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跟毛泽东学口才
47763000000056

第56章 运用比喻 生动讽刺

对于说话,写文章,毛泽东说:如果“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那么,“他们的宣传,乏味得很;他们的文章,就没有多少人喜欢看;他们的演说,也没有多少人喜欢听。”所以,毛泽东常常把这种语言形容为“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象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而他自己的文章或演说却给人们树立了典范。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作了《反对党八股》的演讲,在演讲中,他妙用比喻、比拟、俗语、成语等,生动多变,新鲜活泼,简洁准确,尖锐泼辣。

在演讲中,毛泽东把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比作人,说:“如果不连党八股也给以清算,那它们就还有一个藏身的地方,它们还可以躲起来。”而“如果我们连党八股也打倒了,那就算对于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最后地‘将一军’,弄得这两个怪物原形毕露,‘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两个怪物也就容易消灭了。”

短短几句话,毛泽东把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比作怪物,就采用了俗语、成语,还运用了比拟、借用,把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与党八股的关系说得非常生动形象。

在演讲中,毛泽东还辛辣讽刺:“党八股也就是一种洋八股。”“我们为什么叫它做党八股呢?这是因为它除了洋气之外,还有一点土气。也算一个创作吧!谁说我们的人一点创作也没有呢?这就是一个!”

毛泽东在列数党八股的罪状时,运用了很多比喻的手法来更加生动又形象地讽刺党八股的丑态: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他说: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12)

毛泽东把“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党八股比作“懒婆娘的裹脚”,的确有他的讲究。首先,裹脚布很长,又因婆娘懒,不勤洗,就成了“又长又臭”的了。这一明显的特征令人作呕,不堪入目,正像毛泽东所说的,令人避之三舍,自然“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

选取极端的例子作喻体,可以把这种厌恶心情表达得痛快淋漓。同时,以裹脚布作比,毛泽东还有更深的寓意在其中。裹脚是中国的“发明”,裹脚布也自然成为中国传统的“国粹”了。而党八股正是我们党内滋生出的错误作风,不免也带有本地特产的味道,更加深了这一喻体的讽刺性。再次,裹脚作为对人体的摧残已被文明时代所废除,裹脚布也要随着文明潮流的发展,扔到了历史的“垃圾桶”里去。而与裹脚布有着相同性质的党八股,也要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被消除和淘汰。

毛泽东用喻体“裹脚布”的命运,自然而然地给党八股宣判了将要被彻底消灭掉的死刑。细细品味,这个“裹脚布”里,却包含了多层复杂的含义,在这层层深化的含义中,毛泽东讽刺与批判的态度也愈益明显。

在《反对党八股》中,毛泽东还直接用了一个比喻指出党八股的罪状:

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么?……所以我们在写文章作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13)

在这里,毛泽东从外在表现形式上对党八股进行了绝妙的讽刺:“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一提起上海小瘪三,人们自然想起那些一个个面黄肌瘦,浑身脏兮兮,衣冠不整地露着瘦弱的筋骨,面色灰黄,在旧上海街头游荡的小流浪儿。而我们的党八股呢?无论是一篇文章,还是一个演说,都是“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的确像上海小瘪三一样,一看就让人生厌,退避三舍,赶快逃开了。要把小瘪三变成一个健康的人,就需要给他增加营养;如果要把八股式的文风改造成为健康的文风,也需要给它增加“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到群众中去学习,到人民生活中去吸取养分,为人民群众创作。这是一切文章、演讲得以受群众欢迎的最基本前提,也只有这样,我们拿给群众看的东西才是健康的活泼有生命力的。

在谈到党八股的第六条罪状——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时,毛泽东又用比喻作了讽刺:“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是象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

毛泽东运用比喻进行讽刺,既生动又形象,并且还寓喻于谐,让人在深刻的印象中明白道理,理清思路,清醒头脑。这就是毛泽东讽刺艺术的高超之处。

注释:

(1)《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198页。

(2)(3)(4)《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23,946,987页。

(5)曹仲彬、戴茂林著:《王明传》,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576页。

(6)《毛泽东的幽默故事》,第22页。

(7)《毛泽东的幽默故事》,第23页。

(8)朱仲丽著:《黎明与晚霞》,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237页。

(9)《毛泽东风范词典》,第231页。

(10)《毛泽东与党外人士》,第137页。

(11)《毛泽东风范词典》,第534页。

(12)(13)《毛泽东国际交往侧记》,第79,93页。

自嘲,运用戏谑诙谐的语言,或借用别人讥讽自己的语言,轻松自嘲,通过表面上的嘲笑与贬低,达到某种交际目的。因此,自我嘲讽,并不能简单地称为自我嘲弄,而是具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具有“表里相悖”、“言此意彼”之意。

自我嘲讽,可以简称为自嘲,或者说,自己戏弄、贬低或嘲笑自己。

自嘲,运用戏谑诙谐的语言,或借用别人讥讽自己的语言,来嘲笑自己,贬低自己,通过表面上的嘲笑与贬低,达到某种交际目的。因此,自我嘲讽,并不能简单地称为自我嘲弄,而是具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具有“表里相悖”、“言此意彼”之意。

在一些交际场合,运用自嘲可以增添乐趣,融洽气氛,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而面对社会上的一些邪风恶俗,运用自嘲嬉笑怒骂,寓庄于谐,可以有效抨击世俗。有时用自嘲方法拒绝别人,可避免难堪,同时又乐意为人所接受。而通过自嘲来贬低自己,很容易引发别人的同情心,得到别人的帮助。当人正为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来烦恼苦闷,借助自嘲则可使自己的心情得到某种宽慰。

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历来对自己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能客观地冷静地评价自己的历史作用。他在自我评价问题上的一些饶有风趣的言谈,毛泽东还很善于运用一些幽默诙谐的语言来嘲笑自己,既为自己解了围,也使别人能更轻松地与他交往。

毛泽东的自我解嘲口才智慧至今仍留给人们难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