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这把年纪,通常开始重寻旧友,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初出茅庐第一份工作的第一批同事,总之曾一起度过纯真岁月的,都成为搜寻或被搜寻的对象。
我在报纸写专栏,兼附电邮地址,目标较大,容易被找到,许多失散多年的同学朋友老师学生,都是在报纸专栏的小框框里重遇。
前几天跟老同学聚会,问他为什么要把几十年没联络的老朋友都找回来?他说,职场翻滚二十多年,活得太虚假,希望找些识于微时的旧友,重温纯真的感觉。
有个朋友是中环上班族,做的是要追quota(定额)、meet?target(目标)的工作。她说,这种环境下,人都失掉人性,想重寻人的感觉,除了回家,就是跟儿时旧友聚会。
这天大女儿重返小学参加校友会烧烤活动,发现捧场校友要么就是像她们那些刚毕业的,很新;要么就是早期一点的校友,好老。我也曾经参与过一些中学校友聚会,情况类似,最积极的捧场客除了新的毕业生,就是老一辈的老校友,中间年代,疏疏落落的来几个活跃分子,算是有交代了,打拼时刻,职场上各自精彩,叙旧还不是时候。
重聚总是白头时,那晚我沾丈夫光参加了他们的中学同学聚会,旧友把老师校长校董都请来一起忆念旧日时光,场景人物故事经历,一说出来就有共鸣。
今日大家各有成就,有的还是在美国研制导弹,说起青葱岁月,一个个大人物都化身顽劣大男孩,觥筹交错间,时光倒流三十年,那些年,他们一起踢球的岁月……
一众师兄弟,来自不同年代说着不同的顽童故事,背后带出的却是一幅美好的教育蓝图。
黄师兄初来乍到,?是一个连二十六个英文字母都没认全的十来岁新移民,天天在校门外扒着铁丝网看人家上课。
争取是成功的开始,这天,黄师兄隔着铁丝网开展他对校长的游说工程。
一次、两次、三次,三叩校门后,校长动容了:“好吧,让你试试看……”一个初中三年级的插班学位,竟是从铁丝网外求回来的。
穷小子过年还有惊喜,校长在年关前塞他一封红包,打开一看,赫然发现里面有二十大元!三十年前,二十元可是大数目啊!
黄师兄未说完故事,大家都争着表述:你初中三年级叩门吗?我是初中二年级叩的!你在铁丝网外等校长?我可是自己闯进校长室找他啊!校长给你发红包?叶老师带我们去游船河,请我们吃海鲜啊……
包容,是当今教育最欠缺的。法理之外,也该还有人情,尤其在做教育这回事上。因为当年学校的包容,成就了今日一桌桌精英。
教育是一条不能预见未来的路,你从来不知道在孩子身上撒的种子将来会长成怎么样的树林。
当了高官的邱同学说记得最深刻的是地理老师的field?trip(实习),几年来没间断地全香港九新界环岛游,令他今时今日的地理常识比许多读地理系出身的人还要丰富。
丈夫说他最庆幸是遇上肯包容他上课时在抽屉偷看武侠小说的中文老师,还有每天放学由得他赖在学校球场踢球踢到天黑的神父……
可惜今天的教育重法重理多于重情,学校要关门了,六点后出事保险不赔啊,打球的请回;招生已截止了,明年请早点来;连英文笔试你都过不了关,叫我怎么收你?
把弱者拒之门外,容易;敞开包容的心接纳别人的不完美,才难。
教育的本质,本该如是。