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人管人术
47708500000056

第56章 管人范本(7)

于是,张天佑的大军利用朱元璋的计策,轻而易举地攻下了和州。

郭子兴在张天佑出发后,又命朱元璋领兵前去支援,朱元璋到达和州之时,他们已经一举拿下了和州。

攻人和州后,朱元璋整顿人马,迅速在城中各处布防。

防止元军的反扑。

果然不出他的所料,没过多久,元朝政府又派人带兵前去攻打和州。

由于朱元璋事前做好了防御的准备,元军大败而归。

随后,他派人向郭子兴报捷,郭子兴大喜,于是下令任他为总兵官,镇守和州。

4.论功行赏,授爵得当

早在朱元璋领兵征战的初期,在率二十四个弟兄开拓局面时,他就特别注意招揽人才,如冯国用,冯国胜兄弟。

在南略定远时,又得李善长,在滁州又得儒士范常。

猛将邓愈、胡大海等人。

在他戎马征战十余年中,在手下已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将。

可谓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就是有了这些人,他扫灭群雄成为了可能;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才能南征北战统一了全国,尤其是那些早年就同他一道出生人死,浴血奋战的功臣元勋们,更是功不可没。

明太祖朱元璋在登基称帝的第三天,就在奉天殿设宴群臣,他对文臣武将语重心长地说:“想我镇守在这里,就像坐在屋脊顶上,想往左边倒就往左边倒,想往右边倒就往右边倒,谁能把我怎么样。

”明朝建立之后,头等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对文臣武将论功行赏,加官晋爵。

1370年十一月十一日,朱元璋春风得意,登上奉天殿,皇太子与诸亲王侍陪在他的左右,文武将臣们排列两侧,现在,他马上要大封功臣了。

朱元璋面谕群臣说,我要仿效古代帝王的礼典,定封行赏,这事在两年以前就该办了,但却因为军事征讨,军务繁忙,所以一直等到了今天,今徐达,李文忠的北伐大军已班师回朝,特选定吉日,当朝宣布功臣封爵赏赐:封国公六人,他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常遇春虽死,但因功高,特封其子常茂为郑国公;曹国公是李文忠,卫国公邓愈,宋国公冯国胜。

同时,朱元璋还指出:“汤和与我是一个村的,且结发相从,屡建功勋,但他最大的错误是嗜酒妄杀,不由法度。

”“嗜酒妄杀,不由法度”此话说得含混。

其意是指汤和酒后暴怒,乱杀无辜,违反了军纪和酒禁。

其实不然,而是“露其常州醉中语”这句朱元璋听到汤和在常州的酒后谈吐之后,一直耿耿于怀。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朱元璋为了节约粮食,保证军需供应,常在军中多次下令严禁造酒,更不可以饮酒,为了执行此令,还亲自砍杀了违令的胡大海之子,但是汤和却有恃无恐,贪杯如故。

有一次,他为了一件小事去请示朱元璋,谁料朱元璋没有答应他,于是他心里很感到别扭,就以酒浇愁,结果呢,喝得酩酊大醉,满口胡讲起来了。

汤和一边喝酒,口里一边自言自语地说:“朕本是布衣百姓,能得天下,是出自天意。

在群雄初起之时,到处劫掠百姓,惶惶然朝不保夕,朕见他们所作所为不合天道,心里常不以为然。

不久,和诸将渡江驻于太平,深思爱民安定天下的道理。

从那以后十余年,广揽英雄,征战四方,依赖诸将辅佐有功,今天尊居帝位。

”等到他酒醒了之后,询问部下时他都说什么来着,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心里又悔又怕,可是,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又怎么收得回呢?汤和怀着惶恐的心情,观察着事态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在等大祸临头的那一刻。

但是过了好长时间,却没有任何动静,在这以后里,他又率兵攻克江阴,占领无锡的新安、望亭等地,斩获数以千计的敌军军马,还受到朱元璋的奖赏,这时汤和心想:可能是朱元璋看在他是老乡的份上,再有就是自己战功卓著,所以也就不同他计较了。

所以,他就如同从前一样,严守城池,奋勇作战,一心想用赫赫战功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但是,好心的汤和却又哪里能够想到;朱元璋早已听到了他的言论,而且还非常地气愤,他完全没有把他的话当醉话、胡话,而是认为他酒后吐真言,朱元璋之所以没有马上惩治于他,是因为眼下正是用兵作战之时,所以暂时埋在心里记下了,等到有了适当的机会,这也就是为何汤和没有封公的真相。

朱元璋还指出:“廖永忠战鄱阳时,奋勇忘躯,与敌舟相拒,朕亲见之,可谓奇男子。

然而使所属儒士窥朕意向,以邀封爵。

”所以,免去公爵,只能封侯。

赵庸,私蓄奴婢,废坏国法;郭兴,不奉将令,不遵守纪律,均不能封公,只能封侯。

朱元璋的用意再明确不过了,他无非就是向群臣们说清楚,此次的爵赏次第全都是由他一个人亲自制定的,公而忘私。

封侯二十八人:中山侯汤和,延安侯是唐胜宗,吉安俟是陆仲亨,江夏侯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荣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陵侯吴良,靖海侯吴帧,南雄侯赵庸,德庆侯廖永忠,南安侯俞通海,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康茂才的儿子康锋为蕲春侯,永嘉侯朱亮祖,颖川候傅友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宜宁侯曹永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

以上三十四人,由朝廷发给铁券,铁券早在1369年已造好,它的形状就像片瓦,列为七等,公二等,侯三等,伯四等,尺寸大小递减,上面用金字嵌刻功臣功劳,底刻自身以及子孙后代免死的次数,铁券分为左右两副,左券发给功臣之家,右券放在朝廷内府。

凡颁发铁券的功臣,子孙世袭,还可免死,即除了谋反大罪外,其他的死刑可免除数次。

如汤和,他于1378年1月,由中山侯进升为信国公,可议军国大事,食禄三千,子孙世袭,除谋逆不赦之外,其他的死罪,本人可免两次,儿子一次。

洪武初年,大批的功臣成为朝中新贵,有了地位和荣誉,他们便开始居功自傲,有些人开始目无法纪。

在大封功臣的第三天,朱元璋就曾告诫他们,要安享富贵,千万别忘创业的艰难,尽管这样,在一个月之后,水城侯薛显就目无法规,擅自杀了人,而被明太祖滴居海南,但是,这样的事情却越来越多,朱元璋不得不提高警惕。

1372年11月的一天,朱元璋在奉天殿左侧的武楼,召见了郭英等功臣。

他非常严肃地告诫说:“朕常考虑的是如何保全天下,不知你们可曾考虑过如何保全身家性命?”别看郭英出身在行伍之中,但他却是天资聪明,头脑转得特别快,他马上回答“臣下天性愚钝,但也考虑过这个问题。

”朱元璋听后马上把脸沉下,他严厉地说:“朕命军士前往临濠造宫殿,你们却私自役使,构筑府第,这难道是保全身家性命的道理吗?”郭英等听后吓得战战兢兢,立即跪下叩头请罪。

朱元璋见状,又转换温和口气说:“朕不愿治你们的罪,你们也应当心中自省。

朕多次考虑怎样才能保全你们,你们反而不自思量保全自己,真是愚钝!”气氛缓和下来之后,他又说:“过去朕的父亲曾说过:‘做人要安守本分,广置资财,比如置买田地,每年庄稼有所收获,用之无穷,若是违背良心发财,像贪官污吏那样,虽然得利丰厚,却有丧失性命的危险。

’现在我给你们的俸禄就像有田耕作一样,年年都有收益,没有停止的一天,如果贪得无厌,享乐总有尽头,那就像是污水洼中浑浊的积水,早上是满的,到晚上就干涸了。

你们都是对国家有功勋的人,朕已给你们爵禄作为酬劳,能够保住爵位和俸禄,你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所依靠,你们可要明白这个道理啊!”又过了一个月,朱元璋又因功臣所赐庄田佃仆倚势犯法,而功臣却当浑然不知,并不去禁止此事,再次召集功臣勋贵,并对他们说:“古人注意小节,因此能够保全功业。

”又说:“现在你们功成名就,正应当留意保守晚节,你们的庄田佃仆常倚仗你们的权势,狐假虎威,横行乡里,你们为什么不严加禁约?这些小人不严加约束,就会放纵起来,如果不加节制,必会连累你们的名声。

以上是朱元璋在大封功臣之后的一两年间几次与功臣之间的对话。

那时的朱元璋可谓是苦口婆心,语重心长,主要的目的是想起到警诫的作用,明初的功臣,大多数都是明太祖的同乡,其中以淮西人最多了,正如当时诗人贝琼的诗所说:“两河兵合尽红巾,岂有桃源可避秦?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尽淮人。

”诗中写得是明太祖朱元漳初居应天时的情景,楚客、淮人都是指的淮西人。

那时,他与他们患难与共、生死相连,几次召见功臣,虽然话说的严厉些,但确实是在规劝呀,这和后来的屠戮功臣完全是两回事。

1373年6月,朱元漳又针对功臣勋贵们屡屡违犯国法之事,诏令工部制造铁榜,用以约束功臣等家属。

共有九条禁令:

一、内外军官不得私下接受公侯金银财物;

二、公侯不得私自役使官军;

三、公侯之家不得强占官民山场、湖泊、茶园、芦荡及金银铜场、铁冶;

四、不许内外官军在非出征时,听命于公侯;

五、功臣之家管理庄田之人,不得在乡倚势欺侮殴打百姓;

六、功臣之家屯田佃仆及其亲属,不得倚势侵夺他人田产财物;

七、公侯之家不得在门下私役佃户,隐蔽差摇;

八、公侯之家欺压善良、侵夺他人财产的,初犯免罪,再犯罚半俸,三犯停止俸禄,四犯与庶民同罪;

九、公侯之家不得私自接受田土,违反者处罚与第八条相同。

朱元璋以铁榜的形式对功臣勋贵的种种不法行为加以限制和处罚,就当时来说是利国利民的,不仅维护了社会的安定,而且也保证了国家的赋役,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是应该肯定的。

5.大刀阔斧整顿赋税

在中国古代,国家虽在一定的程度上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但两者之间也经常发生矛盾。

国家希望地主富户按田纳税、按丁服役,而地主富户却总是千方百计隐瞒了田、逃避赋役。

贫富分化的加剧,社会矛盾的激化,以至王朝的衰落和灭亡,与此大有关联。

许多朝代也曾想清查土地,抑制兼并,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

最有名的一次,是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发布“度田令”,要求各地清丈田地,受到豪强地主的顽固抵制,还引发了一场社会动乱,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却大刀阔斧,雷厉风行,进行了田地和人口清查,编制了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

他在这方面的魄力和成绩,确实超越了历代帝王。

在元末长期战乱中,各地的田地簿籍大多散失,保存下来的和实际的土地占有状况也早已不相符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明朝建立前,朱元璋就曾在占领区进行土地清理,编造图籍,据此确定赋税和摇役。

如龙凤四年(1358年),在徽州让人民“自实田”,也就是自己如实报告田产数额。

龙凤九年(1363年),又下令“使民自实回,集为图籍”,并对各人自报数额,进行复核。

所谓“图籍”,其中记载着每块土地的亩数、土质、方圆四至以及田主姓名等,并绘制成图,因图上田地一块挨一块,非常像鱼鳞,故而被称为鱼鳞图册。

在占领区进行土地清理,颇有成效,为朱元璋顺利征发赋役、争霸天下奠定了物质基础。

大明王朝建立还未10天,朱元璋就派遣国子监生周铸等164人到土地隐瞒现象最为严重的浙西地区核实田亩。

之所以派学生去做这些工作,固然有国家初立、百废待兴、人手缺乏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出身于赤贫伯农家庭的朱元璋对官吏怀有天然的不信任感,他觉得学生比较纯洁,弄虚作假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临行前,朱元璋谆谆教诲说:“你们一定要据实办理,切不可徇私情,不可妄加增损。

否则,国法不容!”

没过多久,朱元璋又命中书省议定役法。

他指出,国家初建,工程量大,为了防止摇役过多地落到穷困的农民身上,应采用验田出赋的办法金派摇役。

由于摇役负担与田地有关联,土地清理便成为新役法是否成功的基础。

经过中书商议,决定每田一顷,出丁夫一人,不到一顷的,用别的田补足,称为“均工夫”。

洪武三年(1370年),根据上述原则,在直隶应天等十八府州以及江西饶州、九江、南康等三府编制了均工夫图册,计田出夫,每年农闲时节,到京师服役三十天。

如果田多丁少者用佃户充役,要出米一石作为佃户的费用。

如果雇佣他人应役,则要每亩出米二升五合。

从均工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头脑中还存留着一些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

洪武三年(1370年),北方地区的局势基本稳定下来,进行大规模的户籍清理的时机已经成熟。

这年十一月,朱元漳下了一道口谕给户部,命令清查户,推行户帖制度。

这道口谕保存下来,成为洪武年间传世的为数极少的自话谕旨之一,特照录于下:“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只是户口不明白哩。

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人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

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作军。

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

百姓每(们)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作军。

钦此。

从这道口谕可以看出,朱元璋设计的清查程序,即严密,又严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