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妈妈要掌握的心理学:谁的孩子将会一鸣惊人
47845600000062

第62章 了解孩子的行为,要从心理出发

上三年级的小伟,原本成绩优良,从来不用父母操心,可是进入三年级后,小伟学习变得不用心,精神萎靡,回家很少和妈妈说话,在学校也不愿意帮老师做事。连每天的家庭作业还要妈妈催着做,第二天上学,要妈妈催着去。妈妈认为小伟变懒了,觉得很奇怪,但一时又找不到原因。

后来一位学心理的朋友听到妈妈讲了这种情况,了解到小伟有个4岁的妹妹。自从小伟上了三年级后,妈妈见小伟那么懂事,学习那么自觉,就把精力转移到上幼儿园的小女儿身上。每天送女儿上学,经常带女儿逛超市,母亲给妹妹买口香糖、饼干,而不给他买任何吃的。

渐渐地,小伟觉得妈妈不爱自己,变得越来越自卑,对学习也失去了积极性。而妈妈没有理解小伟的心理,只是跟他说:“你是哥哥,要照顾妹妹,你这么大了,应该懂事了。”小伟觉得很难过,觉得生活很没意思。

从小伟身上,我们发现,他的问题主要在于妈妈忽视了他,使他感到很失落。这就告诉我们,妈妈要了解孩子正常的依恋需要,要对孩子给予足够的关注,不要等到孩子表现出了不良行为,才感到惊讶,才慌了手脚。对于孩子合理的要求,妈妈要给予满足,让孩子知道妈妈爱他,孩子才会快乐,才会有安全感。

妈妈应该知道,行为是心理的反应,孩子有什么样的行为,必然有相应的心理。透过孩子的行为,妈妈可以读懂孩子的心理,这样就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调整行为了。比如:孩子很怕黑,其实是想表达对母亲的依恋之情,为了让妈妈多陪陪他;孩子很“无能”,其实并不是孩子真的无能,而是因为妈妈过于要强,对孩子过于宠爱,孩子失去了自理能力;孩子很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突然有些“口吃”,上课不敢回答问题,是因为她心里没有安全感,存在某种担忧;孩子好斗,是因为对外界不满,想引起他人的尊重和关注??

所以说,妈妈不能轻视、怒视、鄙视、漠视孩子的行为,因为孩子的行为里隐藏着家庭教育问题。只有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关爱,使孩子快乐成长。妈妈要努力成为孩子的心理医生,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