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改进孩子学习习惯全攻略
47762100000060

第60章 提升孩子的应试能力

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爱因斯坦(美国物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常常有很多父母认为,要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而认为孩子“应试能力”的提高的没有意义的。他们把“应试能力”排除在素质之外的看法是很片面的。有教育专家指出:应试能力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一个人如果没有应试能力,没有竞争的能力,没有参与竞赛的能力算什么素质好呢?一个运动员参与能力不强,竞赛能力不强,怎么能获得冠军呢?因此,培养应试能力与素质教育并不是绝对矛盾的。

要想更真切地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要对“素质”有个更深层次地理解。

所谓“素质”,通常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第一种涵义是生理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一个人天生的感知器官、神经系统,又称遗传因素或天赋;第二种涵义是教育的实质,也是社会学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后天社会性的一面。素质是在先天某些因素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的综合。换句话说,人的素质是指人的发展总水平,是人的诸种属性的综合,是由各种品质构成的整体结构。

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例如:一个先天的聋哑人,当然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但假如一个人的音乐天赋再好,却没有得到后天的培养,也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

这里指出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后天的环境与教育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获得发展的条件,假如一个人的音乐天赋再好,却没有得到后天的培养,也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但是为了获得好的后天培养,是必须通过考试的,好的应试能力则使孩子获得好的后天培养的机会,使他能够充分发展自己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反之,应试能力不好,就不可能获得好的后天培养的机会,即使先天遗传素质再好,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提倡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要使每一个孩子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明白应试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素质,不能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而要将其协调起来。

一名正在读初三的孩子非常苦恼:

我在班级中的学习状况一直很好,平时的单元测验也不错,每次都能拿到名次。但在期中、期末的考试中,成绩一直不理想。这次的期中考试,我考得十分不好,平时测验没我好的同学甚至追上了我。爸妈看见我的分数很着急,我自己也着急。再过半年的时间,我就要参加中考了,万一在中考时我又发挥不正常,那我努力读了九年的书不就白费了吗?为此我自己也找过原因,但我找不到。爸妈问我考试时紧不紧张?老实说,考试时我一点也不紧张,但就是考不好,不能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最佳。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考试能够应付自如,发挥出色,这种心情是很正常的。平时的学习状况,确实是影响其考试成绩的较为重要因素。当然,考试时是否过分紧张,这也是一个影响因素,但这些都仅仅是影响因素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事实上,“应试能力”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在考试这种特殊状态下的反映。考试在浅层次上检验的是“应试能力”,在深层次上检验的是孩子多方面的素质。

首先,考试检验了孩子的学习能力。卷面上的知识是孩子学习能力的成果,考试不仅考查了孩子吸收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孩子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为考试所需要的,也是孩子应对人生的最基本素质。

其次,考试检验了孩子的心理素质。不管怎么说,考试在绝大多数孩子和父母眼里都相当重要。孩子的心理素质能不能过关,考试是最好的“检测器”。通过了考试这一关,孩子的心理素质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就有了从容应对人生中各种考验的良好心态。

再则,考试还检验了孩子面对大事的调整状态的能力。为了能够考好,孩子必然要设法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

因此,考试既是一种总结,对前一阶段学习的总结;同时也是一种检验,对孩子多方面素质的综合检验。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应试能力呢?

所谓“应试能力”按字面理解就是应付考试的能力。孩子的应试能力通常包括: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应试技巧。

大部分孩子,在小学阶段是并驾齐驱,难分高下的,可到了中学,差距一下子拉大了。拉大的原因主要是学习能力和应试技巧。这种情况越到高中越明显。比如,有个叫小旺的孩子,从初一开始就是班里的第一名。可到了高中,成绩每况日下,最终由于压力过大,患了神经衰弱。休学一年后勉强进了一个专科学校。

像小旺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他们的问题不是出在智商上,要知道,初中的考试没有一定智商做基础的话是很难考出好成绩的。他们的问题主要出在学习能力和应试技巧上。

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是很难产生持续高效的“应试能力”的。“应试能力”是刃,“学习能力”是刀,没有“学习能力”作基础,“应试能力”就无从谈起。关于“学习能力”在本书中的第五章中有具体的方法可以参考。这里着重就应试技巧方面给予具体的几点建议:

注重对课程的总体掌握程度。平时的单元测验,是用于考察孩子对书本某一章节的掌握程度,单元测验成绩仅仅反映孩子对某个单元学得怎样,而期中或期末的考试是考察孩子对这门课程的总体掌握程度。因此,两者之间的考题类型及难易程度是有差异的。考试常会出现一些需融合各章节知识点才能解答的题目,而这类题目在整张考卷中往往又是占较大比例分数的。孩子缺乏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那么,单元测验的成绩就无法直接与大考成绩划等号。

帮助孩子做好考前复习。考试的意义在于复习。要把握好复习的重点和方向,有效地进行考前复习。帮助孩子制定好一个短期复习计划,组织利用好系统复习材料,有重点又要全面,注意强化训练。父母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正确估计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以自信,稳定的心理来复习。这样就可以更有效地掌握充足的知识和提高考试能力,考试时就能正常或超常发挥水平,获得好成绩。

有针对性地做题。有些孩子对“做题”理解得比较片面,老师布置的习题做完了就做教辅材料上的,以为只有多做题考试才能“无往不胜”。适度的练习是好事,但凡事过犹不及。没完没了地做题,并不见得覆盖了所有知识点,可能只是无谓的重复劳动,时间长了心情也变得很焦灼。其实,真正考出好成绩的孩子,诀窍不在于题海战术,而在于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做题,善于梳理思路,通过同类的题提炼规律性的解法。归纳汇总能力强的孩子,可能只做3道题,就能总结出别人做30道甚至100道题也没有摸清的规律。

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临考前给大脑补充营养非常重要,而且身体需要大量的热量,要多吃清淡、鲜美可口、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还要要求孩子注意考试休息,“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复习考试身体能量消耗大,让孩子尽量保持平时的生活作习习惯,身体精神充分放松,适当减轻学习负担。每天做适量的运动,但运动量不宜过大,可以散步、慢跑、打羽毛球、乒乓球等。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不仅在复习中可提高质量,以饱满的精神、良好的心态参加考试,而且在考场上,清醒灵活的大脑也有利于高水平的发挥。

很多孩子在考试的时候会有怯场的现象,父母也需要教会孩子一些考试怯场的克服方法,即考场上的“克拉克现象”,这一点在下一篇文章中有详细地论述。

另外,需要父母注意的是,虽然培养孩子的应试能力是培养孩子的素质能力的一部分,但千万不要为了考试而考试,以免培养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孩子,如果把孩子培养成除了考试什么都不会的人,则是做父母的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