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杰出男孩的100个细节
47854900000006

第6章 不要让儿子成为脆弱的“酷小子”

029 带着男孩坐到前排去

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在“前排”的人不少,但真正能够坐在“前排”的人却总是不多。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因为他们把坐在“前排”仅仅当成了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那些最终坐到“前排”的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但有理想,更重要的是他们把理想变成了行动。

让儿子坐到人群的前排位置的意图并不是显摆,而是帮助儿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培养他的一种胆识。毫无疑问,胆识也是一种能力。

罗伯特·F。肯尼迪曾说:“只有敢于面对巨大失败的人才能取得巨大成功。”为了到达目的地,我们常常要运用自己的胆识去发现我们目前的处境,无所畏惧。福布斯有句名言:“无论我们拥有多少财富,都不如我们内心的财富来得重要。”

不敢坐到前排的人的心理是存在一种障碍的,这种障碍是一些我们不明原因的、在本能上感到害怕的事情,这些事情可能是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的,比如,害怕被人嘲笑,害怕失败,害怕意想不到的变化,或是其他什么使我们内心想要退缩的事情。只需不坐在前排,我们就会感到安全。如此一来,我们就得不到我们内心所期待的东西。这些心理障碍还会使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产生一种社交恐惧。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在社交场合,怕被别人注意或稍有差错就产生极度恐惧的情绪。据专家调查发现,社交恐惧症是最常见的神经紧张和失调的病症,它是一种对难堪或出丑表现出的强烈反应和令人身心疲惫的恐惧感。拥有这种症状的人害怕在公共场合讲话,不愿意接触人,不愿意求人办事,与人共事。

可见,社交恐惧对一个人的工作、生活都是极其不利的,所以,我们要想让男孩成功就要努力帮助他克服这道障碍。

当你发现自己的儿子存在着社交恐惧时就应该及时帮他克服,下面的方法不妨一试。

1.教他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

具有自卑心理的人,总是过多地看重自己不利、消极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积极的一面,缺乏客观全面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信心。这就要求家长教会男孩要提高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客观地分析对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尤其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而不是妄自哀叹、妄自菲薄。

2.告诉他要将别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与自我价值截然分开

别人的评价,只能代表别人对事物的看法,并不是真理,并不是神圣不可改变的。父母要告诉男孩,这些评价中他认为可以听的就听,认为可以不听的就可以不听,决定权在于自己。

3.从购置衣物开始,要他根据自己的判断去买

家长要告诉男孩,衣服是要穿在自己身上,而不是穿在别人身上。别人的选择只代表别人的爱好和审美,并不代表自己的。

4.培养他的信心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处于现今这个时代,如果说‘做不到’,你将经常站在失败的一边。”你可以试着想自己已完成的事,这样你对能做的事会更有信心。只有失败者才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失败和缺点上。

带着男孩坐到前排去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1.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小孩害怕在公共场合讲话,不愿意接触人。带领他坐到人群的前排位置的意图并不是显摆,而是帮助儿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培养他的胆识。

2.父母要告诉男孩,别人的评价,只能代表别人对事物的看法,这些评价中他认为可以听的就听,认为可以不听的就可以不听,决定权在于自己。比如买衣物,衣服是要穿在自己身上,而不是穿在别人身上,别人的选择只代表别人的爱好和审美,并不代表自己的。

030 让他有话大声说

“教了多少遍了,还是不会,真笨!”

“过来,这是李阿姨,快向阿姨问好。”妈妈跟儿子说,儿子一直怯生生地扯着妈妈的衣角,躲在妈妈的背后不肯出来。

“为什么别人都能回答出来问题,就你连话都不敢说!你说是怎么回事?”爸爸质问的声音极大,儿子的眼泪涌了出来。家长无奈。

生活中,类似的情况有很多。有些青少年面对老师、面对爱慕的人、上台演讲前、面试时、比赛前、照相时等,常常感觉紧张、脸红、心跳、发抖,学习或工作中总是惴惴不安,神经绷得如一张满弓,唯恐出了差错……

上中学的小宇以前是个性格很活泼的孩子,但现在却见人就怕。他在面对熟悉的人从对面走过来时,心里不知道应不应该和对方打招呼,紧张的情绪也就产生。有人发现嚼口香糖可以缓解说话紧张,所以他现在一天到晚都要嚼口香糖。但是嚼口香糖并没有如他所愿,相反地,他晚上失眠越来越严重。他还觉得自己很难看,声音很难听,所以他很少和别人交流,看到有人在很流利地谈话他也会心生嫉妒。他不仅如此,而且还不敢笑,也不敢大声说话,学习时注意力不能集中,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人际关系非常紧张。

具体来讲,不敢在别人面前大胆说话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不想露丑。这些人的想法是,只要我不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短处,别人也就不会知道我的缺点。因此,他怕自己一旦在众人面前说话,自己的粗浅根底、拙劣看法都会暴露出来,那么从此以后,哪还有他的立足之地?所以,不说话更稳妥。

第二种,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说话的内容,就像被硬拉到一个陌生的世界一样,所以会感到惊惶。

有的人是因为先天原因,生来性格内向,气质属于黏液质、抑郁质类型,他们说话低声细语,见到生人就脸红,甚至常怀有一种胆怯的心理,举手投足、寻路问津也要思前想后。

还有一些是由于家长教育不当所导致的。有些家长对男孩的胆小不加以引导,男孩见到生人或到了陌生的地方,便习惯性地害羞、躲避,没有自信心。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有一个“光辉形象”留在别人的心目中。为此,他们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非常重视,唯恐有差错。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了他们在交往中生怕被人耻笑,因此表现得不自然、心跳加速、腼腆。久而久之,他们便羞于与人接触,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对此,家长应给予正确指导,鼓励青少年大胆、真实、自然地表现自己。

“我总是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发言,那样会使我的心跳加快,脑中一片空白……”有人坦然地承认自己说话的胆怯,而且对此颇为苦恼。

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人或多或少在说话方面都有些不健康的心理,而紧张和恐惧便是这些不健康心理的突出表现,它是影响人们进行正常说话和语言交流的明显障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人都可能在说话前后或说话过程中出现紧张、恐惧的心理: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者如此;天性活泼、思想活跃者如此;即便是演说家、能言善辩者也不例外。

而恐惧是后天的反应。两岁大的男孩在过马路时不会懂得害怕,直到有人猛地把他拽回来,警告他过马路有多么危险,他才会感到恐惧。同样,当我们第一次看见同学站起来背诵诗歌,发现他突然哽住了,变得慌张窘迫,以致全班同学发出阵阵的窃笑时,我们懂得了当众讲话时的恐惧。既然紧张害怕是后天学会的,那么它也是可以被忘却的,或者至少是可以被控制的。那么如何战胜恐惧的心理呢?就是要多练习讲话。

家庭是练习说话的第一个场所。当男孩在家里的时候,我们可以鼓励男孩给自己讲一个寓言故事。如果男孩不能讲清楚,那么就让男孩去找一本儿童文学著作看看,看完再来讲。这样男孩便会渐渐地了解语言,懂得如何并敢于与人们交谈了。另外,还要鼓励男孩平时就一些小问题与父母交流,鼓励他广结良友,与朋友频繁往来,这也是练习口才的又一途径。无疑,我们每个人都多少会有一些朋友,这些朋友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处于不同的年龄、属于不同的阶层、从事不同的工作,因而与他们相处时我们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男孩也一样,拥有许多朋友,他的谈话内容也会渐渐地增多起来,他说话的胆量也会渐渐地大起来。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让他有话大声说

家庭是让男孩锻炼说话技巧的第一个场所。我们可以鼓励男孩给家人讲一个寓言故事。如果男孩不能讲清楚,那么就让男孩去找一本儿童文学著作看看,看完再来讲。另外,还要鼓励男孩平时就一些小问题与父母交流,鼓励他与朋友多往来,这也是练习口才的又一途径。这样他的谈话内容会渐渐地增多起来,他说话的胆量也会渐渐地大起来。

031 不要只围着他一个人转

有一个家庭三口人在吃饭时,男孩把自己喜欢的菜拉到自己面前,恨不得一个人全部吃掉。母亲便随着男孩,也专门把男孩爱吃的菜放到他面前,自己干瞅着不吃。

事例中的母亲还没有认识到男孩吃独食的危害,不只她一人,其实许多父母亦如此。他们觉得男孩吃独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小事情却会产生大问题,这也是这位母亲没有想到的事情。男孩吃惯了独食,有东西只想一个人吃,玩具也只能自己一个人玩,自私自利的思想就会由此而产生。

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自然地,孩子成为了家庭的焦点,关切无处不在。父母下意识地认为:“就他一个孩子,有什么好的不给他给谁啊?”而事实上,家中不是只有他一个人,可是所有的东西都只给他一个人,久而久之,男孩无形中的“自我中心”意识就会膨胀,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所有的东西理应归我。霸道蛮横也就应运而生。男孩把自己作为理所当然的占有者,这种心理显而易见。

一位妈妈给3岁的儿子买了盒新鲜的点心。儿子津津有味地吃着,爸爸走过来说:“什么好吃的?让我尝一尝。”儿子按住盒子盖大叫:“不给!不给!”“小东西,别这么自私,给一块。”爸爸故意从盒中抢了一块点心咬了一口。结果儿子大哭起来,非要爸爸吐出来不可。妈妈连忙跑过来哄着:“宝贝别哭了。都是爸爸不好,咱们打爸爸。”儿子大叫着:“坏爸爸!坏爸爸!”最后在爸爸连声的“认罪”中,儿子才破涕为笑。

客人送来了一份礼物,男孩走过去,自然地拆开了包装纸,把礼物拿进了自己的房间。父母安然的表情让客人欲言又止。母亲还略显得意地说:“一直都这样,都是我们惯的。”

可见家长从意识深处并不觉得男孩这样做是不好的行为。

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告诉男孩: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是自私的行为,这样做很不好。那么男孩起码会有“这样做不对”的意识,然后才有改正的可能,这样情形才会大不一样。可是家长的做法无疑是鼓励了男孩的自私行为。

据报载:一位母亲平时总是把削去皮的苹果给男孩吃,自己却吃苹果皮。一次当她尝了一口苹果时,3岁的儿子竟声色俱厉地吼叫道:“你怎么吃苹果!吐出来!”这位妈妈声泪俱下:“你那么小,就这样对待我……”

男孩如此对待妈妈,确实可怕。但问题的根源在于妈妈的权利丧失,甘愿为子女当马牛,这直接导致家庭教育失败,导致了男孩养成自私、任性而且霸道的性格。

父母“有了儿子,没了自己”,到头来换来的却是男孩心中“只有自己,没有父母”。抚养出这样的儿子,做父母的难道不痛心吗?然而这又是父母、家人自身的过错造成的恶果。

我国老教育家刘绍禹曾经说过:“不要太关心儿童。”“太关心了容易让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结果让他变成自私自利的人。”

一项调查表明,当今的中小学生明显地表现为自私和责任心差,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父母缺乏应有的关心。调查发现,有27.8%的中小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爱好。调查中还发现,有100%的中小学生知道自己的生日,而有33.3%的中小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他们关心自我、重视自我的程度早已超出了他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他们把父母为自己的付出看做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体会不到父母养育他们的艰辛。

男孩的自私在家庭里也许不容易看到,但当他们来到一个集体里时,就会显得很明显。自私的男孩总怕自己吃亏,所以绝不让自己吃亏。劳动时总是拣轻活干,把脏活、重活给别人;发新书时,总把好书留给自己,把破书留给别人;出去坐车时,他总跑在最前头抢占最好的座位,不管老师在那里站着还是体弱多病的同学在那里站着,他都漠不关心。关心他人的男孩却恰恰相反,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他不怕吃亏,乐于助人。久而久之,他就养成了无私奉献的善良品性。自然他也会得到同学及伙伴的敬重和喜爱。这对男孩今后的品格塑造以及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父母要让男孩明白你们都为他做了些什么,不应该让男孩在家中当特殊人物,让他们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父母要让男孩知道,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分担家中的事务,不劳动者不得食。父母在对男孩付出时绝对不能总当无名英雄,要循序渐进地教男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擦桌子、摆放碗筷、择菜叶、洗手绢等。在男孩稍大些时,还可以让他分担相对重要的家务,这样既能让他获得成功感,又能使他从小养成勤劳的好习惯,并从中体会到父母为家庭付出的辛劳和养育之情,体会到爱是需要付出的。父母更要从小就告诉他,没有谁是应该为他做什么的,也没有什么是必须为他做的,无论是谁,为他做了什么,他都应该感激,绝对不能让他感觉父母为他做任何事都是理所当然的。

完全以孩子为中心,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

父母“有了儿子,没了自己”,到头来换来的却是男孩心中“只有自己,没有父母”。抚养出这样的儿子,做父母的难道不痛心吗?

032 绝对不能“男孩一哭闹,父母就屈服”

男孩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并且难以接受父母的意见与劝说。在这种时候,你能做到冷静处理吗?

你是不是对男孩过度关注,比如,男孩一伤心你就立刻安抚,一哭叫马上就哄?

对于男孩的一些无理的要求,你能够理智地拒绝,并且给男孩讲清道理吗?

一天晚上,一家人正在看电视,安突然想起要吃冰淇淋。此时,已经很晚了,商店都关了门,爸爸妈妈试图跟他解释,劝他明天再吃。然而,安的脾气却上来了,他倒在地上大声叫喊,用头撞地,用手到处乱抓,用脚踹所有够得着的东西……

爸爸妈妈被气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们努力克制自己的火气,暂时没有任何语言和动作。

安已经叫喊半天了,他奇怪地发现,居然没有人理他。于是,他又重新“表演”了一番。这次爸爸妈妈坐了下来,静静地看着儿子,没有任何语言和动作。

安不服气地又开始了第三次“表演”,然而爸爸妈妈还是没有任何表示。最后,安大概也觉得自己趴在地上哭叫实在太傻了,就爬了起来,回房间睡觉去了。

从此,安再也不随便朝别人乱发脾气。安的乱发脾气因为没有得到强化而自然消失了。

看过这个案例之后仔细想想:男孩一哭泣就向他屈服是最不可取的教育态度和教子方法。当男孩哭闹时,父母要保持冷静,父母在阻止男孩哭闹发作的时候,既不要采取过于强硬的态度,也不能采取过于软弱的态度。对男孩的不合理要求绝不迁就,始终要让男孩明白,无论他如何哭闹,父母都不会“俯首称臣”。他以后就不会因为哭闹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当男孩已经“倾盆大雨”时,不妨运用冷淡计,父母及其亲人都不去理会他。或者是能够迅速而果断地将男孩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以缓和紧张的局势。也就是说,当男孩正处于哭闹的时刻,父母不要一心只想到训斥男孩,因为男孩这时是听不进去的。也不要强迫男孩或者用武力威胁他马上停止哭闹。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运用冷淡计把他撇下不管,让他一个人去发泄,去自我克服、自我平息。事后,再当着男孩的面,分析一下他哭泣的原因,细心地引导、教育男孩,相信男孩会从错误的行为中吸取教训。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男孩就会渐渐地改正哭泣的习惯,因为他知道那样做是什么也得不到的。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绝对不能“男孩一哭闹,父母就屈服”

你是不是对男孩过度关注,比如,男孩一伤心你就立刻安抚,一哭叫马上就哄?正确的做法是,采用“冷淡策略”,把他撇下不管,让他一个人去发泄,去自我克服、自我平息。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男孩就会渐渐地改正通过哭泣达到目的的习惯。

绝对不能鼓励他用哭泣的方式表达意愿

小男孩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并且难以接受父母的意见与劝说。不要小男孩一哭闹你马上就哄他、迁就他。要保持冷静,可采取“冷淡态度”。最终让小男孩明白,无论他如何哭闹,父母都不会“俯首称臣”。他以后就不会通过哭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033 不要答应他不合理的要求

“妈妈,我今天要吃肯德基。”

“今天妈妈很累,咱们在家吃饭吧。”

“不行,我就要吃肯德基。”

于是家长再累也只好由着男孩来,吃完饭回家的路上,男孩又提要求了:

“妈妈我走不动了,你背我。”

“马上就到家了,自己走吧。”

“不,我就要你背。”

是不是男孩的任性、无理取闹让你很是苦恼,男孩是自己的一块宝,舍不得打骂,可是常言道:“严是爱,惯是坏,不管不教要变坏。”如果家长对男孩没有一个合理的管教,那么男孩就很容易养成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

“我们的童年过得很艰辛,再不能让儿子经受我们已受过的那些磨难了。”

“现在条件好多了,只有一个孩子,因此,无论如何不能让儿子吃苦受累。”

“算了,他还是个孩子。”

……

家长的这些童年经历为对孩子的溺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和依据。正是出于这种心理,溺爱子女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和问题。

家长对男孩没有要求,一味地迁就,百依百顺,满足男孩的一切要求,唯恐男孩不高兴。男孩是全家的中心,长辈也都围绕男孩转。在这种家庭中,家长是男孩的奴隶,绝无任何威信可言。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男孩往往成为唯我独尊、任性、为所欲为的人。

冬天的一个晚上,妈妈带着4岁的皮皮去朋友家串门。回到家,皮皮突然发现一直攥在手里的一块糖果不见了。那块糖果是妈妈的朋友给的,他的家里没有这样的糖果。发现糖果没有了之后,皮皮着急地哭了起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来安慰他,并且给他承诺,第二天一早就去给他买同样的糖果和他喜欢的玩具。但是,皮皮没有丝毫的妥协:“我要!我要!我现在就要!”

皮皮在地上打着滚,哭得伤心欲绝,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看得实在心疼,于是,全家人带上照明工具,“倾巢”出动,沿着回来的路进行了“拉网式”的搜索。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都快午夜12点了,还是没有见到糖果的踪影。妈妈看到因绝望而哭得伤心欲绝的皮皮,终于硬着头皮敲开了朋友家的门……

生活中,像皮皮这样的男孩随处可见,他们做事情时往往对自己不加约束,想怎样就怎样,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分是非,固执己见,明知自己不对还要继续做下去。任性的男孩常常用一些手段来威胁他人,如不吃饭、大哭大闹、摔打东西、自杀、离家出走等。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说:“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如果我们无视这种警告,一意孤行地认为只要尽力把男孩的生活道路铺得平平顺顺的,就能保证男孩幸福健康地成长,那么,这种教育方式势必会影响男孩在各个方面的发展,让男孩失去竞争力,甚至影响其人格的发展。

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说过:“幼儿时期是成长中的最主要时期。”现在,很多家长都很重视男孩的早期家庭教育,但由于许多父母缺乏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存在着两种极端表现,一是对男孩的管教过严,给男孩定下许多清规戒律,这也不许干,那也不许干,把男孩的手脚束缚得紧紧的;另一种是教育过宽,对男孩的要求,不管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一律满足,结果导致男孩放任自流,为所欲为。

对于男孩无理的要求,父母要果断拒绝,比如男孩看到其他小朋友的汽车模型很漂亮,非要让父母也给他买一个;吃饭的时候看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就拿到自己面前,不给其他人吃;吵着闹着非要在吃饭的时候吃冰淇淋;等等。家长只要答应了男孩这些无理的要求,就必然降低自己的威信。所以,家长不能因为体谅他年纪小就想“答应他算了”。

不要答应他不合理的要求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1.任性的男孩常常用一些手段来威胁父母以达到目的,如不吃饭、大哭大闹、摔打东西、自杀、离家出走等。家长如果对男孩一味地迁就,百依百顺,满足男孩的一切要求,男孩长大后往往成为唯我独尊、任性、为所欲为的人。

2.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说:“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034 不要试图让儿子怕自己

“听话”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时的口头禅。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下人们的一种共识,“听话”成了中国家长对孩子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字。

在一些专制型的家庭里,父亲(或母亲)俨然以家长自居,专制、压服、暴躁、滥施惩罚等,而母亲(或父亲)在家庭中则处于无权的从属地位。家长虽有威严,但没有威信。这种坏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不是性格懦弱、没有主见、意志薄弱、备受压抑、不能独立思考,遇事慌张,唯唯诺诺等,就是暴躁、凶狠、肆意妄为、拒绝家长或教师的合理管教,成为难教育的孩子。

在父母管教过严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男孩,家长过度限制男孩的自由,处处指责,也会影响他们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限制男孩的发展。可生活中偏偏有这样的父母,为了容易管教男孩,故意让男孩怕自己,这也容易使男孩变成懦夫。

父母常常对男孩这样说:

“要做一个听话的男孩,知道吗?”

“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老师叫你干什么就干什么。”

“不听话,爸爸就打你!”

现在的教育,把纪律看得高于一切。在家里,男孩被要求听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爸爸妈妈的话,在学校,男孩又被要求听老师的话,只要是遵守纪律就被看成是好男孩,享受各种优厚待遇,而一旦男孩触犯了纪律,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被视为不听话。家长常常不自觉地用纪律去约束男孩,殊不知这样教育出来的男孩可能一生循规蹈矩,本本分分,失去了自己的创造和想象能力,也没有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只知道被动地去生活。这样的教育,会把男孩造就成一个失败者。一个怯懦者想在这个社会中获得成功是非常困难的。

实际上,从十二三岁开始,一直到青春期结束,是男孩生命中的第二个“叛逆期”(第一个在两三岁时)。正常情况下,每个青春期的男孩都会表现出较强烈的叛逆来,不听父母的话,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来。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脱离对父母及重要亲人的依赖,走向独立。在以正常的速度走完这个叛逆期之后,他们在18岁左右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我”,他们开始逐渐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这也意味着他们终于成为一个成年人了。有了这个“自我”,他们就会有比较强烈的欲望,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从而不需要监督也能有很强的动机去追求一些人生目标。

然而,那些过于听话的“好男孩”,由于他们的父母控制欲望太强,一直让男孩按照他们的安排来学习和生活,而根本没有给男孩独立的空间,甚至严格抑制男孩的“叛逆”。这样的话,这些“好男孩”的青春期就没有一个正常的“叛逆期”,这会造成两个恶果:

一是叛逆期推迟。有的男孩从小就很听话,从不反抗父母、老师,但是却在成年之后出现了强烈的叛逆心,开始和父母作对。另外一个就是缺乏生命力。一般来说,太听话的男孩,都有一种通病:缺乏激情。因为他们不管是学习还是做别的事情,都不是发自内心,而是为了满足父母及家人的期待。事实上,这种刻意的努力,是一种强迫性的努力。但是,他们对于自己努力得来的结果,比如好成绩等奖赏是没有什么热情的,他们的口头禅是“无所谓”,仿佛没有什么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所以,亲爱的父母,别再强求你的儿子太听话,别让听话变成懦弱和平庸的前奏。父母不应该因子女年纪小,而漠视他在家中的地位。平等是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前提。父母、子女任何一方的优越感都会对其他家庭成员造成心理压力,使双方产生心理隔阂。当男孩做错事情的时候,比如逃学、不交作业、打骂同学,父母千万不要一味地打骂男孩,粗鲁的管教方式往往只能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如果男孩和父母顶嘴,父母应该感到高兴,因为那意味着他长大了。因此,面对顶嘴的男孩,应保持风度、保持冷静,千万不要轻易发火动怒,加剧双方的抵触情绪,要善于倾听男孩的意见,耐心听男孩把心中的观点讲出来。然后,分析一下男孩说的是否有道理,变顶嘴为讨论、探讨。如果男孩是正确的,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有些事情男孩是无理取闹,家长也可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应该将心比心,耐心听完男孩的意见后,讲明道理,真正说服他。

不要试图让儿子怕自己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1.在一些专制型的家庭里,家长虽有威严,但没有威信。在这种坏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不是性格懦弱、不能独立思考,就是暴躁、凶狠、拒绝家长或教师的合理管教,成为难教育的孩子。

2.正常情况下,每个青春期的男孩都会表现出较强烈的叛逆来,不听父母的话,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来决定。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脱离对父母及重要亲人的依赖,走向独立。在以正常的速度走完这个叛逆期之后,他们在18岁左右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我”,从而不需要监督也能去追求一些人生目标。

035 指导男孩面对失利

每个男孩都渴望成功,但由于年龄小、能力有限、经历和经验缺乏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受到失败和挫折。一次小小的失败,对成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男孩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危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男孩,他们本来拥有聪明的头脑,以前也曾是全班甚至全校的尖子生,但往往因为一次考试不理想或是老师某一句话的打击,就变得消沉起来,学习成绩下降、上课精力不集中,甚至是逃学。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这样的男孩就可能变得精神委靡,消沉慵懒,做事没劲,完全一副颓废的模样。这种心态如果得不到调整,他的一生就只能是碌碌无为,不敢面对一点困难。

失利,是必然会引起焦虑的事件。失利其实对男孩的打击很大,尤其是一些竭尽了全力的男孩。在巨大反差的刺激下,男孩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往往会出现应激障碍,比如情绪低落、抑郁、愤怒、悔恨、沮丧、绝望,以及对未来失去信心等现象。失利之后,如果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并给予理解,男孩的压力会更大。因此,现在父母们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面对男孩的失败而仍然有信心去鼓励和支持他。很多时候,给男孩带来最大打击的往往不是失败本身,而是他对失败的理解。作为家长,帮助男孩正确面对失败是很重要的。

有些家长喜欢对男孩进行空洞的说教。比如“失败是成功之母”“不吃苦中苦,怎做人上人”等。这样的语言,一来不能让男孩得到真实的体验和帮助,二来男孩也无法理解其中真正包含的意义。正确的做法是和男孩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男孩认识到哪些导致失败的原因是自己可以改变的,哪些是改变不了的。相比之下,明明妈妈的做法就很好。

明明刚上小学,上学期刚开学时,他们班开展了“一帮一”活动,明明的任务是帮助一位考分总在60分上下的男生。班里只有10个人被分配了任务,刚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明明又得意又紧张。他对这个任务很上心,每天一放学,他就留在班里帮那个男孩解答难题,回家后还不忘打电话提醒那个男孩背单词。

可是这个学期快结束时,那个男孩的各科成绩还是在60分左右徘徊。因为这个,老师在班会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明明,说他没能帮助同学共同进步。在随后改选班干部时,当了一年多小队长的明明落选了。

这件事对明明的打击很大,他哭着对妈妈说不想在这个学校读书了,想转到别的学校去。妈妈对他说:“妈妈知道这件事情使你受了委屈。”听了这话,刚刚忍住不哭的他,眼泪又落了下来。妈妈接着问:“告诉妈妈,你尽最大努力了吗?”明明使劲儿地点了点头。“这就可以了,你要知道,世界上很多事并不是你尽力了就一定能成功的。但只要你尽最大努力就可以了。”这以后,明明深深记住了“凡事尽最大努力就好”这句话。

男孩失利之后,为人父母者应有的最好心态是平和,要理解男孩的委屈、苦闷和绝望情绪。应送给男孩的最好礼物是理解,应扮演的最好角色是给男孩当个好参谋。细心观察男孩,及时疏导,防止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在必要的时候,应该去找心理医生咨询,让男孩平稳度过这段“灰色时期”。有的父母说看不出男孩有什么压力,其实那只是表面现象,是他在进行心理防卫,在心理学上叫做“否认作用”和“反向作用”,是在潜意识里运用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如小男孩闯了大祸自己用双手蒙上眼睛,抹杀现实以免内心焦虑痛苦,这就是否认作用。有的小男孩对妈妈说我不想偷吃水果,以此压抑了自己想偷吃水果的欲望带来的痛苦,这就是“反向作用”。

现实生活中,常胜将军是没有的,只要是人就会有失败,有沮丧的时候。孩子也不例外。如果男孩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失败,就会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形成不小的阻碍。因此,父母应尽早训练男孩正确对待失败。

指导男孩面对失利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有些家长喜欢对男孩进行空洞的说教。比如“失败是成功之母”“不吃苦中苦,怎做人上人”等。这样的语言,一来不能让男孩得到真实的体验和帮助,二来男孩也无法理解其中真正包含的意义。正确的做法是和男孩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男孩认识到哪些导致失败的原因是自己可以改变的,哪些是改变不了的。细心观察男孩,及时疏导,防止出现意外情况。

036 让男孩合理地宣泄情绪

男孩是天真无邪的,他们的喜怒哀乐很真实,也很强烈,这往往直接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同成人一样,男孩常常利用多种情绪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与愿望。烦恼、攻击、挫折、愤怒这些侵犯性情感是点燃攻击性行为的导火线。因此,父母和老师应当更多地体察和理解男孩的情绪变化,为他们创造一定的条件,让他们把这些不良情绪发泄出来。

很多父母都认为,男孩没有学业负担,不愁衣食,受到的照顾无微不至,他们不会有什么压力,怎么会抑郁呢?其实,现在的男孩在得到铺天盖地的爱的同时,却越来越失去了随心所欲地玩的自由;在得到大量玩具的同时,却失去了与父母拥抱、游戏和谈话的机会。在幼儿园,教师与男孩、男孩与男孩之间有时会有一些矛盾产生,如受到批评、不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这些都会使男孩产生压力感。

在男孩的眼里,这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每天都会有很多新的事情发生。男孩正以惊人的速度接受各类不同的信息,结果他每天都发现很多不可理解的事情。爸爸妈妈可能会离开一段时间,不知去了哪里,还会不会回来?白天在街头看见一只大黑狗,晚上睡觉时就会想,狗会不会趁我睡觉的时候走进我的房间咬我呢?或者会不会有魔鬼躲在我的床底下呢?妈妈送我上幼儿园,爸爸、妈妈都不去,为什么我要去呢?幼儿园是什么地方?这些忧虑都会使男孩不安和恐慌。

有的男孩小小年纪就遇到了感情上的重大打击,如亲人去世、父母关系紧张或离异、考试失利(特别是未考上理想的学校)等,往往会出现情绪上的强烈反应。此外,学习成绩不好,长相不出众,总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不受老师重视,不引人注目等,也会使男孩产生一种失落感。

成人抑郁,可以向人诉说、发泄,男孩感到压抑时,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往往无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他们有时无法得到成人及时的帮助,而且他们由于自身的知识以及处世经验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差,因而不能自己排解压力。所以,当压力过大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男孩会产生很多生理或心理问题,这些将严重损害男孩的身心健康,可能出现精神抑郁等症状。

抑郁使男孩感到孤立、恐惧和不快乐。抑郁的男孩不知道自己哪里不对,只知道自己的感觉糟透了,不像以前的自己。当他感觉越来越糟的时候,会感到自己越来越没有力量,不能控制自己的心情和生活,好像有一种神奇的东西在控制自己。一些中小学生还通过饮酒、上网聊天、吸毒等来排解抑郁,但是这样的结果往往会使他们的抑郁加重,甚至试图自杀。

尽管并不是每个男孩都有患抑郁症的可能,但也应该引起父母的特别警惕,当男孩遇到困难、情绪压抑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告诉男孩,不要把烦闷锁在心里,有不开心的事情要说出来。此外,还可以教给他一些宣泄情绪的小窍门,比如让他大哭一场,或者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还可以向好朋友倾诉等。

可让男孩用语言发泄情绪,创设悄悄话角,当他们感到愤怒时,独自大喊大叫,舞动自己的手臂。又如:可让男孩通过运动形式表达情感,设立体育角,当他们想打人的时候,就打陀螺,用沙包击靶子,或戴上手套任意打击沙袋,也可在垫子上翻滚,这样使男孩将自己的情感发泄到一个合适的替代对象上,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培养男孩开朗、自信、合作的性格,与男孩建立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关系。父母不要以家长的权威强迫、压制男孩,要尊重男孩的意见。当男孩从父母那里体验到父母对他的尊重时,他就懂得了尊重别人。

即使当男孩发生了攻击性行为的事情时,父母也不能用简单粗鲁的方式处理,这会使男孩萌生愤怒感,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造成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后果。这时,父母应耐心地与男孩沟通,倾听男孩诉说,减轻男孩的心理压力,同时要帮助男孩正确地面对问题,妥善处理好与同伴的关系。

让男孩合理地宣泄情绪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1.男孩感到压抑时,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往往无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他们有时无法得到成人及时的帮助,而且他们由于自身的知识以及处世经验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差,因而不能自己排解压力。所以,当压力过大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男孩会产生很多生理或心理问题,这些将严重损害男孩的身心健康,可能出现精神抑郁等症状。

2.当男孩遇到困难、情绪压抑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告诉男孩,不要把烦闷锁在心里,有不开心的事情要说出来;大哭一场;向好朋友倾诉;感到愤怒时,独自大喊大叫,舞动自己的手臂;也可在垫子上翻滚,等等。这样使男孩将自己的情感发泄到一个合适的替代对象上,从而缓解和释放内心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