产生于3~4月的融雪期和7~10月的大雨期。大雨期的洪水主要发生在梅雨前期、秋雨前期以及台风和雷雨等集中降雨的时节。据观测资料,信浓川历史最大洪水出现在1959年8月14日,最大洪水流量7260立方米/秒。

信浓川上游段和中下游段的洪水有所不同。上游段的洪水俗称“铁炮水”,是在遭遇大的降雨时,由众多的山溪小涧的洪水汇集而成。这些小支流大多流程短,坡降大,故洪峰的形成速度很快,洪量很大,易于泛滥成灾。而在信浓川中下游段,融雪期时若气温为10℃、风速为5米/秒,融雪量相当于45毫米/天的降雨量。融雪径流虽然速度慢、时间长,但由于是连续不断地产生,因而会使河流水位上涨,此时若遇与之相当程度的降雨,就会形成洪水。据统计,从741~1930年,信浓川共发生较大洪水约130次,平均不到10年一次。1931~1960年的30年间,有记载的洪灾更是多达23次,几乎年年有洪灾。

关于信浓川河流利用与防洪有以下几项:

(1)挡沙工程:此项措施主要是通过在荒山秃坡上植树种草护坡、建造拦砂坝并加固河床解决泥沙下流,以及兴建配套的河道工程、护岸工程和挑流工程,以稳定河道,防止河水流态进一步恶化等。到80年代初,信浓川水系共完成固坡1744千米,挑流丁坝589处。

(2)防洪工程:信浓川的防洪工程主要有两种类型:①在上游干支流修建水库拦蓄和调节洪水;②在下游修建分洪渠道,使超量洪水经由分洪渠道直接入海。到1992年,上游的长野县境内共兴建7座防洪水库,总库容7000多万立方米。

(3)堤防与河道整治工程:此类工程主要包括开挖河道,加高堤防,以增大河道的过流能力;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加固河岸、堤防,设置丁坝改善水流流态;对蜿蜒曲折的河段裁弯取直、建设排水涵闸和加强河流的维护管理等。到80年代初,信浓川水系共建成堤防1062千米。

除工程措施外,还十分重视非工程防洪措施,流域内建立了防洪预警系统。根据《防洪法》和《气象业务法》的有关条款,由日本建设省和气象厅共同进行信浓川的洪水预报,包括其支流犀川和关屋、大河津两条分洪河道。洪水预报分为“洪水注意”、“洪水警报”和“洪水信息”3种。发布“洪水注意”的标准是:若干个指定的水位站水位有可能突破警戒水位,或者估计不超过警戒水位而有可能发生灾害时;发布“洪水警报”的标准是一旦泛滥会严重损害国民经济建设时;发布“洪水信息”是洪水预报以外有关洪水的信息,是有关洪水预报的补充说明。信浓川流域用作发布防汛警报的观测站共有19个,有设在干支流河道上的,也有设在坝库上的。防汛警报分为准备—出动—状况—解除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较明确的内容要求。另外,信浓川有一个覆盖全流域的河川信息系统,负责监测、收集和向有关部门提供水雨情信息和水质信息。

(4)水力发电:到1967年,全水系共建成大中小型水电站100座,总装机100多万千瓦。流域内还建有新濑和奥清津两座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分别为128万千瓦和160万千瓦。

(5)灌溉与供水:信浓川流域内一半以上人口(约170万人)靠信浓川供水;另外信浓川也是流域内工业、农业用水的最主要的来源。结合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的需要,流域内兴建了一些较大的综合利用工程(坝高100米以上)。

库拉河

库拉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土耳其东北部卡尔斯省境内安拉许埃克贝尔山西北坡,在土耳其境内该河叫科拉河。河流先由西朝东北流,后转向东南流,经土耳其、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等国,最后注入里海。河流全长1364千米,流域面积188万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57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81亿立方米。

库拉河支流众多,主要有:左岸的阿拉扎尼河、阿拉格瓦河等;右岸的阿拉斯河、杰别德河、沙姆浩尔河等。

库拉河上的孔桥阿拉斯河位于外高加索,是库拉河的最大支流,在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该河又称阿拉克斯河。河长1072千米,流域面积102万平方千米。该河发源于土耳其境内的宾格尔山脉坡地,后流经亚美尼亚、伊朗、阿塞拜疆等国,该河大部分河段为上述四国间的界河。上游是山地河流,大部分在狭窄的峡谷中流淌。阿胡良河从左侧注入以后,河谷扩宽,河流进入阿拉拉茨平原,并分成了许多河汊。纳希切万恰亚河注入后,阿拉斯河开始进入深谷地段,最后流进库拉—阿拉克辛低地,在距库拉河河口240千米处的萨比拉巴德城附近注入库拉河。阿拉斯河的河水补给以地下水和雪水为主。流域降水不多,因而水量较小。阿拉斯河流域的河流多经无林山地,挟带大量悬移质泥沙,其年均输沙量约1600万立方米。主要支流有:左岸的阿胡良河、拉兹丹河、阿尔帕河、沃罗坦河、巴尔火沙德河等;右岸的科图尔河、卡拉苏河等。

塞凡湖是阿拉斯河流域最大的湖泊,位于亚美尼亚火山高原上,湖泊面积1416平方千米,最大深度为100米。塞凡湖汇聚着来自阿列贡尼、塞凡、格加姆和瓦尔捷尼诸山脉的水。自塞凡湖流出的拉兹丹河,注入阿拉斯河。

阿拉扎尼河位于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境内(其中一部分为两国国界),发源于大高加索山脉的南坡,注入库拉河上的明盖恰乌尔水库。河流全长351千米,流域面积108万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约为98立方米/秒,年径流量308亿立方米。

库拉河流域位于大高加索以南,在东经41°5′~49°、北纬38°~42°5′之间。流域大部分为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和大小高加索山脉所盘据,小部分为库拉—阿拉克辛低地。

在博尔若米峡谷以上的上游地区,库拉河奔流在山间盆地与平原交替出现的河谷中,自博尔若米峡谷到第比利斯市的中游地段,河流基本上在平原上流动。第比利斯以下,河床在局部地区被分成一些河汊,河谷扩宽:右侧是博尔恰林平原,左侧是干涸的卡拉亚兹草原。在明盖恰乌尔村附近切穿最后的峡谷——博兹达格峡谷,然后进入库拉—阿拉克辛低地,并直抵里海。此段河流蜿蜒曲折。

在库拉河中游有来自大高加索山脉南坡的阿拉格瓦河、阿拉扎尼河和发源于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和小高加索山脉的无数右岸支流汇入。

在距河口236千米处,接纳了其最大支流阿拉斯河。注入里海时,库拉河形成了面积为100平方千米的三角洲。三角洲一年要向里海推进1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