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改进孩子学习习惯全攻略
47762100000030

第30章 让孩子不再“死板”的思维力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孩子在课堂上能听懂老师的讲解,可是一到自己做题就做不出来?为什么孩子对以前练习过的题一般能做出来,可是一遇到同类型,但没有见过的题就做不出来?为什么孩子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总是一知半解,不能深入到对规律与本质的认识?孩子只能跟在老师的后面简单模仿,如何才能让孩子掌握举一反三的主动学习能力?孩子分析问题时总是突破不了条条框框,如何才能让孩子的思维灵活起来?

要解答这些为什么,首先需要父母去了解孩子的“思维”。思维,就是通常说的“思考”、“想”、“动脑筋”,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比如,我们认识一个人,先是从知道他的姓名、长相,听他说话、看他做事开始的,以后逐渐对他了解越来越多,直到认识他的性格特点,他的精神境界。这就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使我们完成这个认识过程的核心因素就是思维。在感性认识阶段,人们也要“想”,但那是初步的,只有对客观事物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时,人们才能通过分析、综合,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思维主要表现在理性认识阶段。

思维力,就是一个人进行思维的能力。思维水平的高低,反映一个人的智力活动水平高低。

常常听到有的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太死板,只知道拘泥于老师的要求,一点也不肯“越雷池”。其实,孩子的这种“死板”是多种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是更多的是思维习惯的问题。

孩子已经习惯于在老师圈定的内容、范围内思考问题,以至于不能超越老师的讲授范畴。人的思维能力主要是在用脑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孩子一旦养成这种带有惰性的思维习惯,将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能力。对开拓孩子的智慧极为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启发孩子进行积极思维。人的脑子越用越聪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就是要使孩子更加聪明,会动脑筋,能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了达到这个要求,父母必须善于启发孩子积极思维,可以给孩子提出任务,并精心设计、创造条件,使他们不要依赖成人,而是靠自己动脑筋思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运用已有的感性知识独立地解决问题。也是是说,孩子自己想得到的,做得到的,可以让他们自己去想,去做,父母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积极营造动脑筋的氛围。要想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既要重视学习过程,也要在功课以外想些办法。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很多,有的是真人真事,有的是寓言故事,有的是科普性读物。父母可以有意识地购买这类书籍,整理好放在书柜的一角,外出游玩随身带一本或是在床头摆一本。有时间就跟孩子一起翻阅这些资料,互相讨论感兴趣的问题,还可以按照书中介绍进行实践操作。这会激发孩子阅读此类书籍的兴趣,培养孩子边读边思的习惯。

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不时丰富和发展孩子去观察,提高孩子的感知和观察力。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积累大量感知资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因此。让孩子多认识、多思考、多体会,这样可扩大孩子的印象范围,使之容易形成对事物正确的概括,以发展思维能力。

引导孩子参加讨论。父母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孩子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父母应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共同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过程需要分析、归纳、推理,需要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程序,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

用语言表达出思维过程。做任何事,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思维过程,有助于培养孩子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比如,摘抄好词佳句,要能说说这些词句好在哪里;解析习题,要能口头阐述解题过程、方法以及依据。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活孩子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达到强化思维外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