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提升幼儿智力全方案
47763200000007

第7章 1~2岁孩子智力开发方案

与刚出生的时候相比,1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很多项智能,如他们开始能独立站立10多秒,被父母牵着能走上几步;听得懂父母的一些简单的话;会叫“爸爸”、“妈妈”了;认识自己身体的一些部位……这些变化一方面得益于孩子的不断发育和成长,另一方面则是父母勤于训练孩子的功劳,而后者对于孩子的发展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在孩子1~2岁这一年里,父母要再接再厉,在孩子已有的智能基础上加大训练的深度和广度,争取将孩子培养得更加出色!

智能特征

孩子1岁以后,各种智能愈来愈完善,表现出了惊人的进步。其中以下几方面的智能特征进步得尤为明显:

动作智能特征

孩子慢慢能够行走自如,还开始会跑、会爬椅子、扔球等。

可以用手来完成一些精细动作。

到两岁时,孩子的动作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如能独脚站片刻,双脚并拢跳起,独自上下楼梯等。

手部的动作也更加灵活,能搭起6~7块方积木;能一页页地翻书。能够捏住笔,在纸上画出一些不同方向的线条和交叉线。

能部分照顾自己的生活,会独立用水杯喝水,用小勺吃饭。

语言智能特征

在1~1.5岁之间,孩子的语言特点是以听和理解为主。

能够理解父母的一些简单的语言,但是却很少开口表达。

开口说话时,用词非常精简,常常是以词代句、一词多义,同时伴以动作和表情。打个比方,当孩子说水并伸出双手时,很有可能是说我要喝水。

喜欢以音代词,重叠发音,如用嘟嘟代表汽车,或者常常把狗叫狗狗等。

到了1.5~2岁期间,开始喜欢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由于是刚刚学会说话,而其词汇量有限,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只会说由3~5个字组成的简单句。

感觉智能特征

用双脚站立后,双手空余出来,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物体。

基本能识别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各种形状,能区别竖线和横线,到2岁时视力达到0.5.

1岁过后他们就能粗略地区分音调不同的声音,到2岁时,能精确地区分不同的声音。

具有非常敏锐的味觉反应,如果是不喜欢吃的东西放入嘴中,立即就会被吐出来。

记忆智能特征

记忆的内容仍十分简单,只能记一些零散的片段。

能记住的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如做游戏、吃东西、玩玩具,看卡通图片等,他们能记住前三种活动的动作,能够根据名称记住图片上相对应的动物。

智力发展目标

孩子在1~2岁时,各种智能迅速完善起来。以下是1~2岁孩子的智力发展目标,父母可以作为参考:

四肢力量以及平衡感等得到发展,会跑跳,会自己上下楼梯,会跨越障碍物。

学会一些基本动作,如挤、拧、捞、搭等。手眼的协调性进一步加强,动作愈发精细。

说出常用物品名称,能辨认动物叫声,知道并能说出自己的名字,会背诵简单的儿歌。

能注意到事物的明显特征及变化。

正确辨认4~6种不同的颜色,手能握住笔,会画简单的横竖线条,具备简单的泥工技巧。

身体会跟随音乐手舞足蹈,学会记住并演唱简单的歌曲。

学会主动接近同伴。

孩子的词汇量逐渐丰富,具有一定的思维判断能力,能理解成人的语言并作出判断。能比较完整的说出一句话。

从1背到20,能较具体地区分多和少,认得清物体的上下方位,能正确辨认各种不同形状,如圆形、方形、多边形等。

认识简单、富有形象性的字,如水果、铅笔、蔬菜、眼睛、图片、花朵、耳朵等。

开发智力的饮食

一般而言,孩子长到1岁左右,妈妈就可以给他们断奶了,断奶以后,孩子除了还需要喝配方奶粉,其饮食习惯开始和大人接近。

孩子断奶后,每日需要热能大约1100~1200千卡,蛋白质35~40克,但是,这些仅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基本保障,除此以外,父母还应注意保证孩子智力发展所需要的营养,一般而言,1~2岁的孩子智力发展所需要的营养,每天摄入200~400毫升的牛奶,肉类(禽肉、鱼肉或畜肉)50~100克,谷类和豆类共100~150克,鸡蛋1个。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消化功能较差,不宜直接进食固体食物,应该先喂食流质、半流质的食物,然后逐渐过渡到固体食物。在烹调给孩子吃的食物时,应将食物切碎、烧烂,可用煮、炖、烧、蒸等方法,不宜油炸及使用一些不适合孩子肠胃特点的烹调方法。

在给孩子吃的食物中,除了要注意孩子身体成长所需要的营养,更重要的是他们大脑发育所需要的营养,补充孩子大脑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父母可以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选择以下食谱:

早餐主要给他们喝牛奶和豆浆,吃蛋或肉包等;中餐可吃煮得较烂的饭、剔除骨头的鱼肉、切成细末的青菜,然后配一个鸡蛋虾皮汤;晚餐时喂一些瘦肉和碎菜面。

此外,孩子刚刚断奶,习惯少吃多餐,所以在三餐之外,父母还要注意在午前和午后给孩子喂食。午饭前的午点可喂些水果,如香蕉、苹果、梨等,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水果都必须切碎,以保证孩子能够顺利的咽下,午后可给孩子喂些饼干和糖水。

为了保持孩子营养的均衡,也为了不断刺激他们的味觉,父母给孩子每日的菜谱尽量做到丰富多样,荤素搭配。该如何为孩子搭配食物呢?以下是1~2岁孩子1周的食谱:

●星期一

早餐:豆沙奶发糕,鸡蛋粥。

午餐:猪肝汤,软饭。

午点:梨汁糯米粥。

晚餐:瘦肉粥、炒青菜、萝卜丝汤。

●星期二

早餐:豆浆,牛奶葡萄干发糕。

午餐:西红柿鱼丸汤,软饭。

午点:南瓜粥。

晚餐:鸡蛋黄瓜面片汤。

●星期三

早餐:青菜粥,牛奶。

午餐:软饭,肉末豆腐,胡萝卜泥。

午点:橘子汁。

晚餐:猪肉菠菜馄饨。

●星期四

早餐:红豆泥粥,牛奶。

午餐:烂饭,鱼丸烧豆腐,碎豆苗。

午点:切碎的苹果块。

晚餐:软饭,鱼片豌豆泥,胡萝卜泥。

●星期五

早餐:蛋花粥,牛奶或豆浆。

午餐:软饭,肝末炒豆腐。

午点:鲜果布丁。

晚餐:软饭,西红柿鱼丸汤,炒青菜。

●星期六

早餐:牛奶蛋羹,核桃粥。

午餐:软饭,排骨炖海带。

午点:红豆汤。

晚餐:白菜肉末挂面。

●星期日

早餐:芝麻粥,牛奶或豆浆。

午餐:软饭,红烧牛肉末,猪肝汤。

午点:红枣泥。

晚餐:鱼肉饭,老鸭汤。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孩子的体质各异,所以,做父母的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供给不同的食品,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身体营养的平衡。

智力训练

在孩子的每个年龄阶段都应该有相应的智能训练方法,在这一阶段,针对孩子各方面的智能已经具备一定的水平,我们会给父母推荐一些更加适合孩子特点的训练方法。

动作能力训练

孩子1~2岁期间,已经不再满足于爬行,而是更愿意在尝试性迈出一步以后,继续迈开他们的脚丫。孩子学会走路后,虽然刚开始走得并不稳当,但行走使他们接触到的环境更加开阔,能直接用手摸的东西也更多,所以孩子会不断地用手去摸,去探索周围的物体。在这样的探索活动中,孩子的手指功能和技巧都得到了极好的锻炼,动作也越来越复杂,而各项智能也会迅速发展。因此,在这一时期,父母应当让他们尽情地用自己的双手去体验世界,同时采取一些正确的训练措施。按照训练项目的难易程度,在这时期,父母可以分三个阶段来训练孩子的动作能力。

第一阶段的动作能力训练

这一阶段,主要是进一步训练孩子的手部精细动作和腿部的力量,以便让孩子更好的行走和跑跳。

●训练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

训练孩子各项动作之间的协调能力,训练其手、眼、口、鼻、腿之间的协调能力也很重要。当孩子能够维持各个感觉器官和动作间的协调后,才可以进行更复杂的动作训练。训练孩子的这些能力,主要是通过玩游戏的方式,以下是几个游戏范例:

游戏一:抛接球

孩子站在一边,爸爸、妈妈各站一边,三个人一同玩小皮球。爸爸先把球抛给孩子,并说“把小皮球扔到我这边”;等抛完一次,妈妈接着说“把球抛给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向两个不同的方向抛球,训练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

游戏二:穿珠子

给孩子找来一些中间有较大孔的珠子,让孩子手拿细线,爸爸或者妈妈扶着孩子的手,让孩子将珠子一颗颗穿起来。如果孩子还不会穿珠子或者对这个训练不感兴趣,父母可以先让孩子穿一些孔较大的圆环,这样孩子很容易就能穿过去,然后再逐渐加大训练的难度。这项训练既能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还训练了孩子手部做精细动作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这项训练时,父母不要离开孩子,以免孩子将珠子或者圆环放入口中。

游戏三:推小车

父母让孩子推着婴儿车玩,教孩子推车前进、后退、转弯走。练习后退走时,父母站在孩子的两边,先各自拉着孩子的一只手后退走,然后是父母中的一人拉着孩子的一只手后退走,最后让孩子自己退着走。为了防止孩子跌倒摔伤,父母要时刻在孩子身边,并不断给予孩子鼓励。

游戏四:爬楼梯

让孩子练习爬楼梯也是训练其手、眼、腿之间协调能力的一种方法。父母扶着孩子的腰部,让孩子自己扶着楼梯的扶手往上爬。父母只需要注意孩子的安全,不要去帮助孩子爬楼梯,这样的练习,可以加强孩子全身与手脚的动作协调性。

游戏五:点手指

妈妈把孩子搂在怀里,摊开孩子的小手,一个一个点孩子的手指头,一边点一边说歌谣:“大拇哥,二拇弟,中三姐,四小弟,小妞妞,来看戏,手心手背,心肝宝贝。”妈妈在说歌谣时,一定要注意说得缓慢清晰,有节奏感,培养孩子一定的语言意识。左右手交替进行。让孩子也学着妈妈一起说歌谣。这个游戏是锻炼孩子手口一致的协调能力,提高大脑的反应水平。

●进一步训练孩子手部精细动作

在前面已经有训练孩子手部精细动作的环节。所谓精细动作,就是动作越精细越好。训练孩子的手部精细动作主要是通过亲子间玩游戏来完成的。以下是几个游戏范例:

游戏一:用两个手指拿东西吃

父母先做示范,用拇指、食指合力拿取一片饼干,然后让孩子也照着相同的方式拿取饼干吃。开始训练时,父母可以用手握住孩子的其他三个手指,帮助孩子只让拇指、食指协作拿东西。然后逐步减少帮助,让孩子自己用拇指、食指拿取食物。

游戏二:倒豆子

父母找来两个广口瓶子,在其中一个里面放上几颗豆子,父母先给孩子做示范,每只手上拿一个广口瓶,将豆子从一个中往另外一个中倒。然后将空瓶放在地上,父母用手扶好,让孩子双手捧住有豆子的瓶子,试着将里面的豆子倒进空瓶里。

游戏三:捡豆子

备好一个小盘和一个瓶子,在盘子里放上一些黄豆,让孩子把盘子上的豆子捡到瓶子里,父母和孩子一起捡。都捡完后,又从瓶子里将豆子倒进盘子,重新开始捡,反复3次。

游戏四:丢小球

准备一个小球和杯子,杯子的杯口要比小球大很多。父母先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稳小球,拿到杯口时说“放开”,让小球落入杯中。然后让孩子拿球,拿到杯口时,父母也告诉孩子“放开”。如果孩子顺利将小球放入杯中,父母要用一个亲吻来给予表扬,并让孩子不断地练习丢小球的动作。

游戏五:搭积木

父母与孩子一起搭积木,一人放一块,协作把积木垒高,放的过程中,父母要提示孩子将积木放在正确的位置,让孩子自己把积木一块一块地放上去,要求积木不倒。孩子每成功地放上一块,父母就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如果倒了,爸爸妈妈跟孩子一起来重新再垒。

游戏六:握手、松手

爸爸妈妈找出几张七色彩纸,剪碎,放在开口的盒子里,将盒子放在孩子面前。妈妈抓起一些握在手里,再把手臂举高,手心向下,然后慢慢松开手掌,让彩色的纸屑飘落下来,同时配合说:“哗啦啦,下雨啦,下吧下吧,宝宝要长大。”接着,鼓励孩子模仿自己的动作一起做这个游戏。出于淘气的本能,孩子对这样的游戏充满了兴趣。稍大一点,他们还会跟着妈妈一起哼这首儿歌。

第二阶段的动作能力训练

第一阶段动作能力经过2~3个月的训练后,孩子的身体各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父母可以进一步加大训练难度,开始第二阶段的训练内容。

●腿部动作训练

由于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动作能力,父母只需要带着孩子,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可以了,具体指导如下:

等到孩子的手脚有了一定的力量后,父母牵着孩子,让孩子扶着楼梯扶手上下楼梯。孩子上下楼梯时,父母要先让小孩自己扶好楼梯扶手,然后抬腿一步登上,紧接着另一条腿也登上,站稳后再迈步。等孩子的这些动作熟练后,父母只要在孩子身边,保证孩子的安全就可以了,不需要时刻都牵着孩子,应让孩子自己练习。

当孩子能够上楼梯后,父母再牵着孩子慢慢学习往下迈,先迈出一只脚,再迈另一只脚,两脚在台阶站稳之后,重复上面的动作,下第二级楼梯。在训练过程中,父母要多用语言鼓励孩子。该项训练能够锻炼孩子腿部的肌肉,促进孩子骨骼的生长和大脑发育。

当孩子逐渐学会爬楼梯后,父母可以试着让其从上一级台阶往下一级跳。父母用双手牵着孩子从与地面相邻的一级楼梯台阶跳下,孩子学会这个动作后,父母再用一只手牵着孩子,重复前面的动作,待孩子熟练后,父母完全放开手,看着孩子自己跳。这时候,父母不要离孩子太远,以免孩子因发生失误跌伤。

跑步也是训练孩子腿部力量的一个较好的方法,爸爸在前面边跑边做示范,让孩子模仿自己的动作练习跑步。练习几次后,爸爸可稍微加快跑步动作,以引导孩子加快跑步速度。该项训练能训练孩子手与脚的协调性,促进孩子腿部关节的生长和发育。

●动作控制能力训练

对孩子的动作训练,不仅仅是训练孩子如何运动,也应该训练孩子对动作的控制能力。训练孩子的动作控制能力,需要孩子在听到相关指令后立即作出正确反应,在听到指令到作出反应的过程中,孩子的听觉、视觉、腿部和脑部都在工作,不仅加强了孩子各方面的协调能力,而且对孩子反应速度的提高也是一种锻炼。

爸爸和孩子前后一排站着,孩子在前,爸爸在后拉着孩子的衣服。孩子做“车头”,爸爸做“司机”,然后由“车头”领着走,一边走爸爸一边学汽车“嘀嘀”的叫声。妈妈当指挥官,当妈妈说:“红灯”的时候,“汽车”停;当妈妈说“绿灯”的时候,“汽车”走。这个游戏给孩子提供了较多的走、跑、停机会,可以锻炼孩子动作与听觉的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

第三阶段的动作能力训练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孩子的动作能力大大提高,不仅会走,甚至还能够跑上几步,因此,到了第三阶段,训练难度还要再加大。

●跳跃能力训练

孩子学会走和跑后,紧接着就应该让他们学习跳跃了。跳跃与所有的动作一样,也能促进孩子大脑的生长发育和功能的完善。

父母用一根细绳将小球系住,挂在孩子的头顶上方,让孩子跳起来用手击球。刚进行这项训练时,父母可以双手扶住孩子的腋下帮孩子起跳。当孩子能够独立跳起并击中球后,父母可适当将球的高度调高。在训练的过程中,父母要谨防孩子摔伤。

父母用粉笔在户外水泥地上画3个房子,一个是圆形的,里面写着“宝宝”;一个是正方形的,里面写着“爸爸”;另一个是三角形的,里面写着“妈妈”。教孩子认识形状和字,爸爸给指令,孩子往相应的房子里跳。等孩子凭着印象跳得比较熟练时,妈妈可以参与进来,与孩子一起比赛跳。这个游戏能够锻炼孩子的腿部力量,增加身体的灵活性,使体质得到锻炼,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此外,还可锻炼孩子的动作灵敏度与认识图形、识字能力。

●走“S”形线

这项训练虽然简单,但是孩子从中可以学习一心二用。一方面,专注身体协调性;另一方面,思考如何完成父母的复杂提示。此外,该项训练还能锻炼孩子的腿部力量和身体的平衡感,能促进孩子的左右脑同步发展,有助于对其智力的提高。

父母用粉笔在地上画一个约10米长的“S”形线,让孩子踩着线往前走,如果孩子能始终都踩着线走,父母要给予赞扬和鼓励。如果孩子对该项训练很感兴趣,而其体力充沛,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来回走。

●手部精细动作训练

前面的内容完全是为训练而训练,在这一阶段是训练孩子手部动作的精细度,父母可以采取教孩子一些基本技能的方式,同时锻炼其手部的精细动作。下面列出两个范例:

投篮

父母先给孩子示范过肩抛的抛球姿势,然后和孩子进行反复的练习,当孩子逐渐掌握了抛球的目标后,父母也可在孩子面前1米处放一个纸筐,让孩子试着将球投进筐中。孩子每投进一个球,父母都要鼓励和称赞孩子。需要注意的是,给孩子用的皮球大小要适中,纸筐的口径要大一点,便于孩子将球投入。

拉拉链

教孩子脱下带拉链的衣服时,告诉孩子如何捏住拉链的扣鼻,如何才能自己拉开拉链,不会夹到手,也不会夹到衣服。父母应一步一步地教,一遍遍地教,千万急不得。当孩子第一次会拉开拉链时,父母要表扬孩子的自主能力。

另外,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技能的学习都能帮助孩子提高手部动作的精细度,如扣扣子,按电视遥控器等。

语言能力训练

1~2岁是孩子语言理解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学习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最易掌握词语和运用词语。原因是孩子在这个阶段求知欲是非常强的,对什么问题都爱提问“为什么”,虽然问题有时是幼稚、简单甚至是滑稽的。但只要父母给予耐心解释、认真回答,就能使孩子从中学到知识。此外,有经验的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提一些有利于拓展知识面的问题。以下是1~2岁孩子语言能力训练方法:

模仿声音

模仿是孩子学习语言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只有发音过关了,孩子才能逐渐学会说更复杂的语言。在前面已经有让孩子模仿着发出“爸爸”、“妈妈”等简单的字音,在这里,还要继续教他们发出一些简单的发音。

父母先找来一些可以发声的玩具,如会发出“嘎嘎”声的小鸭,会发出“咩咩”声的小羊,会发出“汪汪”声的小狗,让孩子模仿这些玩具发出的声音。等孩子的模仿有了一定的水平后,父母可以拿给孩子有关动物的图片,指着图片问孩子:“小鸭子怎么叫?”这时候孩子可能就会发出“嘎嘎”的叫声,如果孩子还不会,父母需要继续帮孩子练习。

诱导孩子发音

孩子在刚学习说话时,往往兴致好时才肯说,兴致不好时就缄口不言,因此,父母应该想办法引导孩子开口,让他们更快更好地练习发音。

父母可以选择一首孩子喜欢的儿歌,给孩子朗诵的时候,故意将押韵的最后一个字读得重一些,反复训练几次以后,父母可以在念儿歌时空出最后一个字,这时候,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就会自觉地将漏掉的字补上。在朗诵的时候速度要适中,在念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时要加重语气,以便吸引孩子的注意。

帮助孩子记住常用词汇

丰富的词汇量是孩子语言表达的基础,也是增加孩子词汇量的方法之一,因此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多进行表述,使用一些包括名词和动词的双语句,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增加孩子的词汇量,有助于加强语言能力和记忆力。

当孩子要喝水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说出“喝水”两个字,然后才将水给孩子。

当孩子要吃饼干时,父母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孩子说出“饼干”两个字,然后才能让孩子吃到饼干。

当孩子要玩玩具熊时,父母边拿玩具给孩子边说:“宝宝要玩小熊啦,妈妈这就给宝宝拿去。”

当妈妈给孩子穿衣服时,边穿也要边和孩子交谈,如“宝宝今天穿白色的小背心和小裤子。”“宝宝伸胳膊。”“脚丫出来了吗?”

当孩子玩小皮球时,妈妈边将球扔给孩子,嘴里边说“宝宝接球”。

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涉及各种各样的词汇,父母要耐心地讲给孩子听,当孩子听到某个词超过一定次数后,就能记住并学着说出来。

给孩子朗诵故事

在这一阶段,家长为孩子朗诵故事应适当加大难度,并且延长每天朗诵的时间。随着阅读的深入,父母可边读边指着书上的字,让孩子对照着看,并教孩子认一些简单的字词,为将来的阅读和书写奠定基础。而且,多听故事能促进右脑的开发,使孩子的左右脑共同发育。比如给孩子说:

小兔乖乖

有一天,兔妈妈在出门前对它的三个孩子红眼睛、长耳朵、短尾巴说:“妈妈到地里去拔萝卜,你们在家乖乖的,把门关紧,谁来叫门都不要开。”说完后,兔妈妈离开了家门。

一只大灰狼躲在不远处,将兔妈妈对小兔子们交代的话听得清清楚楚,等它走远以后,大灰狼打起了坏主意,它想要把三只小兔子都吃掉。于是它走到小兔家门口,用它那又哑又粗的声音唱起歌。“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红眼睛一听,高兴地说:妈妈回来了,妈妈回来了。“然后就准备去开门,长耳朵和短尾巴赶紧说:不是妈妈,不是妈妈,是大灰狼。”于是他们把门打开一条缝,对大灰狼说:把你的尾巴伸进来,让我们看一看你是不是妈妈。“大灰狼非常听话,把尾巴伸进来让他们摸了。”哎呦,这尾巴真粗。“一二三”三只小兔子齐声喊完,门就啪的一声关牢了,大灰狼的尾巴被门卡住,逃也逃不了。

一会儿,兔妈妈回来了,它的手上还拎着一篮子萝卜。它看到家门口有一只大灰狼,就拿了一根木棍,狠狠地朝大灰狼身上打。大灰狼疼得受不了,赶紧拼命的躲,结果一使劲,尾巴被拉断了,它也顾不上疼痛,赶紧逃走了。

兔妈妈推了推家门,推不动,于是她说:“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小兔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妈妈回来了,妈妈回来了。”它们把门打开,把妈妈接进了屋里。

小河马

小河马从来不动手做事,即使是自己的事情,也都是妈妈帮忙。

有一天,妈妈很晚还没有回家,于是小河马就在窗户边看啊看,却一直都没有看到妈妈。它感到肚子很饿,就呜呜哭了起来。

一会儿,小河马哭累了,肚子也咕咕叫。

小青蛙听到了小河马的哭声,就问它:“你怎么了,遇到什么困难了,我来帮助你吧。”小河马哭着说:“妈妈没有回家,我肚子饿了。”小青蛙听了,就帮它在家里找了一下,结果发现早上妈妈走之前留下的饭菜。

但是,小河马看着饭菜却又发愁了,“我不会吃饭,每次都是让妈妈喂我。”小青蛙只好拿起勺子,准备喂它。但是,河马的勺子太大,小青蛙拿不动。于是小青蛙只好用小勺子,一勺一勺地喂小河马,喂了很久,小河马都没有吃饱。

小青蛙着急了,对它说:“你干吗不用自己的手吃饭呢?”“我不会呀。”“你试一试。”小河马就试了一下,喂了几次后,小河马学会了自己吃饭,并且以后吃饭再也不要别人喂了。

除了上面的两个范例外,父母能够给孩子讲的幼儿故事还有很多,如《蓝帐子》、《胆小先生》、《猪宝宝》等。应当注意的是,在进行句子练习时,一定要教孩子说完整准确的句子,开始练习的句子可短一些,慢慢再增加句子的长度,逐渐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使用语言的准确性。

感觉能力训练

孩子长到1岁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如能分辨一些常见的颜色,在吃东西的时候会有某些个人偏好等。但是,在这一阶段,父母还需进一步对孩子进行感觉能力训练,以提高孩子各方面的感觉能力。

听觉能力训练

这个阶段的孩子能够听懂自己的名字,听到有人呼唤自己时,会将头转过去看,听到响动也会转头去看,对声音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敏感度。训练孩子对声音的敏感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训练其听觉辨别能力。

训练孩子的听觉辨别能力,需要孩子有丰富的听觉经验和良好的记忆能力,这些在前面都已经有过针对性的训练,所以再进行听觉的辨别能力训练就会容易很多。训练孩子的听觉辨别能力,要求孩子根据听到的声音作出相关正确的判断,主要是进一步训练孩子听觉的灵敏度和大脑的反应速度,对记忆力的加强也有一定的帮助。

父母先找来一些动物玩具或者图片(如狗、猫、鸡、鸭等),先让孩子听有各种动物叫声的录音,并逐一告诉孩子是什么动物叫。然后父母再放录音时,让孩子分辨是什么动物在叫,并拿起相应的玩具或者图片。

视觉训练

在1~2岁这个阶段,孩子的视觉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迅速发展,不但已经能够辨认简单的颜色和形状,还开始对立体产生概念。因此,这个阶段也被称为孩子视力空间发展的“立体期”,在这个时期继续提升孩子的视觉能力,对其认知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根据以上特点,在这一阶段,父母可对孩子采取以下训练方法:

●视觉判断能力训练

拼图游戏能够培养孩子的视觉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颜色不同的拼图,能够不断刺激孩子的视觉,引起孩子的兴趣。并且,在拼图的过程中,孩子的空间智慧也得到了提升。

父母可找来一些硬纸板,在上面画一些大小不一的不重叠的圆形,然后把这些圆形依次剪下来,将每个圆形平均分成五个扇形,每个扇形里涂上不同的颜色,然后将这些圆形从各个扇形间的分界线剪开后,混合在一起,让孩子将这些扇形拼成完整的圆形。这项训练既丰富了孩子对颜色的认知,也丰富了其对大小的认知,极好地丰富了孩子的视觉。

●视觉敏锐性训练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色彩明亮、有变化的环境有了一定的感知,经常身处于色彩明亮、有变化的环境中,孩子的视觉会变得异常敏锐,能迅速从事物中发现不同之处,这对提升孩子的视觉敏锐度和反应速度大有好处。父母可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以下训练,如:父母应经常带孩子去户外走动,让孩子的双眼自由观察周围的环境;不断变化家里摆设的位置,并引导孩子注意变化前后的差异;多带孩子去朋友家或者亲戚家,让孩子体验不同的家庭装饰风格。

此外,还可以通过玩游戏的方法训练孩子的视觉敏锐性,适合这个时期孩子玩的游戏范例如下:

飞舞的小虫

父母用纸板剪出一只小虫的形状,然后和孩子在一个屋子里,将窗帘全部拉上,不让光线进来,让孩子靠在墙边,将屋子里的灯也关上。打开手电筒,让光柱照在孩子身边的墙上,在墙上移来移去,鼓励孩子去捕捉光柱。然后将小虫状的纸板拿出来,在墙上投下阴影,并鼓励孩子去抓小虫。

移动的速度要时快时慢,如果速度太快,让孩子总是抓不住小虫,孩子就会产生挫败感,不再乐意和父母配合玩耍。

●视觉强化训练

让孩子不断重复看以前看过的图片或玩具,直到他们能准确说出图片中的物体或者所看到的玩具的名称。孩子不断通过视觉的角度记忆事物,既提高了孩子的记忆力,也锻炼了其视觉能力。

给孩子看一些曾经见过的物品,如玩具、图片等,并反复说出它们的名称,每天都对孩子进行这项训练,长期坚持。当孩子已经能够熟练地说出一种物品的名称后,父母就要马上换一种物品,否则就可能会引起孩子对训练产生厌倦。

味觉训练

1岁的孩子味觉体验比较丰富,对经常品尝到的味道也已经熟知了,此时父母需要进一步训练孩子味觉的分辨能力。

通过品尝食物的味道来分辨食物,是对孩子味觉能力的又一大考验,孩子的味觉能力也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强化。

孩子闭上眼睛,父母先将苹果削皮,切成小块喂给孩子吃,然后又将面包撕成小块喂孩子。当孩子品尝完毕,让孩子睁开眼睛,从数种食物中找出刚才吃的两种。进行这项训练时,可将苹果换成其他水果,面包也可以换成其他食物,让孩子在体验味道的同时,也体验不同食物的不同口感。

嗅觉训练

让孩子闻不同气味的液体,并试着说出所闻液体的名称或者将这些液体进行归类,这项训练能进一步提高孩子嗅觉的灵敏性和反应速度。

父母将两种不同气味的液体分别倒入四个杯子中,然后让孩子一一闻过后,将其中气味相同的两杯放在一起。刚开始对孩子进行训练时结果可能不太理想,父母不要太着急,可以先给孩子做示范,反复几次后,孩子的“辨味”能力就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触觉训练

在这个阶段,随着孩子手部活动能力的增强,孩子的触觉体验已经相对丰富,与上面的几种感觉能力一样,这一阶段主要是训练孩子触觉的灵敏性。

●“盲人摸物”

父母将不同材质的物品,如小皮球、小手绢、小毛绒玩具、小铁盒等装入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让孩子伸手进去摸,并允许孩子将摸到的东西拿出来看,父母在一旁告诉孩子“这是小铁盒,它是铁的”。反复训练几次后,再让孩子摸,摸到后先不要看,说出摸到物体的名称,如果说对了,父母要及时给予表扬。

除了较大的物品外,父母还可以在塑料袋或纸箱中放入不同材质的细小物品,如塑胶粒和纸片混杂,让孩子用手在其中翻动、抓握,搅动,还可以让孩子脱掉鞋子,光脚在里面踩,坐在上面玩等,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反应。在安全的条件下,父母准备的物品越多越好,因为混合的东西越多,发出的声音也就越大,就越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刺激皮肤神经

父母还可以用冰袋刺激孩子的表面肌肤,看看孩子有什么反应。但是,冰袋对孩子的刺激性可能太大,父母在触碰孩子时动作要轻微,孩子一有感觉就立即拿开。还可以换成热水袋或者冷水袋,分别看看孩子在接触到这些水袋时会有怎样的身体反应和表情反应。

记忆能力训练

在本章的第一节我们就讲到过,1~2岁的孩子的记忆较之1岁前有所增强,通过训练记忆能力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例如:能记住实物,能记住词语、数字,甚至还能背诵儿歌。但前提条件是父母应按照正确的方法对孩子进行训练。下面有几种训练孩子记忆能力的方法可供参考:

借助实物帮助记忆

一般来说,当有对应的实物时,孩子的记忆效果会更好,因为实物记忆不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记忆,而是可以看实物的外形,摸实物的材质,从而进行认知和记忆。

爸爸/妈妈找来一件小玩具,如小老鼠存钱罐,和一个大盒子,盒子要足够大,大到能装下存钱罐。然后爸爸/妈妈先将存钱罐给孩子看一下,并告诉孩子:“这是小老鼠形状的存钱罐。”然后当着孩子的面将存钱罐放到盒中,盖上盖子,问孩子:“盒子里面装的什么?”“小老鼠。”“是小老鼠吗?应该是小老鼠形状的什么?”“存钱罐。”“对了。”然后爸爸/妈妈要亲吻孩子一下以示奖励。

另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借助实物帮助记忆的方法,如在给孩子看一件新奇的东西时,先告诉孩子名称和用途,然后以名称和用途为答案向孩子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孩子回答。

背诵记忆

孩子喜欢参加共同背诵活动,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背诵儿歌或诗歌,以训练其记忆能力。背诵记忆法是采用反复识记、背诵的记忆方式。1~2岁的孩子最擅长的就是背诵,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孩子的记忆能力,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父母可以选择一些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引起孩子兴趣的儿歌,逐个地教孩子朗读,并要求孩子背诵。

提醒,让孩子慢慢学全。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父母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并不断地结合孩子的实力给孩子提出更多更高的背诵要求。

除了儿歌外,也可以让孩子像学习儿歌一样背诵数字和字母等。背数字时先背1~5,再背6~10,这样背数字听起来就像唱歌一样。字母表本来就有对应的歌诀,早点让孩子背熟,为将来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

情感能力训练

1~2岁孩子的情感能力比较弱,他们的情绪在喜怒哀乐之间转换得非常快,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他们可能会由发怒到激动再到高兴。由于情绪的不稳定性,这时候的孩子虽然也表现出一些独立的意向,但是依旧十分依赖照料自己的人,他们非常需要照料人的信任和支持,才会有安全感。这个时期的孩子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不懂得关心他人,但是,通过训练,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对他人的关心。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表现出与他人交往的渴望,看到别的小朋友玩耍时,会试图加入其中。根据孩子的这些情感特点,父母提升孩子的情感能力需要从以下方法入手:

●教孩子关心他人

关心他人也是人类情感能力的一种,一个感情丰富的人,都会对亲近的人或者弱者表现出关心。教孩子关心他人,也为他们将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例如,下班时,如果妈妈比爸爸先回家,妈妈就问孩子:“宝宝,爸爸呢?爸爸回来了没有?”同理,如果爸爸先回家,就问妈妈回来没有。经常多次这样的提问,孩子就会开始关注起家人,会主动告诉妈妈,爸爸回来了没有。等孩子逐渐学会了这些后,妈妈需要对孩子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如当爸爸回来时,妈妈要鼓励孩子去问候爸爸:“爸爸,你饿了没有?爸爸你累不累呀?爸爸,你想不想喝水?”等等,这时候,父母就应该告诉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促进孩子行为心理和情感的进一步发展。反复进行这项训练能唤起孩子关心父母的意识,让孩子以后懂得自己跟回家的父母主动打招呼,表示自己的关心。

父母生病的时候,也应当直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生病了,很难受。”看看孩子的反应,如果他没有反应,就接着引导他:“宝宝以前生病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很着急,现在爸爸/妈妈生病了,宝宝着急吗?”孩子会说:“着急。”“那宝宝一定要乖乖的,不要惹爸爸/妈妈生气,好吗?”以后,再遇到父母有不舒服的时候,孩子就会注意表现得好一点。

认知能力训练

在这个时期,由于感官能力的加强,孩子的认知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对人、物、形状等有了初步的认知,能够根据一些常见物或者人的外形说出与其对应的名称,但是有时也会出错,辨认能力不强,因此,父母需要采取以下训练方法进一步对孩子进行训练:

教孩子认识自己的东西

教孩子认识自己的东西,意味着孩子要学会辨认出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东西是他人的,将同种类型的物品进行区别。

将孩子的日用品,如毛巾、水杯、帽子等放在一起,告诉孩子与之相对应的名称,孩子学会后,父母再将这些孩子的用品和父母的用品放在固定位置,当孩子需要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去找,找对了就奖励,找错了则需要继续训练。

教孩子正确地称呼他人

在最初教孩子说话时,可以让孩子说家庭成员的名字。让孩子认识的每个家庭成员都聚在一起,然后指着其中一位成员,教孩子与之对应的成员名字。让孩子反复练习后,孩子学会说后,父母再接着教孩子第二个人的名字……直到孩子会说每个家庭成员的名字了,父母接着鼓励孩子将名字与人物一一对应起来。如对孩子说:“宝宝把苹果拿给爷爷。”、“把球送给妈妈。”孩子送对了,要及时亲吻孩子,抱抱孩子,夸夸孩子。

当家里来客人时,父母应教育孩子,年长的女性叫“奶奶”,年长的男性叫“爷爷”,看到年轻的女性叫“阿姨”,年轻的男性叫“叔叔”等,如果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做到了,父母应该及时表扬孩子。

当孩子能说出全家人的名称时,可逐渐扩大其认知范围,将认知对象扩大到家庭之外的人,如商店里的售货员、邮递员、路边买东西的商贩等。

以上的训练方法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对孩子的记忆能力和语言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帮助。

认识物体的形状

父母在纸上用色彩鲜艳的笔画出几种三角形图案,并告诉孩子:“这是三角形。”同时还要结合室内外宝宝常见的有三角形状的实物,反复教孩子认识三角形。还可以拿出三角形模型让孩子摸一下,拿一下。经过反复练习,孩子便能分辨出三角形。同样的步骤适用于认识圆形、方形等物体。

当孩子对这些形状形成一定的感知认识以后,父母可以拿一些有几何图形的图片给孩子看,并对图片作出解读,如“这是圆的苹果”、“这是方形的盒子”、“这是三角形的房子”,同时让孩子看和摸一些圆的、方的、三角形的实物,使他们认识这几种几何图形。之后,让孩子做一些形状归类练习。

当父母准备对孩子进行下一组图形认识训练时,先让孩子复习前一组图形认识的训练。父母用一块布盖着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孩子用手去摸,然后说出所摸到的图形的名称。并取出来看看自己说的对不对。这时,父母可以把孩子不太熟悉的几何图形块,如长方形、椭圆形,放在布下面让孩子用手去摸,辨认其形状。如果孩子回答不出,父母要告诉他们“这是椭圆形”,“这是长方形”等。慢慢地,孩子对各种物体的形状的认知就丰富了起来。

强化认知能力

让孩子找出两个物体间的相似之处,这对认知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为孩子只有在对某些物品的基本特征都了然于心后,才能找出彼此间的相同点。因为这不仅要求孩子只是简单地认识某个物品,而且要牢牢掌握物品的一些细微的特点。

把孩子熟悉的图片(如动物、水果图片)放在面前,父母说出一种动物或水果的名称,让孩子从图片中找出该张图片来。然后把两张完全相同的图片和另外的几张图片放在一起,拿出其中的一张,要求孩子从几张图片中找出另一张相同的图片来。随着孩子认识能力的提高,父母训练的难度可以逐渐加大。

等到孩子已经可以自己配对时,父母要准备两套完全相同的图片,爸爸/妈妈和孩子各拿一套。爸爸/妈妈拿出一张图片,要孩子很快就能在自己的一套图片中找出相同的一张图片来。配好以后,让孩子放在旁边,爸爸/妈妈再拿出另一张来让孩子配。

认知长短

训练孩子认识物体的长短也是提高孩子认知能力的一种方式。

父母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可以拿棍子在土地上画线,比一比谁画得长。孩子刚开始的时候画得很短,而且不直。爸爸妈妈就说:“宝宝画得短,妈妈画得长,爸爸画得更长。”等到第二次画的时候,妈妈故意画得比孩子还短,于是就引导孩子说:“妈妈画得短,宝宝画得长,爸爸画得更长。”孩子在同大人比较的过程中,画线能力、比较长短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除了上面的训练外,生活中父母还可利用各种用品教孩子认识长短,如看到两根长短不一的绳子,可以先考考孩子,让孩子说出哪根长哪根短,吃饭的时候,让孩子比一下筷子和勺子哪个长哪个短……

认识数字

认识数字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这些数字在孩子将来的一生中都会用到,而且也为孩子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父母伸出一个手指,告诉孩子“这代表1,一个小朋友”,并让孩子也学着用自己的方式表示。然后再教孩子表示2的手势,告诉孩子“这代表2,2个大苹果”,孩子学会后,接着教3的手势……按照相同的方法,父母可以先教会孩子1~5的手势。

找来一些有数字的卡片,边读边教孩子认,反复教几次后,再将卡片的顺序打乱,一个个地让孩子读出来。

将家里的电话号码写在纸上,让孩子认,在孩子认不全的地方,父母再有针对性地教他。

带孩子上街时,教孩子认各种招牌上的数字。

认识表情

认识表情比单纯的认识五官要更难一些,通过模仿各种表情,能增加孩子对于面部表情的认识,并提高孩子脸部肌肉的灵活性。

准备一些不同表情的图片,如张大嘴巴的,吐舌头的,瞪眼睛的,哭闹的等等。妈妈与孩子面对面,妈妈边说边带孩子做鬼脸。训练一遍以后,妈妈拿出一张准备好的表情图片,让孩子按照图片做出相应的表情。

爸爸或者妈妈慢慢对着孩子吐舌头、发出啊啊咿咿的声音,或鼓起腮帮子吹气、吹口哨,或挤眼、皱眉……做出各种各样的表情。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孩子1岁以后,父母不能再大包大揽,而是应该抓住生活中每一件小事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让孩子自己用勺吃饭,自己脱衣裤、脱袜,每次外出要让孩子自己把帽子戴上。刚开始孩子可能做起来比较困难,但必须让孩子自己先试着做,有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参与到自己的事情中,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学会自立。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自己吃饭

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是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第一步,但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前面已经训练了让孩子自己拿勺子喝米糊,在这一阶段则是教会孩子用勺子吃饭。

父母给孩子准备一个高点的凳子,一个小碗和一个小勺,每到吃饭时,父母就将孩子放在凳子上,碗里盛上孩子喜欢吃的饭菜,让孩子自己拿着小勺往嘴里送。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不小心将饭菜弄洒了,不要责怪孩子。而应指导孩子怎样才不会把饭菜弄洒,当孩子按要求做到后,父母应该给予表扬。

脱去上衣和裤子

妈妈先帮孩子将扣子松开,教孩子先将一只手从袖子里拿出来,再拿出另外一只手,反复训练几次,让孩子熟悉脱上衣的过程。在孩子学习脱去裤子时,父母先替孩子将裤子拉到膝部,让孩子自己脱下。以后提醒孩子自己先将裤子拉到膝盖处,再进一步脱下。每天睡前和洗澡之前都让孩子自己脱衣服,慢慢地,孩子就养成了习惯。

学穿鞋袜

孩子起床后,父母将鞋子拿到床前,让孩子自己穿上,并提醒孩子拉正后跟。孩子穿鞋前父母要提醒孩子分清左右脚。如果穿对了,父母要及时给予表扬;穿错了,父母可带着孩子到镜子前,让孩子自己发现和改正错误,这样不仅能够让孩子避免下次再穿错,还能锻炼孩子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

认路回家

和孩子一起从外面回家时,父母故意装作不认识路,让孩子给自己带路,如果孩子带错了,父母就说:“是走这边吗?我怎么记得好像是那边啊。”走的过程中,父母还可以让孩子故意走错,然后再折回来,这样孩子就能加深印象,不会再错第二次。这项训练不仅能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能提高孩子的方向辨别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对孩子的智力开发自己坐便盆完成大小便在上一章中已经讲到养成孩子用便盆的习惯,在这一节中,主要训练孩子自己在便盆上大小便。

当孩子要大小便时,父母要告诉孩子:“宝宝要去便盆上大小便。”或者告诉孩子:“妈妈正好也要小便,我们一起去洗手间,我坐在马桶上,你坐在便盆上吧。”去厕所的路上,让孩子走在前面,父母跟在后面。到便盆处,父母帮孩子拉下裤子,鼓励孩子自己坐在便盆上,并告诉孩子“解完了叫我”。父母可以在旁边或稍远一点的地方等候。便后,父母先让孩子自己擦屁股,如果孩子擦得不干净,父母再给补擦一下。

整理自己的玩具

教孩子整理自己的东西,可以从教他们整理玩具开始。

带孩子到商店去选购一个孩子喜欢的玩具箱,并领着孩子将家里的玩具一个个都捡到玩具箱里,边捡边告诉孩子:“这个箱子是玩具们的家,以后你都不要忘了送它们回家。”有了妈妈做示范,通过这项训练,能培养孩子将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的好习惯,也为孩子将来更好地打理自己的生活奠定基础。

教孩子洗手洗脸

孩子会走路以后,常常会将自己的手和脸弄得很脏,而且孩子喜欢用手抓东西吃,如果不经常洗手洗脸,就有可能被病菌感染。教孩子洗手洗脸,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给孩子良好的健康保障。

孩子的手和脸脏了以后,往往不愿意让父母洗,更不会自己洗,这时候,父母需要用一些适当的方法进行引导,下面就是妈妈引导孩子主动洗手洗脸的一种方法:

妈妈:“宝宝的脸脏了,走,我带你去洗洗。”

孩子(站着不动):

妈妈:“把手和脸洗一下再来玩,你看你像个小花猫一样,大家都不愿意理你啦!”

孩子:“不”。

妈妈:“宝宝不和我去洗手洗脸,病菌就会进到你的肚子里,那样你的肚子就会疼,得去医院打针。你不是最不喜欢打针的吗?”

宝宝:“疼。”

妈妈:“对呀,肚子疼也难受,打针也难受。所以你现在赶快跟妈妈一起去洗手洗脸,把细菌洗掉。”

带孩子去洗手的时候,训练孩子自己拧开龙头将手冲湿,告诉孩子用肥皂的方法:要双手搓手掌、手背和手指,然后将手各处冲净。洗完手后,让孩子将毛巾打湿后再拧干,然后展开来洗脸,如果孩子的力气小,拧不干毛巾,父母需要给孩子帮忙。

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

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在1~2岁之间开始萌芽。所以,在这个时期必须对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开发,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游戏中训练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游戏是开发孩子智力,特别是提高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在孩子1岁以后,父母应在孩子的游戏中增加一些较为复杂的内容,促进宝宝思维发展。以下几种类型的游戏能够很好地训练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拼图游戏

拼图是一个能激发孩子想象力的游戏,经常拼图能提高孩子的想象能力和推断能力,而想象力是创新的前提条件。

给宝宝准备一些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较简单的镶嵌式拼图。先让孩子练习将拼图块一块块取下来,然后再准确地放回原处。这个游戏可以一直让孩子玩下去,开始时先让他们玩较简单的,然后逐渐增加难度。

●角色扮演游戏

在玩角色扮演游戏时,需要孩子不断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能够自由发挥,无拘无束,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乐趣。下面列出适合这个时期的孩子玩的角色扮演游戏范例:

游戏一:开汽车

将一大一小两个有靠背的椅子并排放着,爸爸/妈妈先让孩子坐到小椅子上,双手扶椅子靠背,扮演汽车司机。然后爸爸/妈妈也按照和孩子一样的坐姿坐到大椅子上,扶住靠背,告诉孩子:“我们现在是汽车司机了,准备出发,滴滴滴。”然后双脚不停的前后移动。

游戏二:哄毛绒玩具睡觉

妈妈找来一个孩子喜欢的毛绒玩具,如毛绒小熊,然后按照以下的方式一步步引导扮演玩具的妈妈,哄玩具睡觉。

妈妈:“宝宝,今天你来当小熊的妈妈好不好?”

孩子:“好。”

妈妈:“那小熊现在要睡觉了,你要做什么?”

孩子:

妈妈:“你要睡觉的时候,妈妈会做什么?”

孩子(想了想,模仿妈妈哄自己睡觉时候的声音):“哦哦哦……”

妈妈:“还有呢,妈妈的手怎么样?是不是在拍宝宝?”

孩子:“是。”

妈妈:“那现在小熊要睡觉了,你是小熊的妈妈,你要怎么办?”

孩子(用手拍着小熊):“哦哦哦……”

另外,父母还可以将一些小故事改成剧本,与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如在前面已经给孩子讲过《小河马》故事的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将这个故事扮演出来。妈妈扮演河马妈妈,爸爸扮演小青蛙,孩子扮演小河马,将整个故事的过程演绎一遍。如果父母给孩子讲过其他有趣的故事,也可以鼓励孩子和自己一起将故事的情节演绎一遍。

父母还可以让孩子自由地想象在玩具店、餐厅、游乐园、医院、幼儿园等地方,不同的人在做什么、说什么,父母不要给孩子任何限制,让孩子自由发挥。下面是一个妈妈引导孩子想象自己在玩具店时的情景:

妈妈:“宝宝,今天妈妈带你逛玩具店,你先好好想一下,玩具店里都有哪些玩具啊?”

孩子:“猴子、小熊、娃娃、飞机、机器人……”

妈妈:“玩具店有这么多玩具啊,那宝宝去了之后最想买什么呢?”

孩子:“小猴子……”

妈妈:“还有什么?”

孩子:

妈妈:“宝宝不是最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如果有喜羊羊的玩具,你要不要?”

孩子:“要,我还要灰太狼。”

妈妈:“你把喜羊羊和灰太狼都买回家,他们打架怎么办?”

孩子:“打灰太狼。”

……

让孩子自由发挥

让孩子自由地用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孩子哼歌或者涂鸦时,不管孩子做得是否符合大人的标准,父母都应该表扬和鼓励孩子。让孩子自由地采取表达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其实就是给孩子发挥创意的机会。在孩子自由发挥的时候,父母要多鼓励孩子,而不是用一些条条框框去束缚孩子的想象,就像下面的这位妈妈一样:

孩子正在画画……

妈妈:“宝宝在画画呀?嗯,画得真好。”

孩子(正在全神贯注的画画):

妈妈:“宝宝画的什么呀?是一条鱼吗?宝宝真能干。”

孩子:“鱼。”

妈妈:“宝宝画的真的是鱼呀?那你还会画花吗?”

孩子:“会画。”

妈妈:“好,那你画给妈妈看看吧。”

人际交往训练

相对于1岁前,这个时期的孩子的交际能力有了一些提升,特别是在有能力听懂成人的语言后,比较活泼的孩子可能会乐意与他人交流。这个时候,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在与人交际的时候,要试着多让孩子参与其中。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与孩子一起招待客人

在人际交往中,招待客人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而这项能力需要从小开始培养,因此,当家里来客人时,父母要告诉孩子:“宝宝,叫叔叔。”客人进屋坐下后,父母让孩子给客人拿糖果。当父母和客人说话的时候,给孩子一个座位,让孩子坐着安静的倾听,如果客人带小孩来了,也可以让孩子陪小客人一起玩等等。孩子在招待客人的过程中,会产生“我也是家里的小主人”的想法,有利于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养成孩子讲礼貌的好习惯

当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当着孩子的面,爸爸给妈妈端一杯水,妈妈接过水杯后对爸爸说“谢谢”。然后,妈妈将水递给孩子,并教孩子对自己说谢谢。经过反复训练后,孩子就会懂得,接受别人的东西或者帮助时,应该主动说“谢谢”。父母还可用同样的方法教孩子说“对不起”、“不客气”等礼貌用语,让孩子学会用这些常用语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感情。

教孩子识别各种不同的情感

孩子不听话或者做了错事,妈妈要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告诉孩子:“妈妈生气了。”看电视时,看到电视里的小孩子哭了,妈妈要乘机引导孩子:“那个宝宝的东西弄坏了,所以他伤心地哭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就会懂得察言观色,再遇到类似的场景,孩子可能会分析“谁在伤心”、“谁在高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