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磨刀石:专注与圆融解码
47859000000019

第19章 专注与圆融——伟大生命的两个元素(7)

笑一笑,十年少。即使你是一个抑郁免疫力较差、正在遭受烦恼折磨的不幸人,也不用着急,有一个对付抑郁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不妨去试试,那就是,笑,放松身心,开怀大笑。笑,可以带动呼吸和面部肌肉运动,使口腔、肺部还有膈膜都得到很好锻炼和良性刺激。美国心理学家说过,经常抬头挺胸,下巴微收,让你的胸腔和肺叶里充满新鲜空气,快乐不请自来。清理呼吸道,激活身体的快乐细胞,心血随之鲜活旺盛起来,等于为人体发动机注入了新的能量。笑还是一种藐视困难的精神胜利法,为你带来想象不到的收益,完全可以把被敌人夺走的幸福重新再夺回来。青年学生正值豆蔻年华,笑是我们的天性,任何人无权剥夺。一旦感到情绪低迷、抑郁这个危险分子潜入我们的机体,就要自己找乐子,连续不断地哈哈大笑,直到彻底地把我们心中的敌人驱逐出心境。当出现生气发火的苗头,把一切停下来,不说话,缓慢地仰起头来做点深呼吸,或看书、与人聊天,把注意力转移到快乐的话题上,情绪就会平静下来,只要坚持下去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性格开朗的人。

美国保险业的龙头老大富兰克林·贝特格,有再大的烦恼也始终保持着微笑,偶尔遇到不顺心的事,他总要想两件愉快的往事来平衡自己的情绪,直到脸上涌现一丝发自内心的微笑,才走进办公室。

最近社会上流行大合唱,大家聚在一起放声高唱欢快激昂的经典歌曲,用这种简单实用的方法治疗抑郁症契合了神经医学理论。旁若无人地放声高歌、大声吼,把心中的苦闷和不良情绪吐出去,烦恼就能够销声匿迹,使DNA得到改良。这是一种廉价而实用的增加快乐指数的好办法。要紧的是,那些性格内向总感觉到不好意思的人,要消除顾虑,把紧张的神经放松再放松,打开心扉,让清新的阳光照射进去,心灵上的阴霾即刻烟消云散,就会发现世界原来是如此美好。心中有了活力,一定会得到一颗自由、平和、安静的心,自然能够品味到学习的乐趣,从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善其心

很多学生因为与人发生争执吃了亏,或受到老师指责心里委屈,或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沮丧,看到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心想自己还正难受着呢,谁管谁呀,压根儿不愿意给他人帮助。乍一听,不无道理,实际上是自私和卑微的表现。如此心态的人,永远无法走出沮丧的泥沼,即便遇到贵人帮助,幸福也永远与他无缘。

从生理学的角度说,多做一些不需要他人回报的事,于人于己都能感到欣慰和幸福。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心理学家戴维·刘易斯博士,曾连续9天对做好事的男女志愿者心理变化进行实验观察,结果发现,从事慈善事业和做其他好事的人,情绪稳定,压力水平降低,使身心得到放松,有利于减少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病率,有效防止血压升高,并提高自己的快乐指数。人生如照镜子,你对镜子笑,镜子当然还给你一张笑脸,你对镜子哭,镜子同样对你流泪。同理,对待他人的态度是爱与恨,这些来自自身的情绪最终都将息数返还给你。所以,驱逐心中郁闷的最好办法是扔掉一切烦恼,集亲善于一身,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多想高兴喜悦的事,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创造愉悦的心境来冲淡体内沮丧的毒素,使忧愁的心情得到净化。俗话说,帮人等于帮自己,不管你眼下受到多大伤害,多么不顺心,一定要有一颗怜悯之心,以同理心对待家庭条件差、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多给身边那些老人、社会弱势群体一点实际帮助,用爱和善意给他们带去快乐和欢喜。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当你用爱心对待生活中的他人,爱就会赐福于你,让你感受到内心有一种神奇的积极向上的喜悦。

有一位中年丧夫又折子的女士,因为家庭不幸痛不欲生。由于长期被悲伤和自怜的感情所包围,患上了重度抑郁症,多次自杀又幸运地活了下来。后来,她把自己的悲惨遭遇倾诉给一位心理医生,医生给她的处方是:多做能够使他人快乐的事情。一开始她有些不解,认为自己遭受了那么大的精神打击不但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反要去为别人做好事,哪有这个理。考虑到医生这样说了,不妨先试试看。

她开始喜欢上了养花,一锄一锄地把自己荒废了多年的一个小花园进行整理,施上肥料,播下种子,定期浇水除草,它们很快就发芽开出鲜艳的花朵。看到生机勃勃的花卉,她的心情豁亮了很多。之后,隔几天她就剪些花送到医院和敬老院给那些病痛之中的人,说几句安慰的话。她用自己的爱心和温馨的话语赢得了患者和老人的赞誉,还经常收到病愈者寄来的感谢信。每当想到这一张张笑脸和感谢信中温馨的话语,她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仿佛一股暖流注入了心田,由衷地感到高兴。从此,脸上抑郁的表情和内心的孤独消失得无踪无影,觉得自己能够给他人带来快乐,也算得上是一个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的人,重新获得了别样的人生。

静则生慧

风钻钻头圆平,受到的阻力大,即使想钻通质地柔软的物体也要使很大劲;假如把钻头锉得尖锐锋利,阻力减小,稍微用力则可以穿透坚硬的物体。这就是说,拥有专注就拥有无坚不摧的力量。前提是,首先要有纯粹透明的思想,保持专注的思维,智慧和成功才会变成囊中之物。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当我们没有了挑剔、抱怨、烦恼等非分之想,思想纯粹,心灵很多时候都会处于一种极其静谧的沉静状态,全身肌肉和神经很放松,心情也会变得平静愉悦起来,每一个细胞都会充满活力,精力充沛,使焦躁变为淡定,混乱变为清明。这个时候思维专一机敏,反应快捷,只要稍加注意,很容易把精力集中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大脑精进,随时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能够调动出潜藏在体内的伟大智慧,彰显出意想不到的强大的统治力量,再笨拙的人都会表现出很高的情智水平。此时,对每个学生而言无疑是看书学习的最佳心理和精神状态,再高深的理论一点就通,上课岂有听不懂、学不好之理,世界上自然就没有攻不破的知识堡垒。静则悦、悦生善,人在心情好的时候,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考虑问题比较周全,善待他人,从而建构起好的人缘,朋友多了,于己于人都方便,幸福指数肯定高,成功很快会找上门来,想躲都躲不过。

三、独处创造神奇

松树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乔木,除了四季常青,形态优雅,原本没有什么特别稀罕之处。然而,黄山迎客松素以苍劲挺拔、雍容大度的身姿独树一帜,成为黄山风景区的标志性景观,享有华夏第一松之美誉,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一棵普通松树能够如此吸引眼球,追本溯源,在其平凡身影背后令人叫绝的却是它破石而生、独自成景、甘于寂寞且阅尽沧桑色更艳的坚韧个性;在于它生长于恶劣环境下不卑不亢、傲霜斗雪800年,依然满身葱绿、青翠欲滴,那种顽强的生命力,不愧为孤独者的伟大化身。

独处,是天才的禀赋

一心一意活在当下,不被外界诱惑所打扰是专注乃至于独处者共同具有的品质,但后者耐寂寞的强度、持续时间以及抗干扰能力是专注者难以企及的,甘于孤独无疑是专注的最高境界。独处者生活中有一双智慧而独到的眼睛,有哲人以空观有的睿智,早已通透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有理想而不盲从,可以穿透各种虚妄的硬壳看到生命的本真,始终以做事为本,以创造为乐,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一旦认准要干某一件事就会以独面旷野的决心,如痴如醉地投入其中,用毕生的精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独处者不看他人脸色,无须别人陪伴搀扶,在追求中满足爱的归属和需要。好比一尊表面冷峻内里自信的活雕塑,永远充满活力和坚毅,用独特的方式来领略生命的莫大愉悦。

一个伟大的发现、发明往往是数年或数十年无数次反复实验的经验结晶,一部传世的经典艺术品的诞生同样需要数以万次简单重复的练习,唯有那些思维专注到乐于独处的人最终能够把梦想变为现实。周国平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说,“唯有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上帝、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如果说思维专注能够使一个人长时间以旺盛的精力去从事艰苦而有意义的创造性的劳动,是所有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那么,独处则是天才的禀赋。他们习惯以其人格特质选择一条与众不同的探索之路,远离闹市,长期遁迹于大千世界一隅,超然物外,自由自在地守望静谧,让灵魂游离于身外之物,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远航。在漫漫长夜中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对事物做出深刻而清醒的体察,创造出令世人惊讶的科技文化成就。反之,那些看起来才华横溢的人,因为急功近利,不能忍受孤独,最终只能半途而废。

“文革”时期,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等知识分子冒着被“戴帽子”“打棍子”的危险,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对各自的研究领域不离不弃,像傻子一样把自己关在研究室里看书、做实验,如饥似渴地阅读欧美、苏联一些资深专家的巨着和优秀论文。张广厚在患视网膜炎、不能看书的情况下,由杨乐朗读论文,他一人当听众,进行学术报告。然后,两人进行透彻的讨论,从而,很好地跟踪了世界数学发展的新动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战胜了恶劣环境,在各自研究领域获得了重大突破。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以及杨乐、张广厚的函数值分布论,分别被评为“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上同行的高度关注。他们的成功是对孤独的奖赏兑现,是独处者创造的奇迹。而那些与他们同一个时期很有见地的科研人员生怕被当作“资本主义的苗”打成“反革命”,宁可去装配收音机、打制家具,或下放农村劳动也不敢去冒风险从事自己的研究,不少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专业被荒废,年华付诸东流。

站在心理学的角度看,独处的人具有场独立性特点,思考问题时对内在参照有很大的依赖性,习惯于以内在标准决定事物的取舍,不像场依存性者处理问题往往依赖于“场”的作用,过多地考虑别人的感受。他们有主见,为自己活着,冷眼看世界,长期沉浸在自己感兴趣领域苦思冥想,满腔热血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并积蓄了巨大的能量,使灵魂得到锤炼和升华,能够在艰难困苦面前表现出无比坚韧的毅力。

人造珍珠是把珍珠沙砾(人工蚌球)放置在蚌类贝壳中,蚌因受到刺激分泌珍珠液把珍珠沙砾层层包裹起来钙化后形成珍珠。有一则寓言故事,一个养殖珍珠的人,在海边寻找珍珠沙砾(人工蚌球),几乎遇到的所有沙砾都认为,成为珍珠固然很好,但要钻进暗无天日的蚌壳体内被珍珠液包裹得严严实实,见不到太阳,吸收不到新鲜空气,只能与黑暗、潮湿、孤寂相伴,太恐怖,不愿屈从。

只有少数几颗珍珠沙不声不响地跟养珍珠的人走了。有的沙砾还在一旁直嘀咕,骂它们全是“傻帽”,没事自己找罪受。

斗转星移,几年过去了,那些不起眼的珍珠沙出脱成了一颗颗晶莹剔透价值连城的珍珠。而曾经骂它们“傻帽”的同伴们,依然是一颗颗无人知晓的沙砾,有的已经风化成土。珍珠一夜成名天下晓,有的沙砾没吃到葡萄说葡萄酸,背后议论说:当年我比它条件好多了,老娘就是受不了那份苦才把机会让给它,我要去了,现在肯定比它还漂亮。

独处,是一种沉静的美德

独处者不一定隐身深山古刹与世隔绝,可贵的是他们身上契合了专注和坚韧两大要素,秉性中有宗教大师的恒常,用超然独立的思想淡化对名利得失的欲望,把纷繁世相统统当作过眼烟云,身处茫茫人海但静如处子,能够感受到自己心脏的跳动;生活在喧嚣闹市仍然心无杂念,默默地享受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寂静。少了功利的束缚,内心随之变得自由开放活泛灵动,混沌的思维变得清明,人生态度更加积极,求真求善求美求精华,乐于吸收一切新思想新观念为己所用。他们知晓自己追求的目标所蕴含的特殊价值,以此确立的中心意志能够转化成为一种信念和忍辱负重的耐力,甘愿牺牲眼前利益,对前行中黑暗而艰苦漫长的隧道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们以追求淡化痛苦,有时为了理想心甘情愿把侮辱当饭吃,遇挫折而永不言败、永不放弃,一旦成功当然会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从我的学生时代起,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伽利略、爱因斯坦、牛顿,包括音乐大师莫扎特、大文豪莎士比亚等,像英雄一样令人顶礼膜拜。他们以杰出的成就改变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我等普通人眼里,这些天才一定有很高的天赋,聪明过人,其实并非如此。从史料记载,达尔文小学时功课中等,正规课程丝毫没有可圈可点之处。蒸汽机车发明者乔治·史第芬森也没有接受过特殊的早期训练,18岁之前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多数时间仅仅是个炉工。迈克尔·法拉第父亲是个铁匠、母亲是农民的女儿,基本没受过什么教育,出生在这样一个清贫的家庭,他只好在13岁辍学,当了一名学徒工。至于爱因斯坦,很多资料显示他考试成绩差、多门功课不及格,很晚才会说话,语言方面尤其落后,的确看不到他们生来就有着超乎常人的智力,与“神童”二字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