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就是把已学的知识再学习,再温习,使知识巩固下来的过程。它是课堂学习的延续,是记忆时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孩子即使是上课时认真听课,也不可能完全按自己的水平、自己的意愿去进行,上课是教师主导下的活动,必然会出现对某些知识不甚理解。这样,要对这些知识有完整的、深入的理解就必须依靠课后复习。
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现代著名学者叶圣陶曾经说过:“从前书塾里读书,既要知新,又要温故,在学习的过程中,匀出一段时间来温习以前读过的书,这是个很好的方法,在精读几篇文章之后,且不要上新的,把以前读过的温理一下,回味那已有的了解与体会,更寻求加新生的了解与体会,效益决不会比上一篇新的来的少。”
巴甫洛夫学说认为,记忆时大脑皮层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刚建立起来的神经通路如果不畅通,则原来大脑中保留的痕迹就会逐渐消失,而复习就是对大脑中的痕迹进行再刺激,即使复习就是在第一次痕迹未完全消失时,紧接着进行第二次,第三次重复刺激,重复刺激次数越多,痕迹越深;重复越及时,费时越少,费力越小,记忆效果越好。
很多孩子学习很刻苦,总是不断地在复习,但是没过多长时间就忘记了,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复习的时间和方法上面存在问题,没掌握住复习的诀窍。那怎样复习效果才好呢?
有计划地复习。知识本身有科学性,学习本身有规律,需要有序。如果东抓一把西抓一把,手忙脚乱,杂乱无章,既会使复习停留在表面,发现不了问题,而且学习的速度会比较慢,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忙了半天,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心中仍然无数,到后来会顾此失彼,造成心理紧张,效果差是不言而喻的了。
因此,在帮助孩子制定计划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确定。至少应安排两轮复习。先是全面复习,后是重点复习。语、数、外可交叉复习。把现在学的和复习以前学的在时间上处理好。每天带着复习的内容和一周集中复习的内容要统筹安排。
复习要及时。及时复习比考前复习更重要。有很多孩子养成了一种坏习惯,只要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再不看书了,或上课时和书本见个面,下课就把课本往书包里一塞。等到下次上课,上节课老师讲的知识已遗忘得差不多了。这样到考试前,遗忘的知识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这时候复习比及时复习,要多用成倍的时间。
多种方式复习。长时间用同一种方式复习效果不好,尤其对于小学的孩子更是如此。想想看,我们成人学习英语时,有时是默读,有时大声朗读,有时抄写,不断变换方式或者结合并用。对于孩子更要这样。比如,复习语文,可以让孩子以朗读、背诵、默写、造句等不同的方式变换进行,复习数学,就可以让孩子看书、记公式、做练习题(计算题、应用题),而且习题也要注意变化题型。
分散复习。集中复习容易引起大脑疲劳。父母不妨让孩子每次复习20分钟,休息一会再复习。同时有几门课程的复习任务时,最好采用交叉复习方式,即10分钟复习语文,再换成数学,再换其他课程。
灵活应变。父母在指导孩子复习时,不能只给孩子布置几本书或几道题就放手不管,而是要尽可能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随时做出调整。如果发现某一部分的内容孩子已掌握了,就可以让孩子跳过这一段,复习下面的内容。如果孩子已经做了几道这方面的题仍然出错,就需要父母指导孩子加强对这一部分的复习力度。
根据复习时间的长短,父母也要指导孩子采用不同的复习策略。如果时间很宽裕,可以让孩子从头至尾将书过一遍;如果时间紧迫,再平均分配时间显然不合适,就得重点复习自己的薄弱环节,有时只研读平日整理的错题库也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轻视基础偏重攻难。有些孩子在考试前的复习过程中,不首先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掌握好最基础的知识,而是片面追求攻难题、解偏题、做怪题。他们认为难题做好了才能拉开考试分数的距离。但是做难题必须以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为前提,不是凭空攻克。没有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作铺垫,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基础的题型才是高考试卷中的主导内容。所以,父母一定要时常提醒孩子注意这个问题。
总之,复习是整个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习的质量,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掌握好复习这种学习方法,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在复习中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