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地理知识知道点:地球的脸庞:地貌
47707100000012

第12章 千姿百态的地球风貌(2)

岩层在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出现的层理弯曲,其连续性未受破坏的一种构造变形,又称褶曲。一个弯曲的中心叫轴部,轴部的两侧为翼部。根据褶曲的方向,可分为向斜和背斜两类。一系列褶曲的组合即成为复向斜和复背斜。褶皱对地貌形态有重要影响,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山脉都是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

地球上的高原

一、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的高原,在我国西南部,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面积24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5000米。

青藏高原一角

高原周围大山环绕,南有喜马拉雅山,北有昆仑山和祁连山,西为喀喇昆仑山,东为横断山脉。高原内还有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这些山脉海拔大多超过6000米,还有不少山峰超过8000米。高原内部被山脉分隔成许多盆地、山谷。谷内湖泊众多,青海湖、纳木湖等都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这些湖泊主要靠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立门户,独成“一家”。青藏高原还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长江、黄河、澜沧江(下游为湄公河)、怒江(下游称萨尔温江)、森格藏布河(印度河)、雅鲁藏布江(下游称布拉马普得拉河)以及塔里木河等都发源于此,水力资源丰富。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亿~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高原雪山云海域。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现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亚次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现在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年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距今1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二、巴西高原

巴西高原是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位于巴西东南部,大部在米纳斯吉拉斯州和圣保罗州境内,面积有500多万平方千米。巴西高原地面起伏平缓,向西、北倾斜,花岗岩、片麻岩、片岩、千枚岩、石英岩等古老基底岩系出露地表。其中东部岩性坚硬的石英岩、片岩部分,表现为脊状山岭或断块山,凸出于高原之上;西部即戈亚斯高原和马托格罗索高原,具有桌状高地特征。中部,在构造上为陆台的坳陷地带,其后期沉积由于层次平展,岩性坚硬,在地形上均具有桌状高地或方山特征;巴拉那谷地的辉绿岩高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熔岩高原之一。高原边缘部分普遍形成缓急不等的崖坡,河流多陡落成为瀑布或急流,切成峡谷。巴西高原由于近期上升的结果,其边缘普遍形成缓急不等的崖坡,河流流经其间多陡落成为瀑布或急流,并切割成峡谷,高原多森林、草原,矿产及水力资源非常丰富。

巴西高原东部有高高的脊状山岭,在里约热内卢到圣多斯一带,形成了大西洋沿岸大峭壁。大峭壁背负高原,面对大洋,从大西洋中远远望去,就像一座铜墙铁壁屹立在大洋彼岸。

与高原、山脉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盆地和洼地。世界上最低的盆地是我国新疆的吐鲁番盆地,它的最低点为海拔-154米。最低的洼地在亚洲西南边缘约旦与巴勒斯坦之间的“死海”,其水面高度比海拔低397米。

地球大陆上还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非洲的尼罗河,全长6650千米。其次是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全长6400千米。我国的长江全长6380千米,名列第三。世界最大的淡水湖是北美洲中部高原地区的苏必利尔湖,面积82410平方千米;最大的咸水湖是亚洲西部的里海,面积约37万平方千米。

地质学家研究认为,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强烈的地壳运动,这块大板块四分五裂,分散漂移而形成了现今的海陆分布。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地球上的七大洲大陆就像“七巧板”,可以相当吻合地拼合在一起。其中北美洲和南美洲组成一对,欧洲和非洲组成一对,亚洲和大洋洲组成一对,这三对大陆自西向东排列在一起,构成了原始的大板块,剩下的南极洲正好补在三对大陆在南半球的空缺位置上。后来,这七块板块逐渐发生断裂:亚洲与大洋洲分离,欧洲与非洲分离,美洲大陆和欧非大陆分离,南极大陆也孤零零地越漂越远。直至今日,这些大板块还在悄悄地移动。

三、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是东亚内陆高原。东界大兴安岭,西界阿尔泰山脉,北界萨彦岭、肯特山、雅布洛诺夫山脉,南界阴山山脉,包括蒙古全部、俄罗斯南部和中国北部部分地区。面积约260万平方千米,大部为古老台地,仅西北部多山地,东南部为广阔的戈壁,中部和东部为大片丘陵。高原平均海拔1580米,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较大河流有色楞格河、克鲁伦河、鄂嫩河—石勒喀河、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等。较大湖泊有乌布苏诺尔湖、库苏泊、吉尔吉斯湖、哈腊乌斯湖和哈腊湖。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炎热短暂,降水稀少,以牧业为主,种植业和林业占少量比重。工业极不发达,仅有零星的畜产品加工业。

内蒙古高原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位于阴山山脉之北,大兴安岭以西,北至国界,西至东经106度附近。介于北纬40度20分~50度50分,东经106度~121度40分。面积约34万平方千米。行政区划包括呼伦贝尔盟西部,锡林郭勒盟大部,乌兰察布盟和巴彦淖尔盟的北部。广义的内蒙古高原还包括阴山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和贺兰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

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边境一带是断续相连的干燥剥蚀残丘,相对高度约百米。高原地面坦荡完整,起伏和缓,古剥蚀夷平面显著,风沙广布,古有“瀚海”之称。地质上古生代末期华力西运动使蒙古地槽褶皱隆起,燕山运动只发生广泛而和缓的挠曲和断裂。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使高原普遍抬升,并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溢,填充了低洼处形成熔岩台地,广布于高原东部,台地呈阶梯状,台面略有起伏。

高原上普遍存有5级夷平面,形成层状高原。燕山运动挠曲下陷地区,第三系湖相沉积层堆积甚厚,扩大了平地面范围。新生代以来,气候虽有冷温干湿的交替,但均属半干旱和干旱气候,高原面分割轻微,过去形成的剥蚀夷平面大部得以形成平坦而较完整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从西北向东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边缘为砾质戈壁,往东南为砂质戈壁,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伏沙和明沙。伏沙带分布于阴山北麓和大兴安岭西麓,呈弧形断续相连;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浑善达克沙地、乌珠穆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

世界上著名的高原还有:印度半岛的德干高原,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亚洲西部的伊朗高原,面积约为250万平方千米,高度多在1000~2000米;阿拉伯高原,面积约350万平方千米,高度由东部的200米一直向西上升到1000米以上。整个非洲是一个高原型大陆,位于东北部的埃塞俄比亚高原,高约2000米,其他大部分地区的高度在1000~1500米。在东非高原上,湖泊众多,既大又深,如坦噶尼喀湖,面积达3万平方千米,深达1435米,是仅次于贝加尔湖的世界第二深水湖。

辽阔的平原

平原是海拔较低的平坦的广大地区,海拔多在0~500米,一般都在沿海地区。海拔0~200米的叫低平原,200~500米的叫高平原。按成因分类,平原可分为冲积平原、海蚀平原、冰碛平原、冰蚀平原等。

一、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绝大部分在伊拉克境内和叙利亚东北部。东起伊朗高原西缘,南抵波斯湾,西达叙利亚沙漠,北至亚美尼亚山区。地势低平,平均海拔200米以下,从北向南倾斜,巴格达以北为上美索不达米亚也叫亚述,地势略高,丘陵起伏。以南称下美索不达米亚也叫巴比伦尼亚,地低多湖沼。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南部汇合成为阿拉伯河,形成三角洲。两河流域的平原从西北伸向东南,形似新月,有“肥沃新月”之称。古时这一地区农业发达,依灌溉之便利,河渠纵横,土地肥沃。该区东北部山区属地中海气候,其余属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从北部的500毫米,到南部降为不足100毫米。地处地中海与波斯湾之间,又是小亚细亚、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岛的中心地区,是西亚交通要地和各民族交汇的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波斯湾一部分,由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冲积而成。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地势起伏,南部多沼泽。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气候干燥,产椰枣、大麦、玉米等。

二、亚马逊平原

亚马逊平原也称亚马逊盆地或亚马逊流域,是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逊河中下游。介于巴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之间,西抵安第斯山麓,东滨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马逊平原亚4国领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其中巴西境内22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该国领土1/3)。平原西宽东窄,地势低平坦荡。最宽处1280千米,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平原中部马瑙斯附近只有海拔44米,东部更低,逐渐接近海平面。平原是在南美洲陆台亚马逊坳陷基础上,经第四纪上升、成陆后,由亚马逊河干流、支流冲积而成。平原降水多,原因是受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影响。

亚马逊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蕴藏着世界1/5的森林资源。植物茂盛,种类繁多,特有种占1/3。乔木以桃金娘科、芸香科、楝科、樟科、棕榈科、夹竹桃科等树种占优势。盛产红木、乌木、绿木、巴西果、三叶胶、乳木、象牙椰子等多种经济林木,富藏石油、锡等矿产资源。平原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大部分地区尚未得到充分开发。

西西伯利亚平原是世界最大的平原之一。位于俄罗斯境内,西起乌拉山麓,东至叶尼塞河谷,北临喀拉海,南抵图尔盖高原、哈萨克褶皱地区和阿尔泰山地,面积300万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鄂毕河、额尔齐斯河及叶尼塞河。该地区由古老地壳和6500万年以上的水平沉积层构成,冰河时期的沉积层向南延伸远至鄂毕河与额尔齐斯河汇合处,在个别地方形成低丘和山岭,但其他广大地区极为平坦且无排水渠道,植被大部分为针叶林,低地有大型油田和天然气矿床。

三、西西伯利亚平原

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开阔平坦,南部海拔220~300米,中、北部海拔50~150米。地势低平,沼泽广布,属亚寒带、寒带大陆性气候。自北而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景观平行分布,具典型的纬度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带性分布规律,大部分地区为亚寒带针叶林所覆盖。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有著名的秋明油田区。中部和北部人口密度较低,南部随着对燃料、金属资源的开发而不断发展,形成了以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田,托木斯克铁矿为中心的工矿业基地。森林总面积6000万公顷。南部的巴拉宾、伊希姆和库隆达草原大部已开垦。为全俄重要的乳用畜牧业和谷物产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