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孩子来说,玩耍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父母,应当鼓励孩子玩耍。只有让孩子快乐地玩耍,才能让孩子在多玩多看中扩大眼界,增长阅历,吸收广泛信息。因为孩子在玩耍中很可能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而这种兴趣能够带领孩子,更好地学习与成长。
19世纪,德国有一位普通的烧砖工,他的儿子非常调皮,喜欢玩耍,但是烧砖工从来不严厉地管束儿子,或不让他玩。而是鼓励儿子玩,当儿子发现父亲的工地上很好玩时,父亲还夸赞儿子很有玩的头脑。于是父亲带着儿子到砖窑厂去玩。
在那里,孩子在泥土中嬉戏。他在观察父亲堆砌砖瓦的劳动中,很自然地发现了形的概念和数的概念的关系,并由此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此,这个孩子痴迷数学,整日整夜在数学世界里畅游。19岁那年,这个孩子发明了“十七等分圆周法”;20岁那年,他创作了《数形奥秘》、《排列组合》等论文;30岁那年他独创了“解析几何”的理论体系,并在德国格丁根大学担任数学教授。这位烧砖工的儿子名叫高斯,他是19世纪伟大的数学家。
当《莱茵报》记者采访高斯的时候,高斯说:“数学并不是神秘的东西,它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实际生活。如果我的父亲不鼓励我玩,不带我到砖窑厂玩耍,那我不可能与数学结缘,也就没有今天的成就。”
高斯的成长过程给了我们父母们许多启迪。如果孩子没有玩耍的机会,就不太容易发现自己的兴趣。生活中,常常有些父母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强迫孩子不停地学习,认为玩耍是会耽误孩子宝贵的学习时间。
比如,有的父母下班回到家里看到刚刚玩了一小会儿的孩子,就会说:“就知道玩,不知道学习”。接着就是:“赶紧做作业去!”如果孩子说“功课做完了”或者“今天没留作业”时,父母马上会说:“你不会好好看看书啊!”或者“你不会复习复习啊!”“你再做点补充练习去!”
总之,孩子玩得越起劲,父母们越是担忧。有的父母甚至说:“必须把孩子的时间都占领,叫他根本没有玩儿的功夫!”
每一位父母对孩子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父母也应该清楚地认识,玩耍和学习之间并非是对立的,不是学习好就不可以玩耍,玩耍了就一定学不好。只有科学地安排学习与玩耍,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才更有利。实际上,玩耍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过程,也是学习的方式之一。忽视或者阻止孩子玩耍的做法,对孩子的教育的损失是很大的。
由于孩子玩耍的种类很多,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这就要求孩子“会玩”。这时,就必须依靠父母的指导,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玩”的支持者、帮助者、保护者和游戏的伙伴。以下帮助孩子学会玩耍的方法,值得父母们借鉴:
帮助孩子认清玩耍与学习的关系。该学习的时候,就要认真地学习,该玩的时候,就要开心地玩。让孩子自己订个学习计划和时间表。如果因为玩耍而影响了学习,孩子应该对自己有惩罚的措施,父母积极配合,不能含糊。年龄小的孩子不会订计划,可能订得很满,父母要指导他修订,留有余地。
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玩耍环境。父母要从物质和心理两方面来为孩子提供玩耍的环境。物质环境包括提供一些玩耍的设备应具备以下特点:活动材料具有挑战性,能引起孩子探究的兴趣;随着孩子的兴趣和需求不断地扩展、增加和更换等等。心理方面就是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气氛,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就能够激发孩子游戏的兴趣。
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玩耍。孩子的玩耍是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本能”,父母们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进行无意识的玩耍,多让孩子们听音乐、学习画画、听讲故事、模仿动物叫、学唱歌等。通过这些活动,孩子的大脑活动量得到增加,思维能力、想象力得到提高,大脑功能也会得到进一步开发。
和孩子一起发明新的玩法。当父母们有空陪孩子玩耍的时候,不要局限于以往的玩法,要和孩子一起创新玩法。最主要的是要激励孩子积极思考,敢于打破常规的玩法。比如,把椅子当船,把扫把当浆,和孩子一起感受划船的欢快。
教孩子学会与人合作。让孩子在玩耍中建立团结合作意识。你可以给孩子定下一些规矩:比如,让孩子记住自己的游戏角色,建立合作共事意识,不单打独斗。当与其他孩子发生矛盾时,引导孩子多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对他人求全责备。即使是玩游戏,也要有责任感。作为父母,不要动辄训斥甚至教训孩子及其玩伴,而应该从积极方面引导孩子们正确处理彼此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