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说,丈夫是个粗人。
对方一听总反驳:“怎么可能?他明明是个读书人,拿笔的,这‘粗’字,怎配得上?”
认识他的,不用解释,完全认同,丈夫的粗,是粗疏的粗。
上星期他在家中下楼梯时一个不小心,摔了电话,那个用了一年不到的Samsung?Galaxy?Note,应声堕地。啪啪啪,从半空弹跳到平地。捡起来,已身败“屏”裂。
智能手机的玻璃屏裂成蜘蛛网状,却不破,于是丈夫拿出胶带把“屏”一行一行粘紧,像刮风前的玻璃窗,防止它爆裂破碎。一个高科技智能电话,靠低技术方法继续生存着。
孩子放学回来,发现新大陆:“哗,用手机用成这样,爸爸你真行!”
更行的,是他还敢带着这个缠满胶带的手机行走江湖。
“哗,你看这个电话多有型!风霜扑面……”丈夫笑着秀给孩子看,是真心炫耀,笑容中没半点苦涩。
丈夫的一身破烂,除了电话,还有计算机。他惯用的那个手提电脑,打得太多,键盘上几个字母都没有了,注意,这句“没有了”,不是指键盘上那个A字B字被磨掉,而是整粒键盘按钮都丢失了,于是,他的计算机键盘上零零碎碎有几个洞,打得太多,靠记忆,已知道那是什么符号。
“爸爸你为什么不换新的?”女儿常问。“还能用嘛,丢掉可惜。”
我们的储钱能力是龟速,但消费行为却是光速。许多人换电子产品、家庭器具、换衫换鞋换手袋……更是超光速。以前我们对买新东西的定义是:“坏了才买新的”,今天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过时就要买新的。”
这年头,让我最大感触的是越来越少孩子会有买笔芯这种行为。从前我们的圆珠笔写不出墨,?我们会去文具店买支笔芯来换,今天孩子的圆珠笔写不出墨,他们会把整支圆珠笔丢掉再买支新的。
虽说圆珠笔越来越便宜也越来越多新款,?买支新的跟买支笔芯的价钱可能相差无几,所以,家长乐意掏腰包。问题是,这当中的潜移默化,其实是让我们下一代离“惜物”两个字越来越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