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实验对象是一只饥饿的小狗,实验地点是安装有两块木板的实验室。
实验中,研究者把一个实验箱用隔板分成两部分,狗被放在其中的一边。如果狗在此处受到电击,它会很快地学会跳到隔板的另一边来逃避电击,如果在电击前发出一个灯光警告,大多数狗也能学会在电击之前就跳到另一边。
对于另一组狗,研究者把它们放入实验箱之前,将其拴住,让它们不能逃脱,然后对它们进行痛苦的电击,而狗无法救助自己。
在此之后,再把这些狗放在试验箱里。当这些狗受到第一次电击时,它们大多数会伏下身子,狂吠或是哀鸣,但没有一只狗试图逃跑。这些狗向命运屈服了。它们认为自己对电击无能为力。
这是小狗养成习得性无助的完整过程。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在多次受到同样的挫折以后,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
孩子的心理不仅是通过学知识获得成长,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如何学知识获得成长。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获得的是习得性无助,他们还愿意继续学习吗?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父母喜欢对孩子说:“你看人家的孩子,为什么总是比你考的好?”“你怎么就是总也赶不上人家呢?”父母们恨铁不成钢,盲目攀比,结果使孩子体验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从而有了错误的认知,会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是没用。久而久之,孩子就产生了可怕的“无助感”,而认为自己学习真的不行,最后也懒得学习了。
王先生的一位同事在办公室中说他儿子在进入中学后,成绩直线上升,本次期中考试是年级第一。办公室的同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都说他儿子将来高考错不了,清华、北大没问题。
王先生在替同事高兴的同时,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各科成绩都只是平平。下班后回到家里,看到儿子正在桌前吃他最爱吃的螃蟹,王先生忍不住了,对儿子开始教育:“儿子,人家李叔叔家的明明这次期中考试全年级第一,你什么时候拿个好成绩给我们看看啊?”儿子马上放下手中的螃蟹,低头,没吱声。
王先生继续唠叨:“你怎么总比不过人家?什么时候你能给老子争口气呢?”儿子还是默不做声,饭也不敢吃了。
王先生真有点生气,每当“教育”儿子时,他都这样。不说话,躲进自己的小房间。王先生很生气,追到儿子小房间门口,看到儿子手里拿着一本书,两眼却直发呆。王先生终于起了怜悯之心,将“继续教育”的话硬是给吞了下去,没有说出口。
有些孩子常对父母说:“我怎么就是学不好这科呢?”或“爸爸,我怎么努力也没用。”这些孩子在学习时毫无动力,缺乏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乃至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取得好成绩。其实,很多孩子,不是他们功课不行,而是他们认为自己不行。那么,如何帮助孩子走出这种习得性无助现象呢?
鼓励孩子多尝试。
一位名人曾说:“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这说明成人积极的教养态度对孩子影响很大。如,很多孩子喜欢拿着他的“作品”、优秀的成绩单给父母看,是希望得到夸赞。做父母的应利用孩子这一心理特点,无论孩子做什么事,只要他去干就要给予肯定与鼓励。当孩子考试失败,不防告诉他,更重要的是下一次!在孩子失败了的时候给予安慰和支持,对孩子很重要。
很多父母习惯性地批评孩子,即使当孩子有了一点进步时,他们还是不轻易地表扬,因为他们认为多批评少表扬能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殊不知,较少表扬的孩子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对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产生退缩行为,慢慢地失去主动性,从而对任何事都产生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其实我们应该赏识自己的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孩子,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热情。
不要给孩子制造过多的压力。有的父母给孩子制定了许多课外作业,诸如弹琴、学画、学书法等,稍不如意就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相比“你看某某学琴比你好,你呢?”本来孩子就已经失去玩的时间,现在又这么讲他,势必给他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父母需要的是为孩子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以使孩子能够放松心态自然进入求知状态,寓教于乐,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并且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父母需要保持平常心,切不能过于急躁,更不能揠苗助长。
总之,如果孩子不幸已经很没有自信了,惟一的办法就是停止对他进行“电击”——不再动辄对他所做的事情指责、挑毛病,而是适当多给些“肉丸子”——只要他做就给予鼓励。这样,孩子当然就会以乐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做自己还不会做的事情了。
父母应该知道,对于人的成长,自身的积极体验远比消极体验重要。积极心理体验的积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