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岁的男孩吴楠经常说谎,父母管教很多次都没有效果,无奈之下,只好找心理医生帮忙。吴楠的妈妈对心理医生说:“医生,您快看看我的孩子吧!他才6岁,就满口谎言,长大了可怎么办啊?”
心理医生没有与孩子的妈妈继续谈论这个话题,他让妈妈先离开,他独自和吴楠“玩一会儿”。在玩耍的过程中,心理医生和吴楠交流,而且和孩子成了好朋友。医生问他:“你这么乖,为什么总是说谎骗妈妈呢?”
“因为妈妈不爱我。”吴楠嘀嘀咕咕的说道。
“你怎么知道妈妈不爱你呢?”医生又问。
“因为妈妈总是忙着做事,不管我,还经常骂我。”
“妈妈为什么骂你呢?是因为什么事情?”
“因为我撒谎。”吴楠说着低下了头,声音很小。
心理医生明白了事情的缘由,便把吴楠的妈妈叫了过来,给她开了个药方,“药方”上只写了一句话:每天耐心、真诚地陪孩子玩半个小时。
妈妈有些疑惑地看着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对她说:“这是孩子的心理需要。照着这个去做,你的孩子就不会再撒谎了。”
回去之后,妈妈按照医生嘱咐的那样做,令她惊奇的是,孩子真的不像以前那样爱撒谎了。一个月后,吴楠再也不撒谎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孩子身上的问题,妈妈们如果想找到症结,就需要和孩子沟通,陪孩子游戏,通过游戏和沟通,和孩子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从而获知孩子的想法,再从孩子的想法中找出孩子身上的问题的根源。
实际上,吴楠一直是想以撒谎来引起妈妈的关注,他认为妈妈不爱他,所以才会撒谎,因为撒谎了,妈妈不会坐视不管,就要批评他或骂他,这样妈妈就和他说话了。即便这不是吴楠希望看到的,但是相比较被妈妈忽视,他宁愿被妈妈批评和责骂。前者是忽视,后者是关注,打骂也是一种关注。
心理学家表示,每个人都想自己成为重要的人,因此希望获得关注。孩子虽然年幼,但同样具有这样的心理,因此,妈妈要及时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样孩子才不会用调皮捣蛋、故意犯错的方式来吸引妈妈的注意。
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孩子哭闹,很多妈妈见到这种情况,往往很生气,对孩子大吼大叫或干脆不理会孩子。其实这样孩子会更伤心,妈妈不知道,哭闹是孩子吸引父母注意的最常用的方式。妈妈正确的做法是给孩子一个拥抱或亲吻,抚摸一下孩子的脸蛋或头,不用多久,孩子就会停止哭泣。因为你的肢体语言已经传达出“你爱孩子”这样一个信息。
在希望获得父母关注这方面,小孩子有时候非常“较真”,有时候父母可能会被孩子弄烦,到最后懒得理孩子。其实这样做也没有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妈妈需要多一份耐心,认真地关注孩子。这样孩子才会明白妈妈是爱他的。
5 岁的媛媛十分喜欢“蹦跳”,每天她从幼儿园回到家里,就蹦跳个不停,并且还边跳边嚷:“妈妈,你快看我跳得好看吗?”妈妈见女儿高兴,就连声说好。
有一天,媛媛从幼儿园回到家里,又开始跳了,她对妈妈说:“妈妈,我今天要跳100下,你要看着我呀!”
妈妈口头上答应了,媛媛就开始跳了。她跳得很高兴,可等大概跳了50多次后,妈妈觉得有些无聊,便起身去倒杯水,这时媛媛停了下来,她好像很不高兴。
妈妈问她:“你为什么停下来呢?还没到100下呢?”
“你没有看我!”媛媛不高兴地叫道。
“我一直在看啊。”
“不,你转身走了,没有看我。”
妈妈感到好笑,说:“你要跳100下呢,我少看几下有什么关系呢?”
可是媛媛非常生气地说:“有关系!因为我跳的每一下都不一样。”
妈妈被女儿的话惊住了,觉得有道理,于是向女儿道歉,让她继续跳,这次妈妈很认真地关注女儿。妈妈真的发现女儿每跳一下都有些不同,她的小手不停地变换姿势。妈妈对此十分感慨。
媛媛的故事很好地说明,孩子在追求被关注方面是非常认真的,很注重妈妈关注他的质量,如果父母关注孩子的时候心不在焉,孩子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这就提醒妈妈们,关注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不要一心二用。如果你真的忙,可以跟孩子解释清楚,等有时间再关注孩子、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