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脱离母体的那一刻起,就承载着家庭未来的希望。也是在那一刻,父母就已开始绞尽脑汁,考虑如何开发孩子的智力、如何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一辆小推车,一个小玩具,乃至父母的一次亲吻,都可以视作智力开发的一部分。不过,这些都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或者仅仅是父母下意识所为,想要孩子的智力得到良好的开发,就应当掌握孩子在这一年龄段的生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方案。
智能特征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能感知周围的世界,并具备了一定的探索这个世界的能力,也就是说,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智能特征。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孩子还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特别是在在0~1岁之间,他们的变化是巨大的。
这一期间,孩子作为人类特征的直立行走、双手动作、言语交际的能力逐步发展起来;孩子的感觉(视听觉、味觉及皮肤温触觉)也得到比较迅速的发展;孩子的知觉开始出现,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注意力和初步的记忆能力。
动作智能特征
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如从双手无目的的乱动到单手有目的的动作。
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依次出现抬头、翻身、坐、爬、站立以至行走。
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如从头部、躯干动作到灵巧的手部小肌肉动作。
由正性动作到负性动作,如先握后放,先向前走后退着走。其中手部动作的发展非常明显,而手的动作的发展推动了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日趋完善,更有利于孩子智力水平的提高。
语言智能特征
开始学着发音。
学习说话,也就是常说的牙牙学语阶段。
从理解说话阶段过渡到开始说话阶段。
感觉智能特征
头眼协调,眼在水平位置上在905范围内随物转移。
能开始辨别物体的大小及形状。
能较长时间看3~3.5米以内的人物活动。
记忆智能特征
记忆力由较差过渡到稍微加强,如刚开始即使手中的玩具被人拿走,也不会有什么表现。但数月后,如果手中的玩具再被人拿走,孩子的神情会有相应的反应,甚至会作极短暂的寻找。
记忆内容少,只限于日常接触的少数人和事。记忆时间也较短,一般只能保持几天。这个时期,如果将孩子的玩具拿走,孩子会花较长时间去寻找。
智力发展目标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目标,开发孩子的智力当然也不例外、但是,一些人在给自己定目标时,往往会先考虑一下自身的条件和实力。否则,目标定得太高而没有能力达到,积极性和自信心都会被严重挫伤;目标定得太低,不仅影响了自身潜能的发挥,也浪费了自己的才能。同理,在给孩子制定智力发展目标时,也应该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既不要太高,也不能太低。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制定这个目标呢?可以根据0~1岁孩子的特征来制定,1岁以内的孩子具有以下一些显著特征:
孩子从能抬头、视物、倾听,发展到坐、爬、翻身,再发展到站立,进而从扶着走发展到独自行走。
孩子从握手、握拳到能用手敲、拍、摔物体;能试着拿勺子吃饭,双手拇指和食指可协调地拿起细小的物品;双手能灵活地摆弄玩具、搭积木,能拿笔在纸上乱画。
从爱听轻快、优美的乐曲和父母亲切的话语,发展到喜欢听大人讲故事、念儿歌。
从能理解日常用语,并用动作予以回应,如挥手表示再见,发展到会说单字句,如爸、妈、要等。
能分辨家人及生人,有需要旁人注意自己的愿望;能表达高兴或不愉快的心情,喜欢与他人特别是同龄人交往。
注视时间随月龄延长,能对着镜子看自己,并能机灵地观察人们的活动,喜欢看画和较大的文字。
有较明显的独立意识,能识别家人的表情、态度,受到夸奖时会表现出高兴的样子。
开发智力的饮食
0~1岁孩子的饮食应当以母乳喂养为主。因为母乳喂养有很多好处。
母乳喂养对宝宝的生理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母乳作为新生儿天然理想而健康的食品,几乎含有新生儿生长发育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乳糖、无机盐、维生素和水分等等,并且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搭配结构合理,有利于新生儿的消化吸收和早期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对大脑的生长和发育都有很大帮助。
此外,母乳是母亲人体合成的,是在安全、几乎无菌的状况下分泌的,未受污染,并且温度适宜。母乳中还同样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能有效地增加新生儿抵抗疾病的能力。有许多医生说,新生儿具有免疫力,这与母乳的作用有很大关系。母乳保证孩子身体的健康,就相当于保证了孩子的脑部不受病毒的侵害、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这对开发孩子的智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母乳喂养可以促进新生儿大脑发育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牛磺酸,它是一种含硫氨基酸,对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有重要作用。此外,母乳中还含有丰富的胆固醇、神经生长因子等,这些物质均有利于新生儿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
母乳喂养对宝宝的心理和情感发育也十分有益
母乳喂养的全过程,是母子亲密接触的过程,也是亲子之间增进情感的最佳时机。妈妈在喂养孩子时,一定要做些抚摩、拥抱、对视、逗引等动作和行为,使孩子的情感发育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除了母乳,在孩子0~1岁的时候,父母还可以喂以蛋白质为主的食物,因为蛋白质对开发孩子的智力有很大的帮助,是脑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维持生命和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同时,它也是复杂智力活动的物质基础,在神经传递、记忆、思维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摄入了充足的蛋白质,将会更有利于孩子脑部的发育和智力开发。
在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的过程中,父母也应该对孩子的饮食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孩子的身体健康是前提,生长发育、智力开发都是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之上的。
第一阶段 0~6周智力训练
孩子刚出生时,父母们通常认为只要照顾好孩子,让孩子吃好、睡好就可以了。其实,让孩子吃好睡好是远远不够的,父母这时就应该开始树立起开发孩子智力的想法,并实际操作。思想要走在行动的前面,用行动培养智慧的孩子。
听觉能力训练
在五官中,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听觉能力,婴儿的听力比视力发展得还要早。训练孩子的听力,首先要了解0~6周孩子的听力特点。
经过研究证实,0~6周的孩子十分喜欢柔和、缓慢、纯厚的声音,听到这类声音时会变得安静,甚至会微笑;对于尖锐的声音则表现为烦躁、不安。此外,孩子对有节奏的声音更为敏感,可能与胎儿期天天听到母亲有节律的心跳有关,它给予孩子一种安全感。
根据0~6周孩子的这些听力特点,父母可以有针对性地训练孩子的听觉能力。方法如下:
用音乐刺激听觉
音乐不仅能唤醒孩子的听觉,还能刺激孩子的大脑,促进其脑部细胞的发育。
可供六周以内孩子听的曲子有以下几种:
亨德尔:竖琴协奏曲。
莫扎特:小夜曲。
圣·桑:动物狂欢节。
贝多芬:至爱丽丝。
克莱斯勒:爱情的欢乐。
巴赫:第二号布兰登保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花之圆舞曲。
以上乐曲,父母可以任选其一,坚持每天播放给孩子听,妈妈还可以自己给孩子唱摇篮曲,或者其他适合幼儿听的歌曲。
给孩子播放乐曲时,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刚出生时,听觉器官正处于发育阶段,耳膜、中耳听骨和内耳听觉细胞都比较脆弱,因此每次给孩子播放乐曲的时间不要超过15分钟。此外,父母也不要给孩子播放立体声音乐,因为立体声进入耳道后没有缓和和回旋的余地,会直接刺激孩子的听觉器官,时间长了会损害孩子的听力。
用发声玩具丰富孩子的听觉
孩子天生喜欢玩具,如果运用得当,玩具也能很好地开发孩子的智力,特别是发声玩具用来训练孩子的听觉能力具有不错的效果。发声玩具发出的声音多种多样,并且节奏明显,既可以丰富孩子的听觉,又能帮助发展孩子的音乐节奏感。适合6周以内孩子的发声玩具有以下几种:
●拨浪鼓
拨浪鼓发出的声音有别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声音,而且声音的大小和节奏与人的手部动作大小有关,能帮助孩子建立节奏与动作有关的意识。
孩子情绪较好时,父母拿一个拨浪鼓在孩子的面前摇动,声音时大时小、节奏时急时缓。除了父母进行操作外,最好让孩子亲身感受节奏与手部动作的关系,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握住拨浪鼓,然后握着孩子的手摇动,并不停地变换声音的大小和节奏。
●摇铃
摇铃也是训练孩子听觉时用得较多的一种发声玩具。在让孩子看到摇铃前,先观察孩子对铃声有什么反应,然后,父母拿着一个摇铃,在孩子头部的两侧摇动,铃声节奏要时快时慢,音量时大时小。一边摇的时候,父母嘴里还可以一边哼唱“铃儿响叮当”的歌曲。
●音乐盒
音乐盒发出的音乐旋律简单、优美、悦耳,非常适合用来丰富孩子的听觉。当孩子仍在襁褓中时,父母就可以利用音乐盒,让孩子欣赏优美的音乐。
●橡皮捏响玩具
捏响玩具发出的声音也很有特点,父母可以拿着小动物形象的玩具先吸引孩子的注意,然后用非常夸张的方式捏一下玩具,让孩子看到捏的动作,观察孩子的表情,并继续捏玩具给孩子听。
除了上述玩具外,还有很多能够发声的玩具可供选择,但不宜选择那些声音较大的玩具,如果孩子表示出对声音的反感,父母就要停止让孩子听。
倾听生活中的声音
训练孩子的听觉,不一定非要是玩具或者音乐,也可以是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声音。在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只要父母们细心发现,就不难找到训练孩子听觉的声源。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听自来水流动的声音
父母在打开水龙头放水时,把孩子抱过去让孩子看,并反复开关水龙头几次,调节水的流速,让孩子感受声音大小与水流速度之间的关系。
●听钟表走动的声音
将闹钟放在孩子的耳朵旁,让孩子听钟表“滴答”走动的声音,并观察孩子的反应。
除了上面列出的两种之外,移动桌椅时的声音、勺子与碗碰撞的声音等也都可以作为训练内容。
应当注意的是,孩子睡觉的时候或者快要睡着的时候,不要进行此类训练,以免干扰孩子的睡眠。
视觉能力训练
与听觉能力相比,0~6周的孩子的视觉能力有更显著的特点。在刚出生的这段时间内,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眼睛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双眼还不能十分协调地活动。但是,尽管有这些方面的限制,孩子对人的面部和运动的物体却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及敏锐感。如果父母俯身到孩子面前的20厘米处,便会发现孩子的眼睛在动,面部的表情也在变化。相关专家经过试验,列举了新生儿视力的特点:最优视焦距为19厘米,处于安静的状态时才会有看的兴趣,喜欢看人脸。针对新生儿的这种视觉特点,父母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具体方法对孩子进行视觉训练:
色彩刺激
前面已经提到过,孩子在刚出生时,视力并不好,需要通过不断刺激来提高其视觉能力。因此,父母要重视对孩子的色彩刺激训练,具体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
●训练视觉随光移动
父母用一块红布蒙住手电筒的上端,以免光线过强对孩子的视力造成伤害。然后打开手电筒,置于距孩子双眼约30厘米远的地方,分别沿水平和前后方向慢慢移动几次。这种训练适合隔天进行一次,每次持续1~2分钟。训练的时候,孩子的眼睛会随着光线的移动而转动,能提高孩子的视觉能力和追视能力。
●用图片进行刺激
在婴儿房的墙壁上贴上各种色彩漂亮的图片,并在婴儿床上方的房顶上悬挂一些色彩艳丽的物体,如红色和黄色的气球、各色彩带以及一些漂亮的玩具等,让孩子睁开眼睛就能够看到,充分刺激其视觉。这个时期的孩子注视陌生物体的时间较长,因此图片和玩具需要每隔三四天更换一次,玩具的高度以离孩子的脸20~35厘米为宜。
●近距离接触
在离孩子脸部15~20厘米的正前方,父母拿一些印有黑白脸谱、条纹及同心圆图形的卡片给孩子看。由于新生儿很容易疲劳,因此父母要注意,每次训练的时间都不要太长,以1~2分钟为宜。
妈妈与孩子对视
孩子最喜欢看妈妈的脸,当妈妈用眼睛注视着孩子时,孩子也会专注地看着妈妈的脸,并会有相应的情绪反应,如眼睛变得明亮,情绪兴奋等,还有可能会手舞足蹈。孩子用这种方式与父母对话,对大脑发育和心理发育都会产生好的影响。
在孩子情绪好的时候,妈妈可以多和孩子对视,还可以边和孩子对视边轻轻呼唤孩子的小名,捏着其小手轻轻摇动等。
味觉、嗅觉和触觉能力训练
0~6周的孩子处于人生中特殊的生长发育阶段,是感觉器官迅速发育的时期。这期间,孩子开始用肺呼吸,用嘴吃奶,用哭声发表意见,用身体皮肤感受妈妈的爱抚。孩子用感官把这些感觉信息不断地传递到大脑中去,使感官、大脑、身体、行动逐步协调起来。如果父母帮助孩子进行及时恰当的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孩子感觉器官的发育、完善,同时对孩子大脑的发育以及智力的提高都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除了对孩子进行视觉训练外,还应该训练他们的味觉、嗅觉和触觉。
味觉训练
味觉能够帮助孩子辨别物体的味道,是孩子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婴儿期的孩子对味道的灵敏度甚至高于其父母。在新生儿时期,父母要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味觉训练,避免食物的单一化。经过味觉训练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会乐于接受从未体验过的食品及其味道,不容易发生挑食、偏食。
父母可以给孩子体验几种基本的味道,因为刚出生的孩子味觉异常敏锐,对于不同的味道,很快就能分辨出来,因此,父母可以给孩子尝试一些不同的味道,以丰富孩子的味觉。
先在三个小碗里分别盛上酸、甜、苦三种味道不同的水,然后用筷子蘸着送到孩子的嘴巴里,让孩子品尝,并观察其反应。
需要提醒父母的是,不要给孩子尝试有辣味的水,以免对味蕾造成不良刺激。
嗅觉训练
0~6周大的孩子的嗅觉已比较发达了,能够对各种不同气味作出相应的反应,“喜爱”好闻的气味,排斥刺激性较强的气味。婴儿期孩子的嗅觉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他们对妈妈身上的气味特别敏感,把带有母体气味的衣服轻轻盖在孩子的身上,会使其产生一种安全感。根据孩子具有的这种喜厌能力,对孩子的嗅觉能力进行科学的刺激和强化,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食物性条件反射,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嗅觉空间定位能力。
孩子的嗅觉和味觉一样,在刚出生时最灵敏,但是缺少嗅觉体验,因此,父母可以让孩子体验各种气味,丰富其嗅觉。嗅觉和其他四种感觉体验都是智力发展的源泉,丰富孩子的嗅觉,也是在开发孩子的智力。因此,父母同样可以让孩子体验多种气味。
给孩子闻一些有明显香味或者臭味的东西,并观察孩子的反应。进行这项训练时应注意选择恰当的物品,因为有些孩子可能会对某些香水和鲜花的气味产生过敏反应,父母对这些物品要慎用。也不要使用闻起来有辣味的气体,以免呛着孩子。
如果孩子对花香不过敏,父母可以悄悄把鲜花放在孩子的一侧,看孩子的反应,并引导孩子根据气味寻找来源。在挑选花卉时,父母应尽量选择香气清雅的花卉,而不要选择花香浓郁或气味较怪的花卉,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
在给孩子洗澡时,让孩子闻一闻香皂的气味。洗完后,给孩子用爽身粉时,也先让孩子闻一闻爽身粉的气味。
在生活中,很多有气味的东西可用来进行嗅觉训练。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对某种气味反感,父母就应当寻找其他“训练工具”。此项训练能丰富孩子的嗅觉,为孩子将来辨认各种气味打下基础。
触觉训练
科学研究证明,每秒钟都有成千上万个信息通过婴儿皮肤的神经末梢进入大脑皮层。正待发育的婴儿大脑不断地处理皮肤感知的信息,并立即作出相应的反应。对孩子进行触觉训练,能促进孩子大脑潜能迅速、充分的苏醒,这将更有利于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
在孩子出生以后的前6周,父母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接触不同的物品,促使其触觉的发育。例如,孩子出生半小时内就应吸吮妈妈的乳头,以增加母子之间的感情;哺乳时,把孩子的小手放在母亲的乳房上或脸上,让孩子触摸;在给孩子洗澡时,用手多触摸孩子的皮肤,并用不同的水温。
父母还可以采用以下具体方法对孩子进行触觉训练:
抚摸孩子
在胎儿期,孩子完全被妈妈的子宫包围着,皮肤和羊水直接接触,这让孩子感到很安全。脱离母体后,没有了羊水的保护,就需要父母的抚摸来建立安全感。被父母抚摸,这不仅是孩子的情感需要,也是智力开发的需要,科学研究表明,所有的温血动物在刚出生时都有被父母抚摸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生长迟缓,智力低下,甚至还会引起孩子的某些心理疾病。
●经常抚摸孩子的小手
孩子刚出生时,一般是两个拳头攥得紧紧的,这时父母可以轻轻地抚摸孩子的手指,或者按摩其手指,轻轻地揉捏每个手指,或者父母把手指伸入孩子的小手掌里轻轻的拉动,以刺激其手部皮肤的感觉。在这种不断的刺激下,孩子会慢慢张开原本一直紧握的手指。
●抚摸孩子的全身
在孩子休息时,父母边抚摸孩子全身肌肤,边低声和孩子说话,要重点抚摸孩子的手部,以刺激孩子手部皮肤的感觉。父母应该养成习惯,每天都进行抚摸一次。
●提供多种触摸经验
父母除了用手抚摸孩子的皮肤,还可用丝绸、棉布、绒布等不同材质的布料来刺激孩子的皮肤,让孩子尝试着去触摸、感知不同的物体。
以上的方法虽然简单,但对培养孩子的感觉能力来说却是非常实用的。特别需要提醒的是,抚触孩子前,父母需要短时间的准备,充分的准备会使其感到舒适,使触觉训练起到更好的效果。准备工作包括选择温暖干净的房间,房间温度要保持在23℃左右,时间要选择在午睡醒来1小时后或者晚上临睡前。
给孩子用手摸东西的机会
让孩子多用手感觉,触摸也是培养其触觉的一种有效方式。
父母多给孩子主动用手接触东西的机会,如让孩子俯卧,在孩子伸手可以拿到的地方放些能发出声音、会动的玩具,鼓励孩子努力去抓等。父母也可以抱着孩子,让孩子的手自由接触安全的物品。不过,由于孩子喜欢把手放进嘴里,所以不要让孩子摸不卫生的东西。也不要让孩子触摸危险物品,如刀具等。
语言能力训练
大多数父母认为,在孩子出生0~6周这段时间里,他们还不具备语言能力,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刚出生的孩子也能理解大人的一些话,并看得懂大人的表情。例如,当妈妈说话时,正在吃奶的孩子会暂停吸吮或减慢吸吮的速度,看着妈妈,凝神倾听;当父母用话语逗孩子时,孩子会报以笑容和喜悦的表情;孩子对妈妈的语言非常敏感,当孩子听到妈妈的声音时,就会对周围的人不理不睬,注意力都集中在妈妈身上。
孩子不仅能够听懂,而且还会表达。对于孩子而言,哭就是一种语言能力的表现,一种情绪的表达。当孩子已经具备以上的语言能力时,父母再耐心的加以引导,他们就可以一步步学会说话。语言的发展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基础,语言开发得越早,孩子的智力也就越高。因此,孩子虽然只有6周,父母也要开始对孩子进行语言能力训练,具体训练方式可参考以下几种:
多与孩子交流
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时就和孩子聊天,孩子就会逐渐学会如何组成语言、说话时应该用什么语气等,并且将声音与具体的物体联系起来。通过与父母的交流,孩子还会学着让声音在和别人的交流过程中发挥作用,进而开始学习进行会话技能,并与人进行交流。这些对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和交流能力都是很重要的,能帮助孩子认识到口语的作用,并产生想要同他人说话和交流的渴望。父母有意识地和孩子进行会话,实际上是做了一件至关重要的工作。
所以,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这样不仅能加深亲子间的感情,还有助于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开发。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要多与孩子说话,如在给孩子换尿布时,要边换边说:“尿布又湿了,宝宝一定很难受吧,妈妈给你换一块。”“或者,吃饭时间到了,宝宝饿了没有啊?妈妈给你喂奶了。”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话,对开发孩子的语言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孩子对话时,首先,父母的语气应当有明显的变化,并且要简洁、重复,过于烦琐、复杂的语句是无法引起孩子的兴趣的。其次,父母的口型要故意夸张一点,孩子出生不久,身体各部位的活动还不能自主,唯有口唇最灵敏,除了吸吮之外还有能力回应大人的口唇游戏。因此,父母应当张大嘴说话,向孩子伸舌头,让舌头在口内上下活动,使口唇混合发出声音,让孩子也能模仿。
当发现孩子对某些语言特别感兴趣时,父母可以不断重复,孩子不仅会乐意听,还会因为高兴而笑出声音。
经常逗孩子玩
父母在逗孩子玩时,孩子也会产生强烈的想说话的欲望,甚至可能会张大嘴巴发出一些简单的音,所以,父母经常逗孩子玩,也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另外,相关研究表明,越早学会逗笑的孩子,其智力发育也越快。
父母可以抱着孩子,抓挠孩子的身体,摸摸孩子小脸蛋,逗引孩子“说话”。经过若干天,孩子就会变得敏感起来,并能够领会父母这时的语言和表情,当父母再逗其时,就会露出甜甜的笑容。
此外,在孩子哇哇大哭时,父母还可以发出与孩子哭声相同的声音吸引孩子的注意,这时孩子会好奇的停下来,然后试着再发声,这时,父母可以发出“啊”来代替哭声诱导孩子对答。用以上的方式反复训练几天,孩子可能就会发出“啊”、“哦”等元音了!
不过,训练应当挑选合适的时间,父母不能在孩子吃饭时或睡觉前逗孩子,因为孩子的咀嚼和吞咽功能还不完善,如果在进食时逗孩子,不仅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有可能导致将食物吸进气管,引起窒息等意外事故。此外,父母也不宜在临睡前逗引孩子,因为孩子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兴奋后不容易得到抑制,过度的兴奋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睡眠。
情感能力训练
有一首这样的儿歌:有个小孩怀里抱,粉面团团长得俏,一逗他一笑,两逗他两笑,不逗他不笑,老逗他老笑。从这首儿歌中可以看出,孩子刚出生,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情感潜能。那么0~6周的孩子应该如何开发其情感能力呢?父母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向孩子“示好”
每个人都喜欢别人友好的表情和行为,刚出生的孩子也不例外。并且,初生婴儿的情感能力具有可塑性,他们更容易被外力向良好、高尚的方向引导,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示好”,孩子就会受到这种情绪感染,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不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干扰。
父母向孩子“示好”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最常见的几种:
●向孩子“倾诉”
在孩子情绪好的时候,向孩子“倾诉”。父母在说的时候要声音轻柔,语调平缓,并同时伴以抚摸孩子的动作。
●经常性地对孩子微笑
父母可以经常性地俯身、近距离地对着孩子的脸微笑,并轻声唤孩子的昵称,如“宝贝”、“宝宝”等。这样,孩子会逐渐意识到笑容表现的是喜欢、高兴等情感。
●与孩子讲“悄悄话”
轻声与孩子交流情感,对孩子说一些充满爱意的话,如“宝贝,妈妈好爱你。”“宝贝,妈妈梦见你了,你梦见妈妈了吗?”等等,每天都可以进行几次。
与孩子玩游戏
孩子虽然只有6周大,但是如果父母愿意与孩子玩游戏,就会让他们的快乐更上一层楼。原因是,父母经常与孩子玩游戏,既能使孩子保持愉快的心情,又能促进亲子间的感情。而且,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需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思考,有时候还会手舞足蹈,这些都对智力开发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与6周以内的孩子玩的游戏较简单,只需要父母用自娱自乐的方式逗孩子就可以了,下面是两个父母与孩子玩游戏的范例:
游戏一:找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用手帕蒙住自己的脸,问睡在摇篮里的孩子:“爸爸/妈妈呢?”这时候孩子会目不转睛地看着手帕。然后爸爸/妈妈突然拿开手帕,“爸爸/妈妈在这里!”如果孩子被逗笑了,爸爸/妈妈可以反复地同他玩这个游戏。还可以将手帕轻轻盖在孩子的脸上,然后问:“宝宝呢?”接着移开手帕,“宝宝在这里!”相信孩子一定会被逗得乐不可支。
游戏二:认识新朋友
爸爸/妈妈同时扮演着孩子与布娃娃的两个角色,先扮演孩子说:“你好,你好,布娃娃,很高兴认识你。”之后,又扮演布娃娃回答:“宝宝,宝宝,布娃娃也很高兴认识你。”这个游戏每天都可以和孩子玩数次。爸爸妈妈陪孩子做游戏时,要在孩子情绪愉快的情况下进行。
社交能力训练
孩子具有人际智能的潜能优势,发展孩子的人际潜能,对与孩子的智力开发也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在向他人学习,并观察自身行为与他人行为的不同之处,使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提高。开发孩子的人际潜能,也应该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而在孩子出生后的6周内,父母只需要为他们将来的交际能力发展做准备工作,具体的做法如下:
培养孩子良好的交际心态
训练6周内孩子的社交能力,父母主要是让孩子有一份良好的交际心态,良好的交际心态是培养良好交际能力的基础,而交际心态良好与否在很大程度上由环境决定。当一个人处于熟悉的环境中时,情绪会相对稳定,在见到他人时不会有不安或者焦躁的情绪,所以能够保持良好的交际心态。
父母可以抱着孩子在家里到处转转,并告诉孩子各种家具的名称或家庭成员的名字。等孩子长大一些,能够出门后,父母还可以抱着孩子到家附近的地方转转,并不断根据孩子年龄的增长扩大其的视界范围,使孩子尽早地熟悉各种环境。
引导孩子微笑
微笑是最富有人性的表现,一个简单的微笑有时候能够向他人传达友好的感情,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爱笑的孩子会更受他人的欢迎。
父母可以经常将孩子抱在怀里,和孩子逗笑,也可以利用玩具或者其他发声物品逗孩子笑。
当父母轻吻孩子或者和孩子玩的时候,一定要面露笑容,这样孩子就会将一些美好的感情(如“喜爱”、“高兴”)与笑容联系起来,当孩子需要向他人传达喜爱之情时也会笑对他人。
让孩子多与同龄孩子接触
给孩子制造与其他孩子交往的机会,多让孩子接触同龄人,即便是他们都还没有行走的能力,也不能对话交流,但是,他们之间却能建立起良好的“交际”关系。如一个两个月以内的婴儿哭,另一个或者另一些婴儿也会一起哭,这看起来好像是孩子之间的哭闹,实际上是一种共鸣。
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去有婴幼儿的家庭串门,或者要求婴幼儿的父母带着他们的孩子来自己家里做客。
动作能力训练
孩子刚出生不久,骨骼尚未发育成熟,不能自己做运动,所以只有靠父母来帮忙。父母选择的运动一定要符合孩子的身体条件,既简单却有效,能够起到锻炼身体和促进智力发展。
帮孩子做健身操
健身操的种类较多,既有活动手或者脚的,又有活动全身的。孩子在父母的指导下做这些体操时,不仅手脚各部位的肌肉得到了锻炼,促进手脚等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性,还能促进大脑细胞的发育和功能的完善,有助于对孩子智力的开发。
●打水操
让孩子保持仰卧状态,父母握住孩子的双腿脚踝。先将其左脚上下摇动一次,再将其右脚上下摇一次,双脚如同打水状。
●打鼓操
让孩子保持仰卧状态,父母握住孩子的双手向左右两边伸展开。然后拿起孩子的左手,向胸部合拢,在孩子的胸口轻敲一下后再伸平,再拿起右手,做与左手同样的动作。然后同时拿起左手和右手,向胸部合拢,轻敲一下,再伸展开。
●扭扭操
让孩子保持俯卧状态,父母握住孩子的双脚。先将孩子的右脚抬起,放到左脚上,然后恢复平躺姿势,并将左脚抬起,放在右脚上,如此左右重复各10次。
●颈部操
让孩子保持俯卧姿势,父母双手握住孩子的腰部,略微向上抬,然后再将其身体轻轻放平,重复该动作10次左右。
在这里,需要提醒父母注意的是:每一项训练都必须在孩子情绪愉快的时候进行训练。选择孩子能接受的项目进行训练,如果孩子有抗拒的表现,就应立即停止。做操时,要掌控节奏和运动量,不能让孩子产生疲惫的感觉。本训练操适合1岁以内的孩子来做。
给孩子按摩
给刚出生的孩子按摩,能促进孩子全身的血液循环,帮助孩子身体放松,有利于提高婴儿的运动能力和识别能力。另外,按摩还能增强孩子机体免疫力,促进肠胃的蠕动,帮助消化和吸收,是有利于婴儿身体健康的“静态运动”。
妈妈帮孩子洗完澡后,用毛巾裹住孩子,以免孩子着凉,然后在手心倒上适量按摩油,依次按摩孩子的以下部位:
●头部
用两只手的拇指从孩子的眉心处开始滑动,一直到太阳穴位置结束,按摩的时候手劲要适中,反复按摩6次后,再由下颚中心向耳后根滑动。
●胸腹部
右手掌摊开从孩子左肩部(大人方向看过去)按摩至又下肋骨处,共6次;然后从左肩部按摩至下肋处,进行6次。接着右手掌、左手掌分别从孩子的肚脐左上角开始,顺时针按摩到右上角。
●上肢
首先按手部,爸爸或者妈妈双手按螺旋状顺时针从孩子上臂肩关节处开始按摩,一直按到手腕,反复6次。然后再按手指,依次从每个手指的指根处按至手腕,最后在手指尖上按一下。
●下肢
与按摩手部时一样,先从孩子的左大腿根处开始按摩,一直按至脚踝处,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按右腿,再依次按每个脚趾。接着,两只手用倒人字形的手法从脚底推到脚趾根处,每个脚趾按一下,最后轻轻按一下涌泉穴。
●背部
将两个手掌平放在孩子的背上,从脊椎颈根部沿着垂直脊椎的方向朝两边推开,然后用右手掌从头部后发际处一直按摩至臀部。
父母在给孩子按摩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保持安静,但是可以放一些轻缓柔和的音乐;当孩子感到疲劳、饥饿或者烦躁时,父母不宜给其按摩;房间温度最好保持在25~30℃。
第二阶段 6~14周智力训练
父母在前6周的训练已经获得了回报,孩子在各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如孩子会对着父母笑;能感知父母的抚摸,并变得兴奋愉快;视觉也进一步发展,能看见周围的东西……孩子点滴成长的进步都会激励父母更加努力,做他们应做的事情,尽他们的职责。那么,接下来在孩子的6~14周里,除了要继续前期的训练外,还要做些什么呢?
感觉能力训练
孩子6周以后,父母不但要继续前期的感觉能力训练,还应进一步让孩子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感受物体的物理特性,如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丰富孩子的感觉经验。
视觉能力训练
这个时期的孩子逐渐建立视分辨能力,会对某种颜色很感兴趣,看到后会手舞足蹈,显得非常兴奋;对于不感兴趣的颜色,他们则会表现得无动于衷;他们还喜欢看会动的东西。根据孩子的这些视觉上的特点,父母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训练:
●让孩子注视喜欢的东西
当孩子看到自己喜欢的物品或图画时,会较长时间的注视,而且还会出现快乐的表情,如露出笑容、手舞足蹈等,这种视分辨引起的喜悦对诱导孩子认识物体有好处。
父母要细心地观察孩子喜欢看什么,如果孩子在看到某件物品或者某幅图画时久久不肯移开目光,就很有可能是对它们产生了兴趣。在训练时,父母就可以将孩子喜欢的图画或者物品放在孩子的眼前,或者挂在孩子躺着也能看见的墙壁上,让孩子尽情“欣赏”。
●锻炼孩子的追视能力
6~14周龄的孩子喜欢看移动的物品,根据这个特点,父母可以有针对性地训练孩子的追视能力。训练孩子的追视能力也很重要,当孩子的目光随着物体的移动而转动时,孩子的头部也在转动,这说明孩子的视觉已经能够与头颈部的动作协调起来。这项锻炼还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原因是在孩子刚出生时,孩子的双眼还不能完全集中到某个物体上,对其进行“视觉集中”训练,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开端,也是促进其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孩子清醒时,父母让孩子仰卧在小床上,然后拿着用线系住的红色绒线球,在离孩子15厘米远的地方抖动,使孩子注意到球。将孩子的目光吸引过来后,再左右移动小球,让孩子追视小球。如果孩子的视线中断,父母可重新开始,或者换一种颜色的球继续。
父母还可以让孩子保持坐姿,然后让红色的皮球在地上滚来滚去,吸引孩子的视线。
除了用玩具让孩子学习追视外,根据婴儿期的孩子喜欢看人脸的特点,父母还可以让孩子追视自己的脸。当爸爸或者妈妈不断移动自己的头部和脸时,孩子会用眼睛追随着爸爸或妈妈的脸的方向,头部和颈部一起转动,头部甚至还能上抬。
在做这项训练时,每次让孩子追视的时间不要过长,保持2分钟左右即可,否则会造成孩子视觉疲劳。
听觉能力训练
这一阶段,孩子开始对妈妈发出的声音很敏感,如听到妈妈的脚步声,会停止哭闹;当听到熟悉的音乐时,孩子的脸上也会有愉悦的表情,甚至还会出现四肢跟着音乐节奏舞动的情形。根据孩子具有的这些听觉特点,父母可以采取以下训练方式:
●训练孩子的听觉分辨力
孩子的听觉分辨力低下,可能会对差别不大的声音产生混淆,进而影响到听觉效果,在上学后还会影响到其听课效果。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训练其听觉分辨力,可以帮助孩子避免“听不清”的情况,也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
对孩子的听觉分辨力训练,父母主要通过让孩子分辨声音的高低、大小、音色以及辨别声源的方向等,来分辨相似的声音,以增强其听觉分辨力。
训练孩子听觉分辨力的具体方法如下:
准备6~10个不同的容器,容器的材质可以是玻璃的,也可以是陶瓷的或者是金属的。在每个容器中装上水(水的多少可以随便定)。在训练时,父母用筷子敲打各个容器,“演奏”出不同的声音给孩子听。
准备三个小纸盒,分别装上硬币、花生米、瓜子,然后依次在孩子的耳边摇动,看看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对此很感兴趣,父母可以多摇动几次,先按一定的顺序,慢慢再打乱顺序,看孩子的反应。
●训练孩子随声音转头
孩子在对声音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后,开始能准确地分辨声音的方向和来源,在此基础上,父母可以将孩子的几种能力在一起训练,如将动作能力、听觉能力和视觉能力放在一项训练内容里,这项训练内容就是让孩子随声音转头。
父母手持颜色鲜艳的彩色发声玩具,在离孩子眼睛30厘米远的地方,先慢慢向右移动,边移动边让玩具发声,然后再慢慢向左移动,让孩子的头随着玩具转动,孩子的头向左右各转动一次,训练就可以停止。
父母在孩子的手边挂一个小铃铛,保证孩子抬手就能碰到铃铛。然后故意引导孩子,让孩子的手碰到铃铛上,每次碰到铃铛和听到声音后,孩子都会转过头去看看。父母多引导几次,孩子还能从中发现声音与铃铛的关系,并有意无意地用手去碰铃铛。
味觉能力训练
这个时期的孩子依旧是以母乳和牛奶作为主食,口味不免有些单调。当孩子长到两个月左右时,父母就可以给孩子添加一些辅食,适当改变一下孩子的口味。
吃饭的时候,父母将孩子抱到饭桌旁,用筷子蘸上菜汁让孩子品尝。注意不要给孩子喝过多的菜汤,因为会使孩子摄入大量的盐分。如果孩子品尝后有皱眉的表现,就不要继续喂食。
平时除了给孩子喝奶以外,还可以适当搭配一些鲜果汁,如橘子汁,以补充维生素C。在孩子出生后的半个月里,就可以搭配着给孩子喂鱼肝油,每天1~2滴。
另外,父母还可以给孩子喂食鱼肉。具体做法是:将鲜鱼洗净去内脏,整条蒸熟,然后去皮、去骨并研碎,和米粉或奶粉混在一起,加糖或盐,调成稀糊状后用奶瓶喂食。
以上几种方法都是适合该阶段孩子的喂养方法,既可以训练孩子的味觉,又能保证孩子的智力发展所需要的营养。
嗅觉能力训练
在上一阶段,已经让孩子体验了多种气味,大大丰富了孩子的嗅觉。不过在这一阶段,孩子的嗅觉能力仍需要进一步加强,除了让孩子闻一些明显的有香味或者有臭味的东西外,父母还可以让孩子多闻一些生活中常有的气味,进一步扩大孩子的嗅觉体验范围让孩子闻不同的味道,能进一步丰富孩子的嗅觉体验,帮助孩子分辨各种不同的气味,并在头脑中作出相应的反应,能促进孩子思维的敏捷性。例如,妈妈每做好一道菜后,就将盛菜的碟子拿到孩子的鼻子下,让他闻一闻,同时亲切地对他说:“真香呀,想不想吃呀?”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进行该项训练时,菜不能太烫,如果有汤,要少盛一点,以免不小心烫到孩子。
此外,尽量将孩子睡的小床放在空气流通的位置,保证空气的清新,使孩子保持嗅觉的灵敏性,能敏锐地感受到每一种在空气中飘荡的气味。但是,不要将孩子的床放在空气对流较明显的地方,以免伤风着凉。
触觉能力训练
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能够主动用手抓握东西,用手的触摸感知物体的存在。根据这一特点,父母在进行训练时可以加强孩子手部的触觉训练。具体训练方式如下:
●训练孩子的抓握能力
手部动作的发展是孩子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并且,手是人体重要的触觉器官,让孩子不断地用手触摸,能够很好地锻炼其触觉能力。因此,父母可以有针对性地训练孩子的手部抓握能力。
让孩子仰卧,把能发出响声的玩具放在孩子伸手可触摸的地方。当孩子抓到玩具后,让孩子玩一会儿,然后把玩具拿回原来的位置,让孩子再重复之前的动作。
父母抱着孩子,指认家中一些物体或各种玩具,然后扶着孩子的小手去摸一摸,感觉一下,如电视机、电冰箱、录音机、玩具小熊、玩具小狗等;让孩子尽情地玩水、玩泥巴、玩泥胶、玩沙子;帮助孩子将小手伸到米袋或豆子中。
父母将自己的手指放在孩子的手心让其抓握,并轻轻的摇动孩子的手,向其“示好”。等到引起孩子的兴趣后,父母再将手指悄悄从其手心抽出,看孩子能否感受到。
在孩子吃奶时,妈妈把孩子的小手放在乳房上或者奶瓶上,让其触摸。
●抚摸孩子在第一阶段我们就曾提到过,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因此,除了训练孩子手部的触觉外,其他部位也要同时进行。父母可以在上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对孩子进行全身性的抚摸。
语言能力训练
6~14周是孩子简单发音的阶段。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有了积极要“说”的愿望。例如,当孩子感到兴奋时,父母可以听到孩子发出舒服、高兴时的发音,如啊、哦、噢等,孩子越兴奋,发音就越多。因此,给孩子创造舒适的环境,孩子就会不断练习发音,这是语言学习的开始,此时,父母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对孩子进行语言能力训练:
与孩子交流
父母可以抱着孩子出去走走,边走边与孩子交谈路边的见闻,这不仅有利于孩子熟悉一些常用语言和常见物体,还能帮助他们建立物体与声音之间的联系。
●时刻与孩子保持交流
父母在离开孩子时,要对孩子说“再见”;给孩子喂饭时,要告诉孩子:“吃饭了”;在喂孩子吃饭的过程中,父母要边喂边告诉孩子吃的是什么,如“来,吃一口鸡蛋羹”。带孩子在外面散步时,要不时地告诉孩子所看到物体的名称,如“那是一只小猫”、“这里是公园”等。
●学会孩子的“语言”
在与孩子交流时,孩子可能会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这时候父母也应该迎合孩子,学孩子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继续加强对孩子的“传音”工作。由于父母的迎合,孩子会越说越开心,越说越喜欢说。
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发音口型
正确的口型也是孩子语言能力的一部分,口型对了,发音才能精准,因此,父母在教孩子发音时,除了迎合孩子之外,还应当随后示范正确的口型。
例如,在逗孩子或与孩子交流时,父母应与孩子面对面,使孩子能看得见自己的口型,然后用亲切温柔的声音,试着对孩子发出单个韵母,如呜、喔、啊等声音,父母的口型要稍微夸张一点,发不同的音时的口型之间要有明显的区别。
认知能力训练
6~14周龄的孩子的认知能力已经有一定的进步,喜欢看彩色的图画,并开始表达自己的兴趣。当孩子看到喜欢的图画时会笑,会动手去摸;看到不喜欢的图画时,不会有新奇感,也不会长久注视,稍后就转头不看。鉴于孩子这段时间的生理特点,父母应当采用以下方法加强孩子的认知训练:
认识父母
一般而言,孩子在出生后,经常看到的人就是爸爸和妈妈,但是他还不能理解“爸爸”、“妈妈”这两个词的意思,也无法分辨哪个是爸爸,哪个是妈妈,这就需要父母帮助孩子去认识。让孩子认识父母,明白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称呼的不同,是训练孩子认知能力的第一步。
将孩子放在婴儿床上,爸爸妈妈同时面对孩子,爸爸先指着自己对孩子说:“爸爸。”之后指着旁边的妈妈说:“妈妈。”之后妈妈再次指着自己说:“妈妈。”之后指着旁边的爸爸说:“爸爸。”这个训练需要每天进行2~3次,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孩子听到“爸爸”时就会向爸爸看去,听到“妈妈”时则向妈妈看去。
认识日常物品
随着孩子的感官能力,特别是视觉能力的加强,他们看到的东西将会更多。父母的一些做法是一种前期的诱导,对孩子之后认知事物有很大帮助,每天重复进行这些活动,能使这些物体以“模式”的形式印刻在孩子的记忆力中,孩子的认知能力就会大大增强。例如:
父母递给孩子不同的东西,如布娃娃、水果、书等东西,让孩子边看边摸,并告诉孩子它们的名字是什么。这样的训练每天都要重复进行,不可间断,父母还可以抱着孩子在家到处看看,或者抱着孩子去户外走走看看,在让孩子看或者摸的同时,告诉孩子各种物品的名称,每天反复进行。
情感能力训练
出生时间超过6周的孩子,其情感能力似乎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够敏锐地感觉气氛的变化,表达出一定的好恶。当父母用严厉怒斥的语气和孩子说话时,孩子可能会哭会闹;当父母用和蔼亲切的语音说话,孩子则有可能会开心的笑,四肢还会愉快的舞动,露出欢快的神情,这些都是孩子表达情感的方式。情感能力能帮助孩子自由地表达情感,避免因为负面情感得不到正确的发泄而导致各种负面情绪,以及由此引起的抑郁情绪。事实证明,孩子如果出现抑郁情绪,不仅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也会影响智力开发的效果。因此,父母要积极地采用下列训练方法帮助孩子进行情感能力的开发。
经常让孩子看妈妈的脸
经常让孩子看妈妈的脸,不仅能训练其视觉,还能训练孩子的情感能力。美国加州大学教授舒尔指出,“母亲充满感情的脸,对婴儿是最强有力的刺激,而婴儿对母亲脸庞的强烈兴趣,特别是她的眼睛,带领孩子和母亲陷入一段相互的凝望”,这会使孩子的脑内啡肽物质浓度上升,产生愉悦幸福的感觉。这种幸福感来自于亲子的感情互动,诱发孩子对妈妈的情感依赖。
在孩子安静时,妈妈可通过说话的方式将孩子的目光吸引到自己的脸上。此时,妈妈的脸上要保持温馨的笑容,并用温和的语调和孩子交流。
通过游戏增进孩子与父母的感情
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心情愉悦,这种愉悦能诱发孩子对父母的亲近和依赖。另外,父母与孩子在游戏中交流,能够对孩子的社会性、情感和认知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捉迷藏游戏
父母先离开孩子一会儿,然后突然出现在孩子面前,并对孩子微笑,拍手,叫孩子的名字。这时候孩子可能会因为高兴而手舞足蹈,甚至主动伸出双手等。
●踢气球游戏
父母准备一个色彩艳丽的气球,充上气。将气球挂在孩子的睡床上方,高度以孩子抬脚就能踢到为宜。爸爸/妈妈轻轻抓住孩子的一只小脚丫,抬起来,踢一下气球,边踢边唱儿歌:“红气球、绿气球,一脚踢飞打气球。”此外,还可以让孩子的双腿同时踢气球。
常常对孩子微笑
笑是情感的催化剂,父母经常对孩子笑,也能使孩子产生愉悦的情绪,并同样报以笑容。
父母在和孩子玩耍时或平时应经常俯身对着孩子笑,如果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也报以微笑,就要亲吻孩子作为奖励。
此外,父母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父母之间产生的冲突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极有可能降低其情感能力。
社交能力开发
年龄在6~14周内的孩子已经可以发出有声音的、特殊的婴儿式的“迷人的微笑”,这种微笑可以激发他人的好感。这说明孩子已经会采用某种方式来拉近与他人的距离,他们的社交能力较前一阶段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孩子仅仅会微笑还不够,要培养孩子出众的社交能力,除了继续上个阶段的方案,还应进一步进行社交能力的开发训练。
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在交际活动中,孩子的性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孩子开朗、乐观,那么孩子将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良好的、安全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以上性格,事实证明,如果在父母的教育方式比较民主、开放的家庭中,孩子容易养成开朗、乐观的个性,使得孩子长大后能够与他人和谐交往。相反,如果在一个家庭氛围不和谐的环境中成长,孩子会长期情绪低落、感到缺乏信任与责任感,并因此变得性格内向,缺乏自信,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将来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应当做到:要多对孩子露出笑脸;要多和孩子说话、逗孩子玩;应该多和孩子玩亲子游戏;对孩子的态度应该保持一致,不要因此发生争论,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给孩子做一个有礼貌的好榜样
孩子有着极强的模仿能力,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他们。如果父母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有礼貌,能够热情地问候他人,那么,孩子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长大后就会成为一个有礼貌的人。如果父母不喜欢主动同他人打招呼,孩子就会受到这样的暗示:见到熟人后不打招呼也可以,孩子长大后,可能就会成为一个不愿意主动问候他人的人,并因此无法更好地融入社会。父母在树立榜样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主动与他人打招呼
当父母抱着孩子外出看到熟人时,应该脸上保持微笑,热情主动地同他们打招呼,并向对方使用一些礼貌用语。
●主动向对方道歉
当不小心给别人带来麻烦时,应该主动赔礼道歉,需要赔偿时不应抵赖。
●重复其他礼貌用语
父母还可以通过一些刻意营造出来的场景为孩子做好榜样。例如:妈妈抱着孩子坐在地毯上,请爸爸拿东西给孩子玩或者吃。当爸爸拿来东西时,妈妈要说“谢谢”,还要引导孩子说“谢谢”,或用点头的动作表示“谢谢”。当送客人出门离去时,父母说“再见”,还要挥动孩子的手,向客人说“再见”,反复进行训练,孩子就记住了这些与人交往的细节!
动作能力训练
6~14周大的孩子几乎不能独立完成任何一个动作,但是,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一些难度较小的动作训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这个时期的动作训练,应以在父母的协助下完成为主,具体训练方式如下:
抬头训练
由于颈部的力量不够,刚出生的孩子无法独立完成抬头动作,即使在出生3个月时也要在父母的训练下才能逐渐抬头。
●吸引孩子的注意
在给孩子喂完奶后大约两个小时左右,让孩子在一张床面较硬的床上俯卧一会儿,爸爸或妈妈手拿玩具在孩子头部的前方,并对孩子说“宝贝,看这里”,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需要注意的是,每次训练的时间不要太长,以免孩子累到,该方法以每天一次为宜。
●喂奶后竖抱孩子
喂奶后竖抱孩子,使其头部靠在父母的肩上,先用手轻轻地拍几下孩子的背部,防治溢奶。然后用手扶住孩子的头部,让头部保持自然直立片刻。该项训练每天进行4~5次。
●引导孩子抬头
当孩子空腹时,将孩子放在妈妈的胸腹前,并使孩子自然地俯在妈妈的腹部。然后爸爸妈妈用双手放在孩子的背部按摩,并逗引孩子抬头,有时候孩子会抬头。该训练每天一次,每次5分钟左右,进行训练的时候也可以由爸爸代替妈妈。
全身动作训练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日学会爬和行走,学会成人的各种动作,但是前提是孩子必须先有足够的力量。全身性的动作训练能帮助孩子锻炼手、腿、足等多个部位的肌肉和力量,为孩子将来的爬行、走路和拿东西打下基础。此外,孩子的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能促进其大脑的发育和脑部功能的完善,让孩子多做运动有利于其智力开发。
●晃动小手
让孩子倚靠在爸爸/妈妈的身上,爸爸/妈妈举起孩子的小手晃动几下,并对孩子说:“宝宝,这是手。”引起孩子的注意后,爸爸/妈妈开始念儿歌:“小手小手拍呀拍,小手小手摇呀摇,小手小手摆呀摆。”一边念一边帮孩子摆动小手,反复训练几次。
●盘腿锻炼肌肉
让孩子躺在松软的垫子上或者床上,爸爸/妈妈双手握住孩子同侧的脚踝和大腿,将孩子的腿盘向另一条腿,片刻后恢复孩子初始的姿势,接着换另一条腿做相同的盘腿动作,爸爸/妈妈还可以边给孩子做边说:“盘过来,盘过去,经常运动身体好。”两条腿交换着反复几次后,如果孩子不喜欢这样的动作,就应该暂停动作。盘腿锻炼孩子的小腿肌肉和力量,让孩子尽快学会走路,同时也训练了孩子双腿的协调性。
●拨浪鼓锻炼腕部力量
父母拿一只拨浪鼓,在孩子面前摇动,使之发出“咚咚咚”的响声,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接着,父母拿起孩子的小手,把拨浪鼓放在孩子的手里,帮孩子握住并摇晃,一边摇一边有节奏地唱儿歌:“拨浪鼓,咚咚响。”这项训练能锻炼孩子手腕部的力量,提高手的握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孩子感受声音的节奏。
●让孩子尽情“跳舞”
在孩子清醒的时候,父母可以选取节奏感稍强又不太剧烈的音乐播放,随着节奏,父母先轻轻哼唱旋律,并举起双手随着音乐摆动,所有动作都要在孩子面前进行。然后慢慢举起孩子的小手和小脚丫,随着节奏摆动。这项训练通过反复运动四肢肌肉,增强了孩子肌肉的力量和弹性,为孩子将来翻身和爬行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 3个半月~5个半月智力训练
孩子在长大到3个半月时,由于自身的发展与上一阶段父母的正确教育,他们的各项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智力开发也成功迈出了第一步。但是,对孩子智力开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上阶段训练的基础上,这一阶段,父母们对孩子各种能力的训练方案还必须继续下去,但是所有的训练方法都必须有所改进,使之更符合孩子的年龄和能力特征。
感知能力训练
3个半月~5个半月的孩子刚刚学会爬,抓握东西,开始能够用身体去感知周围的世界了,因此,这个时期是感知能力发展的一个比较好的时期。这时候父母要训练孩子的感知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训练孩子对颜色的感知
对颜色的感知是一种很重要的感知能力,从这个阶段开始训练孩子对颜色的感知能力,为增强孩子辨别各种颜色打下基础。
经常给孩子看一些各种颜色的图片、玩具和其他物体,反复说出它们的名称给孩子听。这样做能发展孩子的视觉感知,加快孩子对颜色的认知。
训练孩子对温度的感知
对温度的感知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人们之所以知道气温的高低、天气的冷热,就是因为身体对温度的感知。灵敏的温度感知能力需要从婴儿时期就开始训练。
让孩子洗澡的过程也变成一个感知训练。调好洗澡水的温度,让孩子裸身坐在洗澡盆中,妈妈或者爸爸扶着孩子在水中玩。水中可以放上一些塑料玩具,任其漂浮在水上,增强孩子在水中玩耍的兴趣。
爸爸/妈妈抱着孩子站在镜子前,当孩子看到镜子里的人时,就会主动伸手去摸,但是摸到的是镜子。镜子是玻璃材质的,摸起来很凉,它能有效地刺激孩子的触觉。
训练孩子对时间的感知
人们常常说“时间过得真快”、“时间过得真慢”,这就是一种对时间的感知。很多科学事实证明,对时间有着良好感知能力的人,往往更会安排时间,也能更好地节约时间。
早上太阳出来后,新的一天开始了,孩子也该起床了。这时候,父母可以对孩子说:“早上好,太阳公公都起床了,小宝宝也要起来啦!”晚上睡觉前,父母则对孩子说:“现在是晚上,太阳公公回家去睡觉了,我们的宝宝也该睡觉了。”从而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语言能力训练
3个月左右或者年龄更大的孩子,不仅能够根据父母的动作、语调和表情等来理解他们话语的意思,还会跟着父母咿呀学语,会被父母的动作和语气逗笑。根据这些特点,父母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
给孩子朗诵儿歌和故事
●儿歌
朗朗上口的儿歌是小孩子的最爱,给孩子朗诵儿歌,能使孩子感受到语音的起伏和变化,体会到语言的神奇与温馨,并能激发孩子开口朗诵的欲望。可供父母选择的儿歌有很多,以下有两个范例供参考:
儿歌一:宝宝起床。
小宝宝,起得早。
睁开眼,眯眯笑。
咿呀呀,学说话。
伸伸手,要人抱。
儿歌二:宝宝穿衣。
小胳膊,穿袖子。
穿上衣,扣扣子。
小脚丫,穿裤子。
穿上袜子穿鞋子。
父母还可以结合实际的情景给孩子朗诵儿歌,如帮孩子洗澡就给孩子朗诵与爱干净有关的儿歌,与孩子玩耍时就朗诵与游戏有关的儿歌。
●故事
此外,在孩子安静的时候或者临睡前,父母可以给孩子朗诵一些小故事,应注意朗诵时的语气要随故事情节的起伏而起伏,做到声情并茂,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语感。
故事范例一:
咕咚来了
早晨的湖边,阳光灿烂,空气新鲜。
三只小兔在快活地扑蝴蝶,忽然湖中传来“咕咚”一声,这奇怪的声音把小兔们吓了一大跳。刚想上前去看看是什么东西,突然又“咕咚”一声,小兔们吓坏了,其中的一只小兔大声喊道:“快跑,咕咚来了,快跑呀!”
它们边跑边喊,一只狐狸正在和小鸟玩耍,看到它们边喊边慌慌张张地跑过去,于是它也紧张起来,跟着就跑。
它们慌慌张张的从森林中跑过,又惊动了小熊和小猴,小熊和小猴还没有完全睡醒,糊里糊涂地跟着它们跑起来。
大象看到它们慌乱的样子,拉住狐狸问:“出了什么事?”狐狸喘着气对它说:“咕咚来了,那个怪物有三个脑袋,八条腿……”大象听了,吓得也跟着跑了起来。
最后,动物们跑动的声音惊动了湖中的青蛙,青蛙感到十分惊奇,它拦住其中一个动物,问:“出了什么事?”大家七嘴八舌地形容“咕咚”的样子,青蛙又问:“谁见到了?”正在这时候,又听见“咕咚”一声,它们仔细一看,原来是木瓜掉进水里发出的声音,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故事范例二:
小蝌蚪找妈妈
池塘里住着一群小蝌蚪,它们大大的脑袋,黑色的身子,在水里甩着长长的尾巴,游来游去。
小蝌蚪们游啊游,几天后,它们长出两条后腿。
它们看见鲤鱼妈妈带着一群小鲤鱼在找食物,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你知道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吗?”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嘴巴很宽。你们去那边找找看吧!”
于是小蝌蚪们又游啊游,几天后,它们就长出了两条前腿。一天,它们看到一只乌龟在水里游动,就游了过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色的衣裳,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们又游啊游,几天后,它们的尾巴变短了。它们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穿着绿色的衣裳,头顶上鼓着一对大眼睛。小蝌蚪们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它们后腿一蹬,就蹦到了妈妈身边。
认知能力训练
3~5个月的婴儿活动能力增强,活动范围也逐渐增大,视野更加开阔,对周围的事物开始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索世界的渴望,此时是培养认知能力的大好时机,父母可采取以下训练方式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
训练注意力
在训练孩子的认知能力前,首先需要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只有孩子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某个物体上时,父母才能比较顺利地教会他们认识该物品。训练孩子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需要引导他们的注意力长时间地聚焦在某个事物上,提高注意力时间。
先抱孩子坐在床边,然后滚动玩具球从床的一侧滚到另一侧,使孩子的注意力能较长时间地集中在小球上,以此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强化孩子对日常用品的认知
前一阶段的训练中,孩子只是对各种物体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在这一阶段中,父母应该强化孩子对这些物品的认知。由于孩子接触得最多、最熟悉的都是家里的物品,因此,父母只需要进一步强化孩子对家里物品的认知就可以了。
父母抱孩子站在门边,指着门对孩子说“门”,并做一个先开门后关门的动作,反复几次后,孩子就认识了门,并形成了条件反射,以后再听到大人说“门”时,孩子的眼睛就看着门。父母也可以抱着孩子站在桌子前,将台灯打开,让孩子看一会儿灯光,然后再将灯熄灭。如果孩子愿意,父母还可以握着孩子的手,让孩子自己体会一下开灯关灯的感觉。
以上的方法是让孩子从视觉、触觉等方面同时认知物体,这样就会加深孩子对物体的印象,更容易记住。
训练指认能力
一个人之所以具有认知能力,是因为他将一些东西的特性都记在头脑中,当他再次看到这个物品时,就能根据这些特性回忆起物品的名字。教孩子指认物品时,孩子需要听懂父母的指示,并根据指示指出相应的物品,不仅训练了孩子的认知能力,也锻炼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训练孩子的指认能力可以采用以下两个具体方法:
●看图片指认
父母准备一组有各种物品图案与名称的图片(十张左右),先教孩子逐个认识上面的物品。然后,由父母说名称,引导孩子用手指出相对应的物品。刚开始时孩子可能还不懂得用手指,父母可以在说出一个名称后,做一个用手指的动作,并示意孩子也做这个动作,同时将孩子的手拉到对应的物品图片前。
●看实物指认
爸爸/妈妈抱着孩子或者让孩子仰卧在床上,与孩子的视线相对。这时,爸爸/妈妈问:“宝宝的鼻子呢?”然后用手指点一下孩子的小鼻子说:“宝宝的小鼻子在这里呢。”接着再问:“爸爸/妈妈的鼻子呢?”拿起孩子的小手,让孩子触摸爸爸/妈妈的鼻子,告诉孩子:“这个是爸爸/妈妈的大鼻子。”说完,脸靠近孩子,用鼻子顶着孩子的鼻子,同时发出夸张的“嗯,嗯,嗯”的声音。该项训练有利于帮助孩子对五官产生初步印象,意识到五官的存在。
情感能力开发
3~5个月的孩子,就已经开始表现出对某些人的好感和依赖,而这些人一般是负责照顾孩子起居和玩耍的人。如果孩子对某人产生好感和依赖,那么孩子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往往只要这个人抱,睡觉也一定要这个人来陪。由此可见,此时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情能力,能够辨别亲疏了。但是,要进一步培养孩子的情感能力,还需要继续进行以下的相关训练:
与孩子“交谈”
父母与孩子交谈,能促进孩子的一些良好情绪的开发,如高兴、喜爱等,父母经常与孩子交谈,孩子的情感就会很丰富。
当孩子情绪好时,父母可用愉快的口气和表情,或用玩具,逗引孩子发出“啊、啊”或“咯、咯”的笑声。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的情绪会越来越好,并且玩兴很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还会对陪自己玩耍的人产生强烈好感。
给孩子安全感
孩子也渴望受到重视,有了父母的重视和爱,他们会感到安全,而这种安全感是孩子从事各种活动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情感。给孩子安全感,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付出很多的爱,并让孩子感受到。
父母要经常对孩子做一些充满爱意的动作,如笑、注视、摆手、亲吻孩子等。
父母经常亲亲孩子的脸颊,模仿孩子的声音,给孩子反馈,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在关注自己,喜欢自己。亲子间的喜欢一般是双向的,当孩子感觉自己受到父母的重视和喜欢时,也会更喜欢父母。
经常表达对孩子的爱。经常对孩子说“宝贝,我爱你”,并配以亲吻的动作。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亲吻孩子的身体,与孩子嬉戏等,这些都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孩子也会因此付出更多的爱给父母。
社交能力开发
通过上一阶段的训练,加上孩子自身的发展,孩子已经具备了一些初步的社交技巧,如会对着熟悉的人笑,会用笑来讨好对方等。但是,这些仅仅是最基本的一些社交技巧,父母还需要通过以下方法进一步训练孩子的社交能力。
给孩子创造笑的机会
笑对于社交具有很大的益处,一个爱笑的人永远是最受他人欢迎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随着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增强,父母有更多的方法让他们爱上笑,并且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观察表情
当孩子笑时,父母抱着孩子到镜子前,让孩子看自己笑的模样。当孩子哭时,父母也抱着孩子到镜子前让孩子看自己哭的模样。经过这种对比后,孩子可能就意识到笑比哭好,从而更多的选择笑而不是哭。
●鼓励微笑
当孩子笑时,父母还可以对孩子说:“宝贝,你笑起来真好看,像个天使一样。”并微笑着用嘴亲一亲孩子。这样孩子也会逐渐领悟到:原来爸爸妈妈喜欢自己笑,于是孩子会露出更多笑容。
给孩子创造接触其他孩子的机会
在上一阶段也有相关的训练,但在这一阶段训练内容有所增加。
父母带孩子到户外,或者到孩子多的地方,除了带着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还要一边用手指一边介绍:“这是哥哥,这是姐姐。”这样能增强孩子的社交兴趣,还能让孩子意识到男女性别的不同之处。
当别的孩子玩耍时,父母还可以抱着孩子在一旁观看,以建立孩子的同伴意识。
动作能力开发
3个半月至5个半月的孩子刚刚会爬行,还不具备自己用手脚把身体支撑起来的能力,并且由于手部的力量还不够大,他们只能抓起一些较轻的东西;腿部的力量也不足以支撑他们独立站立或者扶着桌椅站立。在此期间,父母可着重训练孩子手和脚的动作,以锻炼孩子手部和腿部的力量。具体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锻炼孩子的臂力
孩子的臂部起初是柔软无力的,甚至连自己的身体都无法支撑,在经过训练后,他们手臂上的肌肉得到锻炼,才逐渐有力气撑起身体,这为孩子将来爬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让孩子趴在床上或者铺有地毯的地上,并把孩子感兴趣的玩具放在孩子面前,逗引孩子。孩子渴望拿到玩具,就会试图用手来撑起自己的身体。开始时,孩子会试着用肘部撑起上身,当孩子完全用肘部撑起身体时,父母再将玩具从床上或者地面上拿起,孩子会跟着父母的动作试图抬起上身,这时,由于孩子双手动作不协调或者力量不够,可能会导致身体向一边倾斜,并出现翻滚的现象,所以这时候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帮助,使孩子能够顺利用双手撑起身体。
训练孩子翻身
孩子在学习翻身时,需要颈部和臂部的肌肉更强壮、有力,所以让孩子学习翻身能锻炼其颈部和臂部的肌肉,并有助于其肌肉关节综合能力的发展,这也为孩子将来学习坐稳、爬行、走路等一长串的动作学习打下基础。
与锻炼孩子的臂力一样,父母需要先想办法调动起孩子翻身的愿望,可以把玩具放在孩子的一侧伸手够不着的地方,然后引导孩子去拿玩具。孩子会为拿到玩具而先翻倒,当伸手使劲也够不着时,身体再使出力量变成俯卧,经过不断努力,孩子就会在无意识中完成翻身的全过程。
锻炼孩子手部力量
在前面几个阶段的训练中,对孩子手部力量的锻炼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手部力量锻炼是一个长久的过程,父母需要根据孩子身体的成长规律逐渐加大训练的难度。
父母买一些带拉线的玩具,最好是能发出响声引起孩子兴趣的品种。然后妈妈把线放到孩子手里帮孩子拉,玩具的响声会刺激孩子,激发孩子小手握紧,自己来拉。经过多次训练,孩子就会自己玩耍了,握力也就随之增强。
另外,让孩子趴着,爸爸/妈妈拿着小球从孩子的眼前晃过,以吸引其注意,然后爸爸/妈妈让小球从孩子眼前慢慢滚过。刚开始球从一侧滚到另一侧时,孩子会专心地看,经过几次重复之后,孩子很快就会伸手去抓那个球。抓球法是个一举两得的训练方法,在训练孩子手握力的同时,还可以训练孩子眼睛的追视力。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当孩子长至3个半月至5个半月时,父母应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根据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父母可以从最基础的自理能力训练开始,如训练孩子吃一些糊状食物,训练孩子适应正常的作息规律——白天少睡,晚上多睡,教孩子自己用手抓东西吃等。孩子学会生活自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思索和行动的过程,这些都对智力发展具有辅助作用。
帮助孩子建立正常的作息制度
孩子在刚出生时根本没有正常的作息制度,有些孩子白天睡得多,导致晚上睡不着。这对孩子将来的成长是非常不好的,不仅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独立生活,而且会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发育,父母应该及时帮助他们改正过来,有意识地在白天多陪孩子玩,使其无法入睡,这样一来,到了晚上,孩子自然就能够睡得着了,反复几次后,孩子的作息制度就能逐渐正常。
帮助孩子形成对大小便的控制能力
这项训练对于将来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些孩子的父母从来不给他们把大小便,孩子只要穿着纸尿裤就万事大吉,结果孩子长到两三岁的时候依旧没有控制大小便的能力。因此,从小开始训练孩子对大小便的控制能力,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训练在孩子睡醒后或者吃完奶10分钟后,或上次小便后半小时左右,所达到的效果较好。训练前应把握孩子大小便的大概时间,当孩子想要小便时会出现各种表现,此时父母需要及时给孩子把小便,如果父母忽视了这些反应,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有任何预告就开始小便了。
在给孩子把小便时,爸爸或者妈妈应将孩子放在自己的两手间,每只手托着孩子的一条腿,将其稍微分开,然后嘴巴里发出“嘘嘘”的声音。几次后,孩子就会将父母的“嘘嘘”声与小便之间建立联系,再听到这个声音,孩子就知道要小便了。
把大便可以采用同把小便一样的方法。
让孩子自己用手抱奶瓶
这项训练也很重要,孩子自己用手抱奶瓶吃奶,这意味着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照顾自己的能力,能自己“吃东西”了。孩子自己用手抱奶瓶,还是学习吃饭的一个前提条件。
让孩子自己用手抱奶瓶喝奶,同样需要经过训练。当孩子喝奶时,父母先帮孩子扶稳奶瓶,然后用另外一只手在下面做好接奶瓶的准备,慢慢将扶奶瓶的手放松。孩子喝奶正喝得有滋有味,当孩子感觉到奶瓶要离开嘴巴时,就会学父母的样子伸出双手抱住奶瓶。如果孩子无法牢固地抱住奶瓶,父母应当将手放在奶瓶底部,防止瓶子掉落砸伤孩子。
第四阶段 5个半月~8个月智力训练
通过上三个阶段的训练,已经为孩子的智力开发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这一阶段,将继续对前面几个阶段中的各项能力进行专项训练,并且训练的难度会适当增加。但是,父母也不必担心,因为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动作能力,因此,父母和孩子所要承受的训练难度只会越来越小。
感觉能力训练
这个阶段对孩子的各项感觉能力的训练应该更加丰富,父母要在以前的基础上加入新的“节目”,以进一步提高孩子的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和嗅觉。
听觉能力训练
孩子长到5个月后,对外界的声音刺激会产生明显的反应,如父母说到某个物体名称时,孩子会注视对应的物品,物品着地发出声音时,孩子会转过头去寻找声音来源。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到了7个月左右时甚至能听懂大人说“不”的意思,这说明孩子对声音的刺激已经非常敏感。这个时候,父母不能再单纯地训练孩子的听觉能力了。训练孩子的任何一项感官能力,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他们能自如地综合运用这些能力。
因此,在孩子各方面的感官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后,父母就需要引导孩子将各个感官能力综合起来运用,帮助自身更好地记忆和理解事物,从而提高智力开发的成效。所以,在这个阶段,父母主要是训练孩子辨别各种不同声音的能力,同时还可进行听觉和其他能力的综合训练,以使孩子的听觉能够与其他各项能力协调发展。
指物找物。父母随便指着家里的某一件物品,如桌子,问孩子:宝宝,桌子在哪儿?这时候孩子就会寻找桌子,并将它指给父母看。这项训练能帮助孩子协调听觉、视觉和动作等各项能力。
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爸爸或妈妈稳稳地抱住孩子,在音乐声中开始慢慢地转动身体,但是速度不要太快。当父母停止转圈时,再引导孩子找出声音的来源。音乐的刺激能让孩子心情愉快,在旋转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孩子的平衡感,扩大孩子的视觉领域。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这项训练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时间还可以不断延长。
视觉能力训练
这个阶段的孩子视力增强,能看清较远处的物体,在听到父母说某个物品的名字或指向某物品时能主动去看该物品;但是,依旧只对黑白两色感兴趣,不能分辨红、绿、蓝、黄四种颜色。在这个基础上,父母既要适当扩大孩子的视野,丰富其视觉,又要锻炼孩子更仔细观察物品的能力。
●丰富孩子的视野
父母经常抱着孩子到居住周围的外界环境走动,指给孩子看各种景物和物体,给孩子讲这些景物的名称,以及与这些景物有关的故事。
●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视觉能力与思维能力的综合,它要求孩子看物体时,能够更加细致地去看物体所具有的特性,如颜色和形状等,对孩子视觉能力的要求更高。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只对黑白两色比较敏感,所以在这一阶段主要训练他们对形状的认识。
现实中的物体都有各自的形状,如圆形的、方形的、三角形的等等,认识这些形状,有助于帮助孩子更好地记住和描述他们所看见的物品,还能为孩子将来学习几何奠定基础。
父母可以找来家里的一些废弃的纸盒,将纸盒拆开后,用剪刀分别剪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如圆形、三角形和各种方形等。教孩子认识各种形状,告诉孩子各种形状的名称,并由父母说出名称,让孩子指认。
味觉能力的训练
在6个月到1岁这一阶段,孩子的味觉最灵敏,品尝各种食物能促进味觉的形成和发育。所以,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品尝各种味道不同的食品或者饮料,以训练孩子的味觉能力,并教会孩子将味觉体验与一些味道的形容词结合起来,具体方法如下:
●增加孩子的“零食”
训练孩子的味觉永远离不开吃,而食物的味道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让孩子多进食一些各种各样的食物,能丰富其味觉体验。
父母可以适当增加孩子食品的种类,喝的除了母乳和牛奶外,还可以适当喝一些新鲜的水果汁,如橘子汁、菠萝汁、苹果汁等。
除了液体食物外,也可以给孩子品尝流质、半固体以及固体的食物,如各种不同味道的饼干、水果(要切成小块,以防噎着)、蛋黄、南瓜泥、红枣泥、米粉等。
●告诉孩子各种味道的名称
孩子虽然有了很多的味道体验,但是无法一一说出各种味道的名称。父母在让孩子品尝这些味道时,一一告知孩子对应的名称,这样不仅能帮助孩子记住各种味道的体验,使孩子对甜、酸、咸等几种基本的味道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关于味道体验的语言表达能力。
父母可准备三个小碗和一个小勺,三个小碗里分别装甜、酸、咸三种不同味道的食物,先将有甜味的食物送到孩子嘴里,让孩子品尝,并告诉孩子“这是甜的”,然后分别是酸味食品和咸味食品,都要一一告诉孩子让其品尝的是什么味道。如果有必要,可以让孩子再尝一次,以加深印象。
嗅觉能力训练
孩子的嗅觉与味觉一样,在6个月至1岁间,嗅觉是最灵敏的,在这个时期,让孩子尝试着闻不同的味道,能有效促进孩子的嗅觉发育。这一阶段的嗅觉训练与味觉训练一样,目的是要让孩子将“香”、“臭”等形容词与对应的气味联系起来。
在这一阶段,父母主要是训练孩子对环境中气味的敏感度。各种各样的气味都是来自于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因此,在一个好的环境中,让孩子不断地体验各种各样的气味,不仅能丰富其嗅觉体验,还能提高其嗅觉的灵敏度。
父母有时间应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接触不同的花草和树木的气味,家中也要定期更换不同香味的香精油或者盆花,不断用新的气味刺激孩子的嗅觉。但训练应当适量,以免在短时间内接受过多的气味或过强的气味对孩子的嗅觉造成损伤。
触觉能力的训练
这一阶段孩子的触觉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能辨识物体的材质。例如,如果某件物品质感较软,孩子就会不断地用手挤压、捏,因此在训练时父母应帮助孩子进一步体验“软”、“硬”带来的新奇感受。例如,父母可选择能发出声音的软球或塑料充气玩具,以引起孩子的兴趣。当软球发出声音后,孩子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就会产生用手摸的想法,这时候,父母就把球放到孩子的手里,让孩子先用手体验一下触摸时的感觉,然后告诉孩子“球(玩具)是软的”。
此外,父母还可以经常抱孩子在家里走走,给他指认家里的陈设、用具等,边摸边告诉孩子“这是铁的,摸起来有些凉”、“这是木头的,摸起来和手温差不多”……通过这种方法,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声音与触觉体验的联系,逐渐地,在孩子的意识里就会将“凉”与“铁”等联系起来。
语言能力训练
一般而言,5个半月~8月的孩子,在经过训练后能听懂父母叫自己的声音了,并伴随有抬头或者转头看的动作,能听懂大人说“不许”的意思。经过训练能够发出与“爸爸”、“妈妈”的辅音,会用尖叫声表示对别人行为的反抗,有时还会使用一些身体语言,如点头、摆手等。有了这些基础,父母再对孩子施以适当的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将会上一个大台阶。
在这一阶段,父母不仅要进一步训练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一些简单的发音。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父母说话时动作、表情和声音协调一致
有些孩子虽然听不懂父母的语言,但是却能够从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中看出父母的意思,并遵从父母的指示。
幼小的孩子没有是非观念,不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当他们正在从事某项错误的行为时,如果父母只是单纯地说“不许……”、“不要……”孩子根本难以理解,但是,如果配合了相应的制止孩子的动作和表情,孩子就会知道那是不被父母允许的,下次就不敢再做同样的事情了。例如,当孩子故意捣乱时,妈妈往往会对孩子说“不要……”这时候,妈妈的动作和表情都应该配合这句话,即板着脸,并伸过手来制止孩子的行为,这时孩子就明白了妈妈不喜欢自己的行为。另外,孩子在不满意大人的行为时,也会模仿大人的动作和表情进行制止,其表达能力在无形中就得到了提高。
帮孩子将名字与自身建立联系
在未经训练时,如果父母叫孩子的名字,他会毫无反应。经过训练后,他才能将自己与父母发出的声音联系起来。让孩子听懂自己的名字,将名字与其自身建立联系,可以说是孩子听懂父母语言的很重要的一步。
父母可以在孩子面前叫其他人的名字,然后再叫孩子的名字,看看孩子是否有反应。如果没有反应,父母在叫一声孩子的名字以后,要碰一下孩子或者给孩子一块糕点。经过几次训练后,父母再叫孩子的名字,孩子就会作出反应。
训练孩子模仿简单发音
学会发音也是孩子学习语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孩子在学会简单的字音,并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后,才能逐渐学会说话。
在教孩子发音时,妈妈跟孩子面对面,先逗引孩子学自己说话,引起孩子说话的兴致后,妈妈再发出“妈妈”的语音,并采用夸张的口型,让孩子能看清口型并模仿口型发音。经过反复的训练后,孩子就能清楚地发出“妈妈”的声音,这项训练也可以由爸爸来进行。
在孩子学会了“爸爸”、“妈妈”的发音后,再逐渐教其“爷爷”、“奶奶”、“外婆”以及自己的名字等更复杂的发音。
认知能力训练
在这个时期,孩子对熟悉的人和物都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在看到熟悉的人如爸爸妈妈时,脸上会有明显的愉快表现。但是,如果有陌生人主动和他们说话,孩子往往会不予理睬。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时,孩子会四处张望。这些都说明他们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根据孩子的这些特点,父母还需要对孩子进行进一步的训练,让他们能够从视觉、触觉等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认知,以提升认知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引导孩子认识日常物品的名称
父母在对孩子说话的时候,将语言与实物结合起来,孩子就会很容易记住事物的名称,能有效增强其认知能力。
父母在给孩子熟悉的物品时,可以这样问:“宝宝要不要饼干?”、“宝宝要不要小熊?”,这样训练的目的是让孩子将“饼干”、“小熊”等词语与这些词语所指的实物联系起来。多次训练后,孩子就能够认识“饼干”和“小熊”了。
引导孩子观察
观察是认识物体特征的前提条件,人类认知事物主要是认知这些事物的种种特性,而观察能够更好地认知物体的特性,因此引导孩子观察,也是提高孩子认知能力的一个方法。
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做事,并注意观察孩子是否在注视着自己的行动。如果没有,父母应该有意识地给予引导,如“宝宝看爸爸/妈妈在干什么呢?”父母也可以自问自答,接着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在做饭”、“爸爸/妈妈在洗衣服”,这样,孩子就会认知,父母做什么动作时是在“做饭”、做什么动作时是在“洗衣”。
引导孩子探索
探索也是认知的前提,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见所未见的事物,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还会仔细地发掘隐藏在事物内部的秘密,这也能够使孩子的认知能力大大增加。
例如,父母还可以将一些漂亮的小东西放入透明的瓶子内,盖上盖儿,在孩子的面前摇一摇,然后放到孩子的面前。出于好奇,孩子会拿着瓶子摇,想看看瓶内的东西。此时,父母可以帮孩子将瓶子打开,同时将瓶子内物品的名称告诉孩子。
情感能力训练
孩子长到5~8个月时,已经具备十分丰富的情感,他们不仅会用哭来表示自己不开心,用笑和尖叫以及手舞足蹈等行为来表示兴奋的情绪,还会用表情或者动作来表示抗拒或者喜欢,这都是孩子丰富情感的表现。在这一阶段,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健康、丰富的情感。要及时满足孩子的情感心理需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抱抱孩子,亲亲孩子,并利用各种小游戏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与孩子玩亲子游戏的内容在前面已经涉及了,但是,在孩子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父母和孩子玩的亲子游戏可略微增加难度。在这个阶段,能够促进亲子感情的游戏范例如下:
●骑大马游戏
将孩子放在爸爸的膝盖上,让孩子面对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的双腿有节奏的上下抖动,抖动时爸爸/妈妈还要唱关于骑马的儿歌,如“唐僧骑马咚哩个咚……”,孩子很容易被爸爸/妈妈的动作和语言逗笑,且更加喜欢和爸爸/妈妈玩。
●坐飞船游戏
在孩子情绪较好时,爸爸/妈妈与孩子面对面,扶住孩子腋下,然后把孩子突然向上举至高过自己头顶的位置,反复进行几次,还可以将孩子平放在自己的两个手臂间,然后左右移动手臂,移动速度逐渐加快,边移动边用夸张的声音喊“坐飞船”。孩子对于这样的游戏永远是乐此不疲的,并且因此会对爸爸/妈妈产生特别的好感。
社交能力开发
这一时期是孩子的认生期。认生是一个正常的心理过程,孩子对不认识的生人会躲避,害怕去陌生的地方,也害怕接触陌生的事物。但孩子对熟悉的人会表现得十分亲切,甚至能记得不经常在一起的亲人。不过这些都是暂时的,父母只要用正确的方法训练孩子的社交能力,就能使孩子顺利度过认生期。
培养孩子的爱心
一个有爱心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给他人带来温暖,也必定会受到他人的欢迎。因此,培养孩子的爱心,也是为训练孩子的社交能力打下基础。
爸爸/妈妈拿一个洋娃娃到孩子跟前,指着一个洋娃娃,告诉孩子:“娃娃生病了,她肚子疼,她哭了。”接着问孩子:“娃娃生病了要怎么办?”如果孩子表现得不知所措,爸爸/妈妈可以指导孩子摸摸娃娃的头或者肚子,也可以让孩子抱一下或者拍拍洋娃娃,以示“安慰”。
训练孩子主动与人打招呼
与人打招呼也是人际交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礼节,一个不喜欢与他人打招呼的人,人际关系一定不好,而一个喜欢与他人打招呼的人,则会受到他人的欢迎。所以,父母应该在孩子小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其与人打招呼的习惯。
父母和孩子一起照镜子,告诉孩子,镜子里有一个和其一样大的小朋友。爸爸先向镜子里的孩子挥手打招呼,妈妈抓住孩子的手,摇动几下,以回应爸爸。然后,再由妈妈捉住孩子的手轻轻挥动几下,向镜子里的爸爸打招呼。经过几次训练后,孩子就会很乐意朝着镜子挥手。
训练孩子接送客人的习惯
接和送客人是孩子将来人际交往必定会有的环节,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接待客人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虽然这个时期的孩子年龄较小,如果父母经常训练孩子接送客人的习惯,就能培养孩子的迎客、送客的意识。
当家里来客人时,父母要引导孩子边拍手边说:“欢迎叔叔(阿姨、伯伯、婶婶)”,客人走时,握住孩子的手,边教孩子挥手边说再见。
记忆能力训练
孩子刚出生时尚未形成明显的记忆,但他们对各种刺激能够作出反应,在反应中逐渐形成模式,这就是记忆的基础。大约在3~4个月时,孩子开始对陌生人的脸感到害怕,对母亲的脸却会表现得十分亲近,这说明记忆已经在孩子大脑中形成。在5个月大以后,孩子对一些轮廓简单的图案有偏好,色彩鲜艳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针对孩子的这些特点,父母可以进行相关的记忆训练。
从不同的角度识记
从不同的角度去识记,每种事物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特性,如一个瓷杯,看上去是圆圆的、白白的,摸起来是滑滑的、凉凉的,拿木棍敲打它的时候能听到清脆的响声等,瓷杯具备了以上特性。当孩子将对瓷杯的这些感觉体验综合起来后,将有关瓷杯的信息都储存在大脑中,其大脑中便有了关于瓷杯的各种特性的记忆。当孩子再一次看到这个瓷杯时,就能够迅速记起这个瓷杯和它的一些特性。因此,从不同的角度识记,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
在孩子生活的空间里悬挂一些能发出声音的玩具,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并鼓励孩子用手去触摸,去敲打。
在墙壁上贴一些简单、鲜明的图画,抱着孩子去看一看,摸一摸,并告诉孩子这些图画上的人和物的名称。
给孩子穿衣服或者鞋子前,先让孩子摸一下,并分别告诉孩子衣服是什么材质的。
训练孩子的瞬间记忆能力
瞬间记忆能力同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对于孩子而言,瞬间记忆的能力越强,孩子将来学习的效率也就越高。并且,锻炼孩子的瞬间记忆能力,还能帮助孩子开发大脑,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
父母用手绢将一个玩具皮球当着孩子的面盖住,然后问孩子“球球呢?”,这时候孩子可能会自己将手绢拉开,如果孩子没有动手拉,父母就应该将手绢放到孩子的手里,再让孩子拉。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孩子在多次看到皮球后,就能够记住皮球的外形特征。在训练的过程中,每种玩具在用过几次后,就应该用另一种玩具代替,这样能让孩子保持新鲜感,始终对训练保持高度的合作精神。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当孩子长到5个月后,经过上一阶段的训练,他们可以自己用手拿饼干吃,会在喝奶时双手捧奶瓶,自己寻找奶嘴(或乳头),根据孩子的这些特点,父母可以进一步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训练孩子自己用勺吃东西
孩子已经学会了用手抓东西吃,但是长期用手吃东西既不雅观也不卫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应该逐渐学会学着用勺子吃饭。
准备一个碗和一个勺,碗里是孩子每次吃的米糊,父母让孩子握勺学习给自己喂食。刚开始时,不一定非要让孩子用右手握勺,让孩子左右手轮流使用,不仅能起到锻炼孩子自理能力的作用,还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
训练孩子自己喝水
与吃饭一样,喝水也是孩子必须学会的一项生活自理技能。
当孩子口渴要喝水时,妈妈在给孩子专用的学习杯中倒入少量水,然后妈妈手托杯子,让孩子自己双手捧杯,把水杯往嘴边送。如果孩子在2分钟之内无法将杯子送到口边,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把水杯放过去,让孩子喝上水。否则,孩子可能因为喝不上水而着急、哭闹。开始训练的时候喝水的动作一定要慢、匀,不要呛着孩子。
训练孩子独立入睡
幼小的孩子往往对父母有着很强的依赖心理,即使是在睡觉的时候也要父母陪着,如果父母一直迁就孩子的这种依赖心理,孩子就会逐渐形成入睡前要父母陪伴的习惯。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独立入睡的习惯。
训练孩子独立入睡,首先父母要发觉孩子困倦时发出的信号,如果在发觉孩子有了困倦的迹象后,马上让其睡觉,孩子就很容易安静地睡着。
如果孩子在临睡前吵闹不休,一定要父母陪在身边。爸爸或者妈妈可以坐在孩子的床边,握着孩子的手,一直到孩子睡着。之后的几天里,每晚都将椅子移开一些,直到移到孩子房间的门外,但是还在孩子的视线之内。然后逐渐把椅子放在孩子看不见的地方,如果孩子出现吵闹,就温和地同他说话,直到其睡着为止,但是始终不要让孩子看到自己。
培养孩子洗脸的好习惯
每天早晨起床后,都要给孩子洗脸,发现孩子的脸脏了时,也要及时给其洗干净。注意洗脸的水温不要太烫,也不要太凉,以孩子喜欢的温度为标准。有的孩子不喜欢洗脸,这时候父母需要采用一些方法来引导孩子,如先用毛巾在自己的脸上抹几下,抹完后表现出十分愉快的心情,孩子会对父母的动作感到好奇,这时候给其洗脸,孩子就不会反抗了。
培养孩子洗澡的好习惯
由于孩子天生喜欢玩水,所以培养孩子喜欢洗澡的习惯并不难,父母放一盆水在地上,孩子会很乐意进去坐一坐。为了让洗澡的过程更有趣、更能吸引孩子,父母可以在浴盆里放上一些塑料小玩具,让孩子在洗澡时也可以玩耍。
动作能力训练
5~8个月的孩子,经过相关训练后,开始会翻身,会用四肢匍匐前进,有些在快9个月大时甚至能够自己扶着物体站起。他们的动作灵活度在这一阶段有了很大进步,开始能根据父母的一些简单的指令独立做出相关的动作。所以,这个时期的动作训练,父母已经不需要手把手地教孩子,只需要发出一些动作或者语言指令,孩子就能自己做出一些动作,甚至只要放一些玩具在孩子的周围,孩子就能自己玩得很开心。所以,这一时期的主要训练任务,是训练孩子的一些基本动作,如手部的精细动作和爬行等,这些都能够促进肌肉系统的发育及运动调节机能,特别是学习爬行对于幼儿的脑部发育非常重要,通过对比发现,幼时善于爬行的孩子其阅读和图像思维能力较好。具体训练方式如下:
翻身后爬行
训练孩子学习爬行,有助于其肌肉和关节的生长,有利于其左右脑综合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为训练孩子爬行奠定了基础。前一阶段已经训练了孩子由仰卧位翻到侧卧位,所以这一阶段应着重训练孩子由侧卧位翻至俯卧位。
父母将玩具放在孩子身体的一侧,距离以孩子够不着为宜。孩子为了够着玩具,就会先侧翻,如果再够不着,就会再使劲翻一下,变成俯卧,并试图爬行几步,直到能够着玩具为止。
障碍爬行训练
障碍爬行和爬行一样,对孩子的全身都能起到锻炼的作用,在爬行的过程中,孩子的头部上抬,完全用四肢支撑身体的重量,能有效锻炼胸腹背与四肢的肌肉,还可促进骨骼的生长和大脑发育。此外,孩子在进行障碍爬行时会边爬行边看着障碍物,从而使其动作和视觉的协调性得到提高。
让孩子俯卧在地毯或者床上,在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堆放一些“障碍物”,如枕头、软垫和毛绒玩具等。爸爸/妈妈边呼唤孩子,边鼓励孩子朝自己爬过来。在这个过程中,爸爸/妈妈要不停地用语言鼓励孩子。当孩子爬过障碍物到达爸爸/妈妈身边后,爸爸/妈妈要用亲吻奖励孩子,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需要注意的是,每次让孩子爬行时间不要太长,爬3~5分钟左右,就要让孩子休息一下,每天训练的次数也不易太多,以2~3次为宜。而且,在孩子活动爬行的范围之内不要放任何尖利的东西,或者碰到后容易伤到孩子的东西。为了避免孩子在爬行时伤到膝盖,可在膝盖上绑上护膝,护膝不要绑得太紧,以免影响膝关节的灵活性。
腿部力量训练
孩子会站立后,其腿部将会承受全身的重量,在将来的很多活动中,双腿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训练孩子腿部的力量,既是为孩子练习走路奠定基础,也是为孩子将来的一切活动和身体健康奠定基础。
爸爸/妈妈坐在椅子上,用手轻轻托住孩子的腋下,让孩子在自己的腿上蹦跳。当孩子蹦起来时,爸爸/妈妈用力将孩子向上悬空举起,使孩子的身体在空中左右摆动几次,然后让孩子落在自己的大腿上,下肢能伸直支持住身体。爸爸一边扶着孩子做活动,一边配合着动作有节奏地说:“蹦蹦—摆摆—跳跳!”这项训练在锻炼孩子下肢肌肉力量的同时,也训练了身体的平衡能力、听觉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项训练每日可连续数次,每次2~3分钟。
引导孩子迈步
从一个人学会走路开始,走路就将成为其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频繁的一种运动。当孩子的腿部有了一定的力量,并且神经系统也能控制腿部的动作后,父母可以试着让孩子迈一下步子,提高孩子双腿动作的协调性,这样一来,将来学习走路就会简单很多。
爸爸弯着腰,双手托着孩子的腋下,喊着“一二一”的口令,慢慢迈动步子,半扶着孩子向前走。如果孩子不明白如何迈步,爸爸可以用脚尖轻轻地顶着孩子的腿向前挪动。
在教孩子迈步的过程中,应注意孩子的安全,不要让孩子跌倒,在用脚尖顶孩子的腿时,动作要轻柔,不要伤到孩子。
锻炼上肢和腰背肌肉
除了锻炼孩子腿部的力量,上肢和腰背部肌肉的锻炼同样重要,因为在孩子将来的生活中,也会有很多地方要用到这两处的力量,如当孩子用手提东西时。所以,父母也应该有意识地锻炼孩子这两处的肌肉。
将孩子放在床上,保持仰卧姿势。然后爸爸/妈妈伸出手,双手拉住孩子的两个胳膊,稍微用力拉孩子坐起来,然后又将孩子推成仰卧的姿势,接着再拉孩子坐起来,边拉边唱儿歌:“拉大锯,拉大锯,你过来,我过去。”重复2~3次后,爸爸/妈妈要轻轻抚摸孩子的背部,让其腰背部肌肉放松。这项训练能有效锻炼孩子手部力量和胸部肌肉,其中的动作部分能促进孩子脑部发育。
第五阶段 8~12个月智力训练
父母们和自己的孩子经过了前面半年多的努力,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平,所以,在这一阶段的训练中,父母和孩子将会更加轻松。在接下来的4个月中,父母们将继续进行上面四个阶段中已经进行过的各项能力训练,同时训练的难度较之第四阶段时还会进一步加大。
感觉能力训练
在视觉方面,孩子长到11个月时,开始能够分辨红、绿、黄、蓝等颜色,经过前面几个阶段的训练,在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方面,他们已经听懂一些与感觉有关的形容词,如在味觉方面,他们能够将对甜味食品的体验与“甜”这个词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父母对孩子的感觉训练依旧可分为对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5个方面能力的训练。
视觉能力训练
●辨认颜色
对颜色的认识是孩子视觉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颜色也是物体的一个重要特性,认识物体的颜色,可以丰富孩子的视觉,丰富孩子关于物体特性的感性经验,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分类奠定基础。
父母给孩子找来一些有黑色字母或者白色字母的图片,然后一张张地告诉孩子“这张是白色的”、“这张是黑色的”,教过几次后,父母将卡片混合在一起,然后让孩子指认哪张是黑色的,哪张是白色的。
父母也可利用家中的衣服或者其他的物品,一一告诉孩子衣服和物品的颜色,反复教过几次后,父母说出一种颜色,让孩子指认。
●按颜色将物品归类
教孩子辨认颜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孩子将日常生活中颜色相同的物体进行归类。因此,在孩子学会辨认颜色后,就应该教他们按颜色将物品归类了。让孩子将相同颜色的物品放在一起,在寻找的过程中,视力会不断地受到各种颜色的刺激,对色彩的分辨能力也有所提高。
准备两个塑料小球,一个为红色,一个为绿色。然后准备两个纸盒子,颜色分别是红色和绿色。一家三口坐在一起开始游戏,爸爸一个人一边,妈妈和孩子在一边,两边相隔2米左右。然后将红盒子放在爸爸面前,将绿盒子放在妈妈和孩子面前,在他们中间放上塑料球。爸爸先做示范,走到中间捡起小球,并分别将红色球放进红色盒子,将绿色球放进绿色盒子,反复几次后,再由妈妈抱着孩子来重复爸爸刚才的动作,反复训练几次后,孩子就会将颜色相同的球和盒子放在一起了。需要注意的是,训练中用的盒子应该比球大,这样孩子才能顺利地将球放进盒子里。
听觉能力训练
这个时期孩子的听觉依旧十分灵敏,能够听出声音发生的一些细微的变化,如大小高低等,根据这个特点,父母可以对孩子进行体验音量变化的训练。
对于音量的变化,即使很微小,孩子也能敏锐地捕捉到。通过让孩子体验音量大小的不同,进一步训练孩子听觉的敏锐度。
父母在训练孩子的时候,可以用录音机做“道具”。先把录音机控制到小声,隐约能够听到,然后稍微调大一点,再开到最大声,如此反复几次,在调节音量的过程中,父母还要一边调一边对孩子说话,如“声音好小哦,听不到”、“哦,声音变大了”、“唉,太大声了,宝宝好吵”,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就明白了父母的意思,知道了声音原来是有大小的。不过,不要将声音调得太大,以免损伤孩子的听力。
味觉能力训练
这个时期的孩子有着相对丰富的味觉体验,他们不仅体验过牛奶和果汁的味道,还体验过各种水果的味道。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还无法想象说出吃过的菜肴是什么味道。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体验美食的机会,通过各种味道对孩子味蕾的刺激,能帮助提高他们的味觉能力。
孩子长到8个月以后,就可以跟着父母一起上餐桌吃饭。在吃饭时,父母要把孩子带到餐桌前,让孩子自己选择菜肴,并在其品尝后告知菜肴的味道,如是咸的还是甜的。给孩子体验各种不同菜肴的味道,能使他们在餐桌上找到快乐。食物的诱人颜色、香味能增加孩子的食欲,同时也丰富了孩子的视觉和味觉。
需要注意的是,在给孩子吃的菜中最好不要放味精,也不要放太多盐,更不要放辣椒。青菜之类的要尽量切细一点,以使孩子容易吞咽和消化。
嗅觉能力的训练
前面几个阶段的训练大大丰富了孩子的嗅觉体验、提高了其嗅觉能力,在这一阶段,将接着训练孩子的嗅觉灵敏性。
父母准备三个棉花团,每个棉花团上分别蘸上白酒、醋、酱油,并送到孩子的鼻子下给孩子闻。棉花团所散发出的气味较微弱,能有效训练孩子对气味的敏感度,并且,孩子在闻气味的过程中,还会试着回忆自己是否闻过这种气味,也能起到锻炼其记忆能力的作用。
触觉能力的训练。
对孩子的触觉能力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不断对孩子进行触觉能力训练。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触觉能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常常会紧紧抓住一个物品不放手,在被父母抚摸时,他们会觉得舒服。根据这些特点,父母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对孩子进行触觉训练:
●全身性触觉刺激
皮肤是全身最大的感觉器官,因此,不论任何时候,对孩子皮肤的刺激都是训练孩子触觉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父母用抚摸孩子全身的方法刺激其触觉,当孩子长到8个月以后,父母就可以用其他一些质地柔软的布料刺激孩子全身的皮肤。
在给孩子洗澡时,妈妈可用手和细海绵、细纱布擦洗孩子的全身,洗完后再用干毛巾擦干。在给孩子穿衣服之前,先用手轻轻拍打、搓擦和按摩孩子全身的各个部位。洗澡后,不立刻给孩子穿衣服,而是让其光着身子在床上爬行、翻滚等。进行以上训练时,要注意室内的温度,要保持在30℃左右才可以,不要让孩子着凉。
●玩亲子游戏
适合在这个阶段训练孩子触觉的亲子游戏范例如下:
荡秋千。先将床单放在床上铺好,把孩子放在床单中,父母隔着床面对面站好,各自抓住床单的两个角抬起,并以相同的幅度轻轻地左右摇晃床单,边摇晃边说:“左晃晃,右晃晃,宝宝聪明又健康。”摇晃床单时,幅度不要太大,以免将孩子晃出床单。
在这项训练中,父母还可以交替使用不同粗糙程度的浴巾、不同质地的床单、被子等来进行该项训练,让孩子体验不同的东西的质感。这项训练能丰富孩子的触觉体验,并锻炼孩子的空间平衡能力,有助于促进其智力发育。
语言能力训练
孩子8个月大后的语言表达能力变强,表达的方式也多样起来,除了“哼哼哈哈”的无意识发音外,他们还会用动作来表示语言。表示不要,他们会摇头;表示要,他们会点头;表示小鸟飞,他们会张开双手,做出飞的动作。因此,这时期父母要做的就是训练孩子把动作的语言慢慢转化为声音的语言。
引导孩子发出简单的字音
孩子要学习说话,首先要学会发音,在上一个阶段,就已经有父母教孩子发音的训练方法。在这一阶段,父母要想办法引导孩子发音,只要孩子学会了发音,离学会说话就不远了。
父母下班回来,孩子看到他们的第一个动作就是伸出双手扑上去。这时,父母不要急着抱住孩子,而应该逗引孩子:“叫爸爸/妈妈,叫爸爸/妈妈才抱你。”孩子为了父母亲近自己,可能会发出“爸爸/妈妈”的声音来!孩子迈出这样的一步是非常了不起的,父母一定要夸孩子:“真厉害,宝宝能认识爸爸/妈妈了。”然后马上就拥抱并亲吻孩子。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训练孩子叫爷爷、奶奶等。
在训练的过程中,还可借助玩具等道具训练孩子发音,如将孩子感兴趣的玩具在其面前晃动,并作出拿走的动作,从而引导孩子有意识地发出一个字音,来表示一个特定的动作,如“走”、“拿”、“要”等。
玩耍过程中学习语言变换
在一定的情境中,孩子学习语言会更快。特别是父母在陪孩子玩耍时,孩子的玩性很高,能够模仿父母的一些行为,包括他们的语言。因此,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多陪孩子玩耍,让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父母之间相互传递皮球玩,这时候孩子也急于想参与,妈妈就提出来教孩子说“球”。当孩子会说“球”时,妈妈就把球放到孩子的手里,之后让孩子也学会传球,把球传给爸爸。爸爸接到球时,也说“球”并让孩子重复。在游戏过程中,父母可以再加字组词,如“大球”、“皮球”、“红球”等,鼓励孩子学着说。之后再加上表示愿望的词,如“要球”。慢慢地,孩子的词汇就会丰富起来。
利用一切工具,发展孩子听懂语言的能力
生活中的声音和语言无处不在,利用这种语言环境对孩子进行熏陶,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孩子语言能力的方法。
父母可经常让孩子听儿歌和故事录音,看新闻、天气预报、动画片等。
认知能力训练
这个时期,孩子的认知能力逐渐精细化,他们在注意物体的时候,已经不仅仅是只看物体的大概形状,而且开始有对某些明显特征的认知,再加之这个时期孩子身体各部位功能也在一点点成熟,具备了找出部分有特点的东西的能力。因此,在这一阶段,父母训练孩子的认知能力,将着重于让孩子认知事物的某些明显的特征,具体训练方式如下:
认知物体的大小
父母买一盒塑料积木,让孩子坐在旁边,示范堆积木给孩子看。父母一边堆积木一边说:“大的在下,小的在上。”并堆起两块做个样子,放在一边,让孩子也拿同样大小的两块积木照样子堆积木。玩后将积木放回盒内。
认知事物的特征
认识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记忆效率。有些事物的特征很明显,并且独一无二,因此,孩子只要记住了这些特征,就能记住该事物,能够提高孩子的记忆效率,同时也训练了孩子的观察力。
父母找些大幅的动物图片,训练孩子指认图中小白兔的长耳朵,大象的长鼻子等。然后父母问:“小白兔的长耳朵呢?”“大象的长鼻子在哪里呢?”看看孩子能不能把它指出来。如果孩子能马上指出来,父母别忘了表扬孩子:“宝宝真聪明。”然后亲吻孩子。
在生活中,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问孩子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如:“皮球是什么形状的?”、“我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以引导孩子观察,形成习惯后,孩子在看到某个事物时,其第一反应就是观察其明显的外观特征。
根据图片认识实物
在最初认知事物时,孩子接触到的环境有限,他们对很多东西的认知都是依靠图片来完成的。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记忆力的增长和眼界的扩大,其认知能力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图片,还需要更多的认识实体。
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东西的实物与图片同时拿给孩子看,如水杯、苹果等,使孩子既能认识实物,又能认识图片,知道其名称,从数个方面认知物体,加深印象,增强孩子的认知和记忆力。
认识自我
前面也有这方面的训练,但是那时候孩子还小,记忆能力有限,因此只是让其认识自身的一些较明显的部位,如鼻子、眼睛。当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都有了一定基础的条件时,父母可以稍微加大训练的难度,教孩子全面地认识自我。
父母抱着孩子站在镜子前,通过说话、触摸等方式,让孩子认识身体的各部位,包括面部的五官、手、肚子等,并让孩子触摸自己的身体或洋娃娃的身体部分。让孩子感知到自己的身体跟洋娃娃的身体是不同的。
利用户外活动扩大认知范围
有很多事物是经常待在家里的孩子看不到的,如各种各样的小汽车、一些只在室外生长的树木和花草等。要进一步扩大孩子的认知能力,父母需要多带孩子去户外。经常性的户外活动能够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还有助于开发孩子的右脑。
例如,经常带孩子去停车场或者马路边,或者由爸爸开车,妈妈抱着孩子,观看各种车辆,并一一告诉孩子各种车的名称,如大卡车、公共汽车、小轿车、摩托车、自行车等,然后结合观察各种车辆的图片,让孩子熟悉车辆的样子并与名称对应。
父母也可以在傍晚时抱孩子去公园走走,或者在阴凉处的凳子上坐一坐,让孩子听一听小鸟的叫声,体会清新空气带来的美好感觉,并告诉孩子自己认识的每一种花草的名称。
训练孩子对色彩的认知
对色彩的认知是认知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当孩子长到将近1岁时,他们已经不再只对黑白两色感兴趣,对其他彩色颜色也开始有了较大的兴趣,所以,父母可以开始教他们认识一些常见的颜色。不同的颜色能够刺激孩子的视觉,还能使其心情愉快,对提高孩子的智力大有帮助。
父母经常拿出不同颜色的纸张在孩子面前晃动,告诉孩子各种颜色的名称,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就可以引导孩子自己找颜色。父母可将一堆有各种颜色的卡片放在一起,然后问孩子:“宝宝,蓝色的在哪里?”、“宝宝,紫色的呢?爸爸/妈妈要紫色的。”如果孩子找到了,父母要用亲吻表示奖励。如果没有找出来,父母还需要耐心训练。持续一段时间后,父母们会发现,孩子对颜色的辨别能力大大提高。
训练孩子对冷热的认知
“冷”和“热”都是较为抽象的概念,孩子对它们的认知,主要是依靠触觉来完成的。教孩子认知“冷”、“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丰富了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触觉体验,也丰富了孩子的词汇量。
天气较热的时候,告诉孩子“热”,然后从冰箱里取出冰块,让孩子摸,说:“很凉,好冷。”天气转凉时,给孩子一杯热水,让孩子触摸,感觉杯子的烫手,告诉孩子:“烫,还不能喝。”慢慢地,孩子就形成并进一步加深“冷热”的意识。
情感能力训练
这个时期的孩子对父母仍然非常依恋,喜欢跟爸爸妈妈一起玩,感受家人身体的温暖。如果此时父母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就会使他们受到很大伤害,对日后人格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无论什么时候,父母都不应当放松对孩子情感能力的开发。在这一阶段,父母可以和孩子玩的游戏有很多,列举出下面几种:
●举高高游戏
爸爸/妈妈躺在床上,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肚皮上,爸爸/妈妈轻轻地用双手举高孩子再放下来,反复进行,孩子会感到很快乐,这时候爸爸/妈妈可以逐渐加快速度,但是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安全。在忽高忽低的游戏中,孩子充满了乐趣,融洽了父/母子间的感情,也促进了孩子智力的发展。
●碰碰头游戏
爸爸/妈妈让孩子站立在自己的膝盖上,双手扶住孩子的腋下,用额头碰碰孩子的额头,同时用快乐的语调对孩子说:“宝贝,和爸爸/妈妈碰一下”,多次训练后,孩子会因感到好玩而心情愉快,并且只要父母的额头前倾,孩子就会主动与之碰头,并产生对父母的亲近感。
●亲亲脸游戏
父母要经常温柔地亲孩子的脸,亲的时候要发出愉快的声音,并凑上脸让孩子亲自己。孩子这时候已经开始懂得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表示愿意和父母亲近,孩子会开心地亲一下父母。
记忆能力训练
8~12个月龄孩子的记忆特点是机械、形象和无意识的,记忆保持时间也很短,并且很难从短时记忆过渡到长时记忆。因此,父母要继续为宝宝提供新的训练方法,以促进记忆能力发展。当然,在进行新训练的同时还应当不断复习以前的训练内容。父母在训练孩子的记忆时,重点在不断重复,不断强化。
要保持记忆的长久,反复强化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通过一步步反复强化,孩子就能不断加深记忆,并能使记忆保持较长的时间。
利用记忆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在室外活动时,父母应充分利用孩子记忆的形象性和直观性的特点,经常对孩子重复各种事物的名称,如“这是花,这是树,这是车”等。过一段时间后,父母向孩子提出询问,如“花在哪里?”、“树在哪里?”,引导孩子用眼睛去看或用手去指。教孩子指认事物,要不厌其烦地反复去做,因为孩子对事物从感知到认识,再到回忆有一个过程。
对视觉和记忆力进行刺激
父母可从玩具中挑出几样物品,如乒乓球、小皮球、布娃娃、小汽车等,教孩子反复地认过几次后,放在孩子的面前说:“把小汽车给爸爸/妈妈。”、“把布娃娃给爸爸/妈妈。”孩子如果拿对了,父母就要热情夸奖,孩子如果拿错了,要告诉孩子应该拿哪一个,然后再继续强化练习。通过这种反复对孩子的视觉和听觉进行刺激的方式,能有效强化孩子记忆力。
促进大脑牢记语言符号
父母可拿一张小动物(如小狗、小猫)的图画,对孩子说:“这是小花狗,这是小花狗的腿,这是小花狗的尾巴,小花狗蹦蹦跳跳真可爱。”第二天的某个时候,父母再重复一遍相同的故事,以加强孩子的记忆力。在讲图画故事时,父母要注意只选择一个人物或一个动物的画面,三言两语把故事讲完。讲得太多,孩子不但记不住,而且会失去兴趣。
除了讲故事外,经常给孩子读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诗词,同样会使孩子的大脑在无意中记住语言符号,当学会说话后就会再现这些语句,跟着大人将儿歌念出来。
社交能力训练
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与人交往的动力,父母如何引导孩子与人交往是关键,应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合理开发孩子的社交能力。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鼓励孩子分享
分享是人际交往中经常会有的一个环节,懂得分享的孩子,总是会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也会有人愿意伸出双手给他们帮助。
父母带着孩子到小区里玩,一定要记住让孩子带上自己喜欢的玩具。遇到其他小朋友的时候,让对方看一看、摸一摸玩具,或者让小朋友分享玩具,或跟别的小朋友交换玩具。孩子和小朋友分享或交换玩具的过程,其实就是孩子进行人际交往的一个过程,该项训练能教会孩子如何同他人接近和相处,为孩子将来的人际交往活动打下基础。
鼓励孩子表演
让孩子学会当众表演,对提升交际能力有很大帮助。一个敢于在众人面前表演的孩子,一定是胆大开朗的,这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孩子在当众表演的过程中,会成为众人的焦点,会使孩子自己变得更加自信。
经常让孩子看镜子,做鬼脸或者表演,能够使孩子的表现欲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出来。当孩子对自己的脸比较熟悉后,父母要引导孩子经常观察镜子中的自己。父母跟孩子一起观察,然后对着镜子做鬼脸,让孩子跟着模仿,逗孩子发笑。父母也可以播放轻快的音乐,在镜子前面扭扭屁股,吐吐舌头,做些夸张的表演动作,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发挥自己的表演天分。
但是,父母需要注意,这个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一定要持续进行。当孩子会做一个小动作时,父母应当及时表扬,因为表扬能使孩子更配合训练内容,并激发孩子的成就感。
数学逻辑能力训练
经过前期的训练,孩子积累的那些感性经验成为形成数学概念的基础。而当孩子到了8~12个月时,就可以初步感受到一些数字以及数目的多和少。
让孩子认识“多”和“少”的概念
一个人对数学的学习是从数字开始的,单从数字的角度进行比较,数字有大有小。如果将数字代表的实物进行比较,则会有多有少,如有两堆苹果,有5个的那堆比有4个的那堆要多,反之,4个的那堆比5个的那堆要少。所以,让孩子感受物体的多少,即意味着开始对孩子进行数学启蒙教育。
父母将孩子的玩具分为两组,一组多一组少,并且告诉孩子:“这边真多,这边真少。”然后数多的一组玩具,数完多的再数少的。在进行该项训练时,还可以用香蕉或者苹果来代替玩具,或者其他数起来较容易又不会对孩子的安全造成威胁的物品。
通过这项训练,可以让孩子初步建立“多”与“少”的概念,了解数字的计数功能。需要注意的是,妈妈数数时,一定要语言清晰、缓慢,有必要时可以拖长音。
帮助孩子形成简单的数量概念
1岁的孩子不懂得“1”、“2”、“3”分别代表什么,更不知道这些数字有什么作用。父母应当帮助孩子形成简单的数量概念,能为孩子将来学习数数和小学的算术学习奠定基础。例如:
父母抱着孩子爬楼梯时,可一边爬一边数“1,2,3……”。
带孩子在户外活动的时候,看到马路上的车辆很多时,与孩子一起数车子的数量。
让孩子数自己的手指、卡通图片和玩具,以及家里的人数等。
思维能力训练
智力开发的核心是思维的培育,所以思维能力的训练尤其重要。孩子思维的发展与其他能力发展的情况相比相对慢一些,但8个月以后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父母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分类能力训练
让孩子学习分类,对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智力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在给物体分类的过程中,孩子需要仔细观察物体的特性,思考特性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然后根据它们的某个相同点将物体归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辨认不同水果
父母把不同的水果放在一起,让孩子认识到“这些都能吃,它们都叫水果”。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父母就可以把水果放在玩具当中,让孩子拿出其中的水果,并看看孩子拿对了没有。如果拿对了,说明孩子已经对水果这个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而理解这一概念的过程,就是孩子思维发展的过程。
●辨认不同动物
爸爸/妈妈找来各种动物卡片,然后一边给孩子讲故事,一边让孩子给动物进行分类。一开始,孩子可能会随便地将这些动物分类,爸爸/妈妈先在一旁耐心地看,然后问孩子:“你是按照什么标准给动物们分类的呢?”孩子肯定会回答不上来,爸爸/妈妈先让孩子思考一会儿,然后说:“你看,爸爸/妈妈是这样给它们分类的,看看我们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吧。”然后,爸爸/妈妈可以按照飞禽、走兽、两栖等的标准给动物卡片分类。并告诉孩子飞禽与走兽的区别:飞禽有翅膀,而走兽大多有四条腿,没有翅膀。
在进行以上训练时,父母应给孩子讲明分类的依据,即同类物品间具有的共同点。
帮助孩子建立起初步的因果概念
弄清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过程,也是分析判断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分析判断能力逐渐提高,思维活动也在频繁进行。
在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因此父母在同孩子说话时,要刻意地在一句话中包含事物的前因后果,久而久之,就能帮助孩子建立简单的因果概念。例如:当孩子饿了要吃东西时,爸爸/妈妈不妨拍一拍孩子,并说:“宝宝饿了,宝宝要吃东西了”;当孩子困了要睡觉时,爸爸/妈妈将其放在婴儿床上,然后说:“宝宝困了,宝宝要睡觉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意识到,“饿”和“吃”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困”和“睡觉”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动作能力训练
孩子8个月大后已经能够爬行了,与前一阶段的爬行训练不同,本阶段的训练要将爬行与站立、走路、蹲下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动作训练得到进一步提高。由爬到走这中间需要孩子经历许多困难,不是一蹴而就的,父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协助孩子完成这一过程的转换,使其早日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扶物站立
孩子只有在站立后的活动才叫行走,因此要教孩子行走,先要训练孩子学会站立。
让孩子坐床边的地上,故意拿一只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当其注意力被吸引过来时,父母将玩具放在床边,这时候,孩子为了够到玩具,就会试图扶着床站立起来。在孩子试图站立的过程中,父母可以适当扶孩子一把,待其站稳后,让孩子自己扶着床站立一会儿,以锻炼其腿部肌肉。
从站立到行走
在站立到行走的过程中,孩子还需要学会一个动作:双脚协调移动,这在前面已经训练过。但是前面是让父母扶着孩子的腋下,让孩子迈动双脚。孩子学会站立后,父母只需要在旁边指导,让孩子学会迈动脚步就可以。
在孩子保持站立姿势的基础上,父母将孩子的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使其两只脚前后错开,让孩子用一条腿支持体重,另一只脚试着迈步。由于孩子年龄较小,腿部肌肉力量比较差,容易疲劳,因此每次练习行走时间不宜过长。
蹲下站起
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因为双脚力量不够,所以走起来也不是很稳。父母在让孩子练习走路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锻炼其腿部的力量。
当孩子扶着床站立,父母故意将其玩具丢到地上,这时候,孩子为了拿到玩具,就会试图扶着床蹲下。当孩子完全蹲下后,父母又将玩具捡起,放在床边上,孩子就会跟着父母的动作扶着床站起来。这些动作要反复练习,但是,为了防止孩子因为总是拿不到玩具而产生厌倦情绪,每天训练的次数不可超过3次。
手部精细动作训练
训练孩子手部精细动作的能力,能使孩子的双手更加灵巧。此外,经常让孩子动手,也有助于孩子大脑的发育。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让孩子充分地去抓、握、拍、打、敲、叩、击打、挖、画……能让孩子更加心灵手巧。训练孩子手部精细动作,主要是从日常的一些小动作开始。具体如下:
●玩套叠玩具
给孩子购买一套套叠玩具,如套筒、套碗、套塔和套锁链等,下面以套塔和套锁链为例。
给孩子准备一些套塔,让他自由操作一番。然后父母给孩子先示范,按照大小顺序把套塔按大小顺序一个个套起来。然后鼓励孩子耐心操作,直到孩子能够顺利地将套塔套好。套锁链需要先把锁链一个个拆开,然后再连接起来。孩子玩套锁链前,父母先要示范给孩子看,然后让其自己动手。
●画画
给孩子找来一些笔和纸,笔以彩色蜡笔为最佳。父母先在纸上画上一条简单的鱼,然后让孩子手握笔,父母再握着孩子的手,在鱼眼睛处点上小点。当孩子看到自己会画鱼眼睛时,一定会感到很兴奋,并对这种画画产生兴趣。让孩子长期手握画笔画画,能锻炼孩子手部的力量和手的灵活度。
●翻书
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故意拿着书本,并将书本一页页向前翻。孩子看到父母翻书的动作,就会产生要模仿的想法,伸手要书本。父母将书给孩子,不要担心孩子会将书撕坏,让其自由地翻动。书应当是图画书,且画面应大一些,有着各种各样的彩色图案,这样才会吸引孩子不断翻动。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通过前几个阶段的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在这一阶段,需要训练孩子自己动手的方面将会更多,具体训练项目如下:
训练孩子自己拿杯子喝水
准备一只专门给孩子喝水用的塑料杯,向杯子中倒入少量水,将杯子放到孩子手上,为了防止孩子将杯子摔落,父母可以用一只手帮孩子托着杯子的底部。训练几次后,孩子就能够自己拿着杯子喝水了。该项训练除了能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能促进孩子的手、眼和嘴巴的协调能力。
训练孩子养成大小便坐便盆的习惯
先记录下来孩子每天大小便的时间,找出其中的规律后,带着孩子去商店选一只他喜欢的便盆,放在孩子的房间里。按照前面总结出来的规律,一旦到了孩子可能要大小便的时间,父母就引导孩子坐到便盆上。训练几次后,孩子就知道将便盆与大小便联系起来,形成在便盆上大小便的习惯。
训练孩子配合穿衣
父母在边给孩子穿衣服时,要边告诉其“伸手”、“举手”、“抬腿”等,让孩子用动作配合穿衣、穿裤。如果孩子还听不懂,就边说边拉动孩子的手脚。当孩子配合得很好时,父母要对孩子的合作行为进行表扬,以后孩子就会主动伸臂入袖,伸腿穿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