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改进孩子学习习惯全攻略
47762100000009

第9章 告诉孩子,学习是自己的事

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和呵护是必要的、应当的,但是有些父母包揽了孩子在学习中许多本应由他们自己去做、去负责的事。在这种过分的关注中,孩子常常变得依赖性很强,心理十分脆弱。久而久之,他们把学习当成了为父母完成的一项任务。

我认识这样一位父亲,他对孩子照顾无微不至,在孩子学习时甚至于把孩子要读的那一页书都翻好了。他这样做是为孩子节省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学习。然而事与愿违,他的儿子不但成绩不好,反而形成了一种不良习惯,父亲不在身边相陪,他就无法独立完成作业。

孩子都有一种依赖性,只要有人替他着急,他自己就会懈怠。当父母过多的参与他的学习时,他就会认为学习是父母和他共同的事,甚至于完全是父母的责任。既然什么事情父母替他想好了,他也就用不着操心了。这一点,其实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大忌。

尽管孩子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家庭的中心,可是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懂得,孩子一旦离开家庭,今天来到学校或者明天走向社会,哪怕是小皇帝也得服从集体需要,不会再是中心了。

因此,父母应当使孩子认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现在艰苦的学习,是为了将来他自己有一个好的前途,而不是为了父母在学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如果没有足以维持自己生存的能力,那么总有一天会被淘汰的。

只有当孩子认识这一点,他才能不等不靠,加倍珍惜学习的机会,而越发投入,学习也更有收获。

宋明的妈妈从儿子上学开始,就坚决不肯做孩子的“拐杖”。即使在儿子小学低年级,老师要求父母检查作业、签字时,她也只管签字认可,儿子写作业的时候,她从来不陪伴。他告诉儿子,妈妈有自己的事情,而你的任务就是学好功课。作业的目的就是复习所学的知识,有了错误不要紧,学习上犯的错误越多,就会发现自己的漏洞越多。只要把不会的、不懂的及时向老师请教就可以了。

在给儿子请家教学习奥数之初,宋明有点找不着北,听老师讲课时似乎都会,可自己做题老出错。

“妈妈和我去听课吧,人家的妈妈都去陪孩子。”宋明请求起妈妈。

妈妈回答:“我可不去。我的数学还不如你呢。要是你听完课愿意给妈妈讲一讲,我倒可以从头学习。”

看到没有依靠了,宋明只能靠自己了。就这样,宋明只能开动脑筋琢磨,自己是哪里不懂,就向老师求教,很快宋明就具备了及时发现自己的学习问题的能力,及时和老师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了六年级时,宋明兴奋地告诉妈妈,老师说他接受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强。

听到这句话,妈妈非常高兴,说只要他坚持下去,将来一定会考上北大或清华。

许多事实证明,父母放开手,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的学习,孩子才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果父母过多地辅导孩子,看着孩子写作业,一心只围着孩子的学习转,势必会把孩子和父母都变成学习的奴隶,学习也就变成了一件枯燥的事情。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人生的开始,在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父母应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对于孩子感兴趣的、想知道、想探索的事情,让孩子主动探索,要做好孩子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因为孩子将来的学习和工作甚至是生活,靠的都是自主,而不是被迫。

也就是说,父母应该做的是激发出孩子的潜能,把他的热情调动起来,让他自己干劲十足地学。这里有一些给父母的提醒:

1.让孩子自己单独处理功课,让他自己多动脑筋,多探索。

2.当孩子做作业遇上难题,向你请教时,千万不要立刻为他讲解,应该问一问孩子是怎么想的,看一看他在什么地方想得不对,这可以使你了解他的思维,以便有的放矢地指导孩子学习。

3.切记不要替孩子做功课,即使孩子不停的央求你,或是你很同情孩子大量的家庭作业。你需要引导孩子对自己的事负责。

4.当孩子对某位老师有意见时,要告诉孩子,你可以不喜欢老师,但你不能拒绝学习知识。你学习是为了自己,是为了你以后的需要。老师也终将会离你而去,而知识却是你的,是你终身的财富。

学习中的“过度理由效应”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做过渡理由效应。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对其作出解释: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就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行为如果只用外在理由来解释,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这种行为也将趋于终止,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足够的外部理由。

公司老板如果希望自己的职员努力工作,就不要给予职员太多的物质奖励,而要让职员认为他自己勤奋、上进,喜欢这份工作,喜欢这家公司;希望孩子努力学习的家长,也不能用太多的金钱和奖品去奖励孩子的好成绩,而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喜欢学习,学习是有趣的事。

行为如果只用外在理由来解释,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这种行为也将趋于终止,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足够的外部理由。

晓郢的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这次期中考试也不例外。然而,这两天他的情绪好像不太好,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上课不但不再主动发言,甚至对老师的提问也拒不作答。

当最疼他的奶奶关切地问他心绪不佳的原因时,他终于喊出了一句他们说话不算数!接着委屈的泪水就一涌而出了。原来父母答应他其中考试如果考得好的话,就带他去三亚旅游。可是父母一直忙于工作,把这个承诺早就忘记了。这个承诺没有实现,严重地影响了晓郢的学习热情,他觉得自己的学习一下子失去了动力。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每次当孩子考试成绩好的时候,就给予奖励。慢慢的让孩子形成一种习惯:为了得到奖励而学习。一旦父母将奖励撤销,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马上下降,因为他们认为,既然没有什么奖励的,那就没有好好学习的动力了。

所以,希望孩子努力学习的家长,也不能用太多的金钱和奖品去奖励孩子的好成绩,而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喜欢学习,学习是有趣的事。

人的每种行为都有一定的动机。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拿孩子的学习行为来说,内部动机是出于孩子内在需要、内在兴趣的动机;外部动机把活动本身作为手段,追求与活动本身无关的其他外在报酬,如奖励、免挨打骂等。外部动机会会削弱内部动机。关键的是,孩子行为的真正、最有力的力量是其内部理由,为防止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时,应主要培养其内部动机。

同时,父母在激励孩子的学习动机时,必须淡化外部控制作用。当孩子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内部动机和兴趣时,父母应尽量减少对他们的奖赏和评价,评价时要针对孩子的内在素质和能力,传达胜任这项活动的信息,让孩子把奖赏视为对完成活动的额外“津贴”,而不能让他们强烈体会到是成功地完成活动后的报酬,以免使他们求成心切,削弱内部动机。

当然,父母也不能忽视外部动机的作用。如果孩子从事活动的内部动机很弱,那么你就有必要运用奖赏、评价等外部控制因素来提高孩子参加活动的间接兴趣,获得完成活动需要的技能,在兴趣的发展中逐渐减少外部控制因素,逐步由外控转向内控,从而使外部动机减弱,内部动机增强。

父母的表扬以及各种奖励如果过于频繁,孩子学习的内部动机就会受到削弱,如果孩子的学习完全出自外部动机,他就很难从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学习行为的坚持性会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经常得到表扬的孩子倾向于选择那些他们认为可以得到父母赞许的事情,回避那些家长不喜欢的事情。对有些父母而言,这正是他们乐于看到的。但这些孩子会变得缺乏创新精神和自我指导能力,他们会更多地遵守现有的模式,不愿意创新,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

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将无法发展足够的自主性,很难主宰自己的生活。因此,父母的表扬不应过多过于频繁,而且应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认为他们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是因为他们喜欢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讨好家长、获得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