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即创造学习的诱因。
——列·符·赞科夫(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常常用命令的口吻让孩子去学习、去读书,这是孩子最难以接受的。其实,相比于苦口婆心的说教和严厉的教导,鼓励孩子的话语更容易深入孩子的心灵。
一个母亲,曾参加过孩子的三次家长会。第一次,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孩子可能有多动症,你最好带他上医院看看。”回家的路上,她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进步很大。”
第二次,小学家长会上,老师说:“你儿子排名全班倒数第二。”回家的路上,她流了泪,然而回到家,却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说只要你能细心、认真一点,会赶上你的同桌。”
第三次,初中开家长会时,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回家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她说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
高考结束后,儿子被名牌大学录取,他边哭边对妈妈说:“我一直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不断鼓励才使我考上大学的。”
人人都需要赏识,年幼的孩子更是如此,所以父母们要不断地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到快乐,千方百计甚至“无中生有”地表扬孩子。正如,上述事例中,正是由于妈妈的鼓励,男孩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去达到妈妈所说的好的状态,终于他获得了成功。
优秀的父母必须学会夸奖孩子。也许有的父母会说:“夸奖孩子,谁不会啊,不就是拣好听的说呗!”其实,还真有些父母不会夸奖孩子,他们看到更多的则是孩子的缺点和毛病。
有的孩子已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是父母还是不满意,因为总有一些孩子比自己的孩子优秀。这样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直至对自己丧失信心。
父母如果经常批评孩子,就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感,甚至留下“爸爸妈妈看不上我,别人什么都好,我什么都不好”的心理阴影。有的孩子甚至会产生“我是不是爸爸妈妈的亲生孩子”的疑问。孩子一旦产生自卑心理,学习成绩就很难得到提高。
父母要学会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在学习上取得的点滴进步,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学习动力。比如,当孩子没有考好时,父母也要善于发现孩子在哪些方面比以前进步了,然后夸赞他。这时,孩子才会继续努力,去争取大一点的进步和成绩,真正建立起自尊与自信。
孩子并不只需要父母供应物质上的一切,他还需要精神上的慰藉,需要心灵的沟通,需要周围人的鼓励,而父母的鼓励更是孩子最在意的。
鼓励孩子学习,首先要给予他足够的信任,认为他可以做得好,其次是要孩子量力而行,除了学习,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不要太劳累,不要太强迫自己。孩子听了父母这么说,感受的不仅是鼓励,还有来自亲人的最真诚的关怀,这会让他心里觉得温暖。同时,学习带给他的压力也因此而化解了。
当然,鼓励孩子学习还得就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孩子特别贪玩、调皮,父母就要因势利导。比如孩子玩累了,可以对他说:“歇一会儿,去做功课吧,做完了功课,可以玩得更开心了。”有的孩子内向,或者成绩不好,每天一回家就只顾着埋头苦读,父母就必须想办法让他多跟其他的孩子一起玩,或者带他出去玩,让他减轻学习带来的心理上的负担。孩子做完了功课,你可以对他说:“现在功课做完了,你可以出去玩会儿,让大脑休息一下。这样明天才有精神学习新的功课呀。”或者说:“学习是很重要,但是不用这么拼命,咱们不急,一点点来。该玩儿玩,该学学。要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