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都知道,孩子在游戏中喜欢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且根据角色的身份进行表演,如学妈妈给孩子喂饭、扮老师给学生上课等等。这是因为幼儿的思维还离不开具体的形象,他们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往往只能根据事物外在的表象作出判断。
从年龄来看,0-3 岁孩子的思维活动是直观动作思维。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往往是依靠感知动作来完成的。只有在听、看、玩的过程中,他们才能进行思维。一边是边看边玩,一边是边玩边思考。如果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会随之停止。如果事先妈妈不告诉孩子画什么东西,孩子只能在画完之后才能把画的东西告诉你。
2-4 岁孩子的思维发生了变化,开始从直观动作思维转为具体的形象思维。孩子到了3岁之后,就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的事物展开联想,他可以摆脱具体行动,运用所见到的、所知道的、所听到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时候直观动作思维仍然占有很大的成分,但是具体的形象思维也占了很大的比例。
5-6 岁的孩子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且初步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他们的思维方式从具体形象思维慢慢过度都到抽象逻辑思维,对事物的理解也发生了各种变化。
妈妈可以利用孩子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孩子简单的运算,比如,教孩子1 1=2,可以对孩子说:“一支铅笔加上另一支铅笔,等于两只铅笔;一个玩具加上另一个玩具,等于两个玩具。”这样孩子会学得更快。
另外,孩子的思维方式具有主次不分的特点,有这样一个笑话:妈妈看见杰克放学回来满脸是血,就问杰克,“你又打架了吧?怎么还丢了两颗牙齿!”杰克急忙说:“妈妈,我的牙齿没丢,我把它们放在口袋里了。”可见,孩子不知道牙齿是自己身上的东西,掉了就等于丢了。
值得一提的是,5 岁之前的孩子的思维方式具有单向性。比如,妈妈教他1 1=2,但是他却不知道2-1=1,因为他只知道从左边推到右边,不会从右边推到左边。又如,两只同样矮而宽的杯子装着同样多的水,然后把一只杯子里的水倒入另外一个窄而高的杯子里,那么孩子可能认为窄而高的杯子里的水比矮而宽的杯子里的水多。所以,妈妈在教孩子这些简单的问题时,不要想当然地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孩子。
关于孩子单向思维,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妈妈对儿子说:“凡是重要的东西,都要锁在箱子里,这样才不会遗失。”儿子记住了妈妈的话。过了几天,妈妈要开箱取东西,却发现钥匙不见了。儿子立即说:“妈妈,钥匙在箱子里面呢!钥匙总算是重要的东西吧,所以我就锁起来了。”很明显,孩子知道钥匙很重要,却忘了只有钥匙能打开箱子。
还有一个孩子在吃苹果的时候,妈妈对他说:“吃苹果的时候小心点,留神苹果里有虫子。”孩子却说:“我为什么要留神呢?该让它留神我才是。”孩子的回答真的非常可爱,妈妈如果听到类似的童言时,不要生气,应该保持足够的耐心来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