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品国学,谈生活智谋
47856200000009

第9章 运筹帷幄,掌握大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是古老的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我们要未雨绸缪,不要老看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人应为之积极奋斗的远景期待。

审时度势,把握大局

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战国策·齐策》

这句话意在说明,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上,要通观全局、审时度势,做出正确决策;否则就会陷入困境而使他人渔利,给国家、百姓带来严重灾难。

在战场上,惯于审时度势的人往往能从大局出发,采取应对策略。结果往往成为取胜的一方。

公元208年,秦将章邯率军攻打赵国巨鹿。赵王歇向楚国求救。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率军去营救赵国。楚军到达安阳后,不料宋义却畏缩不前,驻留此地长达46天之久。项羽劝说宋义立即攻秦救赵,被宋义拒绝了。当时天寒多雨,将士挨冻受饿,痛苦不堪。而宋义却亲自跑到无盐这个地方,大摆宴席,为自己的儿子到齐国做相送行,并借机扩展个人势力。

乘宋义离开之际,项羽鼓动将士们说:“我们奉命攻打秦军,救援赵国,现在却留在这里不能前进。这里遇到灾荒,将士只能吃个半饱,军中已存粮不多。上将军对此丝毫不放在心上,只顾饮酒作乐,根本没想到要率军去赵国征粮,并与赵军汇合奋力抗秦,反而美其名曰等待秦军疲惫之机再打。如果强大的秦国攻击刚刚复国不久的赵国,必然能把赵国灭掉。赵国灭掉之后,秦军只会更加强大,根本无机可乘。况且我军刚刚在定陶吃了大败仗,大王坐卧不安,将全军交给上将军指挥,国家安危,就在此一举了。不料上将军却如此不爱惜将士,只顾徇私,这样的人怎能做社稷之臣!”

项羽的话立刻在全军中引起共鸣。当宋义返回安阳时,项羽乘机将其杀死,然后号令全军,说道:“宋义与齐国密谋反楚,楚王命令我将其杀死!”将士上下无不服从。消息传回国内,楚怀王只好正式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去营救赵国。此后,项羽破釜沉舟,九战九捷,歼灭了秦军主力,解除了巨鹿之围。

楚怀王是秦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项梁听从谋士范增之计拥立的。楚怀王名为皇帝,实为傀儡,但他趁项梁战死后,在彭城(今江西徐州)夺取项羽、吕臣的兵权,改用宋义为上将军,项羽当然心怀不满,伺机夺回兵权。而这时的形势,正是动手发动兵变的好时机:一方面宋义在紧急关头徇私误国,违背军令,贻误战机,罪该当斩;另一方面,士兵在寒风冷雨中煎熬,而宋义却饮酒作乐,大摆宴席,士兵的反叛心理经项羽一鼓动就旺盛起来了。于是,杀宋义、取兵权的主客观条件一应俱全,项羽审时度势,把握住了时机。既杀了宋义,夺取了兵权,又歼灭了秦军,解除了巨鹿之围,可谓一箭双雕,两全其美。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做任何事情,只有审时度势,才能有一番好作为。成功者的精明之处在于,他善于把握成功路上的关键点,每一次作出决定之前都会审时度势,认清客观形势,把握大局。

1044年,辽兴宗亲率骑兵10万讨伐西夏,攻到贺兰山下。西夏帝元昊自知不敌,施缓兵之计,率众将到辽营“请罪”,要求辽军后撤。辽兴宗见元昊态度恭谨,遂有罢兵议和的打算。但是,辽国大将萧惠不愿错过以强击弱的好机会,趁辽兴宗尚未拿定主意时,率军发起进攻。

元昊见辽兵势盛,难以硬拼,就采用疲劳战的办法,与敌周旋。他下令主动后撤30里,并命人将沿途的野草点燃,阻止辽兵的追击。当地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一旦火起,很快四处蔓延。元昊接连后撤三次,均放火烧草,百里之内,均成光秃秃的不毛之地。辽兵一路追击而来,所到之处,无粮无草,人困马乏,饥饿难忍。辽兴宗见势不妙,就派人对元昊说,同意与西夏议和。

此时,元昊却改变了主意,他决心与辽军一决雌雄。辽军被拖着奔走了几天,已经疲惫不堪,而西夏军队以饱待饥,以逸待劳,士气高涨。元昊一声令下,西夏军队全面反攻,一举击溃辽军,可怜的辽兴宗仅带数骑逃脱。

在这场战役中,由于元昊能够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战术,敌兵势盛时就主动后退,同时烧草阻敌,削弱其实力,待敌困乏,便迅猛出击,因而反败为胜,扭转了战局。

审时度势,以变制胜,在战争和政治的角逐中是一条普遍的原则,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的经济竞争。

在商战中,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市场的脉搏,审时度势,才能抓住商机。不重视商业形势和商业环境的人,其结果注定是要失败的。正所谓:“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

对于李嘉诚来说,“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是他商战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他对抓机遇方面可谓是行家老手,他能凭借自己犀利的眼力洞察到绝佳的时机,以闪电般的速度作出反应。尤其在争夺九龙仓之战中更加表现得淋漓尽致。

九龙仓本是怡和系的一家上市公司,它与置地公司并称为怡和的“两翼”。九龙货仓有限公司的产业包括九龙尖沙咀、新界及港岛上的大部分码头、仓库,以及酒店、大厦、有轨电车和天星小轮。历史悠久,资产雄厚,可以说,谁拥有九龙仓,谁就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的货物装卸、储运及过海轮渡业务。

九龙仓的母公司怡和,与和记黄埔、太古集团、会德丰并称为香港四大洋行。怡和在四大洋行坐大,怡和大班同时又兼九龙仓主席,可见九龙仓在怡和的地位举足轻重。

九龙仓属怡和系的大洋行,其旧址将成为九龙地王,而九龙仓股票却被低估,若合理开发,前景辉煌。包玉刚看好这一点,李嘉诚亦看好;包氏欲夺,李氏欲购。

1977年年末和1978年年初,九龙仓股市价在13~14港元。九龙仓发行股票不到1亿股,也就是说它的股票总市值还不到14亿港元。九龙仓处于九龙最繁华的黄金地段,按当时同一地区官地拍卖落槌价,每平方英尺以6000~7000港元计算,九龙仓股票的实际价值应为每股50港元。九龙仓旧址地盘若加以合理开发,价值更是不菲,即使以高于时价的5倍价钱买下九龙仓股也是合算的。基于这种考虑,李嘉诚不动声色,买下约1000万股散户持有的九龙仓股票。

这李嘉诚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成了与包玉刚交换的条件。李嘉诚后来成功地与包玉刚进行了交换,一下子获利数千万元。

关键的机遇要把握住

兵贵速,不贵久。

———《孙子兵法·作战篇》

这是孙子关于进攻作战宜速战速胜的思想。速战速胜,就需要出手迅捷,抓住时机取胜。机遇有时候就是这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你没有迅速地作出决断,抓住最重要的时机,那么就会失去机遇,成功也因此不会到来。做人做事也是如此,优柔寡断的人很难取得别人的认同和信任,只有出手迅捷之人,才能更好地抓住成功的机遇。

人生虽然很漫长,但机遇并不是随时都会出现。因此,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住。人生其实就这么关键的几步,走好这几步,大局即定。

左宗棠的人生关键点是在1861年与太平军的江西鏖战。当时太平军在鄱阳湖一带大败曾国藩,逼得曾国藩差点要自杀,幸亏左宗棠以寡敌众,与太平军死拼,才挽回败局。曾国藩对他格外倚重,并向朝廷为他请功。从此左宗棠受到清廷重视,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当初,曾国藩委派左宗棠经营楚军。咸丰十年(1860年),当他苦心经营,把楚军组建得具有一定规模的时候,太平军的战略动向也有所改变,使清政府穷于应付,特别是石达开率太平军一支奔向了关中四川,如果占据,那里可以说是坚如壁垒,再加以铲除就不是容易的事了。清政府对此已有所察觉,于是清廷打算调派左宗棠督办四川军务,率楚军由湘入川。

曾国藩得悉这一情况后,深恐左宗棠去就“督办”的高位而不能随他“襄办”军务,从而削弱湘军对安庆乃至南京的攻势。其实左宗棠也不愿入川作战,而想集中主要精力对付太平天国苏、皖根据地。他向曾国藩、胡林翼表示:“我志在乎吴,不在入蜀矣。”于是,清廷只好派湖南巡抚骆秉章督办四川军务。左宗棠则率楚军向江西开进,此为左宗棠第一次统率军队出省作战。

在左宗棠入赣前后,太平天国方面在痛歼清军江南大营之后相继进行了东征与西征,不久,就在苏南和皖南战场连连得手。咸丰十年(1860年)八九月间,李世贤、杨辅清等部太平军相继攻占宁国、绩溪、徽州、休宁等地,在祁门东线直逼曾国藩大营。曾国藩调左宗棠军从南昌东进驰援,左宗棠带领楚军抵达赣东北的景德镇。

左宗棠驻军景德镇后,于当年的十一月初主动出击,攻占德兴和安徽婺源(今属江西省)两地,旋因太平军进攻景德镇而回师。在左宗棠看来,景德镇“为江西省前门,涤公祁门后户,倘有疏失,不堪设想”。同样,太平军进军赣北,用意也在控制这一地区,以断皖南曾国藩湘军对外联系和粮饷供应的通道。于是,双方在景德镇一带展开了激战。

黄文金、李远率太平军分兵五路进攻景德镇,并分军攻浮梁。左宗棠在景德镇布置防御,击退太平军。曾国藩又调派鲍超由皖南赴赣北,增援左军。左宗棠会同鲍超向太平军发动反击,黄文金抵挡不住,于次日退至彭泽和皖南建德。左宗棠又派楚军协助鲍超军加紧追击,攻克彭泽、建德。黄文金部太平军损失惨重,只得退守芜湖,无法参与皖南、赣北战事。黄文金首攻景德镇败退后不久,李世贤部太平军从安徽休宁攻占婺源,分兵进攻浮梁和景德镇。左宗棠派王开琳带领“老湘营”出景德镇抵御。太平军初战失利,随后李世贤亲率大军向西挺进,王开琳败退景德镇。曾国藩急调皖南镇总兵率部由建德移防景德镇,左宗棠率军转攻鄱阳。李世贤向景德镇发动猛攻,全歼守将陈大富一军,太平军胜利攻克景德镇。左宗棠害怕被太平军所歼,逃往乐平。李世贤回师皖南,准备再攻祁门。

景德镇落入太平军手中,使曾国藩祁门大营粮断路绝。曾国藩亲率湘军从祁门抵达休宁,试图攻取徽州,打开通往浙江的饷道,结果被太平军打得大败,逃回祁门。曾国藩在绝望之中,写下遗嘱交待后事,坐以待毙。恰于此刻,左宗棠在乐平击败太平军,曾国藩绝处逢生。

左宗棠在景德镇之战败退至乐平后,经过休整,乘机出击,于乐平的桃岭、塔前击败太平军。正在向祁门进军的李世贤闻知左宗棠卷土重来的消息后,调转军队向乐平发动进攻。左宗棠凭借着乐平背山面河的有利地形,督兵三路在次日大败太平军,竟以六七千之众将号称十万的李世贤大军击退。李世贤被迫向东撤退,由赣北进入浙西。左宗棠乘势占取景德镇等地。

祁门的后路又得以巩固,曾国藩大喜过望,他向清廷上奏称赞左宗棠“以数千新集之众,破十倍凶悍之贼,因地利以审敌情,蓄机势以作士气,实属深明将略,度越时贤”。曾国藩还在家书中说:“凡祁门之后路,一律肃清,余方欣欣有喜色,以为可安枕而卧。”

清廷根据曾国藩的奏请,遂将左宗棠由襄办军务而改为帮办军务,紧接着又授左宗棠为太常寺卿,官居正三品。从此,左宗棠可以说是在清廷站稳了脚跟,以后的发展就十分顺利了。

左宗棠的崛起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是他个人的超常能力,二是他赶上了时势危急的用人之际,三是曾国藩的赏识和举荐。他第一次统率军队作战,就显示出才干和拼劲,为自己赢得了喝彩。

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一定要使出浑身解数,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好。

培根曾说过:“古谚说得好,机会老人先给你送上它的头发,当你没有抓住再后悔时,却只能摸到它的秃头了。或者说它先给你一个可以抓的瓶颈,你不及时抓住,再得到的却是抓不住的瓶身了。”

从前有个基督教徒,他相信上帝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他每天都十分虔诚地向上帝膜拜。

一天,突降大雨,很多地方都被洪水淹没,于是人们纷纷逃命去了。

但是,这位基督徒认为自己是这么虔诚地信奉上帝,上帝应该会来救他的。因此,他没有和众人一起逃生。

他站在屋顶上这样想着。所以,当救难队乘着救生艇来救他时,他拒绝了,因为他坚信上帝会来救他。

结果,他淹死了。

他的灵魂到了天堂,正巧碰到上帝,于是他质问上帝:“我对你那么虔诚,你为什么不来救我?”

上帝回答他说:“我派救生艇去救你,是你自己不愿被救,才被淹死的,这能怪谁呢?”

是啊,自己没有把握住身边的机遇,得到了不愿看到的结果,又能怪到谁呢?由此可见机遇不容错过,它有时候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命运,而且还可能关系到我们的生命。

最让人痛惜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机遇能改变自己的一生,于是他们在机遇来临的时候,不仅无法认识哪个是机遇,更无法谈到利用机遇来改变自己命运了。这就要你有一双善于抓住机遇的锐利的眼睛,只有如此,才能时刻洞察到机遇。

精心盘算,不可莽撞行事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三十六计·隔岸观火》

此计告诫人们一定要慎用兵,戒轻战,想要取得胜利,切切不可操之过急,要经过精心盘算、计划,才能作出决定。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雎,对范雎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雎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雎的建议,也无可奈何。

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雎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雎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

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了范雎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所以说,一个人想要成就一定的事业,就要善于三思而后行,千万不可鲁莽行事,否则就会落得无法收拾的下场。

公元1449年秋天,重新统一了蒙古各部落的瓦剌部落入侵明朝的北部边境。消息传入京都,明英宗朱祁镇慌忙召来最受宠信的太监王振入宫商议。

明英宗自9岁开始当皇上,凡事都依赖王振,时年已23岁,万事还都离不开王振,大权已实际落入王振手中。

王振见明英宗一筹莫展,不由放声大笑,道:“区区几个瓦剌兵何足挂齿!只要皇上亲自出征,管保瓦剌军望风而逃。”

明英宗对王振百依百顺,见王振说得这么轻巧,也认为出师必捷,马上表示同意。文武大臣听说皇上要亲自出征,纷纷跪倒在皇宫午门外,恳求明英宗收回成命。明英宗听信王振一人之言,竟下令将劝谏的大臣治罪,自此再无人敢上朝劝谏。

王振从全国各地紧急调集了50万人马,出居庸关向西进发。由于仓猝行事,将士们连秋衣都没有准备。进入山区后,山路崎岖,又逢秋雨连绵,将士们又累又冷,叫苦不堪。瓦剌军见英宗亲征,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方针。明英宗一切都听王振的,王振不懂行军作战之事,还以为瓦剌军畏怯惧战,竟趾高气扬地说:“御驾亲征,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瓦剌军果然害怕了!”

明英宗率大军长驱直入,后勤供应不足,许多士兵病死、饿死,士气低落到极点。瓦剌军首领也先觉得时机已到,在深山峡谷中设下埋伏,待明军的先锋部队进入埋伏圈后,突然发起攻击,将先锋井源的队伍一举歼灭。西宁侯朱英和武进伯朱冕急忙赶去增援,也遭到全军覆灭的厄运。消息传到王振耳中,王振急忙命令部队后退。不料,也先率2万铁骑越过长城在宣府(河北宜化)追上明军。王振慌忙派成国公朱勇迎战,朱勇不敌瓦剌军,本人战死,3万兵马被也先全歼。

明军退到距怀来县城20余里的土木堡时,王振发现自己从大同搜刮来的1000多车财物没有到达,下令在土木堡扎下营寨,等候他的财物。也先马不停蹄地追赶上来,于第二天拂晓向明军发起攻击,明军都指挥使郭懋等人拼死抵挡,付出了重大伤亡,才勉强扼止瓦剌军的冲击。

也先见硬攻不下,佯作退却,提出与明军讲和。王振大喜过望,接受了也先的讲和条件。由于瓦剌军控制了水源,明军几十万军队的饮水成了大问题,讲和之后,王振下令把军队移向河边扎营,明军几十万军队,人人争先向河边跑去。也先见明军阵势大乱,出动铁骑,从四面向明军发起猛攻,土木堡前顿时变成一片血海。

护卫将军樊忠眼见明军败局已定,怒发冲冠,大吼一声:“我为天下诛此贼!”一锤把王振击毙,明英宗长叹一声,坐在草地上,束手就擒。

土木堡一战,明军数十万军队毁于一旦,明英宗及数十名文武大臣成为瓦剌军的俘虏。

做事情要有远见

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是古老的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我们要未雨绸缪,不要老看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人之所以积极奋斗的远景期待。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狩猎于吕梁山一带,召集司徒崔浩到其行营商议军机大事。崔浩上表陈述安邦定国之计:“昔汉武帝为匈奴所侵扰,因而开发凉州五郡,通西域,鼓励老百姓种粮储粮,以作为剿灭敌人的物质基础。积蓄力量后,频频东西出击,因而汉未疲而匈奴已劳顿不堪,终于臣服。凉州前些时候虽已被我们平定,但北贼尚未彻底心服,征役频繁,此时不宜迁徙当地老百姓充塞内地。根据汉代的治国方法,从长远考虑,若将当地人内迁,则反使其地空虚,纵使有边镇戍兵,唯可守御,若要大举北进,军资必乏。依我不成熟的意见,还是得按以前议定之计行事,招募北魏的豪强大族徙居凉州,充实凉州人力物力,到大举北进之日,东西一齐进发,此方算得上安邦定国之计。”

向边境移民,增加那里的人口,发展那里的经济,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巩固边防。崔浩居安思危,才提出这一富有远见的建议。

宋真宗时,李沆做宰相,王旦任参知政事。当时正值西北边境战事吃紧,往往到了很晚才能吃饭,王旦长叹:“唉!我们这些人,怎样才能遇到天下太平、优游无事的时候啊!”李沆说:“稍有忧虑辛苦,才可让人警惕。假使哪天四方无事,则朝廷里未必不会生出事来。”

后来,宋与契丹讲和了,王旦问李沆:“何如?”李沆说:“议和当然是好事。但一旦边疆无事,恐怕皇上又会渐渐生出奢侈之心。”王旦不以为然,李沆则每天收集一些水旱灾害、强盗、乱贼以及忤逆不孝的事禀奏皇上,皇上听了,抑郁不乐。

王旦认为不值得拿这些琐碎的小事去烦扰皇上。李沆则说:“皇上年少,应让他知道各方面的艰难,具有忧患意识。不然,他血气方刚,不是成天迷恋美女娱乐、斗狗跑马,就是大兴土木,征召军队,建祠立庙。我老了,看不到这一天了,而这些正是你参政之后的忧虑啊!”李沆死后,宋真宗看到与契丹讲和了,西夏也对宋称臣了,果然在泰山封岱祠,在汾水建宗庙,大肆营造宫殿,搜集研究已废弃了的典籍,没有闲暇之日。

王旦亲眼看见王若钦、丁谓等奸臣的所作所为,想进言劝谏,而自己却已经陷进去了;想离开朝廷,而念及皇上对他的厚爱,不便辞官。此时,王旦才认识到李沆的先见之明,感叹道:“李文靖真是一位圣人啊!”

具有高明的远见能让你有备无患。远见卓识的人,在做事情之前要先做好准备,就不会陷入窘境。要运用理智来预测尚未降临的困难,可以减少问题产生后的忧虑。

福特是汽车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公司生产黑色T型车,风靡欧美。这款车型简直成了汽车的象征,竟然长达19年没有做任何改动。老福特不禁沾沾自喜了。

有一次,他的儿子和一些工程师对T型车做了一些改进,于是得意地去请老爷子参观,眨巴着眼等待被夸奖。老福特围着新车转了三圈,然后突然抡起一把斧子就朝新车砍去!在众人目瞪口呆、惊魂未定之际,老爷子扔下斧子,一句话不说就背着手走了……“谁也别想碰我的T型车!”所有人都“听”到了这句老福特并没有说的话。

就这样,老福特开始众叛亲离,连帮助他创业、功勋卓著的顾问库兹恩斯也不得不辞职离他而去。从此,福特公司的生产与经营不断滑坡,甚至一度几乎要破产!

此时,他的对手通用汽车在阿尔弗雷德·斯隆的领导下,正在内部进行改革,实现了“经营集权,生产分权制”,做到了集权与分权的合理统一。这大大调动了各公司的积极性,又保持整个公司目标的一致。于是,适应社会各阶层需求的新车型不断出现,满足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当时的街景是:富豪坐“卡迪拉克”,穷人坐“雪佛兰”。但谁还坐“老土”的福特车呢?此时,老福特才感到大势已去,大部分市场已被通用抢走,眼看一席之地(不到20%)也没有了,又加上爱子患癌症去世,内外打击,使年过八旬的老福特一筹莫展。老福特只好把经营权交给另一个儿子。但作为10多年来每况愈下、积重难返的福特汽车,要想复兴谈何容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身处在局中的人常常难有远见。比如宋真宗生活安逸,周围拍马屁的人又多,他难免会认为天下歌舞升平,形势一片大好;而老福特对自己开发的T型车爱之太深,“自己的孩子怎么看都是最好的”。当人失去理性,不能远视的时候,不妨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及时补救。

做事果断,抢占先机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

在某种情况下,遇到一些事情,有很多人总会选择等待,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想来想去,到最后也不知道是该这么做好,还是该那么做好。殊不知也许就是在这等待中,将一个很好的机遇给浪费掉了,致使本来能完成的事情出了差错,到时候后悔莫及。

一个人必备良好素质的表现之一就是做事果断,如果一个人做事总是摇摆不定,左思右想,考虑了很长时间也拿不定主意,那么他以后肯定不可能有很大的作为。这是一个充满着竞争的世界,而且在这竞争相当激烈的时代,机遇就会因此而显得更为重要。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将机会白白在等待中浪费,那么日后遭受的损失也许是不可预测的。

所以,对你的成功来说,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是一个阴险的仇敌,在它还没有伤害到你、破坏你的力量、限制你一生的机会之前,你就要即刻把这一敌人置于死地。不要再等待、犹豫,绝不要等到明天,今天就应该开始。要逼迫自己训练遇事果断坚定的能力、遇事迅速决策的能力,对于任何事情切不要犹豫不决。

东汉的班超就是如此。班超认为一个男子汉的抱负不应只在纸笔上,于是弃文从武,参加了对匈奴的战斗。后来,东汉王朝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御匈奴的侵扰,就派遣班超作为使节出使西域。

班超手持汉朝的节杖,带领着由36人组成的使团出发了。他们首先来到了鄯善国。班超晋见了鄯善国王,说:“尊敬的国王陛下,我们汉朝的皇帝派我来,是希望联合贵国共同对付匈奴。咱们吃过很多匈奴入侵的苦,应该携起手来,同仇敌忾,匈驭才不敢再猖狂肆虐呀!”鄯善国王早就知道汉朝是一个泱泱大国,国力强盛,人口众多,不容小视,现在又见汉朝的使者庄重威仪,颇有大国之风,果然名不虚传,就连连点头称是道:“说得太对了,请您先在鄙国住几天,联合抵抗匈奴之事,容过两天再具体商议吧。”

于是班超他们就住下了。头几天,鄯善国王待他们还挺热情,可是没过多久,班超便察觉国王对他们越来越冷淡,不但常找借口避而不见,就是好不容易见上了,也绝口不提联合抗击匈奴之事了。班超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他召集使团的人分析说:“鄯善国王对我们的态度越来越不友好了,我估计是匈奴也派了人来游说他,我们必须去探察一番,搞清事情的真相。”夜里,班超派人潜进王宫,果然发现国王正陪着匈奴的使者喝酒谈笑,看样子很是投机,就马上回来将这个消息报告给班超。接下来的几天,班超又设法从接待他们的人那里打听到,匈奴不但派来了使节,而且还带了一百多个全副武装的随从和护卫。他立刻意识事态已经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就马上召集使团研究对策。

班超对大家说:“匈奴果然已经派来了使者,说动了鄯善国王,现在我们处于极度危险之中,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等鄯善国王被说服,我们就会成为他和匈奴结盟的牺牲品。到时候,我们自身难保是小事,国家交给的使命也就完不成了。大家说该怎么办?”大家齐声答应:“我们服从您的命令!”班超猛击了一下桌子,果断地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我们只有下决心消灭匈奴,才能完成我们的使命!”当夜,班超就带人冲进匈奴所驻的营垒,趁他们没有防备,以少胜多,终于把一百多个匈奴人全部消灭了。

第二天,班超提着匈奴使者的头去见鄯善国王,当面指责他说:“您太不像话了,既答应和我们结盟,又背地里和匈奴接触。现在匈奴使者已全被我们杀死了,您自己看着办吧。”鄯善国王又吃惊又害怕,很快就和汉朝签订了同盟协议。班超的举动震动了西域,其他国家也纷纷和汉朝签订同盟,很多小国也表示和汉朝永久友好。班超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使命。

在危急的情境之下,就应当像班超一样果断,敢于冒必要的危险,才能够获得成功。如果这时还犹犹豫豫,畏缩不前,后果就不堪设想了。事实告诉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考虑两次,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虑一下,很可能就犹豫不决,再也不会去做了。

在美国有个叫但维尔的地方,那里有一位百货业巨子约翰·甘布士。他在谈到他的成功经验时,极其简单:“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哪怕只有万分之一可能的机会也要去抓住,挑选最佳的出动时机。”曾有一段时间,但维尔地方经济萧条,有不少工厂和商店因此而纷纷倒闭,迫于生活,有很多人被迫贱价抛售自己堆积如山的存货,价钱低到令人难以想象,1美元可以买到100双袜子。那个时候,约翰·甘布士还是一家织制厂的小技师。他马上把自己积蓄的钱用来收购这些低价的货物,当人们看到他的这股傻劲,都嘲笑他是一个蠢材!

但甘布士却对别人的嘲笑置之不理,他依然不停地收购了各工厂和商店抛售的货物,并且又租了很大的货仓来贮货。这时,妻子便劝他说到,不要把这些别人廉价抛售的东西购入,因为他们历年积蓄下来的钱数量是有限的。如果这样做造成了血本无归的话,那么后果便不堪设想。对于妻子忧心忡忡的劝告,甘布士笑后又安慰道:“3个月以后,我们就可以靠这些廉价货物发大财。”而在过了十多天之后,那些工厂就算是低价进行抛售,也找不到买主了,他们就把这些货物进行焚烧掉,用这种方法来稳定市场的物价。

当约翰·甘布士的太太看到别人都已经在把自己的货物烧掉,不由埋怨起约翰·甘布士来,而甘布士对于妻子的抱怨,却始终一言不发。终于,在不久后,美国政府采取了紧急行动,并使但维尔地方的物价稳定,与此同时还大力支持那里的厂商复业。而这个时候,但维尔地方因为焚烧的货物过多,造成了存货欠缺,物价开始一天天飞涨。约翰·甘布士马上把自己库存的大量货物抛售出去,并由此赚了一大笔钱。而就在他决定抛售货物时,因为物价还在一天一天飞涨,他妻子就又劝告他暂时不要忙着把货物出售,他平静地说:“是抛售的时候了,再拖延一段时间,就会后悔莫及。”果然,当甘布士的存货刚刚售完不久,物价便又跌了下来。他的妻子对他的远见钦佩不已。后来,甘布士用这笔赚来的钱开设了5家百货商店,业务也十分发达。甘布士现在已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商业巨子了,他在给青年人的一封公开信中诚恳地说道:“亲爱的朋友,我认为你们应该重视那万分之一的机会,因为它将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寻找适当的出动时机,而这就要靠自己的主动与果断的决策。”

成功来源于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离不开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源自于经验,而我们能在错误的判断中汲取到了经验。人生当中有许多那些看似错误或痛苦的经验,这些却是最可宝贵的财产。在你纵观全局,果断决策的那一刻,你的人生就已经注定。两智相争勇者胜,成功者之所以为成功者,来源于他在决策时的智慧与胆识。

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篇》

做事情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否则会一事无成。所谓欲速则不达,好功者总是求快,不去考虑事情的可行性,贸然行事,片面追求速度,劳民伤财,终究导致失败。范雎的远交近攻计,正是巧妙地权衡了事情的利弊,循序渐进,最终攻下齐国,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270年,秦国穰侯魏冉正要发兵攻打齐国的时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上书人说有紧急事要亲见秦王。

秦昭襄王即位后,因为大权都被太后和魏冉操纵了,心中不得志而郁郁寡欢,很想得到有识之士的帮助,以摆脱太后和魏冉的控制,所以立即答应在离宫召见这位上书的人。当秦昭襄王按约乘车离宫去时,半路上有一个大汉挡着不肯避让。“大王来了!”秦王的侍从大声吆喝着。“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我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从没听说有什么大王呀!”挡道的大汉高声叫嚷着。这几句话被车内的秦昭襄王听见了,知道这位大汉不是等闲之辈,赶忙下车,扶起大汉,好言好语一问,才知道此人就是上书的范雎。秦昭襄王把范雎请到离宫里,让左右退出,诚恳地请教治国之策,不论太后、穰侯,还是自己的失误,都可以直说。

范雎刚才不肯让道,是用来试探秦王诚意的,现在看见秦王确实诚恳,就一针见血地说:“秦国的军事力量足以征服诸侯,可是历年来并没有什么进展,这不能不说是掌握秦国大权的太后和穰侯不愿真心为秦国出力,而大王在策略上也有失偏颇呀!”秦昭襄王点点头,谦虚地问道:“先生说的都是实话,请你详细地分析给我听听好吗?”范雎说:“太后和穰侯专权的事,我们以后再细谈,这次单说大王失策的事。眼下穰侯不是正要出兵攻打齐国吗?但是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隔着韩、魏两国,大王即使把齐国打败了,也没法把齐国和秦国连接起来,齐国还有得而复失的危险。最好的策略是远交近攻,把齐国暂时团结起来,先把临近的韩国、魏国拿到手,再发兵攻齐,齐国就容易攻下了。”秦昭襄王十分赞赏范雎制定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就拜他为客卿。几年后,又撤了穰侯的职,剥夺了太后参政的权力,正式任命范雎为丞相。

从此,秦昭襄王如鱼得水,全力推行范雎远交近攻的方针,循序渐进,击破了其余六国的合纵势力,扩大了疆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都做好了准备。

凡欲成事者,做事应有一条大原则,就是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而要有远大的眼光。即拿出一种决策,开始每一项行动,都要顾及到后果,筹百年的大计,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想很快就拿出成果来表现,更不可冲动,感情用事;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花费太多的心力,要顾及整体大局。

反观历史,一心求速成,因冲动而坏事甚至误国的教训不在少数。

三国时期的刘备自桃园结义后,与义弟关羽、张飞弟兄三人想借“匡扶汉室”之名,成就一番事业。奋斗的前期一直是跌跌撞撞,未成什么大气候。倒是经常被别的诸侯逼得东躲西藏。后来得到诸葛亮的辅佐才时来运转,得了荆州,进了四川,经过艰辛的斗争,好不容易在蜀地称帝。当时三国鼎立的态势虽已形成,但曹魏强大,吴蜀两国相对弱小的格局并未打破,蜀地周围少数民族经常袭扰,国家初立更是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刘备要展宏图,本应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良机,或在自己的领地里励精图治,稳固基业,或者加强吴蜀联盟,一致北面抗魏。可是由于东吴利用关羽骄傲自满的情绪,赚取荆州,并杀了关羽,使刘备悔恨交加,决计举倾国之兵,东出伐吴,企图消灭吴国,为他的二弟关羽报仇。

赵云当时劝阻道:“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刘备却回答道,孙权害死我二弟关羽,我与他有切齿之仇,“啖其肉灭其族,方雪我恨!你不要阻拦。”赵云仍坚持劝阻道:“魏国之曹丕是窃汉朝而王天下的国贼,我们与他的仇是公仇,讨伐东吴报杀弟之仇是私仇,但愿我主能以天下为重。”刘备愤愤地说道:“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因一时的忿怒,奋斗的大目标他已抛至脑后,硬是不听赵云的劝谏。

诸葛亮见这种情形,便率领文武百官当面劝谏。刘备也不听,后来诸葛亮又专门写成奏章,讲明伐吴的害处,刘备也置之不理。学士秦宓再谏,刘备甚至要砍他的头。诸葛亮等人也只好由他去了。于是刘备亲自率领七十五万大军,出师伐吴。

起兵之时,蜀军一路上浩浩荡荡,气势恢弘,斩将夺关,蜂拥而来。此时东吴的大将周瑜、鲁肃、吕蒙已先后身故,孙权在危急之时,拜一儒生陆逊为大都督,统率东吴六郡八十一州兼荆楚诸路军马,并郑重地嘱托道:“京城以内的事,我自己主持,京城以外的所有疆土上的事,由你决策。”

刘备进军之际,打了几个小胜仗,已是喜不自胜,如今又听说东吴任命一介书生为帅,更是不放在眼里,便催促各路人马加速前进,大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架势,陆逊走马上任后,运用“持重不抢先,待机而制人”的战略严阵以待。

首先,陆逊宣布决策:“各处关防,牢守隘口,不许轻敌。”众将领开始对他这个白面书生统领大军就不大服气,今见他只下令死守不让出战,更是不理解,但碍于军令,勉强服从。当刘备大军压来,陆逊与吴将韩当并马而望,陆逊指着刘备的军马说道:“刘备兵刚来,又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他们现在驰骋于平原旷野之间,正自得志,我们只要坚守不出,对方求战不得。一俟时机成熟,我将用奇计破之。”韩当只是撇撇嘴,没说什么,心想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胆怯就是胆怯,还吹什么牛,心里很不以为然。可时隔不久,陆逊果真瞅准时机,率军动如脱兔,终于一把火烧了蜀军七百里连营。

陆逊趁蜀军混乱,率大军掩杀过来,加之火助风威,风助火势,导致蜀军全线崩溃。刘备带一点残兵抢占马鞍山依险据守。陆逊又督各部兵马四面围攻。情急之下,刘备于夜晚乘黑冲出重围,靠沿途驿站焚烧将士丢弃的军车、铠甲等来阻断追兵,才逃回白帝城,所有舟船、军械等军用物资,丧失殆尽,蜀军尸骸漂满江面,顺江而下。直到此时,刘备还说:“我竟被陆逊所折辱,岂不是天意!”其实,哪里是什么天意,完全是他“见小利”、“求速成”酿成的苦果。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春秋时期,有一次宋、齐、晋、卫等十二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国君慌了,急忙向十二国中最大的晋国求和,得到了晋国的同意,其余十一国也就停止了进攻。郑国为了表示感谢,给晋国送去了大批礼物,其中有:著名乐师3人,配齐甲兵的成套兵车共100辆,歌女16人,还有许多钟磬之类的乐器。晋国的国君晋悼公见了这么多的礼物,非常高兴,将其中8名歌女分赠给他的功臣魏绛,说:“你这几年为我出谋划策,事情办得都很顺利,我们好比奏乐一样的和谐合拍,真是太好了。现在让咱俩一同来享受吧!”

可是,魏绛谢绝了晋悼公的分赠,并且劝告晋悼公说:“咱们国家的事情之所以办得顺利,首先应归功于您的才能,其次是靠同僚们齐心协力,我个人有什么贡献可言呢?但愿您在享受安乐的同时,能想到国家还有许多事情要办。《尚书》上有句话说得好:‘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现谨以此话规劝主公!”魏绛这番富有远见卓识而又语重心长的话,使晋悼公听了很受感动,高兴地接受了魏绛的意见。

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也有人总是抱怨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才叹息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能胜任,也只好后悔莫及。

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出山担任刘备的军师。当时,他只有26岁。而刘备只有3000兵马,回旋于新野弹丸之地。可刘备得了诸葛亮高兴不已,总说:“我如鱼得水。”关羽、张飞不服,诸葛亮装作不知,让刘备招募民兵3000人,自己亲自教练,充实兵力。

不久,探子飞报说,曹操派大将夏侯惇、于禁领兵10万,杀奔新野来了。关羽、张飞嘲讽说:“让‘水’去抵抗好了。”诸葛亮便向刘备要了尚方宝剑,升堂调度:“博望左边有座山,叫豫山;右边有片树林,叫安林,这两处可以埋伏兵马。关羽可领1000人在豫山埋伏,敌军来就放过去,他们的粮草辎重一定在后面,只等南面火起,就可驱兵出击,烧毁粮草。张飞可带1000人去安林背后埋伏,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击。关平带500人,预备引火之物,到博望坡后两边等候,到初更天敌人到来,便可放火。樊城赵云速回,让他做先锋,交战时只要败,不要胜。主公自带一支军队做赵云后援。你们各自按计划行事,不得有误。”

关羽说:“我们都出战,不知军师做什么?”

诸葛亮说:“我坐守县城。”

张飞大笑道:“我们去厮杀,你在家里好自在!”

诸葛亮喝道:“剑印在此,违令者斩!”

关、张冷笑而去,诸将心里均疑惑不定。诸葛亮对刘备说:“主公今天便带兵到博望山下屯驻。明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撤退,见火起就回军掩杀。我在此准备庆功宴等你。”

刘备心下也疑惑不安。且说夏侯惇、于禁率大军到达博望,忽见前面尘土飞扬。夏侯惇命军队摆开阵势,问向导:“这是何处?”向导说:“博望坡。”夏侯惇大笑道:“亏得徐庶在丞相前夸口说诸葛孔明如何了得,我看他也是蠢物一个。他派出这等人马与我对阵,不等于是驱犬羊同虎豹决斗吗?”说完,赵云领兵来战,夏侯惇与之交战几个回合,赵云且战且退。

部将韩浩说:“恐有埋伏。”

夏侯惇说:“敌军兵力如此微弱,就是十面埋伏,我怕什么!”

直追至博望坡,忽地一声炮响,刘备领兵来战,夏侯惇对韩浩笑道:“这就是所谓伏兵,今晚我不踏平新野,誓不收兵。”说完催促队伍前进,刘备、赵云一路撤退。

天色渐渐昏黑,夜风愈大。夏侯惇只顾催促部队赶路,行至两边都是芦苇的狭窄山路,护送粮草的于禁、李典率领后卫赶到,见此状大叫:“前面夏将军慢走。”于禁还赶到前边阻止。夏侯惇猛然省悟,正要退兵,却听背后喊杀声起,早有一片大火烧着,两边芦苇也着了火,一刹那,四面八方都是火,风大火猛。曹军顿时大乱,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赵云回军赶杀,夏侯惇冒烟突围而逃。李典见势不好,往博望坡奔回,却被关羽的军队拦住厮杀。于禁见粮草车辆被烧,赶紧从小路逃命去了。夏侯兰、韩浩来救粮草,却被张飞伏兵拦住,张飞一枪刺落夏侯兰于马下,韩浩夺路逃脱。一直杀到天明,刘备才鸣锣收兵,直杀得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夏侯惇收拾残部,狼狈返回许昌。

关羽、张飞相互惊赞道:“孔明真是英才啊!”一齐拜伏在前来犒劳将士的诸葛亮的车前。

诸葛亮的英明在于比别人提前一步了解敌方,包括敌方的军事部署、后方储备、战略方法,综合考虑给予应对。一场战斗的胜利来源于各个方面的充分准备,一般人不容易做到,往往是由于考虑不周全的缘故。

绝不打没把握之仗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孙子兵法·谋攻篇》

“用兵的方法是有10倍优势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5倍人手的兵力就要进攻敌人,只有一倍的优势兵力就分散敌人,势均力敌就要努力战胜敌人,比敌人少就设法退却,不如敌人就要设法避免战争。”

这段话不仅仅讲述了作为一个将领应该具有政治责任,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道理:不打没把握的仗。也就是说“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不管做任何事,事先有准备才能成功;事先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事先有准备就不会失言;做事事先有准备就不会受挫;行动事先有准备,就不会后悔;事先掌握了道,就会事事皆通。

有没有准备,有没有把握,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时,都是相当重要的,当没有准备时,就做出没有把握的决策,其打击往往是致命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既了解对方情况,也了解自己情况,便能百战百胜而不会有危险。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对方,那样注定会失败了。努尔哈赤攻下开原正是因为知己知彼,才能一举成功。

明朝末年,关外的女真族强盛起来。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率八旗兵向明军发动了攻势,特别是萨尔浒一战,后金军大获全胜。明军的败绩报到京师,朝野震动。各级官员收拾细软,准备逃往南方;老百姓整天惶惶不安;京城大门每天都早早关闭。但是,各级官吏只知互相埋怨和推卸责任,却没有人提出有力对策扭转辽东局势。

与此同时,努尔哈赤却在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乘胜攻取开原。

开原是一座古城,不仅是关外经济交流的中心,也是一座军事重镇,是明朝阻止后金南进的重要堡垒,而且易守难攻。努尔哈赤要进军辽沈,首先要攻下开原。

努尔哈赤先派间谍潜入城中,对明军的布防探听得一清二楚,对军队内部将官智庸、士兵勇怯,甚至粮草等情况都了如指掌。

一天,乘明军在离城很远处牧马时,努尔哈赤指挥军队突然攻城。攻城时,努尔哈赤又兵分两路,小股部队直奔沈阳,沿途虚张声势;主力部队则直奔开原。

明朝守军兵无粮饷,马缺草料,腐败不堪。而开原总兵马林同蒙古兵订有盟约,蒙古军队答应后金进攻开原时出兵支援。马林便因此疏于戒备,不加设防。八旗军突然打到城下,明军连布防都来不及。八旗军在南北西三面奋勇攻城,布好战车,竖起云梯,鱼贯而上,沿城冲杀,杀得守兵纷纷溃逃。同时又集重兵进攻东门。由于后金军早派了奸细混进城内,奸细早有准备,开门内应,八旗军顺利地夺门而入。开原守将郑之范登城防御,并向四门增兵。无奈后金军有备而来,对明军了解得一清二楚,不久,开原就被八旗军占领了。

努尔哈赤在这次战斗中,先派间谍探明情况,掌握了对方的军情,然后又出其不意,里应外合,没费多少力气就占领了开原,为进一步南进创造了条件。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是的,准备是一种可以立即体现管理效果的理念,因为一个善做准备的人,是差错最少的人;一个善做准备的主管,是效率最高的主管;一个善做准备的企业,是前程远大的企业。

企业的成功在于准备,准备的成功在于人才,人才的成功在于目标,目标的成功在专一。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同样都是有目标的人,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却失败了。这就是因为在为一件事做准备时,不但要制订明确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始终专注于这个目标,不能因为其他事情的出现而分散你的注意力。

如果你今天想成为一名营销高手,明天想成为一位管理专家,后天又想当一名出色的设计师。你的准备工作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会前功尽弃,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更不用说能把一些事情做好。所以请相信这样一句话:一个好猎手的眼中只有猎物。

因此,一切作战行动预先必须有周密的计划,尽可能有充分的准备;同时,必须预计到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并把这种情况当做一切部署的出发点。有时,在无把握的情况下,宁可推迟作战时间,也不能打没把握的仗。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取得成功,准备是人生成功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