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不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
——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瑞典儿童文学大师)
在一次家长会上,不少父母对孩子学业的抱怨,有父母说孩子没有上进心,学习不主动;有父母说学习成为孩子索要礼物的筹码;有父母说孩子表示只要不写作业,做什么都行,跟父母讨价还价……往往一人言毕,满座共鸣。
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通常是他们对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虽然学习了几年,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目的何在,学习的意义何在。
比如,在孩子的作文中,他们写道“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爸爸妈妈”、“在爸爸妈妈的眼中,我就是一台学习的机器”、“爸爸妈妈除了关心我的学习成绩,根本不知道我真正需要什么”“爸爸妈妈每天都跟我说,学习是当前的首要任务,烦都烦死了”……对于相当部分的孩子来说,他们并不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含义。
放暑假了,小雨的父母告诉他一定要趁这段时间好好学习,争取把成绩提上去。
爸爸说:“你看看,你表弟学习可认真了,你快跟人家学学,别整天没事瞎晃,一定要用心一点儿,学出一点儿成绩来看看。”
小雨撇了撇嘴,说:“好啦!知道了。”
他不情愿地掏出书来写作业。小雨认真学了几天,觉得挺没劲的,于是在爸爸妈妈面前,他就装作很认真的样子,爸爸妈妈以为他真的学习很认真,其实,当爸爸妈妈不在面前的时候,他就开始开小差,做小动作。
新学习开始,第一次考试,小雨的成绩不仅没有上升,还下滑了。爸爸妈妈觉得奇怪了:小雨假期里基本上都在家看书,很少出去玩,成绩怎么就上不去呢?
小雨觉得自己是为父母而学,所以他的认真是装出来的,并没有真心实意地去学习,考试的时候自然会考不好。
也有些孩子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赢得父母给予的奖励。父母运用一些物质奖励来吸引孩子对学习的关注,可能刚开始的时候还能够起作用,但是时间长了,孩子就有可能会养成跟父母讨价还价的坏习惯了,也是就上篇文章中说到的“过度理由”对孩子的学习起了负面作用。
一位父亲说:“我的孩子上初一了,成绩能够排在班里的中游。但孩子有一个很不好的毛病,就是喜欢与爸爸妈妈讨价还价。”
比如,这次期中考试,他进步了,以前从来没有上过80分的英语考了85分,数学还考了90分,总成绩排在了班里的第14名。孩子的成绩提高了,父母都很高兴,可是,还没等父母问他需要什么奖励,孩子倒先开口了。
孩子说:“这次考试考好了,该奖我什么呢?”
爸爸急忙说:“奖你一个电子词典吧,对你学英语有好处。”
孩子不高兴了:“我不喜欢,我想要一辆新自行车。”
爸爸有些迟疑:“不是已经有一辆了吗?”
孩子:“我想要那种变速的。”
父母不想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于是只好照办。
孩子之所以养成爱讨价还价的习惯,与平时父母的教育方式大有关系。有些父母常常先提出交换条件,例如:你好好学习,考试好了给你买你喜欢的东西;或者好好练琴,明天带你去海洋馆,等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心理,认为父母有求于他,所以不管做什么事,如果父母不给他什么好处,他也会自己主动提出来。
还有些孩子认为现在的学习就是为了以后能够获取大学的毕业证,为了以后能够进入到一个高收入的公司。
很多父母常常给孩子灌输这样的观点:现在不好好读书,如果学习成绩不好,就会令人唾弃的。考不上一个理想的高中,继而就考不上一个理想的大学,没有一个令人羡慕的毕业证,以后就找不到一份好工作。
这样教导下的孩子,在学习上必然缺乏内在的驱动力,而处于被动、消极状态。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崇高的人生理想,是孩子不能主动学习的内在的最主要原因。
这种想法的父母思想是比较狭隘的,把不同的孩子放在一个为了相同的目的而设立的起跑线上,这本身就不公平,如果硬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那么最后受伤就是自己的孩子。
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艰苦的脑力劳动,目的不明确就不会付出极大的努力。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对即将学习的内容的意义和目的认识愈明确,他学习的动机就愈强烈,学习积极性就愈高,其学习的效果也就愈显著。因此,父母一定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的特点,说明学习的社会意义及其他对孩子前程的影响,使孩子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而不是为父母学的,更不是为了眼前的一些奖励而学。只有形成这种观念,孩子才会始终如一有学习热情,也真正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那么,应当怎样才能让孩子去理解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呢?下面这则事例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高考过后,记者去采访了一位理科状元,想探讨出他学习的秘笈。
没想到,状元的父亲说:“对孩子的学习,我自己并没有系统的教育思想,只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我特别注意和孩子沟通,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无论成绩好坏,多分析原因,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当记者问起状元对于学习有何感受的时候,状元微笑着说:“对我来说,学习是一种幸福、快乐的体验。”
“学习是快乐的体验”,相信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与学习的关系也能如此和谐。不妨学一学上述事例中那位状元父亲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找一个时机,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学习的目的,而不要一味地说教“威胁”:“现在不好好学,将来怎么办”。
让一个享受眼前安逸生活的人,去想象将来的可能困苦的生活,对谁都不会有管用。所以,从身边“够”得着的人或事与孩子分析,才能帮助孩子理解学习的目的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